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开 作者:美味罗宋汤
“卑职请求面见皇太子。”冯元辉见了李明睿,毫不客气地提出了要求。
李明睿对这讼棍越发厌恶起来。要不是自己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处理宗族方面的问题,这讼棍就是想见自己一面都不能够!此刻竟然敢辣气壮地要见皇太子,真是痴人说梦!
“空口白牙就要见皇太子殿下,你以为本官会如此孟浪么。”李明睿好整以暇,冷冷地看着冯元辉。
“如今大理寺上上下下能理好宗族宗法之事的,恐怕除了卑职,再难找出第二个。”冯元辉自信满满道。
李明睿很想怒斥一声“笑话”。
大理寺上上下下五七十人,难道就没个对宗族方面有想法的人?
何况谁家没有宗族?只不过有大有小罢了。
“太虚公,他们的年纪不过二十上下,知道什么叫家?什么叫族?什么叫宗?”冯元辉自来熟一般笑道:“公在朝为官数十年,多久不曾回乡了?族中往来除了书信和子弟,可还有何印象么?公可知道今年贵宗为了田中引流,是否与邻族私斗?宗族小辈是否拿着您的拜帖在县里走动?”
李明睿不得不承认,远离宗族的确是整个官僚集团的问题所在。
进入城市之后,宗族的力量就被削弱了许多。尽管许多人会在逢年过节时回乡祭祖,但如果只是升斗小民,宗族也不会太过在意,两者就更像是走亲戚一般,各尽人事。
至于在城里为官为吏的公家人,他们对于宗族而言是保护伞,是财神爷,只管照拂族里不受强权欺压。捐钱捐物帮衬族中公益:诸如修建祠堂、扩展祭田、兴办宗学,再不济也要为社学里延请的先生送点束脩。
宗族只有对仍旧生活在农村的族人有巨大的影响力,简直就像朝廷一般。又因为华夏有耻讼的传统,宗族本身就具有调解纠纷,甚至裁决审判的作用。在南方许多交通不便的地方,甚至还会动用私刑。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宗族要他有什么用处?
大致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来说。
虚的一面有个前提。便是知道何谓宗族。
祖先宗亲之族谓之宗族!
人人心中都有对生后世界的畏惧和憧憬。
因为这份畏惧和憧憬,华夏先民就产生了祖先崇拜:死后自己的神位被放入祠堂,接受子孙香火祭祀,由此才能彻底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变,成为庇护后人的“祖宗之灵”。只要香火不绝,自然神灵不昧。而子孙又是自己的血脉延绵,故而虽死犹生,薪尽火传。如此想想,也就能够最大限度“乐生而不恶死”了。
所以说。祖先崇拜就是华夏先民的精神寄托,就是华夏的信仰(注一)。
在另一个时空中,某些人极端地认为华夏没有信仰,故而见佛拜佛、见鬼拜鬼。其实不过是拾利玛窦的牙慧。利玛窦进入大明传教之后,提出华夏祖先崇拜不是信仰的论调,正是为了给基督耶稣腾出位置,实际上却不被耶稣会主流思想认可(注二)。若是细细想来,利玛窦显然更为狡猾。
在实的一面:宗族在私斗时就是一个军事决策机构。
华夏的私斗不是泰西骑士的决斗。也不是三三两两打成一团。而是以家族为单位,以生产工具为武器的小型战争。当年戚继光以为浙兵不堪用。想选用北兵,后来见识了义乌矿工的私斗,彻底改变了观念,取义乌壮士为兵,最终造就了一支震古烁今的强军。
却说私斗的产生原因很多,最普遍的就是争水。
因为田地对水的需要极大。水流过的渠道如果被人多开几个孔,多得渠水浸润,庄稼自然就长得好。但前边水放得多了,水渠远端的田地就没水可用了。这个时候只能每村约定好放水的时间,尽量让渠水灌溉更多的土地。
这种君子协议很快就会被村中的“聪明人”破坏:在晚上偷偷掘开水渠。灌溉自家田亩。
于是“守水”也就应运而生了。
有人偷,有人守,必然会发生冲突,很快就会一呼百应,发生私斗(注三)。
南方水网稠密,不用争水,却会争矿脉、争林木,乃至于田里界碑都可能被人偷偷挪动。
