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页
第一批,带着族人、物资离开的是郡尉沐坚、仆人老贾。
郡尉沐坚是到前面去开路。横穿整个大盛朝的举族迁徙,要经过诸多郡县,沿途自然得打点好。
至于老贾,自然是要把赖瑾的财产、仆奴都带过去的。
之前考虑到东安关战事需要粮食,赖瑾地里的产出都卖去囤成军粮,只剩下金子布帛铜钱放在库里,今年的秋粮还在库里没卖,老贾按照赖瑾的吩咐,都拉走。
赖瑾只是卖了地和产业,但并没有卖人,能带走的人都带走了。
沐氏一族代代传下来,仆奴的数量都有十几万,其中大部分都是庄奴,干些种粮、采桑织布等活计。他们跟着主家,能混个温饱,即便遇到灾年也不用愁,不会担心饿死冻死,并不愿过那看天吃饭的日子,哪怕清苦些,安稳。如今主家要带着他们一起走,也就跟着走了。
这一批人太多,也得分批走。
第一批是由老贾所领的精壮武仆,跟着郡尉沐坚带着郡兵出身的人去开路。路上不仅有郡县要打理,还有山匪也要好好捶一捶,以免族人走到半道叫人给劫了。
他们开春时节出发,哪怕是轻装简行,沿途买粮吃用,走得脚程还算快,待抵达边郡时,都已是入冬时分,赖瑾都十五岁了。
老贾在边郡沼泽边见到赖瑾时,差点没敢认。
一年没见,他的个头又猛蹿一大截,早已经没了之前的孩子气,那周身的气势瞧着让他都有些心悸,直到看到他脸上那熟悉的笑容,老贾才找到熟悉感。
老贾将沐真写的信呈给赖瑾:“要撤的人太多,除了您名下的十几万仆奴,还有四五十万沐氏族人和依附他们的人,得分批过来。”
赖瑾惊愕地叫道:“这么多人?”他打魏郡、淮郡的豪族,把他们全铲了,加上战俘,都没这多。
老贾颔首,说:“还有许多不愿走的,和走不动的。”
赖瑾看完信,说:“你先去休息,等养好精神,过来细细跟我说说清郡和尚郡到底是什么情况。”
老贾应道:“哎!”
赖瑾看到天冷了,老贾还穿着单薄的秋衣,估计是赶路没顾得上置办,扭头吩咐阿福:“去把我车上的狼皮裘拿给老贾。”
老贾连声道:“不敢。”
赖瑾说:“奔波劳累的,要是再受寒,容易生病,穿暖点,别冻着。”示意阿福去拿皮裘,便又盯着面前的沼泽,问身旁的周温:“有什么想法?”
周温没想法,说:“当初老承安伯带着十万楚郡儿郎入沼泽……”说罢,重重地叹了口气,悄悄地瞄了眼赖瑾。这地儿,可不是善地,将军,您总盯着这,我瘆得慌。
赖瑾说:“沼泽环境本来就恶劣,要是遇到夏天,天气闷热不透气的时候生出大量沼气聚而不散,容易引起沼气中毒。都说穷寇莫追,大军追到这种险恶地方,对方拼死反抗,再加上湿热环境,人容易生病……”他的话音一顿,说:“开荒沼泽,得慢慢来,防治生病的药材得先备好。挖泥塘运土,更是一项大工程。”
周温应道:“是。”将军都定下了,他只能听。
赖瑾瞧见面前的这片满地泥沼和枯黄杂草的地方,也是有点头疼。他不确定沼泽能不能开荒出来,决定先派些人 ,在周边弄一小块地方试试看。
作者有话说:
在多子多孙多福气的古代,大族的子孙后代都是以几何数量增长的。
想想各王朝的后代,例如朱元璋,他家到他的时候,只有他一个,到灭亡时,宗亲数量据说有二十多万。沐氏一族身处战乱之地,且只有一郡之地,没有这么多人,但数量也不会少,到边郡的主要人口还是以依附他们的仆奴居多。
