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作者:断刃天涯
因为科举改良的缘故,崇祯十五年的乡试和本该今年二月的会试,都被朱由检以改良之名推迟了。乡试加入了农学和算学的知识,规定如下,新增农学五题,答对三题者才能中举。新增算学两题,答对一题方可中举。会试的改良更进一步,新增农学十题,必须答对六题,新增算学五题,三题答对才能算过关。其他的科举内容不变,八股还是占大头。乡试的试题,由各省自行拟定,会试的试题,自然是朱由检亲自来。
新增的内容,农学题目出自《四时纂要》《农桑衣食撮要》《经世民事录》《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算数的题目,出自新编的《算数》一书。考虑到天下学子可能找不到这些书,朝廷特意给每个省各送五千册。可以说朝廷想的很周到了,新书在年初就开始往各省运去,考虑到乡试就在秋天,要求各省只选一本农书作为出题的出处,一面造成因为时间不够,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书下发了,各省要告诉应试的秀才,你得专门读哪一本,今年就考这里面的内容,下一科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科举增加了农学和算学的内容,实际上引起的反弹不算太大。很多读书人农学或许不行,但是算学是不会太差的。为什么呢?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考中的,不少人科举无望,生活所迫之类的原因,往往要去做一个账房或者师爷的工作。
十里长亭,送别到这就算要结束了。给陈燮送行的队伍可谓惨不忍睹,文臣之中给他一个面子的,居然只有区区三人。卢象升杨廷麟史可法。很意外的就是史可法了,这位著名的顽固派,居然来送陈燮了。可以肯定的是,肯定不是因为陈燮举荐他的缘故,这家伙就不是那样的人。只能说,他被陈燮的一些举措打动了,真正的救民于水火的军队,只有登州营。能够打造一支这样军队的人,总是会让史可法这种人尊敬的。
“行了,都别送了,就到这吧。”陈燮干了一碗救,挥挥手转身翻身上马,追上大队。
留在原地的三人,表情各自不同。卢象升是非常复杂的表情,对陈燮,他谈不上什么知己,也谈不上恶感,甚至都谈不上喜欢。传统思维深入骨髓的卢象升,能出现在这送行的队伍就不错了。杨廷麟则是有点惋惜,他倒是希望陈燮能留在京师,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做起来就顺手多了。史可法的表情则是没有表情,似乎在送别空气。
“陈思华,行事乖张,不免有离经叛道之嫌。”卢象升叹息一声,给出了这么一句话。
杨廷麟冲陈燮的背影挥挥手,淡淡道:“只要他不做曹孟德,就是杨某的挚友知己。”
史可法不说话,默默的转身要走,却被杨廷麟喊住道:“史宪之,你怎么不说话?”
史可法站住,头也不回道:“能说出两个凡是的人,难道不值得我辈肃然起敬么?”两人一愣之际,史可法又道:“我辈读书人出仕,难道不就是天下大治么?大明如果在陈思华手里实现天下大治,何乐而不为?道德文章固然重要,难道还能比民以食为天重要?陈思华只要能让天下的百姓丰衣足食,何尝不算一个在世圣人?”
这番话给这两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杨廷麟几乎是惊呼:“史宪之,不可狂言。”
史可法转身,淡淡的一笑道:“你们去河南看看就知道了,我说了不算。”提到河南,这两都愣住了,脑子里开始翻最近河南的奏折,去年一年最多的内容,就是地方官员弹劾登州营。说登州营鼓噪草民与官府作对之类的奏本最多了。这个怎么都跟史可法的话联系不上。
好在史可法又继续道:“数十万流寇围攻开封的时候,那些弹劾登州营的官员在哪?洛阳陷落的时候,那些官员又在哪?闯贼横行河南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陈阁部平定河南乱局之后,他们倒是活蹦乱跳的,一个比一个能说能写。别的地方不敢说,河南的乱局,享受特权的官绅和王爷们,都出了一份力气。”
说完这些,史可法大步流星的走了,丝毫没有停顿的意思。这俩站在原地,觉得事情很玄妙,史可法是什么人啊?当初在江南御史任上,弹劾陈燮的急先锋。怎么被陛下丢回家里之后,再出来任职就换了一个人呢?实际上这两位能猜到原因,但总是觉得这个反复太大了。登州营在河南,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呢?
