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作者:衣山尽
此刻,在杨嗣昌府中。
济南之围既解,奴酋岳托授首,作为署领兵部的内阁辅臣杨嗣昌也是兴奋莫名。
晚饭的时候,一向不饮酒的杨嗣昌破例让人给自己温了一壶绍兴女儿红,喝得一张脸满是红光。
不得不说,作为明朝实际上的军事第一人,建奴入寇这半年以来,他承受了巨大压力。
建奴纵横京师河北山东,袭破四十余县,俘虏生口三十余万,乃是历次东夷入寇祸害之罪。
大明集六镇边军精锐,集中全力抵御。
可结果是,连战蓝败,整个黄河以北被建奴打成白地不说,还阵亡了两个总督级统帅。
一直以来,杨嗣昌都以知兵著称,入阁之后,所上的十面张网之法在剿灭农民贼军中效果也是极好。也因为他身上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崇祯皇帝的绝对信任。
可以说,只要他所上的战策,天子都一概许了。
也因为他实在太得宠,却难免遭受百官的嫉恨。
尤其是东林那群清流们,更是眼睛都红了,整日都瞪大了眼珠子想鸡蛋里挑他的骨头。这些人,做事不成,可折腾起人来却非常了得。这半年以来,随着朝廷大军被建奴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卢象升殉国之后,弹劾他杨嗣昌的折子更是如雪片一样飞到皇帝御案上。卢象升可是东林的人,他的死说句实在话,杨某人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百官们明面上是为卢象升抱屈含冤,其实,哼,还不是盯着我内阁的位置。内阁的椅子就那么几把,尤其是老夫掌管兵部,这官职更是炙手可热。
如果济南再丢,只怕老夫还真要引咎辞职了。
……
在真实的历史上,清兵拿下济南,屠尽城中百姓大摇大摆北归辽东之后,愤怒到极点的崇祯皇帝对相关将帅进行了清算。他命内阁议文武官员失事罪。分为五等: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纵敌出塞。
后来,山东巡抚颜继祖保定顺天巡抚,蓟镇总兵,山东总兵(不是山东总兵官刘泽清,总兵和总兵官在权势上有极大的差别)等三十二名高级官员被叛处死刑。可以说,整个京畿山东河北的官员被崇祯皇帝一扫而空。
大学士刘宇亮被削籍,赶回家当老百姓养老。
但作为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的杨嗣昌却没有受到崇祯皇帝任何处罚。朝野大为不满,一片大哗。
后来,崇祯皇帝没有办法,为了平息百官的怨气,只得免去了杨嗣昌的所有职务。不过,依旧让他在内阁视事。一来,他确实是信任杨嗣昌;二来,崇祯皇帝也确实没有什么人才可用。特别是如杨嗣昌这种统御全局的干才。
……
不得不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济南陷落。
如果济南守住了,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毕竟,建奴也不是第一次入寇,明军也不是第一次吃败仗。关键是一省的省会被攻陷,城中百姓被屠杀一空,就连躲藏在城中的几个封建山东的王爷被人俘虏。这个脸丢得实在太大,崇祯皇帝想不发作都难。
济南的要紧处,杨嗣昌自然知道。
如今,济南守住了,建奴退兵了,怎不让杨嗣昌欢喜莫名。
而且,作为一个大明朝的辅臣,明军能够获取一场空前大捷,出于民族感情,他还是非常高兴的。即便孙元是他政治对手卢象升的门人,是那群成天空谈不干实事的东林党的党徒。
这半年以来,杨嗣昌都绷着一张黑脸,如今终于高兴起来。整个杨府上下都松了一口气,皆面露笑容。
吃过饭,乘着酒性,杨嗣场到了前院书房,开始起草朝廷对刘宇亮和孙元等有功将士的表彰。
这道表章也仅仅是个提议,具体是否实施,则要经过百官讨论,天子点头才行。
不过,以杨嗣昌在皇帝那里所受到的信任,和朝中的权势,应该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作为内阁中权势最大的辅臣,杨嗣昌自然聘请了一群数量庞大的幕僚团体。实际上,到了他这种地位,所有的文书稿件已经不用亲自动笔,自然有人代劳。——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立即就有人提起了笔下下来,其他几个幕僚则围在旁边探讨,揣摩,斟酌。
