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顾不上再管大队干部,因为实在太忙了。
    现在所有人火力全开,连他们在内15个知青, 全心全意投入到酒坊和糖坊的工作中来。不管是打料还是蒸料,不管是发酵糖化还是蒸馏, 反正所有人都忙得脚不沾地, 连闲磕牙的功夫都没有。
    因为生意太好了呀。
    这时代的社会矛盾突出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通俗点讲,就是东西少,供应不上市场需求。
    尤其快过年了, 糖和酒都是过年特供物资,要多紧俏就有多紧俏。
    每天早上太阳刚出来, 就有大老远跑过来的人,站在门口, 三三两两排着队。等头一锅的烧酒或者糖稀。
    不仅仅是赵家沟周边几个大队的社员, 甚至还有县城的人听到信了,晓得这里有不要票的糖和酒,也直接抓着钞票过来购买。
    这些都是大主顾, 跑这么远来一趟,当然得大包大裹。酒一买就是一锅,足足20斤。糖稀一买就是一大坛子, 足有10斤重。
    田蓝看顾客将坛子绑在自行车上时, 特别担心他会路上摔一跤, 把坛子给摔碎了。
    没想到人家准备的十分充分,居然还在坛子上裹了大棉袄做保护,这才小心翼翼地骑上车走。
    秀秀和英子都感慨:“我们本来还以为要拎着篮子出去卖呢,结果根本没东西给我们卖。”
    他们先前设想的糖葫芦和山楂糕,不好意思,到今天为止,前者做出来自己吃了,后者还没动手。估计等不到动手,山楂就已经消耗殆尽了。
    为啥呀?没空呗。
    简易版的糖葫芦做起来简单,就是把山楂串成串,然后在糖稀里搅一搅,裹上糖等它硬化了,就能直接嚼着吃,又酸又甜,可带劲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家谁想吃了自己裹两颗往嘴里一塞,也没人会说什么。
    但山楂糕不一样啊。这玩意儿是精细活,光一个去核的过程,就要费不少功夫。
    他们现在熬出来的糖稀根本不愁卖,自然也就顾不上其他了。
    “先把这两项技术做熟了吧。”田蓝抹了把头上的汗,告诫自己的小伙伴,“不是咱们的东西有多好,只不过是市场上缺货。一旦其他人反应过来,也投入到酿酒和制糖中来,我们的优势说不定就荡然无存了。”
    酿酒和做糖稀有啥难度系数,别说这些好歹上完了中学的知识青年,就算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太,你把步骤跟人交代清楚,人家做熟了说不定比大姑娘小伙子动作都麻利。
    秀秀埋怨道:“就我们大队不支持,我听说白马公社人家专门熬糖色,就是用山芋熬的,哪个不晓得他们那儿富裕。往前数5年,我表姨嫁过去的时候,大家都羡慕她找了好婆家。”
    英子打趣她:“哟,你这相中谁了?要不让你表姨在白马公社也给你找个吧。就是隔了县还跨了省,老远了。”
    秀秀啐了她一口:“我这不是替我们担心吗?这有没有领导支持,差别可大了。咱们村里山芋又不少,是愿意吃糖还是愿意吃山芋干?也不嫌洼酸!”
    田蓝纠正她:“单纯吃碳水化合物都容易反酸,这是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太少了。”
    说白了,就是穷闹的。没鱼没肉,连油水都不足,营养当然失衡。
    秀秀坚持:“就是因为大队拖后腿,咱不能生产更多的糖,卖更多的钱,所以才肚里没油。”
    谁不知道啊?现在虽然商店供销社都不卖,但私底下都有高价肉买了。只要你有钱,还怕营养不良?
    田蓝笑着安慰她们:“也别担心,东边不亮西边亮,咱们可以将资源利用到极致。我问你们,供销社的糖果多少钱一颗?”
    这她们都知道,一分钱两颗。虽然基本上他们只有看的份,买的人都是镇上的国家职工。但他们也尝过味道呀,糖嘛,不就是甜味,有的还有点酸。
    田蓝谆谆善诱:“咱们的糖稀有多少钱一斤?一斤糖稀能做多少糖果?”