这种时候就显示出宗族的重要性来,若是宗族势弱,势必会被强族掠夺欺凌。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团结武备,另一方面也要以举族之力,尽量多地供养读书人,以求出仕为官,保证宗族的强势地位。
故而小说中出现的宗族内讧在现实中极端罕见,因为绝大部分宗族都面临着“强敌环伺”的境况,总是面临异姓的侵占,没有那份心力去内讧。
这种形态一直延续到了四百年后,历经各种运动之后,仍旧有的地方举村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谓一脉相承。
“卑职常年都在乡间,后来又在县上充任裁判,争田争水,见了怕不下百起。”冯元辉昂首道:“廷尉公若是不打算让殿下久等,恐怕只有将卑职荐上去。”
“殿下等得起,”李明睿幽幽道,“本官也等得起。”
……
“一起去散步否?”朱慈烺放下筷子,洗了手,擦了脸,问一旁默然无声的皇太子妃段氏。
段氏晚上吃得极少,早就已经吃饱了。见皇太子吃完,她才洗手撤席。听到丈夫的邀请,段氏有些诧异:“今晚不用忙政事么?”
“嗯。”朱慈烺点头应道。
今晚本来是有安排的,但在晚饭前,朱慈烺突然陆素瑶取消今晚和明天的一切安排,所有事项推后。这种事极其罕见,甚至可以说史无前例。当一个以工作为乐趣的人突然停下手,谁都会怀疑是否发生了变故。
陆素瑶甚至不得不入宫禀告中宫娘娘,以免发生问题措手不及。
皇后显然早有心理准备,既没有打扰儿子。也没有放过这个可疑的端倪——她派了太医在钟粹宫外候命,随时准备抢救。
朱慈烺这回是真的被难住了。
如果是上辈子,他会找间深山古庙,看两天云起云涌……当然,这在他数十年的职场生涯中寥寥三五次罢了。
现在他想到的办法就是散步。
之所以邀上这个年轻得几乎有代沟的新婚妻子,却是源于自己的孤独。
面对“宗族”这个问题。朱慈烺是整个天下最孤独的人。
所有对宗族持批评态度的意见,全在五四之后,在现在这个时代,无论去问谁,都不会说宗族有任何问题。
周公能享有那么高的地位,正是因为他将宗族关系梳理了一遍,制定了调解宗与家,宗与宗,宗与族。族与族之间的规则——礼法。从那时候开始,华夏正式进入宗法社会阶段,脱去了最后一丝部落制度遗存。
从那以后,除了某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任何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父亲母亲以及父母亲的父母亲、兄弟姐妹,都要表露出礼貌和恭谨,这就是最直接的宗法社会表征。
在这种情况下,朱慈烺即便明知宗族是社会改革的绊脚石。也无力独自对其发生挑战。甚至于只是幻想一番,就有种堂吉诃德似的荒诞。
“爷好像有心事。”段氏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过着披风走在朱慈烺身侧,一开口便喷出一股白雾。
冬至过后一日冷似一日,这些天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没事在外晃荡了。
“小倩,你家祭祖么?”朱慈烺突然问道。
段氏略略一怔,脱口而出道:“只要不是破落户,天下哪有人家不祭祖的?”
“你能记得几代祖宗的名讳?”朱慈烺又问道。
段氏越发琢磨不透皇太子的意思。暗道:这小爷以为天下只有天家才记得自己祖宗?还是瞧不起我这小户人家出身?
“我家是随太祖高皇帝征战而起,从那一代始祖往上还能追及五代。”段氏略有些生气,口吻也硬了起来。
朱慈烺开始没注意,走了两步突然反应过来,这是太子妃在表示比朱家能追及的祖宗还高一代。
因为朱元璋只能追及四世祖。再往上已经就断了。
“你觉得宗族对你而言,有何用处么?”朱慈烺又问道。
段氏几乎要晕过去了,怎么突然间问出来的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考校么?段氏垂头看了一眼被自己微微踢起的披风,道:“若是没有祖宗,哪里来的我身?”
