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 作者:郁榕
欧洲,四月德国突袭丹麦和挪威,五月进攻一心想着中立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突破比利时的阿登山地天险,在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展开了全线进攻。
一直采取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但是此时德国已经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英法联军只能大撤退。
苏联因为要迫切解决东西两线的安全问题,直接出兵进入了波罗的海三国,拿下了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将比萨拉比亚大部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一小部分划归乌克兰。
因为这些地方以前就与俄罗斯有些渊源,斯大林吸取了波兰战争的教训,采取了比较和缓的政策,实际震动并不大。苏军在西线采取了次递纵深配置。大批的苏军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北部,因为那里七成以上都是俄罗斯人,苏军强大的坦克兵团很快就占领了哈萨克斯坦北部,沿着里海而下,攻入了土库曼和乌兹别克。重新掌控了一战时英国和俄国达成的瓜分波斯的地界。兵锋直指帕米尔。
何应钦的第四集团军推进到了哈萨克丘陵,形成了中国占领山区寸步不让,而苏军占领图兰低地,中苏两军在图尔盖洼地,咸海,图兰低地一线形成对峙。哈萨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被瓜分了。
苏联认可这种分野。因为这种分野早就开始形成,中国人在山区的道路建设以及移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天山和哈萨克丘陵早就布满了中国人。现在只不过是正式出兵而已。苏联也没有心情在在此时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发生战争。
苏军只是在咸海和里海之间留了一定的防御部队,开始向通古斯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实际控制线增兵。
但是这种增兵并没有超过白崇禧的预期。毕竟,德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应付可能的东西两面同时作战的情况,苏联采取了这样颇为保守的兵力布局,在乌拉尔山两侧配备了足够的后备兵力。同时乌拉尔山也正在迅速成为苏联的工农业核心区域。做出强攻中西伯利亚高原其实是个假象,而防御德国才是真实的目的。苏联还需要时间来强壮自己。
五月底,苏联的布局基本完成。
这直接影响了德国的军事战略。德国认为在中国和日本的压迫下,苏联短时间不会对德国产生威胁。
诺曼底。德军彻底放弃了和英国讲和的心态,装甲兵团和已经被逼上绝境的英法联军发生了惨烈的战斗。尽管英法调用了全部的舰船进行了大撤退,但是真正撤回去的盟军只有不到十二万人。
二十多万盟军战死和被俘,而德国的装甲军团也损失惨重。装甲兵团是在空军的支持下才勉强取得了这样的战果。以至于德国暂时失去了发动闪电战的能力。尽管如此。二十多万盟军的损失,是盟军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法国的军心彻底崩溃。
德国在这次战役中总结了空军和陆军协同的经验,同时也知道了先进的通讯技术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英法美和德国都知道中国使用了一种电磁炸弹。可以切断战场通讯。但是毕竟中国隔得太远,且十分保守,所以欧洲没有发展电子通讯的顾忌。
只是双方在一开始就被电子屏蔽给拖住了脚步。大批科学家失踪,形成了理论创新能力不足,没有继续在晶体管上进行研究,而后期培养的技术性人才和工程师们在电子管的制造工艺上取得了成绩。并且成功解决了电子对抗和屏蔽的技术问题。这使得整个欧洲科技继续在电子管的死胡同上越走越远。
由于美国此时国内发生了内乱,中美海上纷争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美国海军的颓势已经明显,这让原本可以成为改变欧战格局的砝码失去了作用。罗斯福的执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罗斯福主动提出了民族和解,给予印第安人平等的权利,以平息北部的**主义思想。想从内乱中脱开身来。
六月十二日,西雅图的美军主动撤出。宣布华盛顿州改为西雅图印第安自治州,允许印第安人自由前往西雅图,条件是西雅图不脱离合众国。
罗斯福的政策在美国国内起到了缓解民族矛盾的作用。
新的西雅图自治州以哥伦比亚与斯内克河为界,东边一直到落基山脉的分水岭为界。
西雅图的临时长老会没有发表任何宣言,也没有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不过攻击行动停止了。守护者们从森林里走出来,要求伦比亚平原和斯内克平原的农场主、工厂业主、矿业主全部撤出西雅图。农场主们留下也可以,但是只能和其它人一样分配固定的土地。且不允许进行土地买卖。森林,草场,山地包括矿山全部收归公有。