    大姑娘小伙子们立刻恍然大悟,虽然大家没称过,可光用眼睛看看,他们也知道一斤糖稀绝对不止造出140颗糖,300颗都有可能呢。
    乖乖,这么一来的话,他们的利润岂不是得翻倍?
    田蓝趁机给大家打鸡血:“所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得加快生产,这样才有钱盖车间做糖果。”
    大家都叫“车间”两个字镇住了。啥是车间?那是正儿八经的工厂才有的玩意。哪家豆腐坊粉坊会有车间?他们这是要鸟.枪换炮,动真格吗?
    田蓝一本正经:“要么不做,要么就往好里做。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二柱瞪大了眼睛,满脸茫然:“啥轮?”
    田蓝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真诚的告诫他:“好好干,将来咱们的酒厂糖厂,咱们也是正儿八经的工人。”
    年轻人啊,姐愁啊。就你这样,拿破仑都没听说过,我很担心你,别说高考了,连预考都没戏。
    秀秀点头,满脸认真:“我听广播说了,南方有的社队厂干的可好了,他们厂里工人的工资跟城里都差不多。”
    田蓝挺高兴的:“你有听广播的习惯啊?就该多听听,才晓得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秀秀有点不好意思。
    她以前也不听的,因为要用电池,得花钱,而且也没觉得有啥好听的。天天都是那些样板戏,在学校里听喇叭都听烦了。
    她还是看兰花花和老九天天听广播,自己又挣工分有底气买电池了,才跟着养成了听广播的习惯。
    天哪,这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广播里有这么多好东西。
    有小说连播,有革命歌曲和样板戏,还有文学欣赏、外国的古典音乐以及一种她也说不清楚为啥叫轻音乐的音乐和广播剧,甚至连电影录音剪辑都有。
    最近她刚听完了《珊瑚岛上的死光》,特别遗憾高效的原子电池还有激光器被炸毁了,如果他们真的留下来的话。像他们赵家沟都不用通电,光靠着高效的原子电池就能家家亮电灯。
    田蓝被逗笑了,趁机鼓励年轻人:“所以我们要加油学习考上大学,争取自己研发出高效原子电池。”
    英子起了好奇心:“真的有这种原子电池吗?”
    田蓝摇头:“我没见过,不过原子.弹大家都知道吧。原子核裂变反应释放出能量,经过能量转化可以发电。核电站应用的就是这个原理。而且我听这个故事里说的原子电池,我认为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方便携带,相当于把发电机背在身上走。比方说车子,装上这种电池就可以开走,不用油也没关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起还没见影子的原子电池的应用范围。
    最后还是长平感觉大家好像跑题了,扯着嗓子提醒众人:“干活干活啊,酒和糖都不够卖了。”
    二柱点头,指出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咱们人手不够用,发酵池不够用,糖化缸也不够用了。”
    总而言之,产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最关键的是人手太少,要是人多的话还能盖泥巴屋,多挖几个发酵池,多放几个糖化缸。反正无论是高粱壳子、玉米芯还是山芋粉渣,都是喂猪的饲料,根本不愁没来源。
    小云大着胆子道:“我妹妹她们放假了,也可以来干活。”
    话音一落,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她脸上。
    吓得小云头皮发麻,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了。
    她承认她有私心。她希望她两个妹妹能到知青点来打零工,多少挣点钱。
    她家没有兄弟,就三姐妹,号称三朵金花,都上了中学。她今年高中毕业,她大妹刚上高一,小妹念初二。
    本地挺有意思的,农村主流社会思想还是认为女娃娃没必要念太多书,上个小学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但婚姻市场上,家境殷实的人家还是偏爱读过中学的女娃当媳妇。
    倒不是他们相信读过中学的人脑袋瓜子更聪明,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毕竟在做农活这件事上,力气和经验才是关键。
    婆家之所以如此认定,正因为大家都清楚,只有看重女儿的人家才会让女儿读完中学。
    只要不是存心磋磨儿媳妇的婆家,谁不喜欢自家儿媳在娘家也是心尖尖呐。
    正因为这样,小云才希望两个妹妹也读完高中。
    其实以她的年纪在本村,差不多可以讲婆家了。彩礼钱贴补两个妹妹读书,是最现实的做法。
    但她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嫁了人,她又心疼爹妈供应她们姐妹念书辛苦,偏偏入冬以后挑河泥筑河堤这种能挣工干的活,根本不是她们姐妹能负担的。
    农村又没什么外快可以挣,她们只能干着急,都不敢想开过年来的学费要怎么办。
    也是话赶话,小云才脱口而出推荐自己的妹妹。
    等到话说出口,她才反应过来不合适。
    谁不晓得知青点的工分值钱啊。不管酿酒还是制糖,都是挣钱的营生。社员们的眼睛又没瞎,谁瞧见了不眼热。
    上个礼拜,还有人朝大队书记嬉皮笑脸,说知青点的人太少,凑不足一个生产队,自己愿意加入知青点劳动。
    结果被大队书记直接怼了回去:“你是知青吗?大字不识一箩筐,也好意思张这个嘴。人家知青娃娃都要高考的,你倒是给我上场考一个呀!”
