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沟发家记 作者:南侠小展
即使多年不见,江逸依旧一眼就认出了地上这片绿色植物——马齿苋。
小时候和外婆住在农村,每年春夏两季都是在各种野菜的陪伴下渡过,其中,江逸最爱的就是马齿苋拌着高粱面烙的小薄饼。
外婆常说,在旧社会,人们吃不上饭的时候才吃这个。每次听外婆这么说,江逸就会笑嘻嘻地回答:“正好我现在多吃点,记住了味道,等到吃不上饭的时候自己做。”
原本是再随意不过的玩笑话,没成想,一语成谶。
******
午饭前,江逸顶着全家人惊讶的目光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厨灶间。
洗菜、切菜、点火、烧水、和面,虽然起初生疏,但一系列活计做下来,越来越上手,惊呆了一家子围观者。
“逸哥,你会做饭!”大山惊叹。
“你是读书人,怎么能做这个?”夏荷坐立不安。
“哼,读书人怎么了?读书人懒怠着也吃不上饭。”梅子不屑。
“都说‘君子远庖厨’,现在看来也不尽然。”云舒感慨。
“逸、逸哥,香!”小宝不加掩饰地表达喜悦之情。
这顿饭可谓丰盛,灰红色掺着碎马齿苋的高粱饼、蒜泥拌的马齿苋菜、香滑可口的马齿苋蛋花汤。
量足、味美,苏家兄妹连日来第一次吃上了顿饱饭。尤其是小宝,肚子撑圆了还舍不得放下碗,夏荷不忍心说他,反而自己红了眼圈。
大山拿着块高粱饼在夏荷眼前晃晃,笑道:“我说这个灰面也能吃,阿姐还不信。看吧,逸哥做得这么好吃。”
夏荷脸色微红,解释道:“我只见过大哥拿它喂马,以为人不能吃,怕吃坏了肚子才不给你们做。”
江逸算是看出来了,苏家人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是半点没有,就连夏荷,估计以前也是在深闺里养着,现在下厨也是万不得已赶鸭子上架。
他真好奇是什么样的变故让他们从云端跌入泥土。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心态始终如一,丝毫没有自怨自艾。
至于他们屡次提起的“大哥”,貌似是家里的灵魂人物,江逸推断那位十有八、九已经在变故中死翘翘了,要不怎么忍心丢下一帮孩子,一直也不出现。
夏日午后,江逸颇有情趣地在院子里铺了张席子。
摊开四肢躺在上面,头顶是茂密的树冠,微风徐徐,带来枣花的香气。
江逸隐约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外婆的小院,夏天有琥珀色的枣花蜜,秋天有满树脆甜的小枣,冬天有松软的枣糕,一年四季都少不了甜美的味道。
江逸长舒一口气,事情办完就能回去了,希望外婆一切安好。
不经意间,身边偎过来一个小小软软的身体,像乖巧的小宠物,江逸的心都要萌化了。
江逸故意不睁眼,打算逗逗小宝。
可是,过了好久,小家伙只是小心翼翼地坐在席子一角,江逸能够感受到他注视着自己的视线,能听到属于孩童的清浅又急促的呼吸声。
又过了好久,当江逸几乎要装不下去的时候,小宝终于动了。
只见他小心又小心地蹭啊蹭,蹭到江逸身侧轻轻地躺了下来,喉咙里发出愉悦的“呼呼”声。似乎发现江逸这样都没醒,胆子终于大起来,继续蹭啊蹭,直到蹭到江逸颈窝,才满足地停了下来。
江逸紧紧闭着眼睛,不敢睁开,他怕自己会忍不住掉下眼泪。
那一刻,时空转换,他又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么小心翼翼地渴求着一份关爱。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20两银子的问题,心急请戳十七章~
☆、谭木匠.
江逸把自己屋子翻了个底朝天,除了翻出一箱子书一箱子文具,一个铜板都没找到。
江逸跑到西边的耳房找云舒,想打听打听家里还有多少余钱,可是屋里的情景却让他愣住了。
这是一间呈窄长形的屋子,光线昏暗。对着门的墙根下铺着一层干草,上面铺着一条棉褥子。墙脚用石头支着一块木板,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本书,墙上订着木楔,挂着一粗一细两支秃毛笔。
云舒不在屋里。
江逸不死心地跑到另一头,大山和小宝的屋子大同小异,只是把棉褥子换成了一张发黄的席子,席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枕头,还有一床叠得方方正正的小被子。
江逸整个人都懵了。他一直知道苏家兄弟三个住在两侧的耳房,却不知道竟连张床都没有。
此时大山正盘腿坐在席子上,看到江逸出现在门口十分惊讶。
“逸哥,你怎么来了?我这儿不好……”大山一边说一边手忙脚乱地收拾着。实际上,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江逸抿了抿嘴,沉声道:“你知不知道哪里能买到床?”
“床?”大山愣了一下,又很快反应过来,“这倒是巧,咱们前边那家兴许就是个木匠,我天天都能听见他刨木头的声音。对了,你病着的时候他还来看过,说是姓谭。”
江逸听完,一言不发地返回自己屋子,从楠木箱子里拿出看上去最好的一个文具,急匆匆地迈出房门。
大山迎了过来,担忧道:“逸哥,是不是有什么事?”
江逸嘴角抽搐,掩饰性地轻咳一声,递过去一样东西,“你看这个笔筒,值不值十两银子?”