白人们当然不肯,一些地方还在发生民团与守卫者之间的战斗。
印第安控制区没有再向美国约定的界限扩张,蒙大拿州的印第安人开始进行大规模地迁徙,而且是被美国政府驱赶到西雅图。罗斯福这样做的理由是,必须要给被赶出西雅图的白人以补偿。印第安人虽然得到了一个自治州,但是却失去了其它地方的所有土地。这似乎是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这让罗斯福赢得了巨大的威望,美国大选已经临近,其它的总统候选人根本无法相比。
六月,罗斯福宣布解除日美同盟,承认中国在诺斯山脉以东的主权。同时宣布美国绝不参加外国的战争,除非遭到攻击,决不派遣陆海军到美国以外的领土作战,停止中美海上纷争,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努力改善国内经济。
小洛克菲勒再次到了中国,他说欧洲战争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军火市场,不管德国和英国的战局如何,英国都将走向衰落。美国可以不再插手远东。可以与中国在适当的时候瓜分英国在亚洲,澳洲和非洲的利益。在这个时候,中国印第安政策是极端不明智的。
毛石山说:“印第安人是我们的族人,他们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居住地,而不是被圈在战俘营里。中国理解美国,但是也请美国理解中国。中国所求不多,不希望在自己的家门口受到威胁,比如日美同盟和菲律宾。中国人不会跨到南半球。”
小洛克菲勒笑眯眯地回去了。
这实际上就是默行国在印第安人问题上引向加拿大。美国人在其它州清除印第安保留地,这也强化了美国对国内的稳定,彻底摆脱分裂隐患。真要打起来,到时候美国也不会像现在一样缩手缩脚。
美国人的眼睛已经瞄向的英国偌大的殖民地。
毛石山当然也不会客气。
六月中旬,美国太平洋舰队从勘察加和楚科奇撤到了阿拉斯加。在菲律宾的美军基地也撤到了夏威夷,菲律宾宣布**。
叶剑英的第二集团军进入了法属印度支那。而法军全部撤回了非洲。中国恢复了安南省,而暹罗也宣布并入中国。
于此同时中华民国的一支舰队直接登上了菲律宾,在当地华人的支持下,仅仅**了不到三十天的菲律宾并入了中华民国。
美国的几大财团则和英法德以及苏联做起了军火生意。美国商人进入波斯,支持波斯**。摆脱英国的影响,美国的石油公司大举进入中东,开展油田的建设。同时国内的几大油田也开足马力生产。
打仗没有石油,没有粮食,没有钢铁是不行的。(未完待续……)
...
欧洲,四月德国突袭丹麦和挪威,五月进攻一心想着中立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突破比利时的阿登山地天险,在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展开了全线进攻。
一直采取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但是此时德国已经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英法联军只能大撤退。
苏联因为要迫切解决东西两线的安全问题,直接出兵进入了波罗的海三国,拿下了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将比萨拉比亚大部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一小部分划归乌克兰。
因为这些地方以前就与俄罗斯有些渊源,斯大林吸取了波兰战争的教训,采取了比较和缓的政策,实际震动并不大。苏军在西线采取了次递纵深配置。大批的苏军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北部,因为那里七成以上都是俄罗斯人,苏军强大的坦克兵团很快就占领了哈萨克斯坦北部,沿着里海而下,攻入了土库曼和乌兹别克。重新掌控了一战时英国和俄国达成的瓜分波斯的地界。兵锋直指帕米尔。
何应钦的第四集团军推进到了哈萨克丘陵,形成了中国占领山区寸步不让,而苏军占领图兰低地,中苏两军在图尔盖洼地,咸海,图兰低地一线形成对峙。哈萨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被瓜分了。
苏联认可这种分野。因为这种分野早就开始形成,中国人在山区的道路建设以及移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天山和哈萨克丘陵早就布满了中国人。现在只不过是正式出兵而已。苏联也没有心情在在此时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发生战争。
苏军只是在咸海和里海之间留了一定的防御部队,开始向通古斯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实际控制线增兵。
但是这种增兵并没有超过白崇禧的预期。毕竟,德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应付可能的东西两面同时作战的情况,苏联采取了这样颇为保守的兵力布局,在乌拉尔山两侧配备了足够的后备兵力。同时乌拉尔山也正在迅速成为苏联的工农业核心区域。做出强攻中西伯利亚高原其实是个假象,而防御德国才是真实的目的。苏联还需要时间来强壮自己。