第105章
赖瑾看完草地, 回到营帐中,取出沐真写给他的信,仔仔细细地来回看了又看。
他阿娘的信写得极细, 从东安关战事、粮食调度、损耗、打仗开销, 到赖瑭、赖瑛的所作所为,一一道来,包括他母亲与兄弟俩的谈话内容, 都按原句写在信里。
信的末尾提到:你阿爹得知赖瑭让赖瑛将两郡之兵合在一处, 于清郡练兵,当场震怒,一夜未眠。是日,便要披甲带赖琦去东安关换将,叫我拦下。
沐真写道:赖瑭为主将,身系战事, 临阵换将, 必使军心大乱。东安关已是危在旦夕,经不起换将风波, 一旦有失, 身后数郡之地尽皆难保。为战局,为几郡之地数千万子民, 不能动他。然,清郡、尚郡皆有明令,谋夺军户遗孀孤寡财产者, 斩!若是军中有此事,斩立决, 悬首于辕门前示众。
由我做主, 此事定为非个人所为, 而是尚郡撕毁清郡与尚郡结盟,借战事谋夺清郡,待战事平定,将来再行清算。赖瑛欲将此事归为兄弟帮扶,你自行斟酌。
赖瑾看完信,心道:“经过此事,谁特么还跟他们是兄弟。”
没分家以前,他们都在父母膝下,是一家人。现在分了家,他承袭的是清郡沐氏,赖瑭承袭的是尚郡赖氏,从本质上讲,一个姓沐,一个姓赖,一家人?赖瑛跟清郡沐氏没半毛钱的关系,哪来的脸拿清郡沐氏的产业去帮扶尚郡赖氏,还称互相帮扶?
赖瑾觉得自己承袭母族的家业,却随父姓,也是挺没脸的。
按照清郡、尚郡的条律,孩子由谁养跟谁姓。父亲不给钱,孩子由母亲养,随母亲。母亲带着孩子改嫁,孩子由继父养,得改随继父姓。
郡尉沐坚是到前面去开路。横穿整个大盛朝的举族迁徙,要经过诸多郡县,沿途自然得打点好。
至于老贾,自然是要把赖瑾的财产、仆奴都带过去的。
之前考虑到东安关战事需要粮食,赖瑾地里的产出都卖去囤成军粮,只剩下金子布帛铜钱放在库里,今年的秋粮还在库里没卖,老贾按照赖瑾的吩咐,都拉走。
赖瑾只是卖了地和产业,但并没有卖人,能带走的人都带走了。
沐氏一族代代传下来,仆奴的数量都有十几万,其中大部分都是庄奴,干些种粮、采桑织布等活计。他们跟着主家,能混个温饱,即便遇到灾年也不用愁,不会担心饿死冻死,并不愿过那看天吃饭的日子,哪怕清苦些,安稳。如今主家要带着他们一起走,也就跟着走了。
这一批人太多,也得分批走。
第一批是由老贾所领的精壮武仆,跟着郡尉沐坚带着郡兵出身的人去开路。路上不仅有郡县要打理,还有山匪也要好好捶一捶,以免族人走到半道叫人给劫了。
他们开春时节出发,哪怕是轻装简行,沿途买粮吃用,走得脚程还算快,待抵达边郡时,都已是入冬时分,赖瑾都十五岁了。
老贾在边郡沼泽边见到赖瑾时,差点没敢认。
一年没见,他的个头又猛蹿一大截,早已经没了之前的孩子气,那周身的气势瞧着让他都有些心悸,直到看到他脸上那熟悉的笑容,老贾才找到熟悉感。
老贾将沐真写的信呈给赖瑾:“要撤的人太多,除了您名下的十几万仆奴,还有四五十万沐氏族人和依附他们的人,得分批过来。”
赖瑾惊愕地叫道:“这么多人?”他打魏郡、淮郡的豪族,把他们全铲了,加上战俘,都没这多。
老贾颔首,说:“还有许多不愿走的,和走不动的。”
赖瑾看完信,说:“你先去休息,等养好精神,过来细细跟我说说清郡和尚郡到底是什么情况。”
老贾应道:“哎!”
