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途 作者:高月
次日一早,李维正便离开了家乡,他没有去定远县找蓝府论理,且不说蓝玉有无归来,即使要论理也该太子出面,李维正直接去了京城,一路顺利,五天后,李维正抵达了京城。
离京数月,虽然时间不长,但李维正还是感受到了京城内一丝微妙的变化,他发现从前偷偷摸摸做生意的商铺们似乎都挺直了腰板,各种招牌旗帜纷纷挂了出来,开始正大光明地经商做生意,看来朱元璋已经正式启用商籍了。
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店铺里物资丰富,琳琅满目,李维正路过一座铁匠铺,以前这里都是关着门悄悄打铁,现在也敞开了大门,铁匠铺中正在打制一个巨锚,百余人分立上下两层,用铁链拉着巨大的铁锚,铁锚的另一头在炉子中烧得通红,搁在长达三丈的砧板上,三名铁匠正挥捶敲打,铁匠铺众人大汗淋漓,号子声不断,雄壮而低沉,极富感染力。
京城内处处充满了生机勃勃,就仿佛一轮初升的朝阳,李维正牵着马走在大街上,京城的熙熙攘攘让他难以兴奋,他的脑海里不时闪过龙门所的一幕幕血战,闪过韩淡定那座山风中的孤坟,不知为什么,他竟有一种异常孤独的感觉。
李维正在京城内没有住处,他仍然来到了常升的府第,老管家还认识他,连忙将他请进宅子,常升已经回来了,听到禀报,急忙赶来小客堂接见李维正,同时命人去给太子送信。
常升是明初大将常遇春次子,子继父业,年纪不过三十余岁,却做到太子太保的高位,他生性豪爽,广交朋友,也常常扶危济贫,在京中名声极好,他的姐姐也就是太子妃,正是这一层原因,他便成了太子朱标的铁杆心腹,年初蓝玉府丢信之事便是他用飞鸽火速通报尚在苏州的太子朱标。
这几月他和太子一样,时时关注武昌的情况,不过楚王府夜宴后,武昌那边却突然烟消云散了,谁也不知道最后的赢家是谁,很快,俞平身死的消息传来,李维正也随之失踪了,起初,常升怀疑是李维正做的手脚,但朱标却断然下了结论,这封信的争夺并没有结束,李维正仍在争夺之中,他日日引颈相盼,沉寂了几个月,李维正终于露面了。
“李百户,你终于来了。”常升还在院子里,洪亮的笑声已经传到了屋内。
李维正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座宅子的主人,他连忙起身向进屋的常升拱手施礼道:“李维正参见常大人!”
两人都是初次相见,常升上下打量他一眼,不由微微一笑道:“难怪太子对你评价很高,果然是一表人材。”
李维正虽然不知道常升,却知道他父亲常遇春,四十岁便身死,按理这是常家的不幸,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正因为常遇春早死,才躲过了朱元璋的铁腕清洗,得以流芳百世,常家的后人也因此受到重用,长女册封为太子妃,三个儿子皆封为列侯,眼前这个常升长手长足,身材魁梧,颇有几分其父的英雄气概。
常升笑着拍了拍李维正的肩膀,“来!咱们坐下谈。”
李维正坐下,他笑了笑便问道:“请问常大人,不知太子殿下是否在京中?”
常升爽朗一笑道:“在!昨天太子殿下还说到你,说你该回来了,这不,今天就到了。”
这时,婢女进来给他们上了茶,常升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他沉吟一下,便试探着问道:“不知武昌之事最后结果如何?”
