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驸马爷 作者:春溪笛晓
只是那么多年的欺瞒哄骗,一句“喜欢”就能一笔带过吗?
要他安然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
宁王狠下心说:“我不想再见到你。”
阿应直直地单膝跪地,并不动摇。
宁王盯着那双熟悉的眼睛,眼眶有些发热。这家伙就是吃定了他下不了手杀他,甚至狠不下心赶他走……
宁王咬咬牙,说道:“以后你在我面前都戴上面具,我不想看到你的脸。”
阿应闻言心神一松,缓声应道:“好。”
能留下就好,来日方长。
宁王留下了人,不代表他真正接受。第二天他又去求见“谢三郎”,比之当年在凉州的清闲自如,在京中的“谢三郎”似乎忙碌得很,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急得身边的人一天到晚追在他身后盯着,生怕他不吃饭不休息。
宁王要见,谢则安放下手里的事儿出来迎客。
相比宫中见面时的模样,谢则安此时穿得比较随意,头上也没戴官帽,只用发冠简单束起。见了宁王,谢则安微微一笑,向宁王问好:“殿下。”
宁王回了声“谢尚书,叨扰了”,然后在谢则安示意下落座饮茶。
两人都没有直入正题,而是你来我往地闲聊着。谢则安虽然不知道宁王的来意,却面带微笑耐心应对。
最终是宁王先沉不住气。
到底还年轻,遇事很难像谢则安那样稳若泰山。宁王直接说出真正的来意:“你不想把阿应召回吗?”
谢则安略略一顿,认真地和宁王对视。察觉宁王眼底的试探,谢则安大致明白了宁王的想法。他放下茶杯,说道:“我遇上阿应的时候,才十岁。那时我第一次进京,在张大哥的义助下发家,买下了第一处宅院。有了宅院,自然就得买些人回来差遣,于是我去挑了些人回家。这些人是最开始跟着我的人,也是我最信任的人,我把很多本领都教给了他们。阿应是其中之一,他父亲和芸娘的父亲都是被诬陷下狱,他们年纪尚小,却因家中的变故被发卖为奴。”
宁王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
谢则安说:“我挑的人,都有经历过不小的苦难。但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不甘堕落、不甘平庸的决然,尤其是阿应,我遇上他的时候他正在被打,但他一声都没哼……”
宁王垂下头。
谢则安说:“我把他也买回了家。两年之后,我借先生之手替他和芸娘的父亲翻了案。他们立誓永远效忠于我,绝不背叛。”
宁王的手掌微微颤抖。那样的过去,是他从来不曾知晓的。再遇上他之前,阿应已经遇上了这么一个“谢三郎”。“谢三郎”救他于水火之中,帮他替他家里平反,教予他一身本领——这样一个“谢三郎”,他怎么可能争得过。
谢则安说:“但是,其实阿应不喜欢我。”
宁王霍然抬眼。
宁王到底还只是个半大少年,心里的想法全都写在脸上。谢则安看在眼里,心中一软,忍不住抬手轻轻拍抚宁王的脑袋:“他虽然效忠于我,但并不喜欢我。”他收回自己唐突的手,淡淡地说出事实,“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这样的人其实并不讨喜,我做的事坦荡的少,谋算的多,结果虽是大家所乐见的,手段却并非人人都认同。阿应少时遭了不少苦难,更喜欢率真直接的人,我这样的,他敬他畏,但谈不上由衷的认可和喜欢。相较之下,呆在你身边的日子应该是他最快活的时光。”
宁王怔怔地说不出话来。
谢则安淡笑起来:“殿下,你若是实在不想阿应再呆在你身边,那就让他回来吧。当然,回来的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他的心不在这儿。”
宁王眼眶微红。
谢则安正要再说,却听有人来报:“陛下进来了。”谢则安一怔,眼底有了几分无奈。赵崇昭这家伙永远是这脾气,听说他和谁走得近就大咧咧地跑过来示威——即使别人压根看不出他在炫耀什么。
谢则安抬眼看向拱门处,赵崇昭大大方方地迈进来,手里提着个纸包。
赵崇昭早听人禀报说宁王来找谢则安,想到宁王那天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谢则安身上瞅,赵崇昭哪里坐得住?不过这回他学聪明了,在谢则安开口之前先笑着抓住谢则安的手掌,一手将手里提溜着的绳子塞了过去:“三郎你喜欢吃的荷叶酥,刚在路上看到就想到了三郎你,所以买了过来找你。”
荷叶酥其实也是谢则安自己捣腾出来的,正是酷暑天气,荷叶的清香有助于祛暑,他这人从小怕热,自然得变着法儿犒劳自己。赵崇昭虽是借花献佛,却也确实是用了心的,谢则安笑了笑,解开纸包随意地摆到桌上的点心旁:“殿下你要试试吗?”
