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市场部这个说法,宋援朝在原来一分厂时期把供销科一分为二,同时分离了供销职能直接成立了销售公司,这已经是对原本供销系统的一个改革了。
    但这个改革并不彻底,其实目前销售公司除了担任销售工作外,还承担了市场部的相当职能。
    销售和市场是两个紧密合作的部门,在外人看来销售部和市场部的职能有很多方面重叠,甚至后世有些公司销售和市场不分,大部分工作职权划分不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销售部门做的是实际工作,市场部门是从公司战略方向制定宏观计划,辅助公司决策者对公司经营的判断方向,同时为销售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其他服务。
    一个好的市场部门在一家公司中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点宋援朝心里非常清楚,但问题在于宋援朝之前并非不知道市场部的作用却没有在司特公司内部设置这个部门,真正的原因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合适这个职位的人选。
    现在国内各行各业人才急缺,尤其是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份子,是所有单位争抢的香馍馍。
    别说大学生了,哪怕是中专、高中毕业生,许多单位同样也给出了优厚的条件。
    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从读书无用论直接转变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再加上体制和铁饭碗的诱惑力,像司特公司这样的合资企业在这方面占不到任何优势。
    宋援朝告诉露丝,对于市场部的成立他是认可的,可市场部的人选呢?尤其是主管市场部的负责人选又在哪里?
    作为市场部的负责人,可不是普通的供销人员能够胜任的,哪怕孙耀良作为销售公司总经理,在宋援朝的眼里他担任这个职务也不合格。
    倒不是宋援朝觉得孙耀良的能力不行,而是人有长处也有弱点。孙耀良在供销方面是一把好手,可毕竟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他一直所处的工作位置注定孙耀良更适合实际工作,而不是搞这些。
    宋援朝手上的人才极度缺乏,虽然司特公司已经在各地和当地的教育部门展开合作,开始了技校方面的自有人才培养,可这些人哪怕毕业后也是作为普通职工使用,并不是作为管理层来使用。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也许未来这些人中会有人脱颖而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就如同曾经的宋援朝那样,他那时候不就是从临时工干起,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管理层么?
    对于这个问题露丝给出了一个建议,就是从国外聘请专业的人才来负责市场部的工作。
    宋援朝沉思了起来,他点起烟静静想着,一时间也不知道是同意还是否定。
    相比国内,发达国家在商业上要完善许多,这点不得不承认。而且发达国家的人才储备也远比目前国内强许多,国内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才储备程度还得走很长一段路。
    在2000年前大学生依旧是天之骄子,直到2000年后,更准确地说是1999年的大学扩招开始,大学生的含金量就大幅度下降。
    之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后来随随便便就能上大学,每年大学生毕业数量开始不断攀升。
    扩招之前入学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在经历了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时期,在2002年达到了145万人,2003年扩招的第一批大专生毕业开始,这个数字一下子就从145万达到了212万人。
    2004年是280万,2005年是338万,从这些数字的变化足以能看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攀升。
    等到2021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的数字已经达到了903.8万之巨,这个数字在目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宋援朝这一届作为79级大学生,全国的毕业总人数仅仅才33.5万人。
    想到这心里叹了口气,宋援朝很是怀念那个大学生不如狗,硕士到处走,就连清洁工都要博士学历的疯狂时代。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点宋援朝心里明白,毕竟从目前来看,这样的专业人士在海外反而有更多的选择。
    可同样如此选择也是有弊端的,来的人水土不服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开始不久,国内的商业氛围还没真正形成,一切发展很大程度还是建立在“野蛮发展”的模式下。
    哪怕对方的专业性再强,其能力是否能适应国内的市场呢?这不能不是一个让宋援朝担心的问题。
    但最终宋援朝还是同意了露丝的建议,从海外聘请专业人士来司特公司,同时在内部成立市场部全面负责公司市场工作。
    不过宋援朝也留了个心眼,他没有把决定人选的权利交给露丝,虽然露丝是应安妮的朋友,也是宋援朝认可的总经理,可交情归交情,工作归工作,作为大股东的宋援朝不会把如此重要岗位的选择权拱手相让。
    露丝可以推荐她认为合适的人选,但最终选择权依旧在宋援朝的手里,这点不可能改变。
    对于宋援朝的这个态度露丝并不意外,她耸了耸肩表示没有问题。
    接下来她还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产品工艺和品控保证的问题,随着各地工厂的投产,因为在实际生产上的各种原因,生产工艺和品控问题也显露了出来。
    司特公司早在一分厂时期宋援朝就建立了初步品控体系,如今总部的品控经理由陶桃担任,她同时还担任实验室主任的职务。
    在金陵总厂这边,品控把控的还是令人满意的,可在燕京、沪海和山城这三地的分厂,品控问题就有些不尽人意了。
    这倒不是陶桃的工作能力问题,其实从目前情况来看,品控部门做的并不差,相比目前国内许多普通食品企业要强了许多。
    可在露丝看来,这样的品控还是没达到她的要求,尤其是在食品饮料行业,工艺和生产略微诧异就会导致口味的不同,露丝是在美国跨国公司任职过的,她很清楚像司特这样的公司如果要壮大起来,企业标准化是必须的,假如达不到标准化程度,这对企业有非常大的制约和影响,更会限制未来的发展。
    “老板,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公司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建议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方式,从根本上完成对产品品控的问题解决。”
    “你的想法是打算让各分厂成为灌装厂,主要原料由总厂提供?”宋援朝反问道。
    露丝笑着点头道:“老板你说的没错,我就是这样的想法,你觉得怎么样?”
