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不直接问母后,是因为——“姨母,我算过了,宗正寺递这两封奏疏的时候,母后已经开始临朝听政了,也一直在帮父皇看奏疏。她一定也是见过这两封奏疏的。”
    “我不知母后是这四年事多,也忘记了再提醒父皇两位皇姐的指婚,还是另有缘故。我生怕冒失提起,倒是让母后为难,故而先来问姨母。”
    曜初稍微犹豫了下,到底问道:“母后,是不是很厌恶萧淑妃?”
    姜沃颔首。
    思绪被曜初带回了永徽初年。
    *
    如今外头虽是冬日黄昏,然姜沃听到曜初问起萧淑妃的时候,忽然想起了把早产的曜初带出宫廷的那个夏日。
    永徽三年,她将曜初带出宫来抚养,除了曜初是早产体弱外,更多是彼时后宫形势云波诡谲的缘故。
    那时候,柳奭联合长孙太尉刚刚‘请’皇帝立了皇长子李忠为太子。
    而皇帝偏又给媚娘的孩子取名为意义不同的‘李弘’。
    那时候,王鸣珂的生母魏国夫人,为了李忠太子位的稳固,当然是很希望媚娘母子赶紧去死的。而萧淑妃为了帝宠和儿女,也是这么想的,两方甚至一拍即合起来。
    故而当年姜沃不得不把曜初带走——当时宫里的局势,四面都是明枪暗箭。这样脆弱的早产的小小婴孩,如同漂浮在一个满是恶意的激流中。她还太小太弱了,一个轻微的闪失都经不起。
    而弘儿当时也才刚满周岁,一点儿离不得人,且媚娘当时还要与皇帝一起应对长孙太尉等朝堂事……
    姜沃看着从窗外飘进来的雪花:其实媚娘自从回宫入局开始,从来没有放松过一日啊。
    永徽初年,朝堂上诸事频发,谋反都成了年度保留节目。那时姜沃虽然也很累,但只要回到家中,她就是完全回到了自己的安全区。
    可宫中的媚娘并没有一个全然安稳的所在,她日夜都要警惕,如同丛林中要护着幼崽的猞猁。
    *
    姜沃大略与曜初说了几件萧淑妃之事:比如媚娘刚回宫不久,萧淑妃就向皇帝状告姜沃这位‘太史令与武婕妤,前朝后宫私相勾连’;还曾夜里堵着门抄宫正司,砸了她与媚娘在宫正司住过多年的旧屋舍;再有就是与魏国夫人合谋为难媚娘等事……
    其实再具体琐碎的,姜沃也不太清楚——毕竟当时她已经离开了掖庭,带着曜初住在了宫外。媚娘与萧淑妃之间日日相见相处的‘旧怨’,姜沃也并不知道许多。毕竟媚娘也不是爱诉苦的脾气,不会天天拉着姜沃说萧淑妃又做了什么。
    但姜沃清楚媚娘的性情——不与她说,不与任何人说,绝不代表媚娘忘了。
    当时皇帝有个黑匣子,在里面一一记录下跟随长孙无忌得罪他的臣子。姜沃想,媚娘大概也有个黑匣子。
    一笔不忘地记仇。
    总之,永徽初那几年,媚娘必然没少与萧淑妃相看两相厌……不,这样说都轻了,应该是涉及生死之争。
    故而媚娘册后以来,该清算的时候并没有犹豫,立刻将萧淑妃废为庶人,关到了掖庭最西边的一处独院中,很明确说明,这辈子萧淑妃是不要想出来了。
    媚娘为人从来是有仇必报。
    王皇后没有真的对她起过‘加害’之心,故而媚娘能容不再是皇后的王鸣珂,能让没了威胁的鸣珂在玉华寺安度余生,甚至还会看她的话本。(而有心害媚娘,也实施过的王鸣珂生母魏国夫人柳氏,已经流放了。)
    姜沃清楚,若是换了萧淑妃,哪怕她的话本写的再精彩十倍,媚娘也绝不会放她出去悠闲度日。
    用媚娘的话说:“换位处之:若是当年萧淑妃母子胜了,李素节为太子,以萧淑妃行事与从前数年旧怨积恨——那我和弘儿曜初,必是连命都保不住的。”
    “留她一命,已然是我当年念在曜初早产体弱,为女儿积福。”
    媚娘一向是人不犯她也罢,一旦犯她,出手便也是要人命的手腕。
    至于两位皇女……媚娘也没有半分犹豫,让她们都跟着母亲住在掖庭。
    正如曜初方才所说,萧淑妃废为庶人那一年,两位公主,一个七岁,一个十岁,都已经懂事了。偏生在她们性格塑造那几年里,全听着生母萧淑妃日日念叨痛恨武氏了,她们对于媚娘自然有恨的。
    其实哪怕不是母亲念叨灌输,等两位公主真正懂事后,自然也少不了怨恨的——媚娘和其子女的存在,是完全夺走了她们本可以拥有的巨大利益。
    还是那句话,这是彼此不可调和退让的矛盾。
    零和游戏。赢家通吃败者如尘。
    **
    “还有一事。”姜沃带了一点启发之意问曜初:“四年前,宗正寺与陛下递奏疏时,陛下为何会说等一等?”
    四年前……
    曜初很快想到:“第二年要去封禅泰山!”是因为那一年父皇心思都在准备封禅泰山上吗?