他盯着李维正的每一个表情变化,心中怦怦直跳,他为这件事的结果盼望得太久,可眼看谜底要解开,他却有些不敢听了。
“请常大人放心,那封信已经被我最后得到。”
常升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几个月来的提心吊胆终于没有让他失望,“好!干得漂亮。”他忍不住高声称赞,最后竟呵呵大笑起来。
他站起身向李维正深施一礼,歉然道:“我竟还怀疑俞平之死是你做的手脚,我正式向你道歉。”
李维正从怀中取出那只空信封,连同太子金牌、他在阳逻镇所得的齐王之信以及一袋囊钻石一起交给了常升,“不过信已经被我毁了,蒙古人大举来袭,形势危急,我担心保不住它,这几样东西请常大人替我转交给太子殿下,就说李维正幸不辱命。”
常升一怔,连忙问道:“你为何不自己去给太子复命,你已是六品百户,有紧急事情是可以觐见太子。”
从感情上说,李维正不想去见朱标,自己为了他和蓝玉的安危出生入死,奔波千里,却换来了蓝玉家奴对他父亲的伤害,换来了李家村土地被蓝家霸占,而这些他朱标都知道,虽然是考验他也无可非议,但他的感情却接受不了。
当然,李维正也知道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去与不去之间他确实也考虑了很久,太子朱标现在对他要么就杀人灭口,要么就委以重用,虽然历史上说朱标是个宽厚仁慈的人,但那只是他在人前的一面,另一面呢?
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份,常升只说他是六品官,却忘记了他可是锦衣卫,锦衣卫去见太子,若被朱元璋知道了,他会不追问吗?
这其实就是李维正一直担忧的一件事,那封信中,太子出面了、秦王出面了、燕王出面了,齐王、晋王都出面了,但朱元璋却一直保持沉默,他对这封信地态度是什么,自己一无所知,就这样正大光明跑去东宫向太子请功,能瞒得过朱元璋的耳目吗?
所以他考虑再三,决定还是保持低调,绝不能去东宫见太子,要见也须象上次一样,在类似鸡鸣寺的偏僻地方见太子,
他是这样考虑,但脸上却不敢有半点表露,只很随意地对常升笑道:“我以为我出现在东宫不太合适,再说太子殿下国事繁忙,我就不便去打扰了,这封信我是从宣化追回,着实有些累了,而且家中也有些事情,我想先处理一下私人事务,这些话请常大人替我转告太子殿下。”
常升看了李维正半晌,便点点头道:“好吧!我就替你转告。”
朱元璋对太子见外臣限制得并不严格,而常升官拜太子太保,是辅佐太子的重臣,可以进东宫见太子,他不敢拖延,立刻换了一身衣服,便乘轿向东宫而去。
太子朱标是五月初时才从江南考察商业归来,这时李善长案已在一个月前了结了,朱元璋也由此下旨,胡惟庸案从此再不追究,延续了整整十一年的胡惟庸谋反案终于落下了帷幕。
朱标回来后立即向父皇上书,详细报告了他的考察过程,或许是出于转移百官注意力的需要,朱元璋在五月中旬正式下旨,批准在民籍中单独设立商籍,承认商人的合法存在,并对其征税,同时又对商人实行了一系列的限制政策,以防止庶民趋利改籍。
这一个多月来,朱标一直在忙碌此事,直到这两天才稍稍松了口气,此刻他正坐在书案前慢慢地品尝一碗燕窝粥,可思绪却飞到了千里之外,他在想着那封信,已经三四个月过去了,他虽然得到了一点消息,但不知李维正现在已经到哪里了?
正想着,一名太监匆匆来报:“殿下,开国公有紧急事情求见。”
‘常升?’朱标微微一怔,他沉吟一下便道:“宣他进宫。”
片刻,常升匆匆走了进来,脸上的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他上前两步,跪下行礼道:“微臣叩见太子殿下。”
“常太保免礼”,朱标见他面有喜色,心中不由一动,便急问道:“莫非李维正回来了?”
