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再醮记 作者:华飞白
崔敦一时无言,只能躬身行礼。
崔府之中,正在庆贺的真定长公主、郑夫人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当即脸色便微微一变。一时间,那些前来祝贺的贵妇神情皆有些细微的变化,都纷纷出声安慰她们。那位传来消息的贵妇抬袖遮住了微微勾起的嘴角,也亦真亦假地宽慰道:“此事虽说闹得这般大,但想必定有内情。崔家四郎君的才名,咱们谁不曾听说过呢?府试的解头不给他,又能给谁?”口口声声像是宽慰,说的却是诛心之言了。
郑夫人冷冰冰地瞥向她:“王夫人却是说错了,我家四郎可不是因才名方得了这解头,而是实打实的才华出众。”小郑氏、清平郡主的目光微黯,王玫更是暗自咬紧了牙:她真有些担心崔渊会受到这场风波的牵累。此事虽与他毫无干系,但都已经传开了,便是事后澄清,对他的声望文名也多少会有些打击。
真定长公主抬起眸,冷对身边的侍婢道:“愣着做什么?还不赶紧送客!若再将这样的恶客放进来,坏了咱们家的好事,你们便都滚去庄子上罢!崔府、公主府也不必养这等没有眼色的奴婢!”
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也出声支持:“也不知是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赶紧轰出去便是了!何必给这没脸没皮的留什么面子!”“按我说,很应该定她一个冒犯宗亲之罪,送到大理寺去!”
崔家的仆婢们立即行动起来,将那个贵妇推推搡搡地赶出去。那女子柳眉倒竖,还待再嘲讽几句,真定长公主却扫了她一眼,冷冷道:“你回去告诉姑母!我当初去京郊避暑,绝不是惧了她!我一心为九郎、仲翔着想,请宫中阿嫂定下婚事,可不是只为了与她作对!她好好的慈和长辈不愿意当,偏要与晚辈过不去,我还真不想给她留什么面子了!从今往后,博陵崔氏也不会再给你们祁县王氏什么脸面!”
那贵妇一怔,笑道:“贵主原来却是连实话也听不得了。我奉了老祖宗之命来提醒几句,竟然也成了错?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是贵主为不孝姑母找的借口而已。至于博陵崔氏与祁县王氏的交情,贵主并非宗子宗妇,恐怕也做不得主罢。”
郑夫人道:“贵主的意思,便是我的意思。送客!”
这一回送客,却是将那些庆贺的贵妇都有礼有节地送了出去。因宴饮突然中断,小郑氏还命人备了些礼物给她们压惊。目睹了方才那场针锋相对的贵妇们各怀心思家去了,真定长公主与同安大长公主彻底交恶的消息也立即传了出去。
待客人都走了,真定长公主的怒火仍然未能平息下来:“丹阳,衡阳,将你们养的侍卫、部曲都借与我!我非得好好查一查,姑母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她平日一向慵懒高贵,很少流露出这般明显的暴怒情绪。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均吓了一跳,自是立刻便答应了。“若说是我得罪了她,冲着我来也就是了,何必迁怒于晚辈们?子竟好端端的若是被她坏了前程,祁县王氏那些废物也都别想要什么前程!”
郑夫人有些担忧地上前扶住她,拍了拍她的手:“贵主不必动怒。若有人使了手段,必定来不及抹去所有痕迹,只管查下去便是了。或许,也不一定是同安大长公主。”
“我还不知道姑母的脾性么?”真定长公主冷笑,“她哪里像是会体谅别人的?连亲孙子都能磋磨了,又何况是旁人家的孩子?”