赖瑾看到天冷了,老贾还穿着单薄的秋衣,估计是赶路没顾得上置办,扭头吩咐阿福:“去把我车上的狼皮裘拿给老贾。”
老贾连声道:“不敢。”
赖瑾说:“奔波劳累的,要是再受寒,容易生病,穿暖点,别冻着。”示意阿福去拿皮裘,便又盯着面前的沼泽,问身旁的周温:“有什么想法?”
周温没想法,说:“当初老承安伯带着十万楚郡儿郎入沼泽……”说罢,重重地叹了口气,悄悄地瞄了眼赖瑾。这地儿,可不是善地,将军,您总盯着这,我瘆得慌。
赖瑾说:“沼泽环境本来就恶劣,要是遇到夏天,天气闷热不透气的时候生出大量沼气聚而不散,容易引起沼气中毒。都说穷寇莫追,大军追到这种险恶地方,对方拼死反抗,再加上湿热环境,人容易生病……”他的话音一顿,说:“开荒沼泽,得慢慢来,防治生病的药材得先备好。挖泥塘运土,更是一项大工程。”
周温应道:“是。”将军都定下了,他只能听。
赖瑾瞧见面前的这片满地泥沼和枯黄杂草的地方,也是有点头疼。他不确定沼泽能不能开荒出来,决定先派些人 ,在周边弄一小块地方试试看。
作者有话说:
在多子多孙多福气的古代,大族的子孙后代都是以几何数量增长的。
想想各王朝的后代,例如朱元璋,他家到他的时候,只有他一个,到灭亡时,宗亲数量据说有二十多万。沐氏一族身处战乱之地,且只有一郡之地,没有这么多人,但数量也不会少,到边郡的主要人口还是以依附他们的仆奴居多。
第105章
赖瑾看完草地, 回到营帐中,取出沐真写给他的信,仔仔细细地来回看了又看。
他阿娘的信写得极细, 从东安关战事、粮食调度、损耗、打仗开销, 到赖瑭、赖瑛的所作所为,一一道来,包括他母亲与兄弟俩的谈话内容, 都按原句写在信里。
信的末尾提到:你阿爹得知赖瑭让赖瑛将两郡之兵合在一处, 于清郡练兵,当场震怒,一夜未眠。是日,便要披甲带赖琦去东安关换将,叫我拦下。
沐真写道:赖瑭为主将,身系战事, 临阵换将, 必使军心大乱。东安关已是危在旦夕,经不起换将风波, 一旦有失, 身后数郡之地尽皆难保。为战局,为几郡之地数千万子民, 不能动他。然,清郡、尚郡皆有明令,谋夺军户遗孀孤寡财产者, 斩!若是军中有此事,斩立决, 悬首于辕门前示众。
由我做主, 此事定为非个人所为, 而是尚郡撕毁清郡与尚郡结盟,借战事谋夺清郡,待战事平定,将来再行清算。赖瑛欲将此事归为兄弟帮扶,你自行斟酌。
赖瑾看完信,心道:“经过此事,谁特么还跟他们是兄弟。”
没分家以前,他们都在父母膝下,是一家人。现在分了家,他承袭的是清郡沐氏,赖瑭承袭的是尚郡赖氏,从本质上讲,一个姓沐,一个姓赖,一家人?赖瑛跟清郡沐氏没半毛钱的关系,哪来的脸拿清郡沐氏的产业去帮扶尚郡赖氏,还称互相帮扶?
赖瑾觉得自己承袭母族的家业,却随父姓,也是挺没脸的。
按照清郡、尚郡的条律,孩子由谁养跟谁姓。父亲不给钱,孩子由母亲养,随母亲。母亲带着孩子改嫁,孩子由继父养,得改随继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