而杨嗣昌则背着手立在厅堂中心,一边观赏起挂在墙壁上的名家字画,一边侧耳聆听幕僚们的讨论。
明朝的军功计算自有成法,也非常细致。细致到斩首多少勋策几转,对外对内用兵的斩获的头颅又该如何计算。收复县城府城省城又该是什么功劳;解围又该怎么计算军功。
依成法来看,大学士刘宇亮虽然不至于封侯,但一个伯却是能拿到的。
因此,幕僚们在表章上建议朝廷封刘宇亮为武定伯。武定乃是一个地名,是云南的一个府,位于乌蒙山麓。
刘宇亮两榜进士出身,又是内阁辅臣,封一个伯也是应该的,朝廷也不会反对。明朝开国已经两百多年,如今遍地都是公侯。就连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半点功绩也无,不也封了一个嘉定伯。至于南京城那边,袭爵的公侯伯男子,更是多得跟狗一样,也不希奇。不像开国初年,功臣实在太多,就连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也只封了一个诚意伯。
至于孙元的封赏,则很让大家抓了半天头皮。
孙元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如果换成汉时,封侯也不意外。比如卫青霍去病,都是二十多岁封侯。条件是,只要你能够在战场上立下功勋。
问题是,这里是大明朝。大明朝做事,讲究的是四平八稳,让所有人都发不出反对的声音。
而孙元实在太年轻了,以弱冠年纪就封爵,实在是太过火了些。现在就封个伯,宁乡军这么能打,而大明朝对外对内战争一时也没有结束的迹象,可想,这个孙元将来说不定还能立下什么功劳。现在就封爵,将来还怎么赏?还是执重些好。
于是,商议了半天,一个幕僚走到杨嗣昌身边,低声禀道:“杨相,我等商议了半天。孙元如今乃是正三品上轻车都尉,可拔三级,升为正二品上护军。可荫一子,世袭锦衣百户。”
“只给一个上护军,是不是太低了些?”杨嗣昌还是有些顾虑,皱了皱眉头问。
此刻,在杨嗣昌府中。
济南之围既解,奴酋岳托授首,作为署领兵部的内阁辅臣杨嗣昌也是兴奋莫名。
晚饭的时候,一向不饮酒的杨嗣昌破例让人给自己温了一壶绍兴女儿红,喝得一张脸满是红光。
不得不说,作为明朝实际上的军事第一人,建奴入寇这半年以来,他承受了巨大压力。
建奴纵横京师河北山东,袭破四十余县,俘虏生口三十余万,乃是历次东夷入寇祸害之罪。
大明集六镇边军精锐,集中全力抵御。
可结果是,连战蓝败,整个黄河以北被建奴打成白地不说,还阵亡了两个总督级统帅。
一直以来,杨嗣昌都以知兵著称,入阁之后,所上的十面张网之法在剿灭农民贼军中效果也是极好。也因为他身上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崇祯皇帝的绝对信任。
可以说,只要他所上的战策,天子都一概许了。
也因为他实在太得宠,却难免遭受百官的嫉恨。
尤其是东林那群清流们,更是眼睛都红了,整日都瞪大了眼珠子想鸡蛋里挑他的骨头。这些人,做事不成,可折腾起人来却非常了得。这半年以来,随着朝廷大军被建奴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卢象升殉国之后,弹劾他杨嗣昌的折子更是如雪片一样飞到皇帝御案上。卢象升可是东林的人,他的死说句实在话,杨某人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百官们明面上是为卢象升抱屈含冤,其实,哼,还不是盯着我内阁的位置。内阁的椅子就那么几把,尤其是老夫掌管兵部,这官职更是炙手可热。
如果济南再丢,只怕老夫还真要引咎辞职了。
……
在真实的历史上,清兵拿下济南,屠尽城中百姓大摇大摆北归辽东之后,愤怒到极点的崇祯皇帝对相关将帅进行了清算。他命内阁议文武官员失事罪。分为五等: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纵敌出塞。
后来,山东巡抚颜继祖保定顺天巡抚,蓟镇总兵,山东总兵(不是山东总兵官刘泽清,总兵和总兵官在权势上有极大的差别)等三十二名高级官员被叛处死刑。可以说,整个京畿山东河北的官员被崇祯皇帝一扫而空。
