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飞行器自身的雷达也会受到影响,开启后也无法收到信号反馈,但对比其他隐形手段实在强出太多了。
    王浩和何毅讨论一番,都觉得可以研究一下。
    然后就开始召集人手了。
    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就只是在横向反重力场内添加磁场发生装置,难度就在于磁场发生装置的设计上。
    所以王浩找到了汤建军。
    汤建军还在湮灭力场实验组,他收到消息说让去一下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顿时感觉非常的激动。
    核聚变!
    “一定是核聚变!”
    王院士终于下定决心了!
    汤建军当即乘车来到了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见到王浩以后用力抓住他的手,“王院士,你终于要开始研究核聚变了!”
    “我们什么时候申报项目?现在怎么安排?我都听指挥!”
    “——?”
    王浩愣了一下,很干脆的把手抽回去,还嫌弃的甩了几下,纠正道,“汤院士,不是核聚变……”
    “不是?”
    汤建军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就没了精神,“不是核聚变,找我干什么!”
    “做个小研究。”
    王浩道,“这个研究需要你的帮助。”
    “说说吧。”
    汤建军语气有气无力。
    王浩就和何毅一起说了一下,何毅还重点提到了技术的重要作用。
    汤建军顿时来了兴趣,“你们的意思是,这项技术能让空舰飞行器做到隐形?”
    “对。”
    “好吧,那我参与。”
    汤建军确定了参与以后,还不忘继续问核聚变的研究,“不过,王院士,你可要先和我说说核聚变,到底什么时候做这个研究?”
    “其实我也想做核聚变的研究,但现在基础还没打好。如果要确定项目……等技术成熟以后吧。”
    王浩犹豫着给了个答案。
    汤建军听罢眼睛都亮了,他理解的‘技术成熟’就是完善核聚变的容器,也就是制造出以金属超导材料为基础的f射线。
    f射线发生装置,就是核聚变的完美容器。
    现在他们以金属超导材料为基础,制造出的直流反重力场强度已经达到6.19%,若是向乾生所说的‘新技术’能行,直流反重力强度就能超过15%,也就能顶替高压混合材料。
    这就达到了目标。
    实际上,王浩所说的‘技术成熟’,可不仅仅是‘容器技术’,即便是‘反应容器’已经有了,还需要在‘容器’内做核试验收集数据。
    首先还是依靠内部进行核裂变反应。
    这样一则能继续研究f射线发生技术,二则也可以为进行更强烈核聚变反应打好基础。
    另外,材料也非常重要。
    ‘容器’可不止是强湮灭力场薄层,还需要外层的抗高热、高压性能的材料,强湮灭力场不可能吸收所有的能量,大部分能量还是要转化为功率的,正常应该设置在中间层,起到阻拦高热传递的作用。
    内层,还是要有抗高热的材料或设计。
    此外能量传输上也需要抗高热、抗湮灭力场作用的材料,两个方向入手都必须研究升阶材料才能达到标准。
    ‘技术成熟’的另一部分,就是升阶材料的研发。
    有了容器技术和材料两方面的基础支持,到时候,再去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绝对是事半功倍。
    就像是超导储能技术、超导电池的研发,只要不存在难以跨越的技术难关,研究制造就不需要太长时间。
    ……
    研究,正式开始。
    王浩召集人手成立了十几人的研发小组,他担任研发小组的负责人,汤建军则是研发组的特邀专家兼任副组长。
    这代表了对于汤建军的重视。
    虽然汤建军有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实际上,放在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要担任技术组长也不容易。
    因为,人才太多了。
    何毅是研究中心的主任,参与了一系列湮灭力场技术研究,还以此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绝对要比汤建军有地位。
    研究中心还有好多其他的人才。
    比如,材料组的赵家盛,原来就是超导材料领域的顶尖学者,在科学技术大学担任三级教授,能算的上是‘储备院士’。
    黄宏军,量子物理方向的学者,代表国内专家团参与过欧洲粒子对撞实验,并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后来加入研究中心的学者,每一个都有一定的名气,各自领域的能力水平并不比人差。