“不,我是说从你生下来之后,族里对你有何影响?”
——这影响当然是极大的,若是没族里几个叔伯帮忙,父亲如何得授昌乐教谕一职?若不是同族,那几位叔伯又怎会帮忙?
段氏却知道这话不该乱说,否则就是否定父亲的才能了。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也没有等答案,径自往前走去。段氏小跑起来,方能跟上,隐约觉得今晚皇太子的问话大有深意,但又不知道重点何在。
“这些话别说出去,尤其别跟皇父皇母说。”朱慈烺停下脚步,关照一声,道:“你先回去吧,我有点事。”
段氏迟疑着放慢脚步,却见朱慈烺越走越快,最后几乎是小跑起来。她突然觉得鼻头发酸,却不知道心中的辛酸从何而来。
“娘娘,咱们先回去吧,小心冻着。”贴身服侍的女官上前掺住段氏,柔声劝道。
段氏微微拒绝,自己站得挺稳,望着皇太子奔走的方向,吐出一团白雾:“去坤宁宫。”(未完待续……)
ps:这回必须多说两句了,不能光要月票和推荐票。
其实这事比较复杂啊,当初大纲里对于宗族问题没想过写这么多,直接就是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低俗套路。没想到刚起了个头,就发现现在的读者朋友们对于宗族已经很陌生了,所以不得不多花点笔墨写透一点,否则估计很多人无法理解主角的做法。即便读着有些枯燥,也请见谅吧。
注一:华夏文明的信仰不止祖先崇拜,楚地的自然灵性崇拜,蜀地的星宿崇拜,都是华夏文明的信仰来源。鉴于这是小说,就不展开了,但祖先崇拜是主流,这无可厚非。自然灵性崇拜多沦为巫术信仰,星宿崇拜则为道教所吸收。
注二:利玛窦死后,龙华民改利氏之法,禁祭祖,从而有南京教案。
注三:上个月小汤还去乡下见识了“守水”,虽然没有打起来,但也很刺激。
“卑职请求面见皇太子。”冯元辉见了李明睿,毫不客气地提出了要求。
李明睿对这讼棍越发厌恶起来。要不是自己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处理宗族方面的问题,这讼棍就是想见自己一面都不能够!此刻竟然敢辣气壮地要见皇太子,真是痴人说梦!
“空口白牙就要见皇太子殿下,你以为本官会如此孟浪么。”李明睿好整以暇,冷冷地看着冯元辉。
“如今大理寺上上下下能理好宗族宗法之事的,恐怕除了卑职,再难找出第二个。”冯元辉自信满满道。
李明睿很想怒斥一声“笑话”。
大理寺上上下下五七十人,难道就没个对宗族方面有想法的人?
何况谁家没有宗族?只不过有大有小罢了。
“太虚公,他们的年纪不过二十上下,知道什么叫家?什么叫族?什么叫宗?”冯元辉自来熟一般笑道:“公在朝为官数十年,多久不曾回乡了?族中往来除了书信和子弟,可还有何印象么?公可知道今年贵宗为了田中引流,是否与邻族私斗?宗族小辈是否拿着您的拜帖在县里走动?”
李明睿不得不承认,远离宗族的确是整个官僚集团的问题所在。
进入城市之后,宗族的力量就被削弱了许多。尽管许多人会在逢年过节时回乡祭祖,但如果只是升斗小民,宗族也不会太过在意,两者就更像是走亲戚一般,各尽人事。
至于在城里为官为吏的公家人,他们对于宗族而言是保护伞,是财神爷,只管照拂族里不受强权欺压。捐钱捐物帮衬族中公益:诸如修建祠堂、扩展祭田、兴办宗学,再不济也要为社学里延请的先生送点束脩。
宗族只有对仍旧生活在农村的族人有巨大的影响力,简直就像朝廷一般。又因为华夏有耻讼的传统,宗族本身就具有调解纠纷,甚至裁决审判的作用。在南方许多交通不便的地方,甚至还会动用私刑。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宗族要他有什么用处?