王玫垂下首,蹙起眉。真定长公主怀疑同安大长公主,确实也没有错。晋王李治的婚事早已经由圣人下旨,定了京兆杜氏那位小娘子为晋王妃。同时又从弘农杨氏里选了个旁支嫡女,与应国公府武氏二娘一起作为孺子,配给晋王。圣旨传出之后,听说同安大长公主当天就气得厥过去了。没几日,长孙皇后又给王方翼说了卢家的亲事。虽说同安大长公主是祖母,多少能干预孙子的婚事,但当媒人的是长孙皇后,王方翼之母李氏亦依然尚在,她也不得不答应下来。在这两件事上连连吃了亏,同安大长公主知道都是真定长公主牵的线,自然将她恨到了骨子里,寻机会回击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她却总觉得,这般阴毒而又巧妙的手段,并非同安大长公主所为。以她的直觉来看,此事必定和崔泌脱不开干系。此人可真是阴险之极,一边面不改色地参与摹本之事沾崔渊的光,一边煽风点火下手抹黑他。仿佛越是得了崔渊的提携,心里便越是受不得——伪君子的极致莫过于此了,只要想着便恶心得很。只是,他做事向来小心,想来也不会留下什么证据。此事若急急匆匆地解决,恐怕也不过是抓住几个真小人而已,动不得他分毫。
说不定,他确实利用了同安大长公主?想借此转移崔家的视线?
分明自家的仇敌并不多,但这件事若不能查个一清二楚,光靠推测确实是剪不断、理还乱。
想到此,王玫轻声道:“此事闹得这般大,说不得阿翁和叔父也听闻了消息。阿家、叔母不必担心,使人去皇城问一问情况,等着阿翁和叔父的回应便是了。另外,事关重大,也须得将四郎唤回来才好。”至少,必须尽快让崔渊得知这个消息,不能让他应对得过于被动。府试之初流言蜚语乱传的时候,她便曾经询问过是否有人在其中捣鬼的问题。那时候,崔渊只微微一笑——她相信,他早便已经有想法了。
此时,正在夹缬工坊里查看摹本的崔渊确实接到了消息。他回首看了看正惊叹地欣赏着新印刷出的《兰亭序》摹本的李治,笑对报信的张二道:“我原想着自己将卷子印出来,再接下任何不忿之人的挑战。却想不到,使君和功曹居然都会为我出头。这倒是一个更好的开局,京兆杜氏的情,真是不得不承下了。”雍州刺史杜淮,是京兆杜氏出身,据说与未来的晋王妃是并未出五服的族祖孙。
“眼下府衙前已经散去不少人了。”张二道,“四郎君先前让某等准备书案、笔墨纸砚,可还用得上?”
“自然用得上。这便过去罢。”崔渊笑了起来,悠然道,“既然有小人中伤我‘空有盛名’,嫉妒我狂士之性,何不更狂一些,名气更盛一些?”
“出了什么事?”李治这才注意到他们正在私语,问道。
“些许小事罢了。”崔渊回首微笑,“这印刷出的摹本,须得再装帧一番。恐怕明日才能献给圣人。若是大王没有旁的事,可愿意与我走一遭,去见一见某些不值得相交的文士?”
李治惊讶道:“子竟向来不愿在这种人身上浪费时间,为何如今却要去见他们?”
“不得不见。”崔渊答道,遂将方才雍州府衙前的风波一一道来。他说得简略之极,李治却忍不住想得更多,沉吟半晌,方道:“子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总觉得,此事或许与摹本有些干系。”
“不论有什么干系,我只管将分派给自己的事都做好便是了。”崔渊道。
李治一叹:“那我便陪你去瞧一瞧罢。”
雍州府衙前,乌压压的一群人挤在张贴榜文的墙壁边,或喃喃自语,或大声念诵,或默然不语。约有一半人已经羞惭得掩面离去;另有些人是崔渊脑残粉,慕名而来,看得如痴如醉;还有些黑仍旧很是不甘心,各种挑剔,各种夸口。隐藏在人群中的某些人挑拨了几句话,脑残粉和黑们差点打了起来。不过,府衙的军士可不是摆设,火眼金睛地挑出了一些人,直接押进了大牢,府衙前顿时便清净了不少。
崔渊到的时候,人群已经渐渐疏散了。他吩咐部曲们在地上铺好了苇席、茵褥,摆上书案、笔墨纸砚、煎茶器具等,与李治一左一右坐下来。他们不声不响地公然坐在府衙前,逐渐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那不是崔渊崔子竟么?”
“没错,就是他!”
“他来这里作甚?”
