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太平道在各地设立公共的医院,还有游方传道的符祝,在各处乡聚传道行医,但是受限于财政,受限于医术,还是无法挽回很多的病人的性命。
    但这个时代,一个感冒甚至都可能会要了人的性命。
    正因如此,医者才被人所尊敬。
    当初华佗当初说自己是游方医者的时候,邓续的态度立即发生变化,便是这个原因。
    阎忠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没有继续再言语,他知道需要给许安一些时间。
    随着阎忠话音落下,房舍之中也陷入了沉寂。
    许安沉默良久,万般的情绪都化作了一声叹息。
    “便按阎公所言推行。”
    如今他还只是占据一隅,天下十三州,他只得其一,有些事情他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做。
    “汉庭腐朽,各地诸侯心思各异,两帝并立,大厦将倾,苍天已死,汉祚将终,黄天当立,顺天应时,属于汉室的时代终将远去!”
    阎忠站起身来,目光停留在了许安的身上,面色肃然,沉声言道。
    “如今天下,所谓关东群雄不过盗鼠窃狗盗之辈,何足置之齿牙间?”
    “董卓如今居于关中,修坞堡自守,沉迷于声色之中,雄心已失,已是冢中骸骨,外强中干,只是坐而等死。”
    “虽说天下之大,但是能开辟新时代的,只有明公一人而已!”
    “此刻不过一时失意,不必介怀,等到明公夺取天下,执掌社稷之时,外患尽除,治理内忧依旧未晚矣。”
    许安并非常人,他经历过的事情早已经让他的内心坚强无比。
    所有的打击,所有的挫折,都只会让他更加的坚强。
    他读过史书,知道常人所不知道的未来。
    正因为如此,许安也知道天下如果交给其他人,只会出现另一个完全一样的封建王朝。
    而这更坚定了他的决心,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还是袁绍,还是别的人夺取了天下,天下不过又将进入另一个轮回,不过又是进入另一个封建王朝,毫无改变。
    “阎公金玉良言,我必铭记在心。”
    许安郑重的行了一礼,沉声言道,他已经是恢复了过来。
    阎忠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看到许安的神色,便知道许安是已经是重新振作。
    “稍后我便命令鹰狼卫传信于晋阳,通知许攸,发布政令……”
    按照阎忠的提议,《太平律》的推行应当是不会生出什么祸乱。
    许安与阎忠确定了一些细节,便开口说道,只是话到一般,便看到了贾诩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文和对此事可有见解?”
    许安没有犹豫,直接提出了疑问。
    贾诩能够名流青史,最后还被拜太尉,以一计而乱天下,多智而近妖。
    按理来说,按照阎忠的建议,推行《太平律》应当是不会有什么阻碍,但是贾诩此时却依旧眉头微蹙,自然是让许安有些迟疑。
    第五百三十一章 贾诩
    贾诩没有想到许安会突然问他问题,他本以为许安只是礼貌性的一问,但是当贾诩看到许安的眼神时,却微微一愣。
    许安郑重其事,并不似客套,似乎是真的在真心实意的询问他的意见。
    本来已经到贾诩口中的推辞,却是没有脱口而出。
    贾诩目视着许安,一时间有些不知道如何说起。
    他实在是有些想不通为什么许安会离开晋阳,亲自到长子城前来迎接他们。
    如今许安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张扬和他一个中郎将,一个都尉,名不见经传,根本算不得什么,礼贤下士也有些说不通。
    唯一可以说的通的原因,便是因为阎忠了。
    必定是阎忠的原因,才使得许安对自己颇为重视,阎忠如今身为中军府府令,又是太平道的谋主,话语权不可谓不重。
    所有的军令、政令皆出自于中军府,以及中军府下辖各司,内务司、外务司、农政司、兵部等机构都是隶属于中军府,所有的政令、军令都是经过中军府的批准。
    贾诩的心情有些沉重,
    今年他已经四十有三了,早已经是入了不惑之年,现在却不过还是一个小小都尉。
    而这个都尉还是因为董卓入京掌控了朝政,西凉军的将校皆受封赏,拿到的到一个没有什么权力的小都尉。
    当初贾诩收到阎忠寄送来的书信之时,他感到的更多的其实是羞愧。
    阎忠于中原为官,他在凉州任职,说是因为路途遥远,不能相见,但其实若是真的想要见上一面,又如何不能见。
    他实在是有些无颜去见阎忠,现实残酷无比。
    阎忠当初信誓旦旦的对着众人夸赞他的才智,将他和张良、陈平相提并论。
    在之前他不过居于牛辅的幕下作为幕僚,蹉跎半生,历经了二十余年,却还只是一届幕僚。
    虽然牛辅对他颇为信任,但牛辅被拜为中郎将之前,也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都尉,自身尚且职位不高,又如何能提拔于他。
    位卑职低,郁郁而不得志。
    本来贾诩以为,这一生恐怕便是如此了,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仕途一眼便可以望到头。
    但是天下风云变幻,皇甫嵩横扫黄巾、大汉刚刚显露了中兴之象,一手的好牌,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被打的稀烂。
    而后董卓入主洛阳,掌控朝政,两帝并立,双龙夺珠,一件又一件的惊天大事相继爆发。
    天地反覆兮,火欲俎;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扶。
    正是因为看清的天下的局势,贾诩才劝说张扬北投黄巾。
    “依阎公三策,辅以适当的宣传,推行《太平律》应当不会受到太多的阻碍,也不会引起民愤。”
    贾诩微微低头,斟酌着用词,缓缓言道,他的目光逐渐变的严正了起来。
    蹉跎了半生,这一次机会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必须抓住。
    现在的太平道正值如日中天之时,名将辈出,更不乏强兵,唯一的缺憾或许就是可用的谋士太少。
    “在下刚刚一直在想一件事,一件明公之前提过的事。”
    贾诩拱手作揖,轻轻敲了一下案桌,随后缓声道。
    “明公下令命各郡治所皆设慈幼院,寻常郡国每郡一院,河东郡人口稠密所以设有四所,上党郡、太原郡等人口颇多的郡国也设有两所,辖内共有慈幼院十七所,接纳弃婴、无家可归之孩童。”
    “慈幼院如今每日消耗虽然不大,但是日后恐怕随着孩童的增多,每日的消耗逐步增加,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几日许安一直都在长子府衙之中,贾诩也和阎忠两人自然是也是跟着许安一起。
    张扬倒是没有跟着许安,贾诩和阎忠算是故交,但是他张扬和阎忠却是不熟,而且就算在长子府衙之中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乎就安心待在了宅院之中。
    不过听说张扬倒是和龚都、何曼两人混的熟络了起来,这几日都在长子城中游荡休息,听说还抓了几个不长眼的蟊贼,闹的风风雨雨。
    现在贾诩的说的话,正是此前在闲谈的时候,许安说的话。
    “莫非文和有了解决的办法?”