大致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来说。
虚的一面有个前提。便是知道何谓宗族。
祖先宗亲之族谓之宗族!
人人心中都有对生后世界的畏惧和憧憬。
因为这份畏惧和憧憬,华夏先民就产生了祖先崇拜:死后自己的神位被放入祠堂,接受子孙香火祭祀,由此才能彻底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变,成为庇护后人的“祖宗之灵”。只要香火不绝,自然神灵不昧。而子孙又是自己的血脉延绵,故而虽死犹生,薪尽火传。如此想想,也就能够最大限度“乐生而不恶死”了。
所以说。祖先崇拜就是华夏先民的精神寄托,就是华夏的信仰(注一)。
在另一个时空中,某些人极端地认为华夏没有信仰,故而见佛拜佛、见鬼拜鬼。其实不过是拾利玛窦的牙慧。利玛窦进入大明传教之后,提出华夏祖先崇拜不是信仰的论调,正是为了给基督耶稣腾出位置,实际上却不被耶稣会主流思想认可(注二)。若是细细想来,利玛窦显然更为狡猾。
在实的一面:宗族在私斗时就是一个军事决策机构。
华夏的私斗不是泰西骑士的决斗。也不是三三两两打成一团。而是以家族为单位,以生产工具为武器的小型战争。当年戚继光以为浙兵不堪用。想选用北兵,后来见识了义乌矿工的私斗,彻底改变了观念,取义乌壮士为兵,最终造就了一支震古烁今的强军。
却说私斗的产生原因很多,最普遍的就是争水。
因为田地对水的需要极大。水流过的渠道如果被人多开几个孔,多得渠水浸润,庄稼自然就长得好。但前边水放得多了,水渠远端的田地就没水可用了。这个时候只能每村约定好放水的时间,尽量让渠水灌溉更多的土地。
这种君子协议很快就会被村中的“聪明人”破坏:在晚上偷偷掘开水渠。灌溉自家田亩。
于是“守水”也就应运而生了。
有人偷,有人守,必然会发生冲突,很快就会一呼百应,发生私斗(注三)。
南方水网稠密,不用争水,却会争矿脉、争林木,乃至于田里界碑都可能被人偷偷挪动。
这种时候就显示出宗族的重要性来,若是宗族势弱,势必会被强族掠夺欺凌。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团结武备,另一方面也要以举族之力,尽量多地供养读书人,以求出仕为官,保证宗族的强势地位。
故而小说中出现的宗族内讧在现实中极端罕见,因为绝大部分宗族都面临着“强敌环伺”的境况,总是面临异姓的侵占,没有那份心力去内讧。
这种形态一直延续到了四百年后,历经各种运动之后,仍旧有的地方举村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谓一脉相承。
“卑职常年都在乡间,后来又在县上充任裁判,争田争水,见了怕不下百起。”冯元辉昂首道:“廷尉公若是不打算让殿下久等,恐怕只有将卑职荐上去。”
“殿下等得起,”李明睿幽幽道,“本官也等得起。”
……
“一起去散步否?”朱慈烺放下筷子,洗了手,擦了脸,问一旁默然无声的皇太子妃段氏。
段氏晚上吃得极少,早就已经吃饱了。见皇太子吃完,她才洗手撤席。听到丈夫的邀请,段氏有些诧异:“今晚不用忙政事么?”