    工业标准化虽然有不少弊端,可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品控的准确把握。
    两大可乐公司在全球工厂不计其数,在品控管理上采取的就是设立罐装厂,原料糖浆由总部供应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管理上导致的生产工艺差异,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保证产品配方的外泄。
    产品是企业的立足根本,司特公司虽然远不能和两大可乐集团这样的巨无霸相比,但在企业管理上许多方面却是共通的。
    目前各地分厂的生产依旧延续当初一分厂的方式,也就是说生产工艺和产品配方都是有分厂自己负责,再由分厂厂长根据公司内部计划执行生产任务。
    一旦改变这个模式,那么在品控上就能得到保证,而且对于公司总部对分厂的资源控制和供销方面的把控是非常有利的。
    但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样改变的话也有着弊端,这个弊端就是产品成本的上升。
    如果在后世,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因为那时候的内地商业气氛已经形成,市场也从最初的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单一大批量的采购不仅能最大限度压缩成本,物流业同样非常发达,产品运输极其便利和快捷,而在现在这种情况并不存在。
    其他的不说,仅仅从金陵总厂把半成品原料(原浆)运至燕京、沪海和山城三地,在保证每天的必须供应量同时还要保证时效性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就算能做到,在这方面付出的成本也不小,相比目前的方式,恐怕产品成本要上升几个点。
    别小看了这几个点,司特公司现在的销售额不断攀升,未来的市场极大,这样计算这个数字就着实不小了。
    在权衡利弊之下,宋援朝最终还是觉得露丝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企业不能光顾眼前的利益,要看得长远。他当即拍板把这件事给确定了下来,让露丝尽快拿出一个具体方案,等方案完成后经他确定再直接上董事会讨论。
    第562章 借钱
    郑国元这些天的心情不错。
    自从上次和宋援朝见了一面后,郑国元一直再担心宋援朝找自己麻烦。
    毕竟自己当面拒绝了宋援朝的招揽,从而落了宋援朝的面子。
    在郑国元看来,年轻气盛的宋援朝极有可能搞小动作,甚至对外直接把自己对优民厂的盘算偷偷宣扬出去,从而逼迫自己就范。
    回去后,郑国元一直处在担忧之中,接连好几天连觉都没睡好,上班顶着一双熊猫眼,让人看了诧异不已。
    同事关心询问他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因为工作太辛苦累着了?郑国元也不好和人说实话,只是顺水推舟点点头,表示自己近些时间工作的确忙了些,不过没什么问题,他的身体好着呢,今天回去早点睡,明天起来就没事了。
    提心吊胆了好几天,却什么事都没发生,郑国元渐渐把心放了回去。
    不过他依旧没敢大意,直到一个月后,郑国元还是没事,郑国元这才彻底松了口气。
    回头想想,郑国元也有些佩服宋援朝,如果是普通人的话好心招揽对方碰了一鼻子的灰,手上还捏着对方的把柄,或许早就借此逼迫自己就范了。
    可宋援朝只是提了那么一句,当郑国元拒绝后他也没多说什么,事后更没找他任何麻烦,这样的大气怪不得能把一分厂和现在的司特公司搞的如此火红。
    司特公司在燕京、沪海、山城三地设厂,同时又在金陵建总厂,这样的大事作为同行郑国元不可能不知道。
    随着天气逐渐热起来,饮料行业又一次开始进入了旺季时期,郑国元高兴的同时也担心司特公司会和泉林厂争夺市场。
    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郑国元又消除了这个担心,司特公司在金陵的总厂投产后,主要的生产方向从传统瓶装饮料转移到了新款饮料方面,瓶装饮料依旧维持之前金陵本地市区的市场。
    这样的决定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开拓市场,对于司特公司的新品饮料,郑国元也是做过研究的,在去年年底一分厂刚刚投放这款饮料的时候,郑国元就特意把市场上所有一分厂的各种口味新品饮料全买了回来,一个个挨下来尝了尝。
    不得不承认一分厂的这些新品饮料有着独到之处,尤其是配方做的非常不错,口味独特包装新颖,怪不得很受欢迎。
    这新品饮料郑国元倒也起过模仿生产的想法,相比传统的玻璃瓶饮料,这些饮料在运输和储存有极大的便利,而且各式各样的口味非常适合孩子和年轻人。
    但在仔细考虑后,郑国元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一来模仿这些饮料首先要解决的是配方问题,泉林厂的技术力量不强,根本没有像宋援朝那边有展林红这样的优秀技术人员。