    原本想趁机占便宜的社员被说的臊眉耷眼的,再也不敢提这茬。
    其他动了小心思的人也不得不按耐住自己的蠢蠢欲动。
    小云羞愧,她怎么就好意思张这个嘴呢?下放知青愿意拉拔一把他们这些本村知青,已经够仁义的了。
    没想到田蓝居然直接开口问:“你妹妹多大了?多高的个子?”
    等了解完情况之后,她点点头:“行,可以来上工,先打一个寒假的临时工吧。”
    众人都心中暗喜。
    他们现在是掉进了蜜缸里,最起码从来不缺糖吃,更别说后面工分折算成钱了。
    但谁没个亲朋好友呢?小云的妹妹能来上工,是不是意味着他们也能推荐自己的兄弟姐妹?
    田蓝看着大家满怀希冀的目光,痛快地点头:“当然可以,只要年满10周岁,上中学的都可以,更小的文化程度更低的不行。”
    大家都表示理解。
    年纪太小,干活没力气,磕磕碰碰的还容易出事儿。
    文化水平太低,领悟能力相对弱,技术活上手慢,耽误工作。
    众人七嘴八舌,一人起码举荐了一个人。最后合起来,直接多出了三四十号寒假临时工。
    下工时,田蓝还招呼他们吃过晚饭就把人叫过来,现场考核,通过了就明天一道来上工。
    天擦黑的时候,陈立恒从县城返回,听说这事儿,直接点头:“那挺好的,有人手挖地下室了。”
    今天公社干部去县里开年终大会,他就蹭了公社的拖拉机,一道上的县城。
    田蓝没回过神:“挖地下室?干什么?”
    陈立恒惊讶:“还能干嘛?当然是做大棚了。”
    1979年冬天,地膜覆盖种植蔬菜技术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这大大提高了秋冬季节的蔬菜产量。毫不夸张的说一句,此功绩与杂交水稻并肩。
    但是,大西北的冬天实在太冷了。单纯依靠地膜,根本种不出几样菜。
    “我在县里的蔬菜站看过了,就是萝卜大白菜,大家都靠着它们过一冬呢。我寻思着呀,你以前不是推广过半地下室大棚吗?我看这里条件就合适,冬季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完全可以长蔬菜。”
    田蓝乐了:“你可以呀,我还真没顾上想这茬。”
    她最近的心思都放在了做糖果上,她特别想将糖稀做成上辈子自己吃过的那种小玉米穗子形状的玉米糖。软软的,放在嘴里甜甜的,还带着玉米的清香。
    现在陈立恒一说蔬菜大棚,她就觉得这事儿可行。有些绿叶蔬菜长得特别快,十天半个月就能吃一茬。而大冬天的,谁都想嘴里吃点青翠的。
    到时候他们的大棚蔬菜长出来,不愁没人买。
    田蓝追着他问:“塑料膜有吧?我估计钢架悬,咱们先用毛竹把大棚盖起来。”
    陈立恒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先盖小点的,让大家看到好处,后面再大规模推广。”
    田蓝又有了想法:“到时候上面种菜,下面种蘑菇,还能提高经济效益。”

章节目录

为人民服务[快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金面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面佛并收藏为人民服务[快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