“嗯。”朱慈烺点头应道。
今晚本来是有安排的,但在晚饭前,朱慈烺突然陆素瑶取消今晚和明天的一切安排,所有事项推后。这种事极其罕见,甚至可以说史无前例。当一个以工作为乐趣的人突然停下手,谁都会怀疑是否发生了变故。
陆素瑶甚至不得不入宫禀告中宫娘娘,以免发生问题措手不及。
皇后显然早有心理准备,既没有打扰儿子。也没有放过这个可疑的端倪——她派了太医在钟粹宫外候命,随时准备抢救。
朱慈烺这回是真的被难住了。
如果是上辈子,他会找间深山古庙,看两天云起云涌……当然,这在他数十年的职场生涯中寥寥三五次罢了。
现在他想到的办法就是散步。
之所以邀上这个年轻得几乎有代沟的新婚妻子,却是源于自己的孤独。
面对“宗族”这个问题。朱慈烺是整个天下最孤独的人。
所有对宗族持批评态度的意见,全在五四之后,在现在这个时代,无论去问谁,都不会说宗族有任何问题。
周公能享有那么高的地位,正是因为他将宗族关系梳理了一遍,制定了调解宗与家,宗与宗,宗与族。族与族之间的规则——礼法。从那时候开始,华夏正式进入宗法社会阶段,脱去了最后一丝部落制度遗存。
从那以后,除了某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任何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父亲母亲以及父母亲的父母亲、兄弟姐妹,都要表露出礼貌和恭谨,这就是最直接的宗法社会表征。
在这种情况下,朱慈烺即便明知宗族是社会改革的绊脚石。也无力独自对其发生挑战。甚至于只是幻想一番,就有种堂吉诃德似的荒诞。
“爷好像有心事。”段氏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过着披风走在朱慈烺身侧,一开口便喷出一股白雾。
冬至过后一日冷似一日,这些天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没事在外晃荡了。
“小倩,你家祭祖么?”朱慈烺突然问道。
段氏略略一怔,脱口而出道:“只要不是破落户,天下哪有人家不祭祖的?”
“你能记得几代祖宗的名讳?”朱慈烺又问道。
段氏越发琢磨不透皇太子的意思。暗道:这小爷以为天下只有天家才记得自己祖宗?还是瞧不起我这小户人家出身?
“我家是随太祖高皇帝征战而起,从那一代始祖往上还能追及五代。”段氏略有些生气,口吻也硬了起来。
朱慈烺开始没注意,走了两步突然反应过来,这是太子妃在表示比朱家能追及的祖宗还高一代。
因为朱元璋只能追及四世祖。再往上已经就断了。
“你觉得宗族对你而言,有何用处么?”朱慈烺又问道。
段氏几乎要晕过去了,怎么突然间问出来的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考校么?段氏垂头看了一眼被自己微微踢起的披风,道:“若是没有祖宗,哪里来的我身?”
“不,我是说从你生下来之后,族里对你有何影响?”
——这影响当然是极大的,若是没族里几个叔伯帮忙,父亲如何得授昌乐教谕一职?若不是同族,那几位叔伯又怎会帮忙?
段氏却知道这话不该乱说,否则就是否定父亲的才能了。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也没有等答案,径自往前走去。段氏小跑起来,方能跟上,隐约觉得今晚皇太子的问话大有深意,但又不知道重点何在。
“这些话别说出去,尤其别跟皇父皇母说。”朱慈烺停下脚步,关照一声,道:“你先回去吧,我有点事。”
段氏迟疑着放慢脚步,却见朱慈烺越走越快,最后几乎是小跑起来。她突然觉得鼻头发酸,却不知道心中的辛酸从何而来。
“娘娘,咱们先回去吧,小心冻着。”贴身服侍的女官上前掺住段氏,柔声劝道。
段氏微微拒绝,自己站得挺稳,望着皇太子奔走的方向,吐出一团白雾:“去坤宁宫。”(未完待续……)
ps:这回必须多说两句了,不能光要月票和推荐票。
其实这事比较复杂啊,当初大纲里对于宗族问题没想过写这么多,直接就是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低俗套路。没想到刚起了个头,就发现现在的读者朋友们对于宗族已经很陌生了,所以不得不多花点笔墨写透一点,否则估计很多人无法理解主角的做法。即便读着有些枯燥,也请见谅吧。
注一:华夏文明的信仰不止祖先崇拜,楚地的自然灵性崇拜,蜀地的星宿崇拜,都是华夏文明的信仰来源。鉴于这是小说,就不展开了,但祖先崇拜是主流,这无可厚非。自然灵性崇拜多沦为巫术信仰,星宿崇拜则为道教所吸收。
注二:利玛窦死后,龙华民改利氏之法,禁祭祖,从而有南京教案。
注三:上个月小汤还去乡下见识了“守水”,虽然没有打起来,但也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