“正是!”常升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压低声音道:“他刚刚回来,他请我禀报殿下,那封信他已经得手并毁掉了。”
停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李维正说当时北元军大举来袭,他怕保不住,所以才擅自毁信。”
说完,他回头向侍卫使一个眼色,侍卫将一只盛物的金盘托上,里面正是李维正要转交给朱标之物。
“殿下,这些就是他请我转交之物,请殿下过目。”
朱标虽然已经知道了一点消息,但确切消息传来,还是令他心中大喜,他先收好了自己的金牌,随即拾起信封看了看,果然就是他所担心的那封信,里面的信纸却没有了,既然信封已拿到,说明信没有被夺走,朱标又取过齐王写给湖广提刑按察使的信件,这件事他其实已经知道了,他已经从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那里知道不只是齐王,似乎连秦王、楚王、晋王都参与了这次争夺,能从这么激烈的斗争中最后把信夺到手,这个李维正确实不简单,虽然他没有遵从自己的旨意把信带回来,而是擅自毁了它,但蒙古大军来袭,不得已而毁掉信,他可以理解。
“他现在在哪里?为何不亲自来向我禀报?”
常升犹豫了一下,还是照实说道:“回禀殿下,他说他不便出现在东宫,还说家中出了一点事,他须要处理,他还说不打扰殿下处理国事。”
“他真是这样说的吗?”
“是!他确实就是这样说的,微臣不敢隐瞒。”
朱标慢慢笑了,李维正想的理由倒是光面堂皇,担心父皇发觉,这确实是他想得周到的一点。
不过朱标却知道李维正不肯来的真正原因是为蓝家恶奴侵占李家村土地一事。
这件事他当然知道,不过他并没有过多插手,他想看一看李维正准备怎样处理此事,是立刻跳起来去找蓝家大吵大闹一通,还是冷静自己出面,谋定而后动,从现在他不愿来拜见自己看,他应该还在忍着,等自己出面解决此事。
李维正对此事的态度让他很满意,他点了点头,便从金盘中拾起那包装满钻石的小囊,递给常升道:“这个东西就算我赏赐他之物,补偿他家中的损失。”
常升不明所以,又不敢多问,接过囊袋便告辞而去了,朱标又取过信封,渐渐陷入了沉思,从武昌也出现锦衣卫的踪影来看,他相信父皇一定也知道了此事,但父皇至今不闻不问,自己的侍卫长正俞平和五名侍卫被暗害,父皇也视而不见,以父皇的精明,这件事他岂能不知原委,父皇的暧昧态度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也在等,等这封信最后浮出水面,无论如何,这封信终归会到他那里去,好在这封信已经毁了,无人再知道它的内容,威胁他太子之位的最大隐患已经被拆除了,当然,父皇可能会震怒,可这总比让他看到这封信的内容要好得多。
想到这,朱标吩咐一声,“去把杨宁叫来。”
片刻,杨宁匆匆走进了书房,躬身施礼道:“参见太子殿下!”
杨宁早已经回来了,他并没有回什么武当山,他因为认识燕王,不敢再返回龙门所,在城外探得韩淡定阵亡的消息后,他估计李维正已经得手了,便直接赶回来向太子报信,事实上他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监视李维正。
朱标笑着对他道:“李维正已经回来了,他夺回了信件。”
杨宁心中大喜,五哥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但在太子面前,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垂手不语,朱标瞥了他一眼,又问道:“你跟他这么久,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宁不敢隐瞒,他坦诚地禀报道:“此人极有胆略、智谋超群,而且对太子也忠心耿耿,不过此人也有一些弱点。”
“哦,什么弱点?快说。”朱标对李维正的弱点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此人有点过于重感情,他喜欢汉阳叶知府的女儿,便一直带在身旁,属下认为他不够冷血,这是他的一个最大弱点。”
朱标却没有表态,他笑了笑又继续问道:“他还有什么弱点?”
“还有就是他有点贪财,我们查出定远知县的赃款,他竟然私自吞掉了,着实让属下感到意外。”
“还有吗?”
杨宁摇了摇头,“没有了。”
朱标微微笑了,他就怕李维正太完美了,控制不住,有弱点的人才是他想要的手下,喜欢女人、喜欢钱,这很好,他负手走了几步,忽然又回头问道:“李维正说他把信毁了,你相信吗?”