    他们厂的技术骨干只是高中毕业,而且这个高中还是要打上引号的,更不是读的食品工艺和化学专业,之所以能当上技术员完全是因为矮子里拔长个,半道出家凑合。
    这样的人干干普通的技术工作还马马虎虎,可要做这些复杂的配方工艺就远远不足了。而且郑国元也不是没尝试过,几次下来结果实在不尽人意。
    此外,光有配方还不成,生产这种产品还需要专门的流水线设备。
    当初一分厂为了新品饮料特意购买了一套先进流水线,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钱。
    相比当初的一分厂和现在的司特公司,人家可是财大气粗,泉林厂仅仅只是一家集体性质的企业,哪怕去年到现在日子好过了许多,可底气远不如司特公司,要知道现在的司特公司可是金陵第一家合资企业,背后是有外国资本家撑腰的。
    就这样,郑国元打消了同样上马新品的想法,继续关注于眼前的产品和市场。当然了,郑国元对于搞新品的念头只是暂时打消,在他心里等今年因为和优民厂合作的缘故产量大增比如利润也大幅度提高,等到明年单位有了钱,这个项目再考虑上马也不迟。
    司特公司没有在传统市场上和泉林厂争夺,郑国元也就放心大胆地干了起来。
    因为和优民厂的合作,目前泉林厂的产生翻了一番,除去原本开拓的市场外,郑国元趁热打铁继续朝周边区域渗透,一口气就拿下了好几个市场。
    上个月,泉林厂的销售额就远超去年同期,利润也在不断上升。看着账面上不断增加的金额,还有一车车发出去的产品,郑国元的心里就和喝了蜂蜜水一样甜,全身都是劲。
    在办公室里正看着文件呢,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
    随口说了声请进,耳边听到开门的声音,接着一个异常熟悉的嘻嘻笑声传来。
    “你怎么来了?”抬头一看,来的人让郑国元有些意外,居然是自己的小妹郑丽。
    见到是这个丫头,郑国元的脑袋顿时大了一圈。
    郑国元家里兄妹四人,郑国元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二妹和三弟,再加上最小的郑丽。
    郑丽要比郑国元小二十多岁,今年才刚刚二十,两人说是兄妹倒不如更像是父女。
    从小郑丽就是郑国元给带大的,和自己这个哥哥感情好的很,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原本小时候还很乖巧的丫头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青春期叛逆”。
    为了这个小妹郑国元可没少伤脑筋,可女孩子大了他又打不得,狠心骂她两句么,这丫头就哭哭啼啼掉金豆子,还会跑到爹妈那边去告状说大哥欺负自己。
    在爹妈眼里,小妹可是两老的宝贝,尤其是脾气火爆的老子更受不得见小闺女被儿子欺负,往往这种事一发生就直接把郑国元给喊去劈头一顿臭骂,骂起了火甚至直接操起鞋子要揍他。
    郑国元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连他的孩子都快高中毕业了,这被老子揍一顿传出去不丢脸也难堪。
    所以一来二去,现在一见到郑丽郑国元脑袋就大,生怕这丫头又给自己惹麻烦,到时候自己是给她擦屁股不是不擦屁股也不是,烦人!
    “大哥,你在呀!”进门,郑丽嘻嘻一笑,蹦蹦跳跳地就朝这郑国元这边跑来,到了跟前直接拉过一把椅子坐下,见到桌上的茶缸子也不客气,取过打开看了看后就仰头咕嘟咕嘟喝了一大口。
    “老子刚泡的一级龙井啊……!”郑国元眼角直抽抽,这茶给她这么喝简直就是糟蹋了,这丫头能喝出什么滋味来?简直就是牛嚼牡丹嘛,白开水或者车间里打点饮料给她喝还差不多。
    喝完,抹了一把嘴,郑丽还装模作样道:“哥,你这茶味道不错嘛,多少钱一斤?”
    “还一斤?老子好不容易省吃俭用才买了二两!”郑国元心里骂道,嘴上却问道:“你好好的不在家呆着跑我单位来干嘛?”
    “想你了呗。”郑丽嘻嘻笑道:“好些天没见你了,今天正好有空过来探望探望,大哥你感动不?嘻嘻,谁让你是我好大哥呢。”
    郑国元一口老血要喷出来,他就知道郑丽来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丫头用得着自己的时候是千好万好,用不着自己转眼就没人了。
    “行了行了,少拍马屁!”郑国元不客气道:“说实话,找我什么事?我忙的很呢,哪里有你这么有空,要是不说我马上得开会去了……”
    说着,郑国元还抬起手腕看了看表,一副工作繁忙的架势。
    郑丽笑的眼睛都成了一条缝,直接冲郑国元竖起大拇指:“大哥就是大哥,领导不亏是领导。大哥……好大哥,我求你个事呗,帮我个小忙……嘻嘻,放心是好事!”
    “求我事?你这丫头能有什么好事轮得到我?”

章节目录

重归黄金年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夜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夜深并收藏重归黄金年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