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页
话都说到这面上了,那些大学士们要是还不懂,也就不用混了,于是一个个提意见的时候,都是侧重有什么优点,然后缺点怎么解决,以及怎么施行,派谁负责。
这么大的事,肯定不能交给林如海一人来办,得有地位高的人来坐镇,然后能力强的人统筹,和扬州的林如海打配合。
商量过后,最终决定坐镇的是忠顺亲王,统筹的是其中一位阁老,他们再从朝中抽调能干的人,专门负责此事。
也就是说,盐政改革正式开始了,而林如海也就没那么危险了。
如果在此之前,他要做的事被人发现,那肯定要弄死他,现在他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圣旨已下,负责的还是一位亲王,一位阁老,那就是弄死林如海,此事也必然要进行下去无疑。
虽然因为事情表面上是林如海挑出来的,恨他的人估计不少,但敢动手的已经不多了。
再加上他强硬过后的怀柔手段,并没有把那些利益方逼上绝路,还给他们留了一条缝隙,虽然这路比之前更艰难了,所得的利润也没有以往的高,但总不至于饿死。
因此他们也不会铤而走险,所以林如海的命算是暂时保住了。
桑语没有和林黛玉说之前的凶险,只道林如海如今差事办得很好,并且在做一件大事,等这件事完成,说不定林如海就要进京了。
这是真的,他在巡盐御史的位置上虽然没干多久,但办成了这么一件大事,已经政绩超然,皇上为了彻底掌控盐政,也不会放他继续在江南,去别的地方也不合适。
这么大的功劳,除非主政一方,不然都是皇上没做到赏罚分明。
所以最可能的就是林如海擢升为京官,并且至少也是从二品大员。
林黛玉知道后不喜反忧,那父亲会不会有危险?
自古以来做大事者,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林黛玉看史书,思维也足够敏锐。
桑语没想到自己只是三言两语,完全没提到内情,她就想通了其中的凶险,于是连忙安慰道,你放心吧,林大人身边有皇上派去保护的人,而且危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就是按部就班做好即可。
林黛玉沉默了一会儿,缓缓道,其实不做官才好,每日汲汲营营的有什么趣。
桑语笑她,你喜欢清净过日子,但其他人却是有大志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文人都有如此宏愿,可真正能实现的人却极少。林大人才华能力俱佳,心中必然有自己的抱负,不说别的,这担事做成了,能惠及多少百姓?你可知百姓吃盐有多艰难,可人不能不吃盐,不吃就没力气,就不能干活,干不了活就只有饿死的份。所以即便盐贵得要死,他们还是得吃。可以目前盐田的产量,大周那么多百姓,是真艰难才供应上的,因此盐价极贵。百姓省吃俭用一整年,也买不到多少,做菜就只能沾一点,而且还得是粗盐。现在好了,只要晒盐法实行成功,不到十年就能叫所有百姓吃上盐,并把盐价压下去,要是和粮食一样的价格,那才是造福百姓呢。仅这一件,就足有叫林大人青史留名了。
林黛玉歪头思考了一会儿,才不好意思笑了,桑姐姐说得对,大人们做官也不全是为了利益,还有很多好官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她是这些天挺多了宝玉湘云嘴里的禄蠹,导致思想有点偏了,再加上她天性里的清高,不屑于世俗,所以觉得做官是一件苦差事,不如在家读书来的清爽。
但换句话说,在家什么都不做,何尝不是碌碌而为呢。
想通之后,林黛玉越发开怀了,同时心里下决心,不能一味地苦读,还得了解民生,要成了何不食肉糜,就闹笑话了。
桑语并不知道她还想到了这些,在日后发现林黛玉居然会看账本子,关心庄子上的收成时,惊讶了很久,不过那样的林黛玉,更加真实了,也更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了。
谚哥儿知道今日姐姐会接林姐姐来,从一大早就开始兴奋,好不容易挨到了下学,也完成了夫子布置的任务,放下笔就乐颠颠的拉着哥哥往后院跑。
诚哥儿的功课更重,要完成的课业更多,这么一会儿时间,他压根做不完。
更何况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课后先把课堂笔记抄录一份,送给林黛玉的同时,也能加强记忆。
所以谚哥儿完成的时候,他还有好多没完成,不过弟弟这么兴奋,一直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他也集中不了注意力。
诚哥儿就不明白了,谚哥儿怎么这么喜欢林妹妹?