杨宁沉默了片刻,随即答道:“龙门所战事惨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韩淡定还是李维正都不会留下信件,而且又是在燕王的地界内,带着信确实很危险,以李维正的为人,我相信他不会对太子说谎。”
朱标点了点头,他也是这样认为,虽然没有看见信的原件使他心中始终有点不舒服,不过有一点他知道,以李维正的聪明,他不会给自己留下杀身之患,那封信肯定是毁了。
想通了这一点,朱标提心吊胆了三个月的心才终于悄悄地放下了。
房间里,朱标批阅完了一本奏折,他轻轻放下了笔,又想起了李维正,心中隐隐感受到了一丝对李维正处置的不妥,是的,在处理蓝玉家人侵占李家村土地一事上他有些欠考虑了,他忽视了下属的感受,可以想象李维正从宣化千辛万苦归来,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这种挫折感不是他赏赐什么东西就能弥补的,这样有能力的属下应该更要加强感情笼络才行.
意识到自己的失策,朱标开始有些坐立不安了,这件事他必须尽快弥补,不能影响到李维正对自己的忠心。
“殿下的心情好像很不错。”
这时,太子妃常氏慢慢走到朱标的身后,纤细白皙的手将一杯参茶放在桌上。
“是啊!爱妃还记得那个李维正吗?他给我带来了好消息。”
朱标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笑道:“他为我立下了大功。”
常妃见丈夫的心情颇好,她心中也大为安慰,便低声笑道:“既然立了大功,就应该重赏,不知殿下打算赏他什么?”
“我打算让他接替俞平的位子,不过这件事还需要和父皇商量,我暂时还不能告诉他。”
说到这,朱标看了一眼妻子,他忽然有了一个不让父皇察觉的办法,便笑道:“你不是明天要回娘家拜祭先父吗?不如你顺便替我做一件事。”
常妃盈盈施一礼道:“请殿下吩咐!”
朱标想了想便道:“你替我接见一下这个李维正,告诉他,他父亲之事,我必然会给他一个交代。”
(五千字大章求票!)
次日一早,李维正便离开了家乡,他没有去定远县找蓝府论理,且不说蓝玉有无归来,即使要论理也该太子出面,李维正直接去了京城,一路顺利,五天后,李维正抵达了京城。
离京数月,虽然时间不长,但李维正还是感受到了京城内一丝微妙的变化,他发现从前偷偷摸摸做生意的商铺们似乎都挺直了腰板,各种招牌旗帜纷纷挂了出来,开始正大光明地经商做生意,看来朱元璋已经正式启用商籍了。
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店铺里物资丰富,琳琅满目,李维正路过一座铁匠铺,以前这里都是关着门悄悄打铁,现在也敞开了大门,铁匠铺中正在打制一个巨锚,百余人分立上下两层,用铁链拉着巨大的铁锚,铁锚的另一头在炉子中烧得通红,搁在长达三丈的砧板上,三名铁匠正挥捶敲打,铁匠铺众人大汗淋漓,号子声不断,雄壮而低沉,极富感染力。
京城内处处充满了生机勃勃,就仿佛一轮初升的朝阳,李维正牵着马走在大街上,京城的熙熙攘攘让他难以兴奋,他的脑海里不时闪过龙门所的一幕幕血战,闪过韩淡定那座山风中的孤坟,不知为什么,他竟有一种异常孤独的感觉。
李维正在京城内没有住处,他仍然来到了常升的府第,老管家还认识他,连忙将他请进宅子,常升已经回来了,听到禀报,急忙赶来小客堂接见李维正,同时命人去给太子送信。
常升是明初大将常遇春次子,子继父业,年纪不过三十余岁,却做到太子太保的高位,他生性豪爽,广交朋友,也常常扶危济贫,在京中名声极好,他的姐姐也就是太子妃,正是这一层原因,他便成了太子朱标的铁杆心腹,年初蓝玉府丢信之事便是他用飞鸽火速通报尚在苏州的太子朱标。
这几月他和太子一样,时时关注武昌的情况,不过楚王府夜宴后,武昌那边却突然烟消云散了,谁也不知道最后的赢家是谁,很快,俞平身死的消息传来,李维正也随之失踪了,起初,常升怀疑是李维正做的手脚,但朱标却断然下了结论,这封信的争夺并没有结束,李维正仍在争夺之中,他日日引颈相盼,沉寂了几个月,李维正终于露面了。
“李百户,你终于来了。”常升还在院子里,洪亮的笑声已经传到了屋内。
李维正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座宅子的主人,他连忙起身向进屋的常升拱手施礼道:“李维正参见常大人!”
