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作者:衣山尽
此刻,在刘宇亮府中,孙元躺在胡床上紧抿着嘴唇,生怕自己露出欣喜的笑容来。
而旁边另一张胡床上,刘宇亮则是一脸的灰败。
朝廷的任命终于下来了,孙元和傅山因为在卢象升灵堂上的不当言行,触怒了崇祯皇帝,所以,宣府镇总兵官是当不成了。所以,崇祯皇帝又在扬州另设了一个扬州镇,用于安置孙元和宁乡军。
自己现在是得偿所愿,终于独领一镇。今后,山高皇帝远,他孙元总算是一个准诸侯土皇帝了。
相比之下,刘阁老却有些晦气。
自从筵讲那日饿晕之后,御医一凭脉,他得了糖尿病的事想瞒也瞒不住了。
一个得了重病的人,自然是无法统帅大军的。于是,他的总督蓟辽诸军的期待落空了。不但如此,就连内阁的位置也开始动摇。
当时,就有人在崇祯皇帝驾前说刘阁老劳苦功高,为国家鞠躬尽瘁,以至病成这样,也是时候下一道恩旨,让刘相回乡荣休。
朝廷诸公的心思,孙元自然是知道的。内阁的位置也就那么点,只不过区区六人。而且,能够做到阁老位置以后,也没有年龄一到就必须退休的规定,得等到自然规律起到作用之后才能出缺。如果内阁的阁臣身子强健,在位置上一呆几十年,呆到八十出头,其他人也只能眼巴巴地盯着。比如嘉靖朝时的内阁首辅严嵩,就干到八十多随,头发胡须都白了,每次内阁开会都要打上一场瞌睡,可人家就是不退,这才是挡了后来人的路,太遭人讨厌了。
好在崇祯朝内阁人员如同走马灯一样换,到现在,大家也记不得从崇祯一年到现在,内阁具体有多少人呆过。
正因为换人太快,大家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坐到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这次刘宇亮病发,让大家都嗅到了宰相位置那诱人的味道。
好在崇祯皇帝还是顾念着刘宇两解济南之围的功绩,对这些提议来了一个置之不理。
不过,刘宇亮却已经看得明白,自己这一届内阁辅臣职司干满,估计也不可能再呆下去了,也就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刘宇亮年事已高,可这人年纪越大,对于功名一物却是异常热切。一想自己一年之后,就要变成一个普通百姓,精神上有些接受不了。
孙元自己是高兴了,可也不能在老刘头面前表现出来,否则,让这老头想起自己的伤心事,再有个好歹,就不好了。
就如从前孙元和刘宇亮所商议的那样,新设的扬州镇所有四千五百兵马,一营的编制。所辖如皋通州海门崇明泰兴几地。
另外,裁撤淮安大河卫。前大河卫都指挥使司的兵马和卫所的土地房屋一并移交给扬州镇。
明朝一省的军政政治制度实行的是三司制,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刑狱,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以前的大河卫所穿了,其实就是负责整个南京地区军事的。
不过,南京乃是国朝陪都,当地驻有大量军队,归属于不同的军事机关。比如南京城防由留守太监负责,南京城外的军事则还有一个凤阳总督,另外漕运和盐运还有自己的军队。明末卫所崩坏,又经过几场大败之后,大河卫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军队了。
如今,南直隶地区的防御全靠凤阳总督手下的兵马,如今的凤阳总督正是马士英。
马士英此人孙元还是很了解的,当然,这种了解主要来自史料。就孙元看来,这个未来的南明首辅算得上是当时有能力,有手段,并有担待的人杰。
能够被称之为人杰的,都是异常精明之人。今年年初,南方贼军死灰复燃,马士英即有拱卫南京,还得负责中都凤阳的重建和防卫,手头兵力吃紧,粮秣不足。就将主意打到大河卫身上,上折子说大河卫不堪使,不用裁撤了,将军费用到实处。毕竟,马士英手头的资金和大河卫的军饷都要靠南京户部,两家分食还不如一家独吞。
明朝自来就有吝啬的传统,否则当年为了节流,崇祯皇帝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驿站都给裁了,让十多万靠义战维持生计的驿卒下岗待业,这下岗的驿卒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明朝的人觉悟得低,可没有“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我不下岗,谁下岗?”姥姥,你敲掉我的饭碗,老子就跟你拼命!