仿佛听见周围人的议论声,正优雅地煎茶的崔渊抬起首,将茶盏推给李治,笑着答道:“听说有人觉得我名不符实,因此,我特地赶来这里,会一会那些自认为才华超过我之人。书画诗赋策论,谁若觉得比我更出众,便当场与我比上一比。命题便由晋王出就是了。至于点评,便请晋王出面,交由朝中诸公罢。”
他眯了眯眼,环视旁边鸦雀无声的众人:“如何?谁敢上前挑战?”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波又起
不知不觉间,雍州府衙前再度聚起一群文士。然而,这数百人却全然不似上午那般满腹愤懑不平、喧闹不堪,反倒大都席地而坐,宁静以对,仿佛他们正在参加某个文会一般。被他们簇拥在中间的两个年轻人时而煎茶慢饮,时而对弈沉思,时而举笔勾写,举手投足泰然自若。就像是他们并非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是身处家中书房似的。
偶尔便会有人起身行礼问:“可否一观二位的棋局?”
或:“在下仰慕崔子竟已久,可否一观阁下方才写的字?”
李治、崔渊也只淡淡地瞥一眼,颔首默许。
逐渐地,他们便不仅仅只是文士们围观的对象,反倒像是成了文会中万众瞩目的中心。不但引起了一阵阵赞叹与评论之声,更有些文士忍不住就近买了笔墨纸砚,也写起了字、画起了画,再请他们评点一二。
一时之间,连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们也啧啧称奇,那些个心怀不轨的人更不敢随便煽动,只得悻悻然地躲藏在人群里继续寻找合适的时机。雍州府衙的军士原本打起了精神防范,见状难免也放松了些。功曹立在门边看了许久,微笑着摇首回去继续处理公务,又遣差人去给被圣人召见的雍州刺史杜淮报信。
府衙不远处的某间食肆里,王玫推开窗户,笑盈盈地眺望着。她也未曾想到,崔渊的应对之法竟然是如此光明正大的阳谋。比起崔泌暗地里使的阴毒诡计,他的回击直接得令人汗颜。不满?不忿?觉得这解头来路不正?那便光明正大地比上一比就是了。他就等在这府衙前,若有勇气非凡者、自负才华者,尽管去挑战便是。赢得光明磊落,输得也心服口服。这等做派不知比那些暗地里放冷箭的人高了多少层,一举便扭转了四处飞散的流言。到目前为止,连一个挑战者也不曾出现,不但那些有心人觉得在情理之中,围观群众们心里也都明白过来了。
崔泌恐怕又要呕得吐血了罢,抹黑之计再一次促成了崔渊刷声望之举,连带着毫无存在感的晋王李治也又一次成功地在文人士子中获得了公平淡然的好形象。
“母亲,阿爷……真厉害。”崔简瞪圆了眼睛,忽然道。他尚且年幼,并不清楚一日之间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只知道阿爷成了解头,却有人暗中为难造谣,使得家中长辈们从喜悦瞬间便变得忧虑起来。而后,阿爷邀着晋王在雍州府衙前一坐,情势便扭转过来,长辈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此时此刻,成为众人瞩目焦点的阿爷却仍旧像往常那般,慢悠悠地弈棋,间或品一品茶,或拿过旁人递过来的字看几眼——所有一切都似乎与平时并没有任何区别。是的,自家阿爷好似从来都不会焦躁不安,从来都不会忧虑不平。除了为书画如痴如醉的那些时日,他总是时时刻刻胸有成竹,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让人觉得无比可靠。
“我也要像阿爷一样。”小家伙喃喃地道。
“一定会的。”王玫拍了拍他仍然稚嫩的肩膀。
宫中自然很快便得到了最新的消息,圣人正在听房玄龄询问那个上折子的监察御史,听得宦官们的禀报之后,也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行得正、坐得端,便无畏无惧。子竟这种狂士之性,真是养得越发有趣了!以正破邪,以阳谋破诡道,做得好!!不过,他倒是习惯坐在人群中央了,恐怕稚奴却有些难熬不惯罢!待他们那头结束了,赶紧让稚奴来见朕。朕可得好好问一问今日的事。”
崔敦、崔敛皆暗暗地松了口气,而后又审视着那个梗着脖子坚持自己只是风闻奏事的监察御史。房玄龄不紧不慢地问了几句话,那御史还不知自己的车轱辘话里已经颠三倒四露出了漏洞,仍是不愿承认错误。
长孙无忌默然听了半晌,此时忽地道:“臣先前也觉得晋王的性情有些内向,但今日方知,晋王不愧为陛下之子,大场面中也很能镇得住场。或许陛下作为阿爷,以前都只当晋王还是个孩童,其实他早便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了。”
闻言,圣人垂目想了想,颔首道:“辅机(长孙无忌)说得是,转眼稚奴也要大婚了。如今他的身子骨也强健了些,或许多少能让他参预些政务,帮朕分忧了。旁的不说,朕看这一回摹本之事,他与子竟便都做得很好。”说到这里,他便眉飞色舞起来:“子竟最近在倒腾甚么雕版印刷,稚奴夸了好多回,听说这两日便能印刷出来给朕瞧了。辅机你听说过这雕版印刷么?”
