第218页
赖瑭趁着东安关之危,夺沐氏清郡,往后他跟赖瑭别说做兄弟,已经是仇敌了。做兄弟,那能各自安好,有难的时候互相帮忙,做仇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晚饭后,老贾休息好,来到赖瑾的帐篷,将此行的经过、见闻详详细细地告诉赖瑾。
自齐亡以后,战乱频繁,举族搬迁避祸是常事,可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族群搬迁,引起极大的震动,也传得沸沸扬扬。
老贾告诉赖瑾:“我出发时,清郡郡守赖瑛已将我们调走粮草之事火速报给成国公。成国公派人进京向陛下要粮食军械。我行至半途,遇到京城运送粮食辎重去往东安关的队伍。”
“英国公、梁王反对调粮,太子、成国公府一脉的人、卫国公府的人,争力调粮。陛下当朝问太子,赖瑭夺赖瑾之地,你身为赖瑾大舅兄,得赖瑾一力扶持,为何还帮赖瑭?”
赖瑾心说:“皇帝有病吧。公是公,私是私。太子在朝堂上,那是站在太子的立场说事。”
老贾说:“太子说,在这朝堂之上,没有舅子、妹夫,只有君臣社稷。赖瑭是朝廷的太尉,守的是朝廷的东安关。若东安关破,东陵齐国大军进入大盛境内,必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到那时,又岂是调粮给军械便可平定的。
太子又问英国公,今日不给东安关调粮,若来日南海关起战事,危及南边诸郡,朝廷是否也要坐壁上观。”
赖瑾点头,挺认同太子这话。他问老贾:“我阿爹当真要过来?”
赖瑭哭着求着抱着阿爹的大腿打滚,都不能让阿爹走。他袭了爵位,却让本该由他奉养的父母跑到幼子那讨生活,让本该由他庇护照顾的弟弟妹妹全跑了。本来他作为庶子袭爵就已经矮人一头,再出这事,往后做人都挺不支腰杆,脊梁骨都得让人戳断。往后谁家再想立庶长子,赖瑭就是反面教材,没事就得拉出来叫人遛一趟。
老贾道:“我去送信时,亲耳听到老国公如此同老夫人说的。”
这事,确实是板上钉钉,几乎没得改的了。赖瑾美了。
阿爹要是不过来,他会受很多顾虑和牵制。
他将来要是想找赖瑭算这笔账,打过去,别人会说,你出自成国公府,跟赖瑭是亲兄弟,你亲爹还在那呢,你是打你哥,还是打你爹。
要是东陵齐国打到尚郡,他可以不管赖瑭,却不能不管亲爹,不能让阿爹落到敌国手里沦为阶下囚遭罪。他又有这么多的兵马,皇帝有充足的理由调他去抗东陵齐国。那么大的窟窿,四郡之地都填不起的,让他一个刚创业的去填?开什么玩笑!
阿爹过来,那就说明,阿爹在这事上是站他的。他要怎么揍赖瑭怎么都有理,连点顾虑都没有,哪怕东边诸郡沦陷,他想救就救,不想救就不救,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成了。
阿爹才五十多岁,退休不当国公和将军了,还可以搞教育。
再没有任何人比他更适合去昭武堂培养将才。他手底下教出来的人,没有一个是怂的,就算是赖瑭,虽说挺让人瞧不上他的品行,却不得不称一声有本事。
赖瑭于危亡关头还敢干火中取栗之事,且到手了,枭雄之才。眼下战事的粮草钱饷解决了,他不用再愁怎么养活成国公府的十几万大军,不用削兵减开销。有兵,保住兵,才能保住势。至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呗,只要拳头够硬,一切都不是事儿。
赖瑾没想到好端端的在西边开着荒,还能横生这么多枝节,不过赶上了也没法。他问:“我三哥现在到哪了?”
老贾说:“三公子比我们早出发,但他带着家小,走得稍慢些。”
赖瑾颔首。
他夏天跟草原干了波硬仗,秋天又扛了波,双方都损失惨重,需要休养。如今又已经入冬,不是动兵的时候,暂时能缓口气。
清郡的人陆续的也快到了,出了这么大的事,他得回淮郡亲自安顿沐氏一族的人。
赖瑾休息一夜,带着护卫回草原大营,把防守的事情安排下去,再叫上赖瑗、赖琬赶往淮郡。
姐妹俩以为,母亲顶多罢了二哥的官职,把他赶回尚郡,怎么都没想到事情竟然闹到如此地步,弄清楚里面的事情后,俱都沉默了。
赖瑾抵达淮郡时,都快到腊月了。
天太冷,不适合赶路,沐氏一族的人,学赖瑾的,在梧桐郡停留过冬,决定等到开春变暖再走,只有部分不怕冷的青壮,顶着寒风赶路,为后面的大部队提前做安排。
萧灼华收到消息,便将查抄的魏郡、淮郡的豪族宅子收拾出来,用来安置沐氏族人。
她担心这么多人过来,粮食不够,又从陈郡、临江郡等周边诸郡买了不少粮食。
除了陈郡,其他郡并不想卖粮食给赖瑾,但赖瑾这人,穷起来连草原都抢,不卖粮给他,万一缺吃的,拉着大军就又打过来了。赖瑾手里有马,想要买粮,用马来换。
萧灼华没动战马,只卖了批驮马给他们,换成粮食拉回来。她担心住的地方不够,又赶制了一批行军帐篷备着。
最要紧的吃食住宿问题出,先行解决了,旁的就可以慢慢来。
萧灼华不清楚沐氏一族的情况,一下子要安置这么多人,心头极为忐忑。
赖瑾赶回来,让她大松口气。
……
晚饭后,老贾休息好,来到赖瑾的帐篷,将此行的经过、见闻详详细细地告诉赖瑾。
自齐亡以后,战乱频繁,举族搬迁避祸是常事,可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族群搬迁,引起极大的震动,也传得沸沸扬扬。
老贾告诉赖瑾:“我出发时,清郡郡守赖瑛已将我们调走粮草之事火速报给成国公。成国公派人进京向陛下要粮食军械。我行至半途,遇到京城运送粮食辎重去往东安关的队伍。”
“英国公、梁王反对调粮,太子、成国公府一脉的人、卫国公府的人,争力调粮。陛下当朝问太子,赖瑭夺赖瑾之地,你身为赖瑾大舅兄,得赖瑾一力扶持,为何还帮赖瑭?”