    姜沃先点头却又摇头:“也不只是因为封禅事。”
    “毕竟萧淑妃不只有两位皇女,还有一位皇子。”
    曜初也想起了那位几乎没有见过面的哥哥,李素节——他不但是她的兄长,序齿也比太子年长。
    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但李素节还是郇王,现居于申州(河南信阳),据闻颇有贤名。
    论嫡庶,他是不如太子,可论长幼,他在太子先。
    乾封元年,李素节也曾上奏疏,想要随父皇一起封禅泰山,然而当时皇帝便下了一道诏书:“素节既旧疾患,宜不须入朝。”[2]
    直接宣布‘你病了,不要来了。’
    姜沃当时听闻这道诏书,不免再次感慨皇帝这人的爱憎分明。对曾经也喜爱过的儿子,亦能做到如此冷漠,竟然是见也不肯再见。
    此举自也是为了太子之位的稳固,才如此分明表达出对年长庶子的冷落,甚至诏令中直接给李素节安上身体不好的名头。
    简直就是明白告诉朝臣,别动任何歪心思,太子李弘才是太子。
    然皇帝如此下诏,李素节本人却不服。
    他还特意做了一篇《忠孝论》,令他王府仓曹参军送到了京城,再次请求入京面见父皇。
    姜沃望着曜初笑了笑,不必再说,曜初也明白。
    那时候,陛下已然发现了太子的仁厚性情,为了东宫稳固,都让英国公去做太子太师了,怎么可能再见李素节。
    故而两位公主的婚事,自然也就从‘等一等’,变成了等。
    帝后在这上面心思是一致的:两位公主都是李素节同胞姊妹,这一指婚免不了朝野人心浮动。
    *
    曜初这才弄清楚这些年来前因后果,细想了片刻,然后道:“姨母,我还是想去跟母后说一说这件事,请她早做定夺——哪怕是父皇母后两人的决定,但外人若是非议起来,只怕都只会冲着母后来。”
    往轻了说,会说皇后疏忽没有管好后宫之事;往重里说,只怕直接要指责皇后‘嫡母不慈’,苛待皇女之类的话。
    “姨母,我想卢夫人将这件事告诉我,大概也有此意。”很多事卢夫人不能与皇后说,非得是亲生儿女才好去说。
    姜沃颔首:“曜初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了。”
    她伸手扣上了窗子,又不由隔着案几抚了抚曜初乌黑的鬓发,温声道:“有你这份替你母后思量的心思,她就会很欣慰的。”
    曜初颔首:“我明儿就去向母后说。”她忽然又道:“姨母,我也准备先去东宫与太子哥哥说一声——他这些年想必也不知道这两位皇姐的存在,太子哥哥一贯仁厚心软,若知两位皇姐一直在掖庭,多年无封号无食邑,我怕他会去向父皇请命厚赏两位皇姐。”
    那母后……也会伤心的吧。就像当年自己被兄长拒绝开幕府一样。
    姜沃听完,忽然道:“曜初,你方才说,担心太子会向陛下请奏。”
    “你为何就下意识认定,太子不会向皇后请命?”
    曜初一怔,是啊,她下意识就是这样觉得的。
    半晌后,曜初想明白了。她其实很早就明白了,只是没有深想,或者潜意识拒绝深想——
    当日婉拒她开幕府的时候,太子哥哥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无礼不生,国无礼不宁。”
    国无礼不宁。
    自己是他的妹妹,所以他觉得有违礼法的事情,可以直接拒绝自己。
    但子不言父母之过,若是太子哥哥觉得父母有违礼法,是不是只能闭口不言呢?
    所以他沉默,多思,越发消瘦。
    在东宫人被换过一批又一批后,尤其是皇后还特意指了两个自己的心腹北门学士过去,只怕更加剧了他这种纠结忧思。
    *
    姜沃心里涌起一种早有预料的,却也实在为媚娘伤感的悲意。
    如曜初所言,在将来,母子之间终究是要发生冲突的。
    因太子打心底里,就是觉得母后代政与当时曜初想要开幕府一样,是‘有违礼法’的。他只是为了同样是礼法的‘孝道’在苦苦压制。
    然而压制不是不存在,终有一日,会暴露出来。
    哪怕这次两位公主的事儿被曜初从中化解,但总还有旁的事儿作为导/火/索。
    **
    而导/火/索很快就出现了。
    总章二年初。
    二月多为祭祀之时。
    东宫侍读学士徐齐聃忽上奏疏谏皇帝:“齐献公乃陛下外祖,今周忠孝公庙甚修崇,而齐献公庙不如之,不审陛下将何以重示海内,以彰孝理之风?”[3]
    看起来,这只是一道平平常常的礼法奏疏,只是谏‘陛下您亲外祖的家庙修的还不如周忠孝公,看人家周忠孝公的庙修的多么崇丽。如此很不合孝道礼法。’
    但知道内情的朝臣,俱是闭口不言。
    因周忠孝公,乃皇后生父武士彟。
    此奏疏便是谏‘后族荣耀太过,不合礼法’。
    而众所周知,皇后哪有什么外戚在朝,全都在边境蹲着呢。
    但,皇后自己却是在朝代政的。
    第191章 礼法与科教
    总章一年一月。
    东宫侍读学士上奏疏明谏‘周忠孝公庙甚修崇逾越’,暗指‘皇后掌权过甚’后的第一日——
    姜沃完全没受什么影响,依旧按着计划休沐,带着曜初到城建署去做‘突击检查’。
    马车上,曜初还说起昨日一月十五大朝会这件事。
    曜初道:“姨母,好巧,当时我正在长乐姑姑府上取真经呢。”因小时候常听玄奘法师的故事,曜初很自然地把学习叫做取真经。
    长乐公主幕府开的最早,曜初是去学习先进经验的。

章节目录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顾四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顾四木并收藏[大唐]武皇第一女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