南下的陈燮这一次没走海路,到了通州便上了运河上的船,一路晃悠悠的南下。这一路上,那些本该对陈燮充满仇恨的官员,居然一个不拉的都来迎接。对于这种现象,陈燮自然是死活都不上岸。有官员来迎接,站在船头说几句话,带来的礼物如果是不值钱的土特产,那就收下好了,其他的请带回去。这个规矩,很快就沿着运河传开了。
这一路走的非常顺畅,五百骑兵沿着运河边上的官道护送开道,还真的没有不开眼的家伙。坐船坐的闷了,陈燮便上岸骑马跑一圈。在春天里旅行,本该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惜陈燮的好心情,很快就没有了。原因是运河的水位很低,勉强能跑船,一些地段要用纤夫来拉着走,船底都刮上淤泥了。
十六年的春天,大明北部的旱情依旧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京师的粮价眼看就要走高。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刚到天津,陈燮便下了船上岸,带上一百个骑兵,往天津码头去了。
白河里船帆点点,看见这一幕陈燮就放心了,这种硬帆的五百料货船,除了登州别的地方没有。吩咐一名士兵去看看码头上的粮食是什么。身着登州营军装的士兵,很快就给陈燮带回了答案,都是来自南洋的大米。这些粮食,都是番鬼送到登州,然后直接在码头上换的船,运往北直隶或者辽东销售。还有些粮船,是从高丽和东瀛来的。
话说东瀛和朝鲜这两个地方,自己的百姓都混不到一个饱肚子,居然还有粮食运来大明贩卖。可见商人都是一群什么人。有了这些商人,就不怕京师的粮价过高,唯一需要警惕就是垄断。想到这里,陈燮转身回到运河码头上,动手给朱由检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回京师。
什么与民争利的鬼话,现在朱由检是一概不信。陈燮直接告诉朱由检,北直隶的旱情严重,运河水位低,缺粮食是一个必然。年前的粮食价格已经涨了一成,正月里又涨了一成。二月的粮价上涨很可能迎来一个高潮,为避免这个现象的出现,让朱由检直接以皇家的名义,派出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手到天津来,购入这些粮食拉到京师,冲低粮食价格。并且一再强调,商业的问题,就该用商业的手段来解决。京师的粮商不是囤积粮食准备卖高价么?那就用海量的粮食来冲垮他们的信心,无利可图的事情,谁都不会去做。
对于京师这样一个城市,粮食价格引起的恐慌是很严重的事情。朱由检接到陈燮的信,立刻引起了重视。正常的程序,肯定是把内阁大臣们都找来商议一下,不过看完陈燮的信,朱由检便冷笑了起来。也好,给那些奸商一个教训吧。
二月二,陈燮抵达济南的这一天,一支打着东厂旗号的车队开进了京师。四轮马车二百辆,车上用帆布盖的严严实实的,谁都不知道运的是啥。东厂太监吴直站在大门口,看着停在门口的马车,露出阴森森的坏笑。这笔买卖,也就是他和王承恩知道,曹化淳已经老了,眼看就要退休了,司礼监的位置,吴直盯上了。既然如此,那就得把万岁爷交代的事情办好咯,办的漂亮一点。
一车一车的粮食,连夜运到了城区的各个新开的店铺内。东厂要做点皇家的买卖,弄一些店铺真是太容易了。这个事情谋划了一段时间后,一切果然如陈燮所料,二月初一,京师的粮价就开始上扬,涨价的额度已经达到了年前的一倍,真是一群不知道死的奸商啊。一斗米,就敢买四百文,一斗小麦五百文。真是心肝黑,肠子黑,屁眼黑!