宁王虽然觉得赵崇昭和谢则安之间过于亲近,可想到大庆本就讲究君臣相得,倒也没想太多。他礼数周全地向赵崇昭问好,在谢则安的邀请之下尝了一块。
见赵崇昭与谢则安似乎有事情要谈,宁王起身离开。
宁王一走,赵崇昭才开口问:“三郎,他怎么会到你府上来?”
谢则安说:“没什么,他知道阿应的事了。”当年赵英早把他在西夏那边做的事告诉赵崇昭,谢则安没有隐瞒的必要。
赵崇昭点点头。那个“阿应”他是知道的,原本是犯官之子,被谢则安买下之后家里也被平反了。只不过平反了又如何?许多人心里其实已经对赵家皇室失去期望。比如谢季禹。谢季禹明明才华过人,却故意没参加科举,连个功名都不愿意拿。
后来他那“同进士”出身一直为人所诟病,谢季禹也不在乎。当年谢季禹老师身死帝京,赵英对他做出再多的弥补也是枉然。
在阿应心里,赵家皇室依然是不辨黑白、令他家破人亡的存在。谢则安用他的时候燕冲还曾经劝阻过,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他竟成了西夏小皇帝最看重的心腹。自己得了个圆满,赵崇昭心态挺好,关心起宁王和阿应来:“他们之间没出什么问题吧?”
谢则安说:“换了谁发现这种事都不可能不在意。”他虽然劝了,但能有多大成效还真不知道。毕竟在宁王心里,他大概比阿应还可恶——那可都是他出的主意。
可惜战场之上,从来容不下心软。
谢则安只能说:“只不过感情一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阿应是个苦命人,说不定他们之间还有转机。”
赵崇昭看出谢则安兴致不高,点了点头,没再多说。
宁王一行人离京时,阿应也走了。
只不过他脸上带了个银面具,普普通通,毫无特色,恰好把他整张脸挡住了。
围观宁王车架的人都啧啧称奇。
而就在宁王一行人离去不久,气候渐渐转凉,从夏入了秋。
一骑快马从北方疾驰南下,带来了北方的消息。
比快马更快的,是北边飞回的飞奴。
谢则安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
第210章
只是那么多年的欺瞒哄骗,一句“喜欢”就能一笔带过吗?
要他安然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
宁王狠下心说:“我不想再见到你。”
阿应直直地单膝跪地,并不动摇。
宁王盯着那双熟悉的眼睛,眼眶有些发热。这家伙就是吃定了他下不了手杀他,甚至狠不下心赶他走……
宁王咬咬牙,说道:“以后你在我面前都戴上面具,我不想看到你的脸。”
阿应闻言心神一松,缓声应道:“好。”
能留下就好,来日方长。
宁王留下了人,不代表他真正接受。第二天他又去求见“谢三郎”,比之当年在凉州的清闲自如,在京中的“谢三郎”似乎忙碌得很,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急得身边的人一天到晚追在他身后盯着,生怕他不吃饭不休息。
宁王要见,谢则安放下手里的事儿出来迎客。
相比宫中见面时的模样,谢则安此时穿得比较随意,头上也没戴官帽,只用发冠简单束起。见了宁王,谢则安微微一笑,向宁王问好:“殿下。”
宁王回了声“谢尚书,叨扰了”,然后在谢则安示意下落座饮茶。
两人都没有直入正题,而是你来我往地闲聊着。谢则安虽然不知道宁王的来意,却面带微笑耐心应对。
最终是宁王先沉不住气。
到底还年轻,遇事很难像谢则安那样稳若泰山。宁王直接说出真正的来意:“你不想把阿应召回吗?”