长孙无忌摇了摇首,看向崔敦与崔敛。
圣人也跟着看过去:“礼之(崔敦)、守之(崔敛)你们可听说了?”
崔敦、崔敛兄弟俩对视一眼,满脸无奈地摇了摇首。
圣人对他们一问三不知的表现十分不满:“亏你们还是长辈,怎地连子竟在做什么都不知道?天天都见面,居然还不如朕知道得多。”说到此,他又忍不住笑了,话中多少带了些自得的意思:“还是稚奴贴心,什么话都和耶耶说。”
“……”几位重臣默默地听着圣人炫耀儿子,已经十分习惯这种情形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自家的父子关系,就是为了衬托圣人与太子、圣人与魏王、圣人与晋王之间无可匹敌的父子之情而存在的。有些时候,他们听着其实也有些羡慕。毕竟,毫无原则地宠溺儿女所得来的满足感,其实也十分难得。而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严父,并非慈父,也很难拥有那种与儿女亲密无间的体验。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十分无奈。这般娇养女儿也就罢了,儿子哪有这种养法?只是,连长孙皇后都拗不过圣人,他们一再纳谏圣人也权当成耳旁风——当臣子的还有什么法子呢?
有了对比参照,圣人心情十分愉快,挥了挥手,很是大度地道:“也罢,既然你们都这么孤陋寡闻,待雉奴和子竟将摹本呈给朕看的时候,就都过来过一过眼。免得这雕版印刷的事成了,朕的心腹爱卿们居然都不知晓。”
房玄龄、长孙无忌、崔敦、崔敛自是只能行礼谢恩。
圣人又点了几个人名:“玄成(魏征)、登善(褚遂良)、舅父(高士廉)若无事,也都来瞧一瞧。若是欧阳公(欧阳询)还在便好了……”
于是,在李治和崔渊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圣人又半是炫耀半是欣慰地给他们俩宣传了一番。待他们第二日捧着装订好的经折装《兰亭序》摹本过来求见时,两仪殿中已经坐满了当朝重臣: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中书令杨师道、左侍中魏征、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褚遂良、兵部尚书崔敦、光禄寺少卿崔敛。
没想到当朝四位宰相都在,正目光炯炯地看过来——踏入两仪殿的那一瞬间,满脸喜色的李治怔了怔,突然压力倍增。崔渊跟在他身后,不着痕迹地望了他一眼。李治心中一凛,回过神来,向诸臣颔首见礼,又格外与舅祖父高士廉、舅父长孙无忌行了礼,这才朝圣人拜下:“原以为阿爷这里没有人,想不到诸公都在,倒教孩儿吓了一跳。”
圣人将他方才的举止看在眼里,越看越是欢喜,又因爱子成长而颇有几分感慨:“正是因他们都几乎不曾见过你几面,阿爷才特地让他们过来。不过,雉奴,你也越发稳重了,阿爷总算是放心了。”
李治笑道:“阿爷觉得,孩儿方才没有呆怔在原地便算是稳重了?孩儿却觉得还差得远呢,只能帮着做些小事,尚不能为阿爷分忧。”
“阿爷再好好教一教你,过两年你便能参预朝政了。”圣人难掩笑意,接过他递上来的经折装《兰亭序》摹本,“且你与子竟这一回做的事,何尝不是为阿爷分忧呢?”经折装确实十分少见,他好奇地打开摹本:“如此装帧,确实比卷轴更容易放置。”
“也更容易看,更容易书写,不必手持卷轴悬笔写字了。”李治凑到他身侧,比划了几下。
崔敦一时无言,只能躬身行礼。
崔府之中,正在庆贺的真定长公主、郑夫人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当即脸色便微微一变。一时间,那些前来祝贺的贵妇神情皆有些细微的变化,都纷纷出声安慰她们。那位传来消息的贵妇抬袖遮住了微微勾起的嘴角,也亦真亦假地宽慰道:“此事虽说闹得这般大,但想必定有内情。崔家四郎君的才名,咱们谁不曾听说过呢?府试的解头不给他,又能给谁?”口口声声像是宽慰,说的却是诛心之言了。
郑夫人冷冰冰地瞥向她:“王夫人却是说错了,我家四郎可不是因才名方得了这解头,而是实打实的才华出众。”小郑氏、清平郡主的目光微黯,王玫更是暗自咬紧了牙:她真有些担心崔渊会受到这场风波的牵累。此事虽与他毫无干系,但都已经传开了,便是事后澄清,对他的声望文名也多少会有些打击。
真定长公主抬起眸,冷对身边的侍婢道:“愣着做什么?还不赶紧送客!若再将这样的恶客放进来,坏了咱们家的好事,你们便都滚去庄子上罢!崔府、公主府也不必养这等没有眼色的奴婢!”
