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页
可对皇帝和太女来说,将这两个重要的位置,海运司和海军的领头人,交给谁都不能太过放心,朝堂上的明争暗斗皇帝岂会看不出来,不过三年下来他的精力已不如从前了,便不想费这个脑子,于是去信问顾昭本人的意愿。
顾昭虽人在姚城,可京城和其他地方的变化,他都能有所耳闻,如今大周正按照他的设想在慢慢地前进着,并不需要他走到前台做什么去推动这种变化,再加上他在姚城和燕沐待得也挺好,日子过得自在得很,因而便给皇帝回信,他愿意继续留任海运司,他想看到海运司的船队走到更远的地方。
既然顾昭自己愿意,皇帝和太女便没有勉强顾昭回京,顾昭不回,燕沐当然也继续待在海军里了,这都用不着他们父女考虑的,将他调回来他才会怨气冲天呢。
于是三年任期结束后,顾昭继续留在原位置上连任,这让京城不少人大失所望,遗憾之极,顾昭一日在海运司,他们就没办法沾手。
不过朝堂上和民间也渐渐开始出现一些声音,那就是希望朝廷能进一步放开海外贸易,允许私人船只出海。
是的,海运司成立后也监督各方,目前只允许官方船队进行海外贸易,私人船只一旦发现立即扣留,即便偷偷出海,可一旦被发现抓到,不仅船被扣下,满般的货物也会收归朝廷所有,因而渐渐地便出现一些不满的声音。
在新的任期刚开始的时候,顾昭便给朝廷上了折子,折子里所说的正是进一步放开海外贸易之事,让私人船只加入进来。
顾昭很清楚这是大势所趋,与其等后来被人逼着放开,不如先由他来打开一道口子,可以循序渐进地来,海运司也将逐渐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由海外贸易的组织者变成海外贸易的监管者,当然通过收取关税,海运司的收入并不会下跌多少,相反随着贸易做得越来越大,收入只会增多。
这时候朝廷上的确有些人想要联合起来逼顾昭放开,因为其中的利润太让人眼红,而这些人当初又没能搭上这一趟车,原本想要争抢顾昭的位置,结果没抢成,那就换种方式。
结果还没等他们动作,顾昭的折子先来了,在朝堂上由人念出来时,不少人惊讶。
第409章 顾昭再进京
有人惊讶,也有人不以为异,由顾昭率先提出来很奇怪吗?顾昭本就在许多事情上先人一步,他的眼光看得比别人更加长远,又怎会看不出朝堂内外各方人物的异动。
朝堂上不少臣子,京里的不少权贵,背后都和各大商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今因为海外贸易商家获利越来越大,官商之间的联结也就越发紧密了。
如姚首辅这样的大臣,虽然也要为家族后辈谋划,但同样认为海运司依旧交由顾昭来掌管更为合适,也才能为朝廷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不会如同别的官员,更多的是肥了自己的腰包。
这份折子很容易便获得了通过,尽管也有一些思想守旧的大臣反对放开这道口子,但支持者更多,因而反对的声音无效,皇帝当堂就命人给顾昭送去旨意,命顾昭酌情放开,将这项权力又完全交到顾昭手里,这份信任许多官员羡慕又妒忌,但也只能想方设法跟顾昭处好关系。
朝廷旨意传来后,顾昭便着手开始了这项工作,其实海运司内部针对此事也讨论过几回,早在一次次讨论中建立了章程,因而这回正式实施,也只需按照定下来的章程来办就是了。
海运司做的第一件事是审核要求参加海外贸易的商家资格,审核合格后方颁发许可证,第二件事则是拍卖海运司淘汰下来的一批海船。
京城朝堂上的消息传出来时,就有许多商家跑来姚城等着了,不少商家跟顾昭和海运司打交道时间长了,知道他这里走其他门路是走不通的,特别是这两年顾昭还给各个商家建立了一个信誉度,这东西就是卡在他们脖子里的一根绳,不能偷税漏税,不能做朝廷不允许的违规的事,一旦信誉度降级,掉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参与海运司的各种竞拍,就是找其他官员求情也无法,顾昭就是这么铁面无私不讲情面,只按规矩办事。
这三年里朝堂上参顾昭的折子又不是没有,或者说就没有中断过,然而皇帝和太女都信任他,那些大臣也拿他无奈。
所以前来的各个商家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规矩来递交资格审核,审核过了方可以参与海船的竞拍,这种可以出海航行的海船,不是他们商家自己想造就能造得起来的,就算能造,造出来的海船也不见得有海运司提供的结实。
虽说是淘汰下来的旧海船,但那也是因为海运司在造船上的投入非常大,因而海船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海运司和海军永远只用最为先进的船只,这就导致积压下一批淘汰的旧船。
有些商家怀疑,顾昭之所以自己上折子要放开海外贸易,让商家参与进来,是不是淘汰下来的海船多了些,想要趁此机会处理掉一批,又可趁机赚了大笔钱,怎么看,顾昭和海运司都不可能亏本。
而且又是竞拍,这就意味着这些海船最后的成交价就不可能低,因为这么多商家等着海船到手呢,再高的价也要拿下,这三年下来还不足够他们了解海外贸易有多大的赚头么。
这种说法不知是由谁传出去的,结果越传越开,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论做生意,顾昭可从来都没亏过,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这海运司不就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这几年海运司帮朝廷赚了多少银子还用得着说?也难怪皇帝和太女对他越来越信任倚重。