涨价之后,果然造成了恐慌,一些没多少积蓄的市民,一看这阵势就怕了,早早起来就在粮店门口排起了长龙。这会城门都没开呢,天还是黑的。
二月初三的清晨,在一场排队买粮食的悲愤气氛中开始了。这一天,史可法同样起了个大早,京师的粮价他也主意到了,而且还上了奏本,不过陛下没有任何回复就是了。
一个老苍头牵着毛驴,史可法上朝的路上,看见粮店门口的长龙时,忍不住皱眉,打定主意早朝上要拉着皇帝说明白这个事情。
因为科举改良的缘故,崇祯十五年的乡试和本该今年二月的会试,都被朱由检以改良之名推迟了。乡试加入了农学和算学的知识,规定如下,新增农学五题,答对三题者才能中举。新增算学两题,答对一题方可中举。会试的改良更进一步,新增农学十题,必须答对六题,新增算学五题,三题答对才能算过关。其他的科举内容不变,八股还是占大头。乡试的试题,由各省自行拟定,会试的试题,自然是朱由检亲自来。
新增的内容,农学题目出自《四时纂要》《农桑衣食撮要》《经世民事录》《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算数的题目,出自新编的《算数》一书。考虑到天下学子可能找不到这些书,朝廷特意给每个省各送五千册。可以说朝廷想的很周到了,新书在年初就开始往各省运去,考虑到乡试就在秋天,要求各省只选一本农书作为出题的出处,一面造成因为时间不够,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书下发了,各省要告诉应试的秀才,你得专门读哪一本,今年就考这里面的内容,下一科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科举增加了农学和算学的内容,实际上引起的反弹不算太大。很多读书人农学或许不行,但是算学是不会太差的。为什么呢?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考中的,不少人科举无望,生活所迫之类的原因,往往要去做一个账房或者师爷的工作。
十里长亭,送别到这就算要结束了。给陈燮送行的队伍可谓惨不忍睹,文臣之中给他一个面子的,居然只有区区三人。卢象升杨廷麟史可法。很意外的就是史可法了,这位著名的顽固派,居然来送陈燮了。可以肯定的是,肯定不是因为陈燮举荐他的缘故,这家伙就不是那样的人。只能说,他被陈燮的一些举措打动了,真正的救民于水火的军队,只有登州营。能够打造一支这样军队的人,总是会让史可法这种人尊敬的。
“行了,都别送了,就到这吧。”陈燮干了一碗救,挥挥手转身翻身上马,追上大队。
留在原地的三人,表情各自不同。卢象升是非常复杂的表情,对陈燮,他谈不上什么知己,也谈不上恶感,甚至都谈不上喜欢。传统思维深入骨髓的卢象升,能出现在这送行的队伍就不错了。杨廷麟则是有点惋惜,他倒是希望陈燮能留在京师,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做起来就顺手多了。史可法的表情则是没有表情,似乎在送别空气。
“陈思华,行事乖张,不免有离经叛道之嫌。”卢象升叹息一声,给出了这么一句话。
杨廷麟冲陈燮的背影挥挥手,淡淡道:“只要他不做曹孟德,就是杨某的挚友知己。”
史可法不说话,默默的转身要走,却被杨廷麟喊住道:“史宪之,你怎么不说话?”
史可法站住,头也不回道:“能说出两个凡是的人,难道不值得我辈肃然起敬么?”两人一愣之际,史可法又道:“我辈读书人出仕,难道不就是天下大治么?大明如果在陈思华手里实现天下大治,何乐而不为?道德文章固然重要,难道还能比民以食为天重要?陈思华只要能让天下的百姓丰衣足食,何尝不算一个在世圣人?”
这番话给这两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杨廷麟几乎是惊呼:“史宪之,不可狂言。”
史可法转身,淡淡的一笑道:“你们去河南看看就知道了,我说了不算。”提到河南,这两都愣住了,脑子里开始翻最近河南的奏折,去年一年最多的内容,就是地方官员弹劾登州营。说登州营鼓噪草民与官府作对之类的奏本最多了。这个怎么都跟史可法的话联系不上。
好在史可法又继续道:“数十万流寇围攻开封的时候,那些弹劾登州营的官员在哪?洛阳陷落的时候,那些官员又在哪?闯贼横行河南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陈阁部平定河南乱局之后,他们倒是活蹦乱跳的,一个比一个能说能写。别的地方不敢说,河南的乱局,享受特权的官绅和王爷们,都出了一份力气。”
说完这些,史可法大步流星的走了,丝毫没有停顿的意思。这俩站在原地,觉得事情很玄妙,史可法是什么人啊?当初在江南御史任上,弹劾陈燮的急先锋。怎么被陛下丢回家里之后,再出来任职就换了一个人呢?实际上这两位能猜到原因,但总是觉得这个反复太大了。登州营在河南,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呢?