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也出声支持:“也不知是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赶紧轰出去便是了!何必给这没脸没皮的留什么面子!”“按我说,很应该定她一个冒犯宗亲之罪,送到大理寺去!”
崔家的仆婢们立即行动起来,将那个贵妇推推搡搡地赶出去。那女子柳眉倒竖,还待再嘲讽几句,真定长公主却扫了她一眼,冷冷道:“你回去告诉姑母!我当初去京郊避暑,绝不是惧了她!我一心为九郎、仲翔着想,请宫中阿嫂定下婚事,可不是只为了与她作对!她好好的慈和长辈不愿意当,偏要与晚辈过不去,我还真不想给她留什么面子了!从今往后,博陵崔氏也不会再给你们祁县王氏什么脸面!”
那贵妇一怔,笑道:“贵主原来却是连实话也听不得了。我奉了老祖宗之命来提醒几句,竟然也成了错?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是贵主为不孝姑母找的借口而已。至于博陵崔氏与祁县王氏的交情,贵主并非宗子宗妇,恐怕也做不得主罢。”
郑夫人道:“贵主的意思,便是我的意思。送客!”
这一回送客,却是将那些庆贺的贵妇都有礼有节地送了出去。因宴饮突然中断,小郑氏还命人备了些礼物给她们压惊。目睹了方才那场针锋相对的贵妇们各怀心思家去了,真定长公主与同安大长公主彻底交恶的消息也立即传了出去。
待客人都走了,真定长公主的怒火仍然未能平息下来:“丹阳,衡阳,将你们养的侍卫、部曲都借与我!我非得好好查一查,姑母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她平日一向慵懒高贵,很少流露出这般明显的暴怒情绪。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均吓了一跳,自是立刻便答应了。“若说是我得罪了她,冲着我来也就是了,何必迁怒于晚辈们?子竟好端端的若是被她坏了前程,祁县王氏那些废物也都别想要什么前程!”
郑夫人有些担忧地上前扶住她,拍了拍她的手:“贵主不必动怒。若有人使了手段,必定来不及抹去所有痕迹,只管查下去便是了。或许,也不一定是同安大长公主。”
“我还不知道姑母的脾性么?”真定长公主冷笑,“她哪里像是会体谅别人的?连亲孙子都能磋磨了,又何况是旁人家的孩子?”