大山奇怪地看着江逸,“逸哥,这是笔洗。”
“呃,笔洗……值不值?”江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
大山看了看,说:“这个我不懂,不过逸哥你向来喜欢收集名贵之物,十两应该是值的。”
“那就行。”
江逸想着把这个笔洗拿到镇上的当铺当掉,换了银子给大山和云舒买床,之后挣了钱再把它赎回来。
即使多年不见,江逸依旧一眼就认出了地上这片绿色植物——马齿苋。
小时候和外婆住在农村,每年春夏两季都是在各种野菜的陪伴下渡过,其中,江逸最爱的就是马齿苋拌着高粱面烙的小薄饼。
外婆常说,在旧社会,人们吃不上饭的时候才吃这个。每次听外婆这么说,江逸就会笑嘻嘻地回答:“正好我现在多吃点,记住了味道,等到吃不上饭的时候自己做。”
原本是再随意不过的玩笑话,没成想,一语成谶。
******
午饭前,江逸顶着全家人惊讶的目光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厨灶间。
洗菜、切菜、点火、烧水、和面,虽然起初生疏,但一系列活计做下来,越来越上手,惊呆了一家子围观者。
“逸哥,你会做饭!”大山惊叹。
“你是读书人,怎么能做这个?”夏荷坐立不安。
“哼,读书人怎么了?读书人懒怠着也吃不上饭。”梅子不屑。
“都说‘君子远庖厨’,现在看来也不尽然。”云舒感慨。
“逸、逸哥,香!”小宝不加掩饰地表达喜悦之情。
这顿饭可谓丰盛,灰红色掺着碎马齿苋的高粱饼、蒜泥拌的马齿苋菜、香滑可口的马齿苋蛋花汤。
量足、味美,苏家兄妹连日来第一次吃上了顿饱饭。尤其是小宝,肚子撑圆了还舍不得放下碗,夏荷不忍心说他,反而自己红了眼圈。
大山拿着块高粱饼在夏荷眼前晃晃,笑道:“我说这个灰面也能吃,阿姐还不信。看吧,逸哥做得这么好吃。”
夏荷脸色微红,解释道:“我只见过大哥拿它喂马,以为人不能吃,怕吃坏了肚子才不给你们做。”
江逸算是看出来了,苏家人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是半点没有,就连夏荷,估计以前也是在深闺里养着,现在下厨也是万不得已赶鸭子上架。
他真好奇是什么样的变故让他们从云端跌入泥土。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心态始终如一,丝毫没有自怨自艾。
至于他们屡次提起的“大哥”,貌似是家里的灵魂人物,江逸推断那位十有八、九已经在变故中死翘翘了,要不怎么忍心丢下一帮孩子,一直也不出现。
夏日午后,江逸颇有情趣地在院子里铺了张席子。
摊开四肢躺在上面,头顶是茂密的树冠,微风徐徐,带来枣花的香气。
江逸隐约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外婆的小院,夏天有琥珀色的枣花蜜,秋天有满树脆甜的小枣,冬天有松软的枣糕,一年四季都少不了甜美的味道。
江逸长舒一口气,事情办完就能回去了,希望外婆一切安好。
不经意间,身边偎过来一个小小软软的身体,像乖巧的小宠物,江逸的心都要萌化了。
江逸故意不睁眼,打算逗逗小宝。
可是,过了好久,小家伙只是小心翼翼地坐在席子一角,江逸能够感受到他注视着自己的视线,能听到属于孩童的清浅又急促的呼吸声。
又过了好久,当江逸几乎要装不下去的时候,小宝终于动了。
只见他小心又小心地蹭啊蹭,蹭到江逸身侧轻轻地躺了下来,喉咙里发出愉悦的“呼呼”声。似乎发现江逸这样都没醒,胆子终于大起来,继续蹭啊蹭,直到蹭到江逸颈窝,才满足地停了下来。
江逸紧紧闭着眼睛,不敢睁开,他怕自己会忍不住掉下眼泪。
那一刻,时空转换,他又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么小心翼翼地渴求着一份关爱。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20两银子的问题,心急请戳十七章~
☆、谭木匠.
江逸把自己屋子翻了个底朝天,除了翻出一箱子书一箱子文具,一个铜板都没找到。
江逸跑到西边的耳房找云舒,想打听打听家里还有多少余钱,可是屋里的情景却让他愣住了。
这是一间呈窄长形的屋子,光线昏暗。对着门的墙根下铺着一层干草,上面铺着一条棉褥子。墙脚用石头支着一块木板,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本书,墙上订着木楔,挂着一粗一细两支秃毛笔。
云舒不在屋里。
江逸不死心地跑到另一头,大山和小宝的屋子大同小异,只是把棉褥子换成了一张发黄的席子,席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枕头,还有一床叠得方方正正的小被子。
江逸整个人都懵了。他一直知道苏家兄弟三个住在两侧的耳房,却不知道竟连张床都没有。
此时大山正盘腿坐在席子上,看到江逸出现在门口十分惊讶。
“逸哥,你怎么来了?我这儿不好……”大山一边说一边手忙脚乱地收拾着。实际上,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江逸抿了抿嘴,沉声道:“你知不知道哪里能买到床?”
“床?”大山愣了一下,又很快反应过来,“这倒是巧,咱们前边那家兴许就是个木匠,我天天都能听见他刨木头的声音。对了,你病着的时候他还来看过,说是姓谭。”
江逸听完,一言不发地返回自己屋子,从楠木箱子里拿出看上去最好的一个文具,急匆匆地迈出房门。
大山迎了过来,担忧道:“逸哥,是不是有什么事?”
江逸嘴角抽搐,掩饰性地轻咳一声,递过去一样东西,“你看这个笔筒,值不值十两银子?”
大山奇怪地看着江逸,“逸哥,这是笔洗。”
“呃,笔洗……值不值?”江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
大山看了看,说:“这个我不懂,不过逸哥你向来喜欢收集名贵之物,十两应该是值的。”
“那就行。”
江逸想着把这个笔洗拿到镇上的当铺当掉,换了银子给大山和云舒买床,之后挣了钱再把它赎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