好吧,他也喜欢,林妹妹实在太聪慧了,是强劲的对手。
诚哥儿非常遗憾,林妹妹怎么就不是男子呢,要是男的,他们就可以一起上学,每日都比拼进度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通过写信了解对方的进度,做不到时时交流。
其实他还有一个学习的同伴,那就是范先生的儿子虎子,两人年纪相差不多,但虎子生病以前范先生忙着科举,疏忽了他的教育,只认得几个字罢了。
之后虎子又身体不好,只能每天学半天,休养半天,目前的进度也只比谚哥儿好一些,完全跟不上诚哥儿的速度。
范先生在上课的时候,是分开教学的,每人学的内容不一样,想要互相交流都不行,最多的还是诚哥儿给虎子谚哥儿解答。
这么大的事,肯定不能交给林如海一人来办,得有地位高的人来坐镇,然后能力强的人统筹,和扬州的林如海打配合。
商量过后,最终决定坐镇的是忠顺亲王,统筹的是其中一位阁老,他们再从朝中抽调能干的人,专门负责此事。
也就是说,盐政改革正式开始了,而林如海也就没那么危险了。
如果在此之前,他要做的事被人发现,那肯定要弄死他,现在他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圣旨已下,负责的还是一位亲王,一位阁老,那就是弄死林如海,此事也必然要进行下去无疑。
虽然因为事情表面上是林如海挑出来的,恨他的人估计不少,但敢动手的已经不多了。
再加上他强硬过后的怀柔手段,并没有把那些利益方逼上绝路,还给他们留了一条缝隙,虽然这路比之前更艰难了,所得的利润也没有以往的高,但总不至于饿死。
因此他们也不会铤而走险,所以林如海的命算是暂时保住了。
桑语没有和林黛玉说之前的凶险,只道林如海如今差事办得很好,并且在做一件大事,等这件事完成,说不定林如海就要进京了。
这是真的,他在巡盐御史的位置上虽然没干多久,但办成了这么一件大事,已经政绩超然,皇上为了彻底掌控盐政,也不会放他继续在江南,去别的地方也不合适。
这么大的功劳,除非主政一方,不然都是皇上没做到赏罚分明。
所以最可能的就是林如海擢升为京官,并且至少也是从二品大员。
林黛玉知道后不喜反忧,那父亲会不会有危险?
自古以来做大事者,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林黛玉看史书,思维也足够敏锐。
桑语没想到自己只是三言两语,完全没提到内情,她就想通了其中的凶险,于是连忙安慰道,你放心吧,林大人身边有皇上派去保护的人,而且危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就是按部就班做好即可。
林黛玉沉默了一会儿,缓缓道,其实不做官才好,每日汲汲营营的有什么趣。
桑语笑她,你喜欢清净过日子,但其他人却是有大志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文人都有如此宏愿,可真正能实现的人却极少。林大人才华能力俱佳,心中必然有自己的抱负,不说别的,这担事做成了,能惠及多少百姓?你可知百姓吃盐有多艰难,可人不能不吃盐,不吃就没力气,就不能干活,干不了活就只有饿死的份。所以即便盐贵得要死,他们还是得吃。可以目前盐田的产量,大周那么多百姓,是真艰难才供应上的,因此盐价极贵。百姓省吃俭用一整年,也买不到多少,做菜就只能沾一点,而且还得是粗盐。现在好了,只要晒盐法实行成功,不到十年就能叫所有百姓吃上盐,并把盐价压下去,要是和粮食一样的价格,那才是造福百姓呢。仅这一件,就足有叫林大人青史留名了。
林黛玉歪头思考了一会儿,才不好意思笑了,桑姐姐说得对,大人们做官也不全是为了利益,还有很多好官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她是这些天挺多了宝玉湘云嘴里的禄蠹,导致思想有点偏了,再加上她天性里的清高,不屑于世俗,所以觉得做官是一件苦差事,不如在家读书来的清爽。
但换句话说,在家什么都不做,何尝不是碌碌而为呢。
想通之后,林黛玉越发开怀了,同时心里下决心,不能一味地苦读,还得了解民生,要成了何不食肉糜,就闹笑话了。
桑语并不知道她还想到了这些,在日后发现林黛玉居然会看账本子,关心庄子上的收成时,惊讶了很久,不过那样的林黛玉,更加真实了,也更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了。
谚哥儿知道今日姐姐会接林姐姐来,从一大早就开始兴奋,好不容易挨到了下学,也完成了夫子布置的任务,放下笔就乐颠颠的拉着哥哥往后院跑。
诚哥儿的功课更重,要完成的课业更多,这么一会儿时间,他压根做不完。
更何况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课后先把课堂笔记抄录一份,送给林黛玉的同时,也能加强记忆。
所以谚哥儿完成的时候,他还有好多没完成,不过弟弟这么兴奋,一直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他也集中不了注意力。
诚哥儿就不明白了,谚哥儿怎么这么喜欢林妹妹?
好吧,他也喜欢,林妹妹实在太聪慧了,是强劲的对手。
诚哥儿非常遗憾,林妹妹怎么就不是男子呢,要是男的,他们就可以一起上学,每日都比拼进度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通过写信了解对方的进度,做不到时时交流。
其实他还有一个学习的同伴,那就是范先生的儿子虎子,两人年纪相差不多,但虎子生病以前范先生忙着科举,疏忽了他的教育,只认得几个字罢了。
之后虎子又身体不好,只能每天学半天,休养半天,目前的进度也只比谚哥儿好一些,完全跟不上诚哥儿的速度。
范先生在上课的时候,是分开教学的,每人学的内容不一样,想要互相交流都不行,最多的还是诚哥儿给虎子谚哥儿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