王玫垂下首,蹙起眉。真定长公主怀疑同安大长公主,确实也没有错。晋王李治的婚事早已经由圣人下旨,定了京兆杜氏那位小娘子为晋王妃。同时又从弘农杨氏里选了个旁支嫡女,与应国公府武氏二娘一起作为孺子,配给晋王。圣旨传出之后,听说同安大长公主当天就气得厥过去了。没几日,长孙皇后又给王方翼说了卢家的亲事。虽说同安大长公主是祖母,多少能干预孙子的婚事,但当媒人的是长孙皇后,王方翼之母李氏亦依然尚在,她也不得不答应下来。在这两件事上连连吃了亏,同安大长公主知道都是真定长公主牵的线,自然将她恨到了骨子里,寻机会回击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她却总觉得,这般阴毒而又巧妙的手段,并非同安大长公主所为。以她的直觉来看,此事必定和崔泌脱不开干系。此人可真是阴险之极,一边面不改色地参与摹本之事沾崔渊的光,一边煽风点火下手抹黑他。仿佛越是得了崔渊的提携,心里便越是受不得——伪君子的极致莫过于此了,只要想着便恶心得很。只是,他做事向来小心,想来也不会留下什么证据。此事若急急匆匆地解决,恐怕也不过是抓住几个真小人而已,动不得他分毫。
说不定,他确实利用了同安大长公主?想借此转移崔家的视线?
分明自家的仇敌并不多,但这件事若不能查个一清二楚,光靠推测确实是剪不断、理还乱。
想到此,王玫轻声道:“此事闹得这般大,说不得阿翁和叔父也听闻了消息。阿家、叔母不必担心,使人去皇城问一问情况,等着阿翁和叔父的回应便是了。另外,事关重大,也须得将四郎唤回来才好。”至少,必须尽快让崔渊得知这个消息,不能让他应对得过于被动。府试之初流言蜚语乱传的时候,她便曾经询问过是否有人在其中捣鬼的问题。那时候,崔渊只微微一笑——她相信,他早便已经有想法了。
此时,正在夹缬工坊里查看摹本的崔渊确实接到了消息。他回首看了看正惊叹地欣赏着新印刷出的《兰亭序》摹本的李治,笑对报信的张二道:“我原想着自己将卷子印出来,再接下任何不忿之人的挑战。却想不到,使君和功曹居然都会为我出头。这倒是一个更好的开局,京兆杜氏的情,真是不得不承下了。”雍州刺史杜淮,是京兆杜氏出身,据说与未来的晋王妃是并未出五服的族祖孙。
“眼下府衙前已经散去不少人了。”张二道,“四郎君先前让某等准备书案、笔墨纸砚,可还用得上?”
“自然用得上。这便过去罢。”崔渊笑了起来,悠然道,“既然有小人中伤我‘空有盛名’,嫉妒我狂士之性,何不更狂一些,名气更盛一些?”
“出了什么事?”李治这才注意到他们正在私语,问道。
“些许小事罢了。”崔渊回首微笑,“这印刷出的摹本,须得再装帧一番。恐怕明日才能献给圣人。若是大王没有旁的事,可愿意与我走一遭,去见一见某些不值得相交的文士?”
李治惊讶道:“子竟向来不愿在这种人身上浪费时间,为何如今却要去见他们?”
“不得不见。”崔渊答道,遂将方才雍州府衙前的风波一一道来。他说得简略之极,李治却忍不住想得更多,沉吟半晌,方道:“子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总觉得,此事或许与摹本有些干系。”
“不论有什么干系,我只管将分派给自己的事都做好便是了。”崔渊道。
李治一叹:“那我便陪你去瞧一瞧罢。”
雍州府衙前,乌压压的一群人挤在张贴榜文的墙壁边,或喃喃自语,或大声念诵,或默然不语。约有一半人已经羞惭得掩面离去;另有些人是崔渊脑残粉,慕名而来,看得如痴如醉;还有些黑仍旧很是不甘心,各种挑剔,各种夸口。隐藏在人群中的某些人挑拨了几句话,脑残粉和黑们差点打了起来。不过,府衙的军士可不是摆设,火眼金睛地挑出了一些人,直接押进了大牢,府衙前顿时便清净了不少。
崔渊到的时候,人群已经渐渐疏散了。他吩咐部曲们在地上铺好了苇席、茵褥,摆上书案、笔墨纸砚、煎茶器具等,与李治一左一右坐下来。他们不声不响地公然坐在府衙前,逐渐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那不是崔渊崔子竟么?”
“没错,就是他!”
“他来这里作甚?”