两人都是初次相见,常升上下打量他一眼,不由微微一笑道:“难怪太子对你评价很高,果然是一表人材。”
李维正虽然不知道常升,却知道他父亲常遇春,四十岁便身死,按理这是常家的不幸,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正因为常遇春早死,才躲过了朱元璋的铁腕清洗,得以流芳百世,常家的后人也因此受到重用,长女册封为太子妃,三个儿子皆封为列侯,眼前这个常升长手长足,身材魁梧,颇有几分其父的英雄气概。
常升笑着拍了拍李维正的肩膀,“来!咱们坐下谈。”
李维正坐下,他笑了笑便问道:“请问常大人,不知太子殿下是否在京中?”
常升爽朗一笑道:“在!昨天太子殿下还说到你,说你该回来了,这不,今天就到了。”
这时,婢女进来给他们上了茶,常升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他沉吟一下,便试探着问道:“不知武昌之事最后结果如何?”
他盯着李维正的每一个表情变化,心中怦怦直跳,他为这件事的结果盼望得太久,可眼看谜底要解开,他却有些不敢听了。
“请常大人放心,那封信已经被我最后得到。”
常升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几个月来的提心吊胆终于没有让他失望,“好!干得漂亮。”他忍不住高声称赞,最后竟呵呵大笑起来。
他站起身向李维正深施一礼,歉然道:“我竟还怀疑俞平之死是你做的手脚,我正式向你道歉。”
李维正从怀中取出那只空信封,连同太子金牌、他在阳逻镇所得的齐王之信以及一袋囊钻石一起交给了常升,“不过信已经被我毁了,蒙古人大举来袭,形势危急,我担心保不住它,这几样东西请常大人替我转交给太子殿下,就说李维正幸不辱命。”
常升一怔,连忙问道:“你为何不自己去给太子复命,你已是六品百户,有紧急事情是可以觐见太子。”
从感情上说,李维正不想去见朱标,自己为了他和蓝玉的安危出生入死,奔波千里,却换来了蓝玉家奴对他父亲的伤害,换来了李家村土地被蓝家霸占,而这些他朱标都知道,虽然是考验他也无可非议,但他的感情却接受不了。
当然,李维正也知道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去与不去之间他确实也考虑了很久,太子朱标现在对他要么就杀人灭口,要么就委以重用,虽然历史上说朱标是个宽厚仁慈的人,但那只是他在人前的一面,另一面呢?
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份,常升只说他是六品官,却忘记了他可是锦衣卫,锦衣卫去见太子,若被朱元璋知道了,他会不追问吗?
这其实就是李维正一直担忧的一件事,那封信中,太子出面了、秦王出面了、燕王出面了,齐王、晋王都出面了,但朱元璋却一直保持沉默,他对这封信地态度是什么,自己一无所知,就这样正大光明跑去东宫向太子请功,能瞒得过朱元璋的耳目吗?