    许安眼神微亮,如今太平道辖内共建立了十七所慈幼院,不过因为主要的重心都放在了军事之上,他可以调动的钱财确实有些少了,说是捉襟见肘一点也不过分。
    如今维持这样的规模,实际上都有些困难了,等到收纳的孩童再多一些,就必定要偏斜一定的财政。
    如果贾诩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无疑是为他解决了一个难题。
    “虽说不能完全解决,但是也能缓解一些财政上的压力。”
    贾诩拱手作揖,挺直了脊背,继而言道。
    “自古解决财政难题,无外乎两点,第一为节其流,第二则是开其源,节流开源。”
    “如今十七所慈幼院皆在城邑之中,取自原本收缴的宅院旧地,并不花费钱财,看似节流,实则却不然。”
    “生活于城邑之中,多有不便,吃穿用度,皆是需要采购,花费钱财颇多。”
    “所以在下以为,可以将慈幼院移至亭乡中的民屯或者军屯之中,也就是屯所内,屯所之中并不缺乏木工、民力,只需要花费较少的钱财,便可以修建一所颇大的慈幼院,容纳孩童。”
    “慈幼院设立的地方临近的屯所,最好是选在军屯所,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一般宵小也不敢轻易袭扰。”
    贾诩顿了一顿,继续言道。
    “如今明公宣扬‘军民一家’,已是初见成效,明公入主并州已有两年,并州州富而民安,外无仇寇袭扰,内无贼寇劫匪,军卒常常帮扶百姓,民视军卒如兄弟,军亦卒视民为袍泽。”
    “设慈幼院于军屯周围,只需要稍加宣扬,便可让一众百姓皆知明公仁德,明公施仁政于天下,必将得天下百姓之拥戴。”
    “划军屯所中屯田为慈幼田,不再拨付钱粮,一应吃穿用度开支皆从慈幼田中所出,慈幼田税收与平常田土税收相等,只是收粮之时,直接解放于慈幼院仓库之中,而不是押送入城,如此还可以免去路途之间多余的损耗。”
    “此便为在下所说第一点——节其流。”
    “文和一语惊醒梦中人,是我思虑不过细致,没有考虑全面,慈幼院确实修筑在亭乡之间合适一些。”
    许安从善如流,当初设立慈幼院一事,也只是他听闻了一些有关的消息,当时他的主要精力还在凉州、冀州之上。
    阎忠也是露出了笑容,对着贾诩赞许的点了点头
    贾诩微微一笑,不卑不亢的施了一礼,随后继续言道。
    “在下要说第二点,便是开其源。”
    “四州民众入并州,若是常人来处理,必定是给与其粮食接济续命而度过难关,但是明公却是不同,以工代赈使得民有余财,而又得其利,所以在下想,慈幼院之中是否也可以如此。”
    “慈幼院之中规定,院内接纳十二周岁以下的孩童,孩童虽然力弱,不如大人,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也可以做一些杂活,十余岁、八九岁,实际上已经是可以帮衬着做一些事情。”
    “长子城中慈幼院内,养有山羊,此法可以推广,匈奴臣服、乌桓归附,并州境内并不缺乏牲畜,简单教习以下护工圈养牲畜的学识,平日里让孩童照顾,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财,还可以维持婴儿每日所需的吃喝,除此之外,还可以圈养其他牲畜,开源聚财。”
    贾诩双手作揖,再行了一礼。
    “此法确实可行。”
    许安点了点头,贾诩所说的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许安曾经也去过一家福利院做过义工。
    福利院中,有很多就是大一些的孩子帮忙带着小一些的孩子,俨然一幅小大人的样子,护工毕竟不多,忙不过来实属正常。
    农村家的小孩,很小就帮忙做些杂活,上山砍柴,搜罗猪草这些事情,很多的人小时候都曾经做过,也曾经帮着家中的父母煮饭,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就将这件事交付于内务司还有农政司共同协商,议定之后便下发命令,重设慈幼院。”

章节目录

黄天之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罗小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罗小明并收藏黄天之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