仿佛听见周围人的议论声,正优雅地煎茶的崔渊抬起首,将茶盏推给李治,笑着答道:“听说有人觉得我名不符实,因此,我特地赶来这里,会一会那些自认为才华超过我之人。书画诗赋策论,谁若觉得比我更出众,便当场与我比上一比。命题便由晋王出就是了。至于点评,便请晋王出面,交由朝中诸公罢。”
他眯了眯眼,环视旁边鸦雀无声的众人:“如何?谁敢上前挑战?”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波又起
不知不觉间,雍州府衙前再度聚起一群文士。然而,这数百人却全然不似上午那般满腹愤懑不平、喧闹不堪,反倒大都席地而坐,宁静以对,仿佛他们正在参加某个文会一般。被他们簇拥在中间的两个年轻人时而煎茶慢饮,时而对弈沉思,时而举笔勾写,举手投足泰然自若。就像是他们并非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是身处家中书房似的。
偶尔便会有人起身行礼问:“可否一观二位的棋局?”
或:“在下仰慕崔子竟已久,可否一观阁下方才写的字?”
李治、崔渊也只淡淡地瞥一眼,颔首默许。
逐渐地,他们便不仅仅只是文士们围观的对象,反倒像是成了文会中万众瞩目的中心。不但引起了一阵阵赞叹与评论之声,更有些文士忍不住就近买了笔墨纸砚,也写起了字、画起了画,再请他们评点一二。
一时之间,连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们也啧啧称奇,那些个心怀不轨的人更不敢随便煽动,只得悻悻然地躲藏在人群里继续寻找合适的时机。雍州府衙的军士原本打起了精神防范,见状难免也放松了些。功曹立在门边看了许久,微笑着摇首回去继续处理公务,又遣差人去给被圣人召见的雍州刺史杜淮报信。
府衙不远处的某间食肆里,王玫推开窗户,笑盈盈地眺望着。她也未曾想到,崔渊的应对之法竟然是如此光明正大的阳谋。比起崔泌暗地里使的阴毒诡计,他的回击直接得令人汗颜。不满?不忿?觉得这解头来路不正?那便光明正大地比上一比就是了。他就等在这府衙前,若有勇气非凡者、自负才华者,尽管去挑战便是。赢得光明磊落,输得也心服口服。这等做派不知比那些暗地里放冷箭的人高了多少层,一举便扭转了四处飞散的流言。到目前为止,连一个挑战者也不曾出现,不但那些有心人觉得在情理之中,围观群众们心里也都明白过来了。
崔泌恐怕又要呕得吐血了罢,抹黑之计再一次促成了崔渊刷声望之举,连带着毫无存在感的晋王李治也又一次成功地在文人士子中获得了公平淡然的好形象。
“母亲,阿爷……真厉害。”崔简瞪圆了眼睛,忽然道。他尚且年幼,并不清楚一日之间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只知道阿爷成了解头,却有人暗中为难造谣,使得家中长辈们从喜悦瞬间便变得忧虑起来。而后,阿爷邀着晋王在雍州府衙前一坐,情势便扭转过来,长辈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此时此刻,成为众人瞩目焦点的阿爷却仍旧像往常那般,慢悠悠地弈棋,间或品一品茶,或拿过旁人递过来的字看几眼——所有一切都似乎与平时并没有任何区别。是的,自家阿爷好似从来都不会焦躁不安,从来都不会忧虑不平。除了为书画如痴如醉的那些时日,他总是时时刻刻胸有成竹,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让人觉得无比可靠。
“我也要像阿爷一样。”小家伙喃喃地道。
“一定会的。”王玫拍了拍他仍然稚嫩的肩膀。
宫中自然很快便得到了最新的消息,圣人正在听房玄龄询问那个上折子的监察御史,听得宦官们的禀报之后,也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行得正、坐得端,便无畏无惧。子竟这种狂士之性,真是养得越发有趣了!以正破邪,以阳谋破诡道,做得好!!不过,他倒是习惯坐在人群中央了,恐怕稚奴却有些难熬不惯罢!待他们那头结束了,赶紧让稚奴来见朕。朕可得好好问一问今日的事。”
崔敦、崔敛皆暗暗地松了口气,而后又审视着那个梗着脖子坚持自己只是风闻奏事的监察御史。房玄龄不紧不慢地问了几句话,那御史还不知自己的车轱辘话里已经颠三倒四露出了漏洞,仍是不愿承认错误。
长孙无忌默然听了半晌,此时忽地道:“臣先前也觉得晋王的性情有些内向,但今日方知,晋王不愧为陛下之子,大场面中也很能镇得住场。或许陛下作为阿爷,以前都只当晋王还是个孩童,其实他早便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了。”
闻言,圣人垂目想了想,颔首道:“辅机(长孙无忌)说得是,转眼稚奴也要大婚了。如今他的身子骨也强健了些,或许多少能让他参预些政务,帮朕分忧了。旁的不说,朕看这一回摹本之事,他与子竟便都做得很好。”说到这里,他便眉飞色舞起来:“子竟最近在倒腾甚么雕版印刷,稚奴夸了好多回,听说这两日便能印刷出来给朕瞧了。辅机你听说过这雕版印刷么?”
