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末生涯 作者:574981
大同总兵府,卫征正带着大同府一众文武官员跪倒在地,等着站在大家面前的吏部尚书宣布朝廷刚刚下达的圣旨。
对于下手第一位,并且早在朝廷如雷贯耳的卫征,吏部尚书同样是第一次见到。
所以,当他看到卫征第一眼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卫征实在是太年轻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在官场上,年轻就是资本。这么年轻就已经身居朝廷正二品大员,如果再给他五年,十年,甚至于二十年时间进行发展,眼前年轻的卫征,会一步步发展到哪一个地步呢?
于是,吏部尚书心中马上作出决定,一定要和卫征化敌为友,甚至于将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卫总兵,归为己用。如果不行的话,最起码也要将他变成自己。
当然,心中不断发生各种变化的吏部尚书,并没有忘记自己此次前来的皇差…..
打开圣旨,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口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同总兵卫征,统兵有方,剿匪有功……朕特旨加封卫征为朝廷正二品山西总兵,从即日起,节制山西所有军马,肃清山西境内所有匪患…..”
看到吏部尚书终于念完自己已经知道内容的圣旨,卫征赶紧谢恩道:“谢主隆恩,臣领旨谢恩……”
话音还没有落下,非常讨厌跪拜之礼的卫征就已经从吏部尚书手中接过圣旨,并且从地上站了起来。
这个时候,吏部尚书一脸笑容的说道:“卫总兵真是年轻有为啊,这么年轻,就成了朝廷正二品大员,真是让老夫羡慕啊…..要知道,老夫向大人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正五品京官……”
在没有搞清楚吏部尚书次来的具体目的之前,卫征能做的就是恭维。毕竟。自己的实力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多交好一个朝中大臣,总比多一个政敌来的实在。
在吏部尚书的注视下,赶紧带着满脸谦逊笑容回答:‘大人谬赞了…..臣之所以能够成为山西总兵。最重要的就是陛下信任,将士用命….如果没有陛下的信任,没有麾下将士为我出生入死,仅凭我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朝廷重用的。“
与此同时,一张五万两的银票,也随之被卫征送到吏部尚书手里。
看着手中银票,在想到自己刚刚的分析,吏部尚书心中想要和卫征化敌为友的心思就更重了。一脸微笑的将银票收入囊中后,对着卫征说道:“卫大人就不要过谦了….老夫可以肯定的说。除了那些皇亲国戚,卫大人绝对可以称得上我朝最年轻有为的官员…..”
看到卫征还准备说些什么,吏部尚书直接摆了摆手,对着卫征继续说道:“卫大人,朝廷中的事情。你应该也都听说了….以前是老夫不认识你,不知道卫大人竟然如此的年轻有为,再加上当时卫大人身上还顶着锦衣卫的身份,所以,老夫多次在陛下面前抨击你,甚至于诬陷你…..现在在这里,老夫正式向卫大人赔罪。希望卫大人能够不计前嫌….“
“从今以后,我们能够化敌为友,一起为了大明朝奋斗…..”
“原来如此…..原来眼前的吏部尚书不仅要离间自己和骆养性的关系,还要拉着自己一起和骆养性作对,甚至于想让自己为他效力…..”听到这里,卫征脸上马上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于心中自言自语道。
看到卫征对自己的建议一支沉默不语,吏部尚书的眉头一皱,带着满脸不满,下意识开口反问道:“怎么,卫大人难道不打算给老夫一个面子…..”
“要知道。老夫虽然已经年过六十,但是,仍然是朝廷吏部尚书,我的学生不说桃李满天下,数百人还是有的。而你卫大人,虽然已经贵为朝廷正二品大院,但是,根基都在大同府。所以,和老夫进行合作,对于卫大人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虽然卫征从未想过,也不可能为眼前的吏部尚书效力,但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可以做的。
因为,眼前吏部尚书的一句话提醒了自己。
作为吏部尚书,整个大明官场绝对有着数量庞大的官员是他的学生。作为距离京城不远的山西,卫征肯定,同样有着不少面前吏部尚书的学生。
已经晋升为山西总兵的自己,要想尽快拿下山西所有军马大权,和山西巡抚麾下的文官搞好关系,那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山西巡抚不是大同知府,他所拥有的势力,绝对不是一个小小知府所能比拟的。对付他,绝对不能用对付大同知府的办法。
所以,在自己想出具体解决办法之前,必须要交好他。
虽然不知道山西巡抚是不是面前吏部尚书的学生,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山西巡抚一定是文官,既然是文官,那就贵眼前的吏部尚书管。
如果自己能让吏部尚书帮自己说那么几句话,那山西巡抚还不是乖乖的配合自己,接收整个山西境内的所有军马大权。
于是,卫征脸上迅速闪过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冷笑。
心中,也做出暂时委曲求全这种权宜之计的决定:表面上归附面前吏部尚书,暗地里却发展自己力量。
在卫征看来,不管这个权宜之计能维持多久,多维持一天,自己的实力就可以迅猛的增加一天。到时候,两个人即使翻脸,自己也会拥有更加雄厚的抗衡的实力。
既然已经做出决定,那再继续犹豫下去,只可能引起面前已经老成精吏部尚书的猜忌。
于是,卫征直接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动作。
跪倒在地,对着面前脸色越来越难看的吏部尚书大声说道:“下官谢谢周大人的大人大量….从今以后,大人如果有用得着我卫某人的地方,大人尽管吩咐,下官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大同总兵府,卫征正带着大同府一众文武官员跪倒在地,等着站在大家面前的吏部尚书宣布朝廷刚刚下达的圣旨。
对于下手第一位,并且早在朝廷如雷贯耳的卫征,吏部尚书同样是第一次见到。
所以,当他看到卫征第一眼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卫征实在是太年轻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在官场上,年轻就是资本。这么年轻就已经身居朝廷正二品大员,如果再给他五年,十年,甚至于二十年时间进行发展,眼前年轻的卫征,会一步步发展到哪一个地步呢?