所以他考虑再三,决定还是保持低调,绝不能去东宫见太子,要见也须象上次一样,在类似鸡鸣寺的偏僻地方见太子,
他是这样考虑,但脸上却不敢有半点表露,只很随意地对常升笑道:“我以为我出现在东宫不太合适,再说太子殿下国事繁忙,我就不便去打扰了,这封信我是从宣化追回,着实有些累了,而且家中也有些事情,我想先处理一下私人事务,这些话请常大人替我转告太子殿下。”
常升看了李维正半晌,便点点头道:“好吧!我就替你转告。”
朱元璋对太子见外臣限制得并不严格,而常升官拜太子太保,是辅佐太子的重臣,可以进东宫见太子,他不敢拖延,立刻换了一身衣服,便乘轿向东宫而去。
太子朱标是五月初时才从江南考察商业归来,这时李善长案已在一个月前了结了,朱元璋也由此下旨,胡惟庸案从此再不追究,延续了整整十一年的胡惟庸谋反案终于落下了帷幕。
朱标回来后立即向父皇上书,详细报告了他的考察过程,或许是出于转移百官注意力的需要,朱元璋在五月中旬正式下旨,批准在民籍中单独设立商籍,承认商人的合法存在,并对其征税,同时又对商人实行了一系列的限制政策,以防止庶民趋利改籍。
这一个多月来,朱标一直在忙碌此事,直到这两天才稍稍松了口气,此刻他正坐在书案前慢慢地品尝一碗燕窝粥,可思绪却飞到了千里之外,他在想着那封信,已经三四个月过去了,他虽然得到了一点消息,但不知李维正现在已经到哪里了?
正想着,一名太监匆匆来报:“殿下,开国公有紧急事情求见。”
‘常升?’朱标微微一怔,他沉吟一下便道:“宣他进宫。”
片刻,常升匆匆走了进来,脸上的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他上前两步,跪下行礼道:“微臣叩见太子殿下。”
“常太保免礼”,朱标见他面有喜色,心中不由一动,便急问道:“莫非李维正回来了?”
“正是!”常升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压低声音道:“他刚刚回来,他请我禀报殿下,那封信他已经得手并毁掉了。”
停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李维正说当时北元军大举来袭,他怕保不住,所以才擅自毁信。”
说完,他回头向侍卫使一个眼色,侍卫将一只盛物的金盘托上,里面正是李维正要转交给朱标之物。
“殿下,这些就是他请我转交之物,请殿下过目。”
朱标虽然已经知道了一点消息,但确切消息传来,还是令他心中大喜,他先收好了自己的金牌,随即拾起信封看了看,果然就是他所担心的那封信,里面的信纸却没有了,既然信封已拿到,说明信没有被夺走,朱标又取过齐王写给湖广提刑按察使的信件,这件事他其实已经知道了,他已经从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那里知道不只是齐王,似乎连秦王、楚王、晋王都参与了这次争夺,能从这么激烈的斗争中最后把信夺到手,这个李维正确实不简单,虽然他没有遵从自己的旨意把信带回来,而是擅自毁了它,但蒙古大军来袭,不得已而毁掉信,他可以理解。
“他现在在哪里?为何不亲自来向我禀报?”
常升犹豫了一下,还是照实说道:“回禀殿下,他说他不便出现在东宫,还说家中出了一点事,他须要处理,他还说不打扰殿下处理国事。”
“他真是这样说的吗?”
“是!他确实就是这样说的,微臣不敢隐瞒。”
朱标慢慢笑了,李维正想的理由倒是光面堂皇,担心父皇发觉,这确实是他想得周到的一点。
不过朱标却知道李维正不肯来的真正原因是为蓝家恶奴侵占李家村土地一事。
这件事他当然知道,不过他并没有过多插手,他想看一看李维正准备怎样处理此事,是立刻跳起来去找蓝家大吵大闹一通,还是冷静自己出面,谋定而后动,从现在他不愿来拜见自己看,他应该还在忍着,等自己出面解决此事。
李维正对此事的态度让他很满意,他点了点头,便从金盘中拾起那包装满钻石的小囊,递给常升道:“这个东西就算我赏赐他之物,补偿他家中的损失。”
常升不明所以,又不敢多问,接过囊袋便告辞而去了,朱标又取过信封,渐渐陷入了沉思,从武昌也出现锦衣卫的踪影来看,他相信父皇一定也知道了此事,但父皇至今不闻不问,自己的侍卫长正俞平和五名侍卫被暗害,父皇也视而不见,以父皇的精明,这件事他岂能不知原委,父皇的暧昧态度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也在等,等这封信最后浮出水面,无论如何,这封信终归会到他那里去,好在这封信已经毁了,无人再知道它的内容,威胁他太子之位的最大隐患已经被拆除了,当然,父皇可能会震怒,可这总比让他看到这封信的内容要好得多。
想到这,朱标吩咐一声,“去把杨宁叫来。”
片刻,杨宁匆匆走进了书房,躬身施礼道:“参见太子殿下!”