南下的陈燮这一次没走海路,到了通州便上了运河上的船,一路晃悠悠的南下。这一路上,那些本该对陈燮充满仇恨的官员,居然一个不拉的都来迎接。对于这种现象,陈燮自然是死活都不上岸。有官员来迎接,站在船头说几句话,带来的礼物如果是不值钱的土特产,那就收下好了,其他的请带回去。这个规矩,很快就沿着运河传开了。
这一路走的非常顺畅,五百骑兵沿着运河边上的官道护送开道,还真的没有不开眼的家伙。坐船坐的闷了,陈燮便上岸骑马跑一圈。在春天里旅行,本该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惜陈燮的好心情,很快就没有了。原因是运河的水位很低,勉强能跑船,一些地段要用纤夫来拉着走,船底都刮上淤泥了。
十六年的春天,大明北部的旱情依旧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京师的粮价眼看就要走高。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刚到天津,陈燮便下了船上岸,带上一百个骑兵,往天津码头去了。
白河里船帆点点,看见这一幕陈燮就放心了,这种硬帆的五百料货船,除了登州别的地方没有。吩咐一名士兵去看看码头上的粮食是什么。身着登州营军装的士兵,很快就给陈燮带回了答案,都是来自南洋的大米。这些粮食,都是番鬼送到登州,然后直接在码头上换的船,运往北直隶或者辽东销售。还有些粮船,是从高丽和东瀛来的。
话说东瀛和朝鲜这两个地方,自己的百姓都混不到一个饱肚子,居然还有粮食运来大明贩卖。可见商人都是一群什么人。有了这些商人,就不怕京师的粮价过高,唯一需要警惕就是垄断。想到这里,陈燮转身回到运河码头上,动手给朱由检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回京师。
什么与民争利的鬼话,现在朱由检是一概不信。陈燮直接告诉朱由检,北直隶的旱情严重,运河水位低,缺粮食是一个必然。年前的粮食价格已经涨了一成,正月里又涨了一成。二月的粮价上涨很可能迎来一个高潮,为避免这个现象的出现,让朱由检直接以皇家的名义,派出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手到天津来,购入这些粮食拉到京师,冲低粮食价格。并且一再强调,商业的问题,就该用商业的手段来解决。京师的粮商不是囤积粮食准备卖高价么?那就用海量的粮食来冲垮他们的信心,无利可图的事情,谁都不会去做。
对于京师这样一个城市,粮食价格引起的恐慌是很严重的事情。朱由检接到陈燮的信,立刻引起了重视。正常的程序,肯定是把内阁大臣们都找来商议一下,不过看完陈燮的信,朱由检便冷笑了起来。也好,给那些奸商一个教训吧。
二月二,陈燮抵达济南的这一天,一支打着东厂旗号的车队开进了京师。四轮马车二百辆,车上用帆布盖的严严实实的,谁都不知道运的是啥。东厂太监吴直站在大门口,看着停在门口的马车,露出阴森森的坏笑。这笔买卖,也就是他和王承恩知道,曹化淳已经老了,眼看就要退休了,司礼监的位置,吴直盯上了。既然如此,那就得把万岁爷交代的事情办好咯,办的漂亮一点。
一车一车的粮食,连夜运到了城区的各个新开的店铺内。东厂要做点皇家的买卖,弄一些店铺真是太容易了。这个事情谋划了一段时间后,一切果然如陈燮所料,二月初一,京师的粮价就开始上扬,涨价的额度已经达到了年前的一倍,真是一群不知道死的奸商啊。一斗米,就敢买四百文,一斗小麦五百文。真是心肝黑,肠子黑,屁眼黑!
涨价之后,果然造成了恐慌,一些没多少积蓄的市民,一看这阵势就怕了,早早起来就在粮店门口排起了长龙。这会城门都没开呢,天还是黑的。
二月初三的清晨,在一场排队买粮食的悲愤气氛中开始了。这一天,史可法同样起了个大早,京师的粮价他也主意到了,而且还上了奏本,不过陛下没有任何回复就是了。
一个老苍头牵着毛驴,史可法上朝的路上,看见粮店门口的长龙时,忍不住皱眉,打定主意早朝上要拉着皇帝说明白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