于是,一场大乱就此酿成。
马士英可是正经的两榜进士,文官系统的老人,大河卫中的武夫们可没有任何背景,他的折子一上,立即就准了。
马士英多了许多军费,南京户部少了许多开支,当真是普天同庆,只苦了大河卫的一干人等。
孙元大约计算了一下,大河卫以前毕竟是管辖一省军事的大机关,自己全盘接收之后,应该能得到五六万军户人口。挑选其中的精壮训练上一两年,可再得一营强兵,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么多人口,没有了朝廷拨下的军饷,单靠种地,要想养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扬州镇虽然管辖着几个县,可那几县人家自有知县的,民政同军镇却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漕运和盐运这两桩暴利的生计同宁乡军却没有任何关系。
在后世,如南通如皋乃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可在明朝,这里都是靠近海边的滩涂,加上境内的良田又都集中在世家大族之手,土地兼并得厉害。别说孙元不能插手地方民政,就算他成为实际的节度使一样的人物,也没办法收上税来。因为,江南士绅可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可是要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元受接收的是一片毫无油水的地方。
这事倒是叫人有些头疼。
……
时值五月末,今日却不热,当真是风和日丽。
院子中绿树成阴,凉风中,树摇曳,好生舒爽。
孙元:“阁老今年已经六十出头,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少。就算阁老你身子强健,又能在干几栽?末将是个武人,说话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如果说错了话,阁老勿恼。这人,能够为国加多效些力固然是好,可人力有时而穷。经历得多了,阅历固然是一种财富。可精力若是不足,有的事情做起来未免有心无力。而且,据末将看来,这内阁阁员的位置就好象是坐在火山上,阁老你想想,从崇祯一年到现在内阁换了多少人?咱们的天子最是急功近利,一时一个心思。阁老不信可以过得两年再来看,如今内阁六个大学士到时候还剩得几人?”
“别看如今温相和杨嗣昌正得陛下信重,可到时候,只怕他们也不在了。不但他们,周延儒也不会在位置上呆太久的。”
听到他这么一说,又想起崇祯皇帝的禀性,刘宇亮一呆,直起了身子:“所谓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其实,关键是思退,太初你的意思我好象有点明白了。如今老夫已经拿到该拿的一且荣耀,也是时候退下去了。否则,以现在的局势,只怕是晚节不保?”
孙元点点头:“阁老能够这么想,最好不过。这几日,末将见阁老郁郁不乐,心中也是难过。”
难过,难过才怪,真说起来,我还替刘宇亮高兴呢!
以老刘头的手段和本事,他若督师辽东,在未来的松锦之战不被皇太极打得满地找牙才怪。就算按照自己的卫边策,结硬寨打呆仗,可他扛得住朝廷急功近利的压力吗?
若是战况有个闪失,朝廷追究起责任来,最后倒霉的还不是他。
而且,如果刘老头依旧呆在内阁,万一历史没有发生变化,依旧以其巨大的惯性向前,将来李自成进京,老刘不是要落到贼军手头?
作为一个朋友,刘宇亮回乡荣养,孙元内心中却是非常高兴的,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否则,到甲申年,自己还得动脑筋,怎么才能将这个老家伙从北京弄出去。
毕竟是人家的伤心事,孙元不好再提,就将话风一转,又说到自己回扬州镇的事情。
提到新设的扬州镇未来将要面临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压力时,孙元就愁眉不展。
刘宇亮安慰了他几句,道:“太初,确实,扬州土地兼并严重,军户卫所可以没有几寸土地。而且,漕运和盐运也不归你管。不过,老夫听人说,大河卫手下还有不少船只和水军,其中还有几条大海船。实在不成,你去扬州镇之后,可让军队走走船,倒也可寥补军资不足。”
“海船,还有水军?”一刹间,孙元双目精光四射,也坐直了身体:“敢问阁老,此事可真?”