杨宁早已经回来了,他并没有回什么武当山,他因为认识燕王,不敢再返回龙门所,在城外探得韩淡定阵亡的消息后,他估计李维正已经得手了,便直接赶回来向太子报信,事实上他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监视李维正。
朱标笑着对他道:“李维正已经回来了,他夺回了信件。”
杨宁心中大喜,五哥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但在太子面前,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垂手不语,朱标瞥了他一眼,又问道:“你跟他这么久,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宁不敢隐瞒,他坦诚地禀报道:“此人极有胆略、智谋超群,而且对太子也忠心耿耿,不过此人也有一些弱点。”
“哦,什么弱点?快说。”朱标对李维正的弱点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此人有点过于重感情,他喜欢汉阳叶知府的女儿,便一直带在身旁,属下认为他不够冷血,这是他的一个最大弱点。”
朱标却没有表态,他笑了笑又继续问道:“他还有什么弱点?”
“还有就是他有点贪财,我们查出定远知县的赃款,他竟然私自吞掉了,着实让属下感到意外。”
“还有吗?”
杨宁摇了摇头,“没有了。”
朱标微微笑了,他就怕李维正太完美了,控制不住,有弱点的人才是他想要的手下,喜欢女人、喜欢钱,这很好,他负手走了几步,忽然又回头问道:“李维正说他把信毁了,你相信吗?”
杨宁沉默了片刻,随即答道:“龙门所战事惨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韩淡定还是李维正都不会留下信件,而且又是在燕王的地界内,带着信确实很危险,以李维正的为人,我相信他不会对太子说谎。”
朱标点了点头,他也是这样认为,虽然没有看见信的原件使他心中始终有点不舒服,不过有一点他知道,以李维正的聪明,他不会给自己留下杀身之患,那封信肯定是毁了。
想通了这一点,朱标提心吊胆了三个月的心才终于悄悄地放下了。
房间里,朱标批阅完了一本奏折,他轻轻放下了笔,又想起了李维正,心中隐隐感受到了一丝对李维正处置的不妥,是的,在处理蓝玉家人侵占李家村土地一事上他有些欠考虑了,他忽视了下属的感受,可以想象李维正从宣化千辛万苦归来,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这种挫折感不是他赏赐什么东西就能弥补的,这样有能力的属下应该更要加强感情笼络才行.
意识到自己的失策,朱标开始有些坐立不安了,这件事他必须尽快弥补,不能影响到李维正对自己的忠心。
“殿下的心情好像很不错。”
这时,太子妃常氏慢慢走到朱标的身后,纤细白皙的手将一杯参茶放在桌上。
“是啊!爱妃还记得那个李维正吗?他给我带来了好消息。”
朱标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笑道:“他为我立下了大功。”
常妃见丈夫的心情颇好,她心中也大为安慰,便低声笑道:“既然立了大功,就应该重赏,不知殿下打算赏他什么?”
“我打算让他接替俞平的位子,不过这件事还需要和父皇商量,我暂时还不能告诉他。”
说到这,朱标看了一眼妻子,他忽然有了一个不让父皇察觉的办法,便笑道:“你不是明天要回娘家拜祭先父吗?不如你顺便替我做一件事。”
常妃盈盈施一礼道:“请殿下吩咐!”
朱标想了想便道:“你替我接见一下这个李维正,告诉他,他父亲之事,我必然会给他一个交代。”
(五千字大章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