赖瑾心说:“皇帝有病吧。公是公,私是私。太子在朝堂上,那是站在太子的立场说事。”
老贾说:“太子说,在这朝堂之上,没有舅子、妹夫,只有君臣社稷。赖瑭是朝廷的太尉,守的是朝廷的东安关。若东安关破,东陵齐国大军进入大盛境内,必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到那时,又岂是调粮给军械便可平定的。
太子又问英国公,今日不给东安关调粮,若来日南海关起战事,危及南边诸郡,朝廷是否也要坐壁上观。”
赖瑾点头,挺认同太子这话。他问老贾:“我阿爹当真要过来?”
赖瑭哭着求着抱着阿爹的大腿打滚,都不能让阿爹走。他袭了爵位,却让本该由他奉养的父母跑到幼子那讨生活,让本该由他庇护照顾的弟弟妹妹全跑了。本来他作为庶子袭爵就已经矮人一头,再出这事,往后做人都挺不支腰杆,脊梁骨都得让人戳断。往后谁家再想立庶长子,赖瑭就是反面教材,没事就得拉出来叫人遛一趟。
老贾道:“我去送信时,亲耳听到老国公如此同老夫人说的。”
这事,确实是板上钉钉,几乎没得改的了。赖瑾美了。
阿爹要是不过来,他会受很多顾虑和牵制。
他将来要是想找赖瑭算这笔账,打过去,别人会说,你出自成国公府,跟赖瑭是亲兄弟,你亲爹还在那呢,你是打你哥,还是打你爹。
要是东陵齐国打到尚郡,他可以不管赖瑭,却不能不管亲爹,不能让阿爹落到敌国手里沦为阶下囚遭罪。他又有这么多的兵马,皇帝有充足的理由调他去抗东陵齐国。那么大的窟窿,四郡之地都填不起的,让他一个刚创业的去填?开什么玩笑!
阿爹过来,那就说明,阿爹在这事上是站他的。他要怎么揍赖瑭怎么都有理,连点顾虑都没有,哪怕东边诸郡沦陷,他想救就救,不想救就不救,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成了。
阿爹才五十多岁,退休不当国公和将军了,还可以搞教育。
再没有任何人比他更适合去昭武堂培养将才。他手底下教出来的人,没有一个是怂的,就算是赖瑭,虽说挺让人瞧不上他的品行,却不得不称一声有本事。
赖瑭于危亡关头还敢干火中取栗之事,且到手了,枭雄之才。眼下战事的粮草钱饷解决了,他不用再愁怎么养活成国公府的十几万大军,不用削兵减开销。有兵,保住兵,才能保住势。至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呗,只要拳头够硬,一切都不是事儿。
赖瑾没想到好端端的在西边开着荒,还能横生这么多枝节,不过赶上了也没法。他问:“我三哥现在到哪了?”
老贾说:“三公子比我们早出发,但他带着家小,走得稍慢些。”
赖瑾颔首。
他夏天跟草原干了波硬仗,秋天又扛了波,双方都损失惨重,需要休养。如今又已经入冬,不是动兵的时候,暂时能缓口气。
清郡的人陆续的也快到了,出了这么大的事,他得回淮郡亲自安顿沐氏一族的人。
赖瑾休息一夜,带着护卫回草原大营,把防守的事情安排下去,再叫上赖瑗、赖琬赶往淮郡。
姐妹俩以为,母亲顶多罢了二哥的官职,把他赶回尚郡,怎么都没想到事情竟然闹到如此地步,弄清楚里面的事情后,俱都沉默了。
赖瑾抵达淮郡时,都快到腊月了。
天太冷,不适合赶路,沐氏一族的人,学赖瑾的,在梧桐郡停留过冬,决定等到开春变暖再走,只有部分不怕冷的青壮,顶着寒风赶路,为后面的大部队提前做安排。
萧灼华收到消息,便将查抄的魏郡、淮郡的豪族宅子收拾出来,用来安置沐氏族人。
她担心这么多人过来,粮食不够,又从陈郡、临江郡等周边诸郡买了不少粮食。
除了陈郡,其他郡并不想卖粮食给赖瑾,但赖瑾这人,穷起来连草原都抢,不卖粮给他,万一缺吃的,拉着大军就又打过来了。赖瑾手里有马,想要买粮,用马来换。
萧灼华没动战马,只卖了批驮马给他们,换成粮食拉回来。她担心住的地方不够,又赶制了一批行军帐篷备着。
最要紧的吃食住宿问题出,先行解决了,旁的就可以慢慢来。
萧灼华不清楚沐氏一族的情况,一下子要安置这么多人,心头极为忐忑。
赖瑾赶回来,让她大松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