“有所耳闻,我朝为防海贼,实行的是寸板不得下海的政策。可以前大河卫贪海利,造了两条海船。此事被地方官员察觉,上了折子,被朝廷叫停,还查了一阵子。那还是崇祯四年的事情,距今有八个年头了,老夫还有些印象。”
此刻,在刘宇亮府中,孙元躺在胡床上紧抿着嘴唇,生怕自己露出欣喜的笑容来。
而旁边另一张胡床上,刘宇亮则是一脸的灰败。
朝廷的任命终于下来了,孙元和傅山因为在卢象升灵堂上的不当言行,触怒了崇祯皇帝,所以,宣府镇总兵官是当不成了。所以,崇祯皇帝又在扬州另设了一个扬州镇,用于安置孙元和宁乡军。
自己现在是得偿所愿,终于独领一镇。今后,山高皇帝远,他孙元总算是一个准诸侯土皇帝了。
相比之下,刘阁老却有些晦气。
自从筵讲那日饿晕之后,御医一凭脉,他得了糖尿病的事想瞒也瞒不住了。
一个得了重病的人,自然是无法统帅大军的。于是,他的总督蓟辽诸军的期待落空了。不但如此,就连内阁的位置也开始动摇。
当时,就有人在崇祯皇帝驾前说刘阁老劳苦功高,为国家鞠躬尽瘁,以至病成这样,也是时候下一道恩旨,让刘相回乡荣休。
朝廷诸公的心思,孙元自然是知道的。内阁的位置也就那么点,只不过区区六人。而且,能够做到阁老位置以后,也没有年龄一到就必须退休的规定,得等到自然规律起到作用之后才能出缺。如果内阁的阁臣身子强健,在位置上一呆几十年,呆到八十出头,其他人也只能眼巴巴地盯着。比如嘉靖朝时的内阁首辅严嵩,就干到八十多随,头发胡须都白了,每次内阁开会都要打上一场瞌睡,可人家就是不退,这才是挡了后来人的路,太遭人讨厌了。
好在崇祯朝内阁人员如同走马灯一样换,到现在,大家也记不得从崇祯一年到现在,内阁具体有多少人呆过。
正因为换人太快,大家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坐到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这次刘宇亮病发,让大家都嗅到了宰相位置那诱人的味道。
好在崇祯皇帝还是顾念着刘宇两解济南之围的功绩,对这些提议来了一个置之不理。
不过,刘宇亮却已经看得明白,自己这一届内阁辅臣职司干满,估计也不可能再呆下去了,也就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刘宇亮年事已高,可这人年纪越大,对于功名一物却是异常热切。一想自己一年之后,就要变成一个普通百姓,精神上有些接受不了。
孙元自己是高兴了,可也不能在老刘头面前表现出来,否则,让这老头想起自己的伤心事,再有个好歹,就不好了。
就如从前孙元和刘宇亮所商议的那样,新设的扬州镇所有四千五百兵马,一营的编制。所辖如皋通州海门崇明泰兴几地。
另外,裁撤淮安大河卫。前大河卫都指挥使司的兵马和卫所的土地房屋一并移交给扬州镇。
明朝一省的军政政治制度实行的是三司制,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刑狱,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以前的大河卫所穿了,其实就是负责整个南京地区军事的。
不过,南京乃是国朝陪都,当地驻有大量军队,归属于不同的军事机关。比如南京城防由留守太监负责,南京城外的军事则还有一个凤阳总督,另外漕运和盐运还有自己的军队。明末卫所崩坏,又经过几场大败之后,大河卫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军队了。
如今,南直隶地区的防御全靠凤阳总督手下的兵马,如今的凤阳总督正是马士英。
马士英此人孙元还是很了解的,当然,这种了解主要来自史料。就孙元看来,这个未来的南明首辅算得上是当时有能力,有手段,并有担待的人杰。
能够被称之为人杰的,都是异常精明之人。今年年初,南方贼军死灰复燃,马士英即有拱卫南京,还得负责中都凤阳的重建和防卫,手头兵力吃紧,粮秣不足。就将主意打到大河卫身上,上折子说大河卫不堪使,不用裁撤了,将军费用到实处。毕竟,马士英手头的资金和大河卫的军饷都要靠南京户部,两家分食还不如一家独吞。
明朝自来就有吝啬的传统,否则当年为了节流,崇祯皇帝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驿站都给裁了,让十多万靠义战维持生计的驿卒下岗待业,这下岗的驿卒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明朝的人觉悟得低,可没有“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我不下岗,谁下岗?”姥姥,你敲掉我的饭碗,老子就跟你拼命!