于是,吏部尚书心中马上作出决定,一定要和卫征化敌为友,甚至于将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卫总兵,归为己用。如果不行的话,最起码也要将他变成自己。
当然,心中不断发生各种变化的吏部尚书,并没有忘记自己此次前来的皇差…..
打开圣旨,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口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同总兵卫征,统兵有方,剿匪有功……朕特旨加封卫征为朝廷正二品山西总兵,从即日起,节制山西所有军马,肃清山西境内所有匪患…..”
看到吏部尚书终于念完自己已经知道内容的圣旨,卫征赶紧谢恩道:“谢主隆恩,臣领旨谢恩……”
话音还没有落下,非常讨厌跪拜之礼的卫征就已经从吏部尚书手中接过圣旨,并且从地上站了起来。
这个时候,吏部尚书一脸笑容的说道:“卫总兵真是年轻有为啊,这么年轻,就成了朝廷正二品大员,真是让老夫羡慕啊…..要知道,老夫向大人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正五品京官……”
在没有搞清楚吏部尚书次来的具体目的之前,卫征能做的就是恭维。毕竟。自己的实力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多交好一个朝中大臣,总比多一个政敌来的实在。
在吏部尚书的注视下,赶紧带着满脸谦逊笑容回答:‘大人谬赞了…..臣之所以能够成为山西总兵。最重要的就是陛下信任,将士用命….如果没有陛下的信任,没有麾下将士为我出生入死,仅凭我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朝廷重用的。“
与此同时,一张五万两的银票,也随之被卫征送到吏部尚书手里。
看着手中银票,在想到自己刚刚的分析,吏部尚书心中想要和卫征化敌为友的心思就更重了。一脸微笑的将银票收入囊中后,对着卫征说道:“卫大人就不要过谦了….老夫可以肯定的说。除了那些皇亲国戚,卫大人绝对可以称得上我朝最年轻有为的官员…..”
看到卫征还准备说些什么,吏部尚书直接摆了摆手,对着卫征继续说道:“卫大人,朝廷中的事情。你应该也都听说了….以前是老夫不认识你,不知道卫大人竟然如此的年轻有为,再加上当时卫大人身上还顶着锦衣卫的身份,所以,老夫多次在陛下面前抨击你,甚至于诬陷你…..现在在这里,老夫正式向卫大人赔罪。希望卫大人能够不计前嫌….“
“从今以后,我们能够化敌为友,一起为了大明朝奋斗…..”
“原来如此…..原来眼前的吏部尚书不仅要离间自己和骆养性的关系,还要拉着自己一起和骆养性作对,甚至于想让自己为他效力…..”听到这里,卫征脸上马上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于心中自言自语道。
看到卫征对自己的建议一支沉默不语,吏部尚书的眉头一皱,带着满脸不满,下意识开口反问道:“怎么,卫大人难道不打算给老夫一个面子…..”
“要知道。老夫虽然已经年过六十,但是,仍然是朝廷吏部尚书,我的学生不说桃李满天下,数百人还是有的。而你卫大人,虽然已经贵为朝廷正二品大院,但是,根基都在大同府。所以,和老夫进行合作,对于卫大人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虽然卫征从未想过,也不可能为眼前的吏部尚书效力,但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可以做的。
因为,眼前吏部尚书的一句话提醒了自己。
作为吏部尚书,整个大明官场绝对有着数量庞大的官员是他的学生。作为距离京城不远的山西,卫征肯定,同样有着不少面前吏部尚书的学生。
已经晋升为山西总兵的自己,要想尽快拿下山西所有军马大权,和山西巡抚麾下的文官搞好关系,那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山西巡抚不是大同知府,他所拥有的势力,绝对不是一个小小知府所能比拟的。对付他,绝对不能用对付大同知府的办法。
所以,在自己想出具体解决办法之前,必须要交好他。
虽然不知道山西巡抚是不是面前吏部尚书的学生,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山西巡抚一定是文官,既然是文官,那就贵眼前的吏部尚书管。
如果自己能让吏部尚书帮自己说那么几句话,那山西巡抚还不是乖乖的配合自己,接收整个山西境内的所有军马大权。
于是,卫征脸上迅速闪过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冷笑。
心中,也做出暂时委曲求全这种权宜之计的决定:表面上归附面前吏部尚书,暗地里却发展自己力量。
在卫征看来,不管这个权宜之计能维持多久,多维持一天,自己的实力就可以迅猛的增加一天。到时候,两个人即使翻脸,自己也会拥有更加雄厚的抗衡的实力。
既然已经做出决定,那再继续犹豫下去,只可能引起面前已经老成精吏部尚书的猜忌。
于是,卫征直接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动作。
跪倒在地,对着面前脸色越来越难看的吏部尚书大声说道:“下官谢谢周大人的大人大量….从今以后,大人如果有用得着我卫某人的地方,大人尽管吩咐,下官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