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轮到史尚在事先联系好代为售卖蜂窝煤的朱家桥炭行门口,望着自家的门庭冷落,愁眉苦脸地叹气:
    “对方毕竟是高家啊!”
    明远安慰他:“咱们至少还赚了一笔广告钱,不是吗?”
    史尚顿时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苦笑。
    明远还从来没有见过史尚被打击成这样,一时间实在没忍住,捧腹大笑,将史尚笑得哭笑不得,紫涨了脸。
    明远这才恢复了正经:“这样不正好?”
    “等到咱们靠口碑和实力崛起的时候他们至少没脸来怪咱们!”
    史尚回头看看自家炭行门前,专门聘请来解说安全知识的牙人此刻正百无聊赖地站着。这名牙人见到有人来问价,刚要开口,谁知来人一问清价格,扭头就跑。
    史尚那张脸立即又苦了下去。
    在汴京讨生活的人大多精打细算,恨不得将一文钱掰开来用。高家出售的蜂窝煤每一块都比明家出产的蜂窝煤便宜了十文钱。
    这十文钱,就像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阻止了汴京百姓走进炭行,连货比三家,买一块试一试,他们都没有兴趣。
    “明郎君,您真的觉得……我们能赢?”
    史尚问明远。
    “当然——”
    明远笑着说。
    “其实咱们已经有了好些主顾啦!”
    已经有了?好多主顾?
    史尚怎么也想不通——偏偏他看明远,完全是一副神态自若,胜券在握的模样。
    果然,这时有一名穿着短褐,裹着皮袄的伙计,推着一架平板推车,来到朱家桥炭行门口,大声道:“一车炭。记在明十一郎君的账上。”
    史尚刚兴奋了一下,马上又如同一枚泄了气的皮球,瘪了回去。
    感情是长庆楼啊!
    长庆楼是自己人,这不能作数的。
    但史尚又仔细看了看明远的笑容,突然脑海里灵光一现——
    原来是他们!
    第120章 百万贯【加更】
    经过明远点拨, 史尚也想到了。
    汴京城中还有一类用炭的大户,就是各家正店与脚店。
    不止是冬日里,一年四季, 这些将烹饪吃食作为主业的食店,都要从炭行里买进大量的炭。前几年以木炭居多, 近几年木炭价格高企, 这些食店便也紧跟“潮流”,开始用起石炭。
    只不过石炭难以点着,烟气又大, 各家大厨多有抱怨。
    此前明远邀请各家脚店“入驻”“快闪”长庆楼的时候,主厨们就曾聚在一起, 交流过这燃料问题。
    现在出了更容易使用的蜂窝煤,长庆楼首先开始使用,而且还改装了炉灶,加了排烟的烟道和催旺火力的风箱。
    而汴京城中不少脚店都与长庆楼有合作关系。各家脚店的主厨也时常造访万娘子,甚至会借用长庆楼的厨房。待他们见到了长庆楼的设备, 一准眼馋, 再一细问, 自然非朱家桥炭行的蜂窝煤不买。
    明远所料不错,很快,山阳镇蜂窝煤厂出售的蜂窝煤, 在汴京城里悄悄打开了“直供”的模式。
    各家脚店不需要跑去朱家桥炭行, 只要在长庆楼与炭行的“代理”打一声招呼, 第二天, 蜂窝煤就能准时送到店门口。
    各脚店甚至可以约定日期, 每旬一送, 从此不需再担心冬日里燃料会断供的问题。
    除了送蜂窝煤之外, 各脚店还可以预约上门定做火炉与烟道。
    蜂窝煤炉本是现成的,但是烟道需要工匠上门,丈量脚店厨房的大小,以决定烟道的粗细长短。
    但只要定下尺寸,这一整套打造起来也不麻烦——铜匠作坊的铜匠们已经事先准备好了规格统一的黄铜薄板,只待上门勘察量好长度,就将这些黄铜薄板卷成需要的长度和口径即可。
    一时之间,与长庆楼素有合作关系的脚店纷纷尝到了蜂窝煤和配套火炉的甜头——用过的都说好。
    这些脚店的主厨与店主又都有亲友,消息便慢慢传出去。
    立时又有不少正店与脚店找上门,指名要山阳镇蜂窝煤厂供货,还纷纷要求安装烟道。这其中,大名鼎鼎的丰乐楼和遇仙正店等等正店也赫然在列。
    原本在城中门庭冷落的朱家桥炭行,竟也开始慢慢有了生意。
    这时已是十一月中旬。汴京城百姓开始对高家炭行出品的蜂窝煤有了些怨言。
    “高家的蜂窝煤,便宜是便宜了,可是太难点——”
    “可不是吗?那天我烧掉了两天的《汴梁日报》,愣是没能点起一块煤。浑家直骂我,说我缺心眼儿,那报纸的纸张那么好,干什么不行非得用来引火……”
    “哈,老兄我瞅你确实有点儿缺心眼儿。”
    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问题。
    “听说了吗?高家炭行出产的那蜂窝煤,委实不太好。”
    “怎么说?”
    “州桥路口那家,晚间将蜂窝煤炉搁在自家卧房门口,图个暖和,结果睡到半夜就恶心欲呕,难受得要命——开了门,再将炉子拎出去,反而就没事了。”
    “嗐,你是不知道吗?朱家桥瓦子旁边的那家炭行,是专门聘了个牙人站在门前宣讲的,千叮咛万嘱咐,就是说晚上不能把这炭炉直接放在卧室里用!”