五月底,苏联的布局基本完成。
这直接影响了德国的军事战略。德国认为在中国和日本的压迫下,苏联短时间不会对德国产生威胁。
诺曼底。德军彻底放弃了和英国讲和的心态,装甲兵团和已经被逼上绝境的英法联军发生了惨烈的战斗。尽管英法调用了全部的舰船进行了大撤退,但是真正撤回去的盟军只有不到十二万人。
二十多万盟军战死和被俘,而德国的装甲军团也损失惨重。装甲兵团是在空军的支持下才勉强取得了这样的战果。以至于德国暂时失去了发动闪电战的能力。尽管如此。二十多万盟军的损失,是盟军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法国的军心彻底崩溃。
德国在这次战役中总结了空军和陆军协同的经验,同时也知道了先进的通讯技术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英法美和德国都知道中国使用了一种电磁炸弹。可以切断战场通讯。但是毕竟中国隔得太远,且十分保守,所以欧洲没有发展电子通讯的顾忌。
只是双方在一开始就被电子屏蔽给拖住了脚步。大批科学家失踪,形成了理论创新能力不足,没有继续在晶体管上进行研究,而后期培养的技术性人才和工程师们在电子管的制造工艺上取得了成绩。并且成功解决了电子对抗和屏蔽的技术问题。这使得整个欧洲科技继续在电子管的死胡同上越走越远。
由于美国此时国内发生了内乱,中美海上纷争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美国海军的颓势已经明显,这让原本可以成为改变欧战格局的砝码失去了作用。罗斯福的执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罗斯福主动提出了民族和解,给予印第安人平等的权利,以平息北部的**主义思想。想从内乱中脱开身来。
六月十二日,西雅图的美军主动撤出。宣布华盛顿州改为西雅图印第安自治州,允许印第安人自由前往西雅图,条件是西雅图不脱离合众国。
罗斯福的政策在美国国内起到了缓解民族矛盾的作用。
新的西雅图自治州以哥伦比亚与斯内克河为界,东边一直到落基山脉的分水岭为界。
西雅图的临时长老会没有发表任何宣言,也没有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不过攻击行动停止了。守护者们从森林里走出来,要求伦比亚平原和斯内克平原的农场主、工厂业主、矿业主全部撤出西雅图。农场主们留下也可以,但是只能和其它人一样分配固定的土地。且不允许进行土地买卖。森林,草场,山地包括矿山全部收归公有。
白人们当然不肯,一些地方还在发生民团与守卫者之间的战斗。
印第安控制区没有再向美国约定的界限扩张,蒙大拿州的印第安人开始进行大规模地迁徙,而且是被美国政府驱赶到西雅图。罗斯福这样做的理由是,必须要给被赶出西雅图的白人以补偿。印第安人虽然得到了一个自治州,但是却失去了其它地方的所有土地。这似乎是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这让罗斯福赢得了巨大的威望,美国大选已经临近,其它的总统候选人根本无法相比。
六月,罗斯福宣布解除日美同盟,承认中国在诺斯山脉以东的主权。同时宣布美国绝不参加外国的战争,除非遭到攻击,决不派遣陆海军到美国以外的领土作战,停止中美海上纷争,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努力改善国内经济。
小洛克菲勒再次到了中国,他说欧洲战争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军火市场,不管德国和英国的战局如何,英国都将走向衰落。美国可以不再插手远东。可以与中国在适当的时候瓜分英国在亚洲,澳洲和非洲的利益。在这个时候,中国印第安政策是极端不明智的。
毛石山说:“印第安人是我们的族人,他们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居住地,而不是被圈在战俘营里。中国理解美国,但是也请美国理解中国。中国所求不多,不希望在自己的家门口受到威胁,比如日美同盟和菲律宾。中国人不会跨到南半球。”
小洛克菲勒笑眯眯地回去了。
这实际上就是默行国在印第安人问题上引向加拿大。美国人在其它州清除印第安保留地,这也强化了美国对国内的稳定,彻底摆脱分裂隐患。真要打起来,到时候美国也不会像现在一样缩手缩脚。
美国人的眼睛已经瞄向的英国偌大的殖民地。
毛石山当然也不会客气。
六月中旬,美国太平洋舰队从勘察加和楚科奇撤到了阿拉斯加。在菲律宾的美军基地也撤到了夏威夷,菲律宾宣布**。
叶剑英的第二集团军进入了法属印度支那。而法军全部撤回了非洲。中国恢复了安南省,而暹罗也宣布并入中国。
于此同时中华民国的一支舰队直接登上了菲律宾,在当地华人的支持下,仅仅**了不到三十天的菲律宾并入了中华民国。
美国的几大财团则和英法德以及苏联做起了军火生意。美国商人进入波斯,支持波斯**。摆脱英国的影响,美国的石油公司大举进入中东,开展油田的建设。同时国内的几大油田也开足马力生产。
打仗没有石油,没有粮食,没有钢铁是不行的。(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