长孙无忌摇了摇首,看向崔敦与崔敛。
圣人也跟着看过去:“礼之(崔敦)、守之(崔敛)你们可听说了?”
崔敦、崔敛兄弟俩对视一眼,满脸无奈地摇了摇首。
圣人对他们一问三不知的表现十分不满:“亏你们还是长辈,怎地连子竟在做什么都不知道?天天都见面,居然还不如朕知道得多。”说到此,他又忍不住笑了,话中多少带了些自得的意思:“还是稚奴贴心,什么话都和耶耶说。”
“……”几位重臣默默地听着圣人炫耀儿子,已经十分习惯这种情形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自家的父子关系,就是为了衬托圣人与太子、圣人与魏王、圣人与晋王之间无可匹敌的父子之情而存在的。有些时候,他们听着其实也有些羡慕。毕竟,毫无原则地宠溺儿女所得来的满足感,其实也十分难得。而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严父,并非慈父,也很难拥有那种与儿女亲密无间的体验。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十分无奈。这般娇养女儿也就罢了,儿子哪有这种养法?只是,连长孙皇后都拗不过圣人,他们一再纳谏圣人也权当成耳旁风——当臣子的还有什么法子呢?
有了对比参照,圣人心情十分愉快,挥了挥手,很是大度地道:“也罢,既然你们都这么孤陋寡闻,待雉奴和子竟将摹本呈给朕看的时候,就都过来过一过眼。免得这雕版印刷的事成了,朕的心腹爱卿们居然都不知晓。”
房玄龄、长孙无忌、崔敦、崔敛自是只能行礼谢恩。
圣人又点了几个人名:“玄成(魏征)、登善(褚遂良)、舅父(高士廉)若无事,也都来瞧一瞧。若是欧阳公(欧阳询)还在便好了……”
于是,在李治和崔渊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圣人又半是炫耀半是欣慰地给他们俩宣传了一番。待他们第二日捧着装订好的经折装《兰亭序》摹本过来求见时,两仪殿中已经坐满了当朝重臣: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中书令杨师道、左侍中魏征、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褚遂良、兵部尚书崔敦、光禄寺少卿崔敛。
没想到当朝四位宰相都在,正目光炯炯地看过来——踏入两仪殿的那一瞬间,满脸喜色的李治怔了怔,突然压力倍增。崔渊跟在他身后,不着痕迹地望了他一眼。李治心中一凛,回过神来,向诸臣颔首见礼,又格外与舅祖父高士廉、舅父长孙无忌行了礼,这才朝圣人拜下:“原以为阿爷这里没有人,想不到诸公都在,倒教孩儿吓了一跳。”
圣人将他方才的举止看在眼里,越看越是欢喜,又因爱子成长而颇有几分感慨:“正是因他们都几乎不曾见过你几面,阿爷才特地让他们过来。不过,雉奴,你也越发稳重了,阿爷总算是放心了。”
李治笑道:“阿爷觉得,孩儿方才没有呆怔在原地便算是稳重了?孩儿却觉得还差得远呢,只能帮着做些小事,尚不能为阿爷分忧。”
“阿爷再好好教一教你,过两年你便能参预朝政了。”圣人难掩笑意,接过他递上来的经折装《兰亭序》摹本,“且你与子竟这一回做的事,何尝不是为阿爷分忧呢?”经折装确实十分少见,他好奇地打开摹本:“如此装帧,确实比卷轴更容易放置。”
“也更容易看,更容易书写,不必手持卷轴悬笔写字了。”李治凑到他身侧,比划了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