    “哟,听起来是这才是有良心的炭行啊!”
    “是呀,要不是高家炭行的蜂窝煤便宜十文钱,谁愿意去买他家的。”
    “我不缺这十文钱,我肯定去朱家桥瓦子买,图个放心!”
    “不过……这么说来,这蜂窝煤炭炉就跟晚间睡觉的地方无缘了?那晚上冷起来怎么办?”
    “这……”
    好像也确实是个问题。
    马上就有人给出了解决方案:
    “朱家桥炭行有工匠,专门售卖一种炭炉,带烟囱的,说是把那烟气都排到户外去,就没事了。买他家的炭炉,会有匠人上门来装,别提多方便了。”
    “真的吗?那我问问去。”
    有人动了心,便往朱家桥炭行那边去了。
    此事明远与史尚正站在朱家桥炭行对面。这里是朱家桥瓦子的地盘,冬天里搭起了挡风的棚子,放了几个露天的炭炉供人取暖,无形中也为蜂窝煤做了宣传。
    史尚对明远一向佩服,现在成了“叹服”,不住叹息道:“东家,小人何时才能像您一样有眼光啊?”
    “明明是做石炭生意,结果把所有铜匠都派上了用场。”
    的确,明远手下有一批铜匠,之前忙于铸铜活字。后来铸铜活字的活计少了,就转去打制拨霞供的铜锅,铜锅打完,又来制炭炉和烟道,简直是无缝衔接,没有让人闲着的时候。
    而工匠们的工钱和奖金自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明远微笑着不答,心想这其实也是巧合。
    如今炭行隆重推出的炭炉,正是此前王雱在他家中小花厅里见到的那种炉子,带烟道,可以将蜂窝煤燃烧形成的废气直排出户外的。
    他为自己的小院安装这种炭炉,原本是不得已——没办法,毕竟是租来的房子,不像在京兆府时那样可以大兴土木,砌起砖炕。
    紧接着他就发现,其实生活在汴京城里的大多数百姓,也和他一样,是租的房子。
    甚至连官员们也大多如此,就拿宰相王安石来说,王家现在住在崇仁坊的一座敞阔院子里,也不是他自己的房子,是户部安排“暂借”充作相府的房子。
    所以汴京城里少有人愿意大动干戈地砌炕。反倒是额外安一座炭炉,接上几节烟道,更符合汴京人民的实际生活条件。
    *
    当史尚正在为渐渐转好的蜂窝煤生意而感慨的时候,高绍祥则正紧盯着炭行的账簿陷入沉思。
    高家炭行刚刚开始发售蜂窝煤的这几天,那生意是真好,高绍祥自己都没见过店铺前排起那么老长的队伍。
    但随着开头一阵热潮过去,炭行的出货量飞快下滑,这几天已经跌到开头几天的一半了。
    炭行管事解释说这是正常的,毕竟家家户户囤了几块蜂窝煤之后,总要用上几天才谈得上买新的。
    但高绍祥还是觉得不对:城里最大的那些用炭的店家,七十二家正店和多如牛毛的脚店,似乎在这件事情上沉默了,谁也没有到高家炭行来买炭。
    怎么了?这难道还是嫌高家的炭太便宜吗?
    炭行管事给出了一个可能性:“许是前日里发仿单,登报做广告的效果。这两天咱们没有再做广告……”
    高绍祥颔首,觉得有道理。
    他随手叫人将今日的《汴梁日报》取来翻看,正在考虑要不要继续投入。就在这时,高绍祥突然惊讶地的叫了一声:“哎呀!”
    “这是……长庆楼又要办美食节了?”
    高家炭行管事觉得这不奇怪:“长庆楼总是这样,最爱在报上登广告,而且没事搞这个节那个节的,他家也不嫌麻烦!”
    然而高绍祥关注的不是这个,此刻,高家旁支这位总领着煤炭大生意的精明商人伸手指着报上的一行小字:“鸣谢朱家桥炭行专门供应用炭。”
    虽然这广告语焉不详,没有说明朱家桥炭行供的是什么炭,但他家能给一家正店供炭,也就能给所有正店脚店供应柴炭。
    就因为这个,高绍祥觉得自己必须去一趟长庆楼这次办的“爆炒”美食节。
    *
    长庆楼这次的“爆炒”美食节与历来举办过的特色美食节一样,邀请了汴京城中各家名店的大厨,且限定了一个主题:“爆炒”。
    据说这个主题筛去了不少跃跃欲试的名厨,因为“爆炒”这门手艺,最看重对火候的把握,也考较厨子的经验,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功力,很难将“爆炒”的菜肴做好。
    不少脚店擅长做羹汤、爊、煮、炙、烧、烤……最后还是对“爆炒”这门手艺望而却步。
    因此最终受邀来到长庆楼的,只有七八家脚店的主厨。
    另外,连丰乐楼也对竞争对手凑趣示好,也派了一名擅长炒菜的厨子过来。
    这次长庆楼的“美食节”也有一项与以往不同的——不止面向店内的客人,也面对路人。
    每天午市与晚市各有一个时辰,大厨们会在长庆楼店外现场表演烹制。
    有意品尝的食客,只需要要付十文钱,就能拿到一只白瓷碟,将瓷碟放在大厨的露天灶台跟前,等上片刻工夫,就能品尝到热气腾腾的爆炒菜品。
    高绍祥暗自庆幸,他过来是想暗访朱家桥炭行的情况,若是坐进长庆楼里,万一被人认出来,自己难免尴尬。

章节目录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