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这只能他在时候如此操作。
    不说后面的官员敢不敢这么做,只讲大多数人只有增加的,很少有人会隐晦减少到手的银钱。
    所以纪炀看着人人都夸灌江府发展的好,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治。
    人治,便只能依靠官员的良心,当地官吏的态度,来决定百姓生死,决定今年的税赋是隐晦减少,还是多点苛捐杂税。
    但直接明面减税这事,不是他能办的。
    至少不是他在灌江府能办的。
    要改关市税用途,要让灌江府,乃至潞州减免田税。
    普天之乡之下,只有一个地方能办到。
    只有汴京,只有承平国的都城朝堂。
    不怪所有人外放官员都想回汴京,实在因为,那里是所有权利的中心。
    那边一个小小的举动,便会影响千万人的生活。
    汴京忽视灌江府,所以它乱了。
    想到灌江府,纪炀等一批人来了。
    想到边关将士,守城二十七年的吴指挥使成为吴将军,再成为一府的指挥使,官居四品。
    想不到的时候,他们只是苦守边关的将士。
    纪炀并非埋怨朝廷不作为。
    如果可以的话,皇帝应该比谁都想让天下太平安稳,可惜哪有事事顺心的。
    这会讲的,只是汴京那边对治下百姓的影响。
    想要保住关市税用于百姓,想要真正减免百姓田税。
    他的目的地只能是汴京。
    这也是他从知县到知府之后,心里隐隐有的想法。
    灌江府发展得越好,纪炀就越肯定,靠人治的地方,不可能永远泰康安稳。
    只有法治。
    只有把条条框框全都规定好,修改此处的游戏规则,这才不至于他走了之后便回归之前的状态。
    运气好,遇到个不错的长官,运气不好,来个大贪官。
    可治理地方,怎么能只看运气。
    法治。
    唯有法治,才能稍稍解决问题所在。
    古往今来有句话可以形容这种情况,那就是人亡政息。
    太依赖人治的地方,不会稳固。
    纪炀心里早有想法,面上仍然不动声色,不管同僚写信怎么旁敲侧击,他也只道:“做好手头的事再说。”
    “城墙还没修好呢。”
    “几处水渠刚完工,要去瞧瞧。”
    “官学跟女医馆确实又给了银钱,这次都是拨给下面县学,还鼓励村里开私塾,学堂。”
    众人看纪炀不动如山,心里更是打鼓。
    按理说要调任的官员,其实早早会收到暗示,纪炀这么稳得住,是不是上面没什么说法?
    这个态度倒是让手下人都安了心。
    特别是灌江府本地人,纪炀对灌江府的贡献自然不用说,现在他们的家乡大变样,还鼓励所有人读书习字,改善大家生活条件。
    但凡哪个官员能做到一条,都会让他们真心爱戴,纪大人可是全都抓的!
    其他人以为纪炀的调令还要一段时间,其实韩潇那边已经在交接工作了,他这次说什么都不干了。
    算着时间,纪炀今年十月份任期结束,肯定会离开灌江府。
    纪炀都不当这个地方知府了,那他还当什么城主?
    古博城的城门已经修缮好,城墙在今年八九月份便能完工,全部完工之后,他带着家仆直接回潞州扶江县。
    什么城主。
    不是纪炀在这,他根本不想当。
    古博城布政使,也是后来纪炀派过去的官员,这会急得抓耳挠腮,韩城主交接的太利落了,城里的事能给他全都给了,自己只管修城墙。
    看这样子,只要城墙修好,随时都能离开。
    什么?官府不让走?私自离位?
    他韩潇从头到尾,就不是官府的人啊!
    人家本来就是来帮忙的,被抓来当了三年的官。
    韩潇想走的事,纪炀早就知道。
    更明白便是一时押着他再做几个月的事,等他一会汴京,韩潇溜的比谁都快。
    毕竟留下,就意味着要接触新上司,说不定还要勾心斗角,说不定还会有危险跟麻烦。
    韩潇可是标标准准的韩家人,他肯定能跑就跑!
    他人还没走呢!
    怎么地下官员要先跑路了!
    纪炀无奈,只得给偷偷给消息的古博城布政使回信,让他好好做,韩潇那边不用管。
    一时间,灌江府不少官员目光都放在韩潇那边。
    众人只知道他修完古博城的城墙就会离开,却不明白,韩城主完全是因为纪炀要走,所以提前做好准备。
    灌江府,这个一手把灌江府扶持起来的纪大人,在今年,一定会离开。
    但他离开,是为了让此地百姓田税减少,是为了让此处关市税收易主,所以他一定会走。
    即使这里有广阔天地,他也愿意回到小小的汴京城,回到勾心斗角的朝堂。
    上次离开的时候,他问玉敬泉,凌志鹏他们,笑着问他们在汴京是不是很难。
    他们并未说话,但都表明了是。
    更别说在汴京一个多月,像是过了一年。
    当时纪炀的回答为:“不是汴京难,是我们的力量太小。”
    “现在的汴京,不会因为我们做什么,我们说什么有所改变。”
    “所以看起来很难。”
    “等有朝一日回来,也许一切都会游刃有余。”
    如今,便是有朝一日了。
    这次回汴京,跟上次回汴京,一定会截然不同。
    纪炀很有信心。
    第116章
    信心归信心, 没离开灌江府之前,肯定还要认真办差, 给当地百姓留个好底子才是真的。
    昌盛三十八年, 纪炀刚拿下灌江府,接下来的一年里,他都在惩治恶徒, 恢复民生,重分土地,保证大家吃喝。
    三十九年, 带着大家发家致富,正式开始修边关城墙, 内里还在改善生活。
    如今昌盛四十年, 自然到了发展基础教育的时候。
    也是去年年底考核时候, 给各个知县发的任务。
    妇女有妇女识字班, 男子有男子的学堂, 老人有另外的帮扶。
    小孩更不用说,从一开始, 纪炀就鼓励下面县学多招收学生, 先别管学习的质量, 把识字率提上去那就行。
    发展到今年, 下面小吏们已经组织起农闲时候,休息的时候学习。
    田间地头,有土地有树枝的地方都可以教学。
    这种学习氛围是前所未有的。
    可能很多人并不明白让他们这些农夫们识字的意义, 但纪炀纪大人说的话,他们肯定听。
    再说, 多学点字, 好像确实有便利。
    昌盛四十年的年初开始一层层普及, 等到夏收秋收,各处去交田税的时候,不少百姓忽然发现,他们好像可以看懂契约上的字,更会写自己的名字。
    这下做事更方便了?
    更重要的是,有些黑心的商贩想蒙骗他们签假契约,众人凑在一起合计合计,也能分辨出哪些有点问题。
    因为当地府衙派下来的小吏都说过,什么样的契约有问题,什么样的买卖不对劲。
    以前学的时候没发现,等遇到事的时候,直接让那些外地流窜来的奸商不敢置信。
    他们怎么都认识字?还能发现破绽?
    明明在其他地方行骗的时候,很容易得手啊。
    等这些奸商再被扭送到官府的时候,等着他们的只有铁窗泪了。
    这些都是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些好处还会受益终生。
    与此同时,林婉芸的女医馆第一批学生也已经毕业,虽说只学了一年的时间,远远还不够,但普通的病症,她们早在义诊的时候遇到过很多次。
    再说如果再复杂的病症,可以来灌江城来治,她们只要看普通病症就好,等回去以后也不会放弃继续学习。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她们能抽出一年时间来学习,已经是家里给了支持,放在以前,那都出不来的。
    --

章节目录

小知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桃花白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桃花白茶并收藏小知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