顾昭虽人在姚城,可京城和其他地方的变化,他都能有所耳闻,如今大周正按照他的设想在慢慢地前进着,并不需要他走到前台做什么去推动这种变化,再加上他在姚城和燕沐待得也挺好,日子过得自在得很,因而便给皇帝回信,他愿意继续留任海运司,他想看到海运司的船队走到更远的地方。
既然顾昭自己愿意,皇帝和太女便没有勉强顾昭回京,顾昭不回,燕沐当然也继续待在海军里了,这都用不着他们父女考虑的,将他调回来他才会怨气冲天呢。
于是三年任期结束后,顾昭继续留在原位置上连任,这让京城不少人大失所望,遗憾之极,顾昭一日在海运司,他们就没办法沾手。
不过朝堂上和民间也渐渐开始出现一些声音,那就是希望朝廷能进一步放开海外贸易,允许私人船只出海。
是的,海运司成立后也监督各方,目前只允许官方船队进行海外贸易,私人船只一旦发现立即扣留,即便偷偷出海,可一旦被发现抓到,不仅船被扣下,满般的货物也会收归朝廷所有,因而渐渐地便出现一些不满的声音。
在新的任期刚开始的时候,顾昭便给朝廷上了折子,折子里所说的正是进一步放开海外贸易之事,让私人船只加入进来。
顾昭很清楚这是大势所趋,与其等后来被人逼着放开,不如先由他来打开一道口子,可以循序渐进地来,海运司也将逐渐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由海外贸易的组织者变成海外贸易的监管者,当然通过收取关税,海运司的收入并不会下跌多少,相反随着贸易做得越来越大,收入只会增多。
这时候朝廷上的确有些人想要联合起来逼顾昭放开,因为其中的利润太让人眼红,而这些人当初又没能搭上这一趟车,原本想要争抢顾昭的位置,结果没抢成,那就换种方式。
结果还没等他们动作,顾昭的折子先来了,在朝堂上由人念出来时,不少人惊讶。
第409章 顾昭再进京
有人惊讶,也有人不以为异,由顾昭率先提出来很奇怪吗?顾昭本就在许多事情上先人一步,他的眼光看得比别人更加长远,又怎会看不出朝堂内外各方人物的异动。
朝堂上不少臣子,京里的不少权贵,背后都和各大商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今因为海外贸易商家获利越来越大,官商之间的联结也就越发紧密了。
如姚首辅这样的大臣,虽然也要为家族后辈谋划,但同样认为海运司依旧交由顾昭来掌管更为合适,也才能为朝廷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不会如同别的官员,更多的是肥了自己的腰包。
这份折子很容易便获得了通过,尽管也有一些思想守旧的大臣反对放开这道口子,但支持者更多,因而反对的声音无效,皇帝当堂就命人给顾昭送去旨意,命顾昭酌情放开,将这项权力又完全交到顾昭手里,这份信任许多官员羡慕又妒忌,但也只能想方设法跟顾昭处好关系。
朝廷旨意传来后,顾昭便着手开始了这项工作,其实海运司内部针对此事也讨论过几回,早在一次次讨论中建立了章程,因而这回正式实施,也只需按照定下来的章程来办就是了。
海运司做的第一件事是审核要求参加海外贸易的商家资格,审核合格后方颁发许可证,第二件事则是拍卖海运司淘汰下来的一批海船。
京城朝堂上的消息传出来时,就有许多商家跑来姚城等着了,不少商家跟顾昭和海运司打交道时间长了,知道他这里走其他门路是走不通的,特别是这两年顾昭还给各个商家建立了一个信誉度,这东西就是卡在他们脖子里的一根绳,不能偷税漏税,不能做朝廷不允许的违规的事,一旦信誉度降级,掉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参与海运司的各种竞拍,就是找其他官员求情也无法,顾昭就是这么铁面无私不讲情面,只按规矩办事。
这三年里朝堂上参顾昭的折子又不是没有,或者说就没有中断过,然而皇帝和太女都信任他,那些大臣也拿他无奈。
所以前来的各个商家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规矩来递交资格审核,审核过了方可以参与海船的竞拍,这种可以出海航行的海船,不是他们商家自己想造就能造得起来的,就算能造,造出来的海船也不见得有海运司提供的结实。
虽说是淘汰下来的旧海船,但那也是因为海运司在造船上的投入非常大,因而海船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海运司和海军永远只用最为先进的船只,这就导致积压下一批淘汰的旧船。
有些商家怀疑,顾昭之所以自己上折子要放开海外贸易,让商家参与进来,是不是淘汰下来的海船多了些,想要趁此机会处理掉一批,又可趁机赚了大笔钱,怎么看,顾昭和海运司都不可能亏本。
而且又是竞拍,这就意味着这些海船最后的成交价就不可能低,因为这么多商家等着海船到手呢,再高的价也要拿下,这三年下来还不足够他们了解海外贸易有多大的赚头么。
这种说法不知是由谁传出去的,结果越传越开,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论做生意,顾昭可从来都没亏过,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这海运司不就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这几年海运司帮朝廷赚了多少银子还用得着说?也难怪皇帝和太女对他越来越信任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