于是,一场大乱就此酿成。
马士英可是正经的两榜进士,文官系统的老人,大河卫中的武夫们可没有任何背景,他的折子一上,立即就准了。
马士英多了许多军费,南京户部少了许多开支,当真是普天同庆,只苦了大河卫的一干人等。
孙元大约计算了一下,大河卫以前毕竟是管辖一省军事的大机关,自己全盘接收之后,应该能得到五六万军户人口。挑选其中的精壮训练上一两年,可再得一营强兵,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么多人口,没有了朝廷拨下的军饷,单靠种地,要想养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扬州镇虽然管辖着几个县,可那几县人家自有知县的,民政同军镇却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漕运和盐运这两桩暴利的生计同宁乡军却没有任何关系。
在后世,如南通如皋乃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可在明朝,这里都是靠近海边的滩涂,加上境内的良田又都集中在世家大族之手,土地兼并得厉害。别说孙元不能插手地方民政,就算他成为实际的节度使一样的人物,也没办法收上税来。因为,江南士绅可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可是要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元受接收的是一片毫无油水的地方。
这事倒是叫人有些头疼。
……
时值五月末,今日却不热,当真是风和日丽。
院子中绿树成阴,凉风中,树摇曳,好生舒爽。
孙元:“阁老今年已经六十出头,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少。就算阁老你身子强健,又能在干几栽?末将是个武人,说话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如果说错了话,阁老勿恼。这人,能够为国加多效些力固然是好,可人力有时而穷。经历得多了,阅历固然是一种财富。可精力若是不足,有的事情做起来未免有心无力。而且,据末将看来,这内阁阁员的位置就好象是坐在火山上,阁老你想想,从崇祯一年到现在内阁换了多少人?咱们的天子最是急功近利,一时一个心思。阁老不信可以过得两年再来看,如今内阁六个大学士到时候还剩得几人?”
“别看如今温相和杨嗣昌正得陛下信重,可到时候,只怕他们也不在了。不但他们,周延儒也不会在位置上呆太久的。”
听到他这么一说,又想起崇祯皇帝的禀性,刘宇亮一呆,直起了身子:“所谓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其实,关键是思退,太初你的意思我好象有点明白了。如今老夫已经拿到该拿的一且荣耀,也是时候退下去了。否则,以现在的局势,只怕是晚节不保?”
孙元点点头:“阁老能够这么想,最好不过。这几日,末将见阁老郁郁不乐,心中也是难过。”
难过,难过才怪,真说起来,我还替刘宇亮高兴呢!
以老刘头的手段和本事,他若督师辽东,在未来的松锦之战不被皇太极打得满地找牙才怪。就算按照自己的卫边策,结硬寨打呆仗,可他扛得住朝廷急功近利的压力吗?
若是战况有个闪失,朝廷追究起责任来,最后倒霉的还不是他。
而且,如果刘老头依旧呆在内阁,万一历史没有发生变化,依旧以其巨大的惯性向前,将来李自成进京,老刘不是要落到贼军手头?
作为一个朋友,刘宇亮回乡荣养,孙元内心中却是非常高兴的,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否则,到甲申年,自己还得动脑筋,怎么才能将这个老家伙从北京弄出去。
毕竟是人家的伤心事,孙元不好再提,就将话风一转,又说到自己回扬州镇的事情。
提到新设的扬州镇未来将要面临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压力时,孙元就愁眉不展。
刘宇亮安慰了他几句,道:“太初,确实,扬州土地兼并严重,军户卫所可以没有几寸土地。而且,漕运和盐运也不归你管。不过,老夫听人说,大河卫手下还有不少船只和水军,其中还有几条大海船。实在不成,你去扬州镇之后,可让军队走走船,倒也可寥补军资不足。”
“海船,还有水军?”一刹间,孙元双目精光四射,也坐直了身体:“敢问阁老,此事可真?”
“有所耳闻,我朝为防海贼,实行的是寸板不得下海的政策。可以前大河卫贪海利,造了两条海船。此事被地方官员察觉,上了折子,被朝廷叫停,还查了一阵子。那还是崇祯四年的事情,距今有八个年头了,老夫还有些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