谢则安略略一顿,认真地和宁王对视。察觉宁王眼底的试探,谢则安大致明白了宁王的想法。他放下茶杯,说道:“我遇上阿应的时候,才十岁。那时我第一次进京,在张大哥的义助下发家,买下了第一处宅院。有了宅院,自然就得买些人回来差遣,于是我去挑了些人回家。这些人是最开始跟着我的人,也是我最信任的人,我把很多本领都教给了他们。阿应是其中之一,他父亲和芸娘的父亲都是被诬陷下狱,他们年纪尚小,却因家中的变故被发卖为奴。”
宁王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
谢则安说:“我挑的人,都有经历过不小的苦难。但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不甘堕落、不甘平庸的决然,尤其是阿应,我遇上他的时候他正在被打,但他一声都没哼……”
宁王垂下头。
谢则安说:“我把他也买回了家。两年之后,我借先生之手替他和芸娘的父亲翻了案。他们立誓永远效忠于我,绝不背叛。”
宁王的手掌微微颤抖。那样的过去,是他从来不曾知晓的。再遇上他之前,阿应已经遇上了这么一个“谢三郎”。“谢三郎”救他于水火之中,帮他替他家里平反,教予他一身本领——这样一个“谢三郎”,他怎么可能争得过。
谢则安说:“但是,其实阿应不喜欢我。”
宁王霍然抬眼。
宁王到底还只是个半大少年,心里的想法全都写在脸上。谢则安看在眼里,心中一软,忍不住抬手轻轻拍抚宁王的脑袋:“他虽然效忠于我,但并不喜欢我。”他收回自己唐突的手,淡淡地说出事实,“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这样的人其实并不讨喜,我做的事坦荡的少,谋算的多,结果虽是大家所乐见的,手段却并非人人都认同。阿应少时遭了不少苦难,更喜欢率真直接的人,我这样的,他敬他畏,但谈不上由衷的认可和喜欢。相较之下,呆在你身边的日子应该是他最快活的时光。”
宁王怔怔地说不出话来。
谢则安淡笑起来:“殿下,你若是实在不想阿应再呆在你身边,那就让他回来吧。当然,回来的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他的心不在这儿。”
宁王眼眶微红。
谢则安正要再说,却听有人来报:“陛下进来了。”谢则安一怔,眼底有了几分无奈。赵崇昭这家伙永远是这脾气,听说他和谁走得近就大咧咧地跑过来示威——即使别人压根看不出他在炫耀什么。
谢则安抬眼看向拱门处,赵崇昭大大方方地迈进来,手里提着个纸包。
赵崇昭早听人禀报说宁王来找谢则安,想到宁王那天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谢则安身上瞅,赵崇昭哪里坐得住?不过这回他学聪明了,在谢则安开口之前先笑着抓住谢则安的手掌,一手将手里提溜着的绳子塞了过去:“三郎你喜欢吃的荷叶酥,刚在路上看到就想到了三郎你,所以买了过来找你。”
荷叶酥其实也是谢则安自己捣腾出来的,正是酷暑天气,荷叶的清香有助于祛暑,他这人从小怕热,自然得变着法儿犒劳自己。赵崇昭虽是借花献佛,却也确实是用了心的,谢则安笑了笑,解开纸包随意地摆到桌上的点心旁:“殿下你要试试吗?”
宁王虽然觉得赵崇昭和谢则安之间过于亲近,可想到大庆本就讲究君臣相得,倒也没想太多。他礼数周全地向赵崇昭问好,在谢则安的邀请之下尝了一块。
见赵崇昭与谢则安似乎有事情要谈,宁王起身离开。
宁王一走,赵崇昭才开口问:“三郎,他怎么会到你府上来?”
谢则安说:“没什么,他知道阿应的事了。”当年赵英早把他在西夏那边做的事告诉赵崇昭,谢则安没有隐瞒的必要。
赵崇昭点点头。那个“阿应”他是知道的,原本是犯官之子,被谢则安买下之后家里也被平反了。只不过平反了又如何?许多人心里其实已经对赵家皇室失去期望。比如谢季禹。谢季禹明明才华过人,却故意没参加科举,连个功名都不愿意拿。
后来他那“同进士”出身一直为人所诟病,谢季禹也不在乎。当年谢季禹老师身死帝京,赵英对他做出再多的弥补也是枉然。
在阿应心里,赵家皇室依然是不辨黑白、令他家破人亡的存在。谢则安用他的时候燕冲还曾经劝阻过,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他竟成了西夏小皇帝最看重的心腹。自己得了个圆满,赵崇昭心态挺好,关心起宁王和阿应来:“他们之间没出什么问题吧?”
谢则安说:“换了谁发现这种事都不可能不在意。”他虽然劝了,但能有多大成效还真不知道。毕竟在宁王心里,他大概比阿应还可恶——那可都是他出的主意。
可惜战场之上,从来容不下心软。
谢则安只能说:“只不过感情一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阿应是个苦命人,说不定他们之间还有转机。”
赵崇昭看出谢则安兴致不高,点了点头,没再多说。
宁王一行人离京时,阿应也走了。
只不过他脸上带了个银面具,普普通通,毫无特色,恰好把他整张脸挡住了。
围观宁王车架的人都啧啧称奇。
而就在宁王一行人离去不久,气候渐渐转凉,从夏入了秋。
一骑快马从北方疾驰南下,带来了北方的消息。
比快马更快的,是北边飞回的飞奴。
谢则安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
第2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