大学士刘宇亮被削籍,赶回家当老百姓养老。
但作为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的杨嗣昌却没有受到崇祯皇帝任何处罚。朝野大为不满,一片大哗。
后来,崇祯皇帝没有办法,为了平息百官的怨气,只得免去了杨嗣昌的所有职务。不过,依旧让他在内阁视事。一来,他确实是信任杨嗣昌;二来,崇祯皇帝也确实没有什么人才可用。特别是如杨嗣昌这种统御全局的干才。
……
不得不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济南陷落。
如果济南守住了,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毕竟,建奴也不是第一次入寇,明军也不是第一次吃败仗。关键是一省的省会被攻陷,城中百姓被屠杀一空,就连躲藏在城中的几个封建山东的王爷被人俘虏。这个脸丢得实在太大,崇祯皇帝想不发作都难。
济南的要紧处,杨嗣昌自然知道。
如今,济南守住了,建奴退兵了,怎不让杨嗣昌欢喜莫名。
而且,作为一个大明朝的辅臣,明军能够获取一场空前大捷,出于民族感情,他还是非常高兴的。即便孙元是他政治对手卢象升的门人,是那群成天空谈不干实事的东林党的党徒。
这半年以来,杨嗣昌都绷着一张黑脸,如今终于高兴起来。整个杨府上下都松了一口气,皆面露笑容。
吃过饭,乘着酒性,杨嗣场到了前院书房,开始起草朝廷对刘宇亮和孙元等有功将士的表彰。
这道表章也仅仅是个提议,具体是否实施,则要经过百官讨论,天子点头才行。
不过,以杨嗣昌在皇帝那里所受到的信任,和朝中的权势,应该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作为内阁中权势最大的辅臣,杨嗣昌自然聘请了一群数量庞大的幕僚团体。实际上,到了他这种地位,所有的文书稿件已经不用亲自动笔,自然有人代劳。——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立即就有人提起了笔下下来,其他几个幕僚则围在旁边探讨,揣摩,斟酌。
而杨嗣昌则背着手立在厅堂中心,一边观赏起挂在墙壁上的名家字画,一边侧耳聆听幕僚们的讨论。
明朝的军功计算自有成法,也非常细致。细致到斩首多少勋策几转,对外对内用兵的斩获的头颅又该如何计算。收复县城府城省城又该是什么功劳;解围又该怎么计算军功。
依成法来看,大学士刘宇亮虽然不至于封侯,但一个伯却是能拿到的。
因此,幕僚们在表章上建议朝廷封刘宇亮为武定伯。武定乃是一个地名,是云南的一个府,位于乌蒙山麓。
刘宇亮两榜进士出身,又是内阁辅臣,封一个伯也是应该的,朝廷也不会反对。明朝开国已经两百多年,如今遍地都是公侯。就连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半点功绩也无,不也封了一个嘉定伯。至于南京城那边,袭爵的公侯伯男子,更是多得跟狗一样,也不希奇。不像开国初年,功臣实在太多,就连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也只封了一个诚意伯。
至于孙元的封赏,则很让大家抓了半天头皮。
孙元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如果换成汉时,封侯也不意外。比如卫青霍去病,都是二十多岁封侯。条件是,只要你能够在战场上立下功勋。
问题是,这里是大明朝。大明朝做事,讲究的是四平八稳,让所有人都发不出反对的声音。
而孙元实在太年轻了,以弱冠年纪就封爵,实在是太过火了些。现在就封个伯,宁乡军这么能打,而大明朝对外对内战争一时也没有结束的迹象,可想,这个孙元将来说不定还能立下什么功劳。现在就封爵,将来还怎么赏?还是执重些好。
于是,商议了半天,一个幕僚走到杨嗣昌身边,低声禀道:“杨相,我等商议了半天。孙元如今乃是正三品上轻车都尉,可拔三级,升为正二品上护军。可荫一子,世袭锦衣百户。”
“只给一个上护军,是不是太低了些?”杨嗣昌还是有些顾虑,皱了皱眉头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