    不过,汤建军是专业对口。
    他是核磁专家。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也有核磁专家,但磁力设计研究方向上,就赶不上汤建军专业了。
    汤建军研究了十几年的托卡马克装置,对于电磁、磁场领域的设计,不是一般学者能够相比的。
    在成立了研究小组后,王浩也建立了科研任务——
    【任务三】
    【研究项目名称:横向反重力场内置磁场发生设备制造强湮灭力场(难度:a)。】
    【灵感值:0。】
    “a级,还不错。”
    “这个研究相对容易,只是布置磁场,能建立任务说明研究是可以完成的,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设计了。”
    王浩带着思考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会议的核心就是说明研究内容,让几个核磁领域的专家去讨论内置磁场的设计方案。
    后续,再慢慢改善、修正。
    这就是研究方向。
    新的研究核心是汤建军以及其他核磁领域的专家。
    王浩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好了,他要做的事情是让大家一起讨论,并找出设计的问题再去修正,只要能完善磁场发生设备的设计,就可以让相关的工厂去制造,再去实验就可以完成了。
    在不断的设计研究过程中,灵感值也不断的提升。
    短短的三天时间,只是召开了一次设计讨论会议,任务灵感值就已经达到了‘47’点。
    “a级任务,现在来说,确实很容易。”
    “人才太多了。”
    后者是关键。
    回顾最初做a级研发任务的时候,想要完成研究可不容易,需要给学生授课获得灵感值,需要的时间也不确定。
    现在一起做研究的都是顶尖的专家、极为优秀的人才,让大家一起讨论就很容易获得‘正确反馈’,磁场设计本身不存在无法跨越的技术难题,研究自然就是非常顺利。
    王浩的工作也相对清闲,他还抽出时间参加了航空集团组织的一阶能量波研究会议。
    这个会议已经参加过一次。
    那时雷达电子设备研究所才只刚开会讨论实现‘一阶短波雷达’的可能性,他和沈会明还作为特邀专家发言。
    沈会明利用激发辐射实验发现了一阶绿光。
    理论上来说,存在一阶绿光就肯定存在其他的一阶电磁波,而激发‘一阶短频波’对于雷达探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拥有激发‘一阶短频脉冲波’技术,就能制造出超越现有雷达体系的超级雷达,发射的雷达波不会被反雷达技术干扰,雷达信息战中就会直接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已经有了提升。
    沈会明被雷达研究所邀请参与‘一阶短频波’的项目,并担任了研发组的负责人。
    好多雷达领域的专家都认为,‘一阶短频波’属于‘未来项目’,也就是为未来科技打基础,而不是真正要研究出的‘一阶短频波’。
    这就和汤建军的托卡马克装置项目一样。
    所有人都知道托卡马克装置项目和可控核聚变相关,但都不认为他的研究能实现控制核聚变,只是为未来科技研发做技术积累而已。
    但是,沈会明的成果却很突出。
    在一个多月前,沈会明利用含有一阶铁的导体材料,成功激发出了一种能量明显超越普通强度的中频电波。
    虽然没有做具体的实验进行检测,但从能量强度上来看,中频电波很可能是一种一阶波。
    会议上。
    王浩听着沈会明的报告,再查看雷达所送来的资料,预估了一下得出个不确定的答案,“可能是在普通和一阶之间。”
    “这个强度数值有些偏低,但比常规又要很多。”
    “如果实验没有误差,很可能是激发的不稳定造成的,也就是说,有的波段达到了一阶,有的波段则没有。”
    “一起去检测,就造成了数据偏低。”
    张树清教授坐在王浩旁边,他是雷达所的负责人之一,听罢问道,“我们对于一阶波能量不是很了解。王院士,像是这样的电波,能通过强湮灭力场吗?”
    “和强度有关,还是有一部分会被湮灭。”
    王浩道,“不过,张教授,中频电波穿透力不强吧?”他的意思是无法作为雷达信号来使用。
    张树清点头道,“所以我们还在研究。其实我们内部也有争议,这个研究就是……耗费的经费太多了。”
    他苦笑着,“最主要是一阶铁,还有相关的金属导体材料,实在太贵了!”
    “你们这个项目有多少经费?”王浩好奇的问道。

章节目录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不吃小南瓜并收藏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