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页
在其他富庶地方举人想要派官何其难,但尧昌府这边对他来说是次良机,因为这里缺官员,秀才举人就能进入官衙,没看之前的同知房吉信也不过是举人出身。
有了帮手后,顾昭将精力放在尧昌府的教育、农业还有经济上,这也包括了作坊在内。
让人将府衙这段时间的账册送过来,顾昭查了账面上的余额,可喜可贺,除了原先抄家得来的银钱外,如今地方上靠作坊与税收收入,府衙账面上还剩下少银两。
“大人,”范师爷提醒顾昭,“大人最初投的那笔钱还没收回呢。”
顾昭看看账面上银子虽然不少,但他要做的事情和要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想想说:“算了,我也不缺这点钱,就不用抽回来了,这些银子还是用在该用的地方吧。”
范师爷心说也只有大人说得出不缺这钱的话,旁的官员,贪得再多,可依旧控制不住往自己兜里揽银子的贪念,也只有大人反而往外倒贴银子的。
“那大人下一步想要做什么?”范师爷心说,他好早作准备,就知道大人是闲不住了,这不稍微清闲些,大人又给自己找事情做了。
顾昭曲指敲击桌面,说:“我打算拿这些银子多建些学堂,让适龄的孩子都能够进入学堂识字,有天分的可以继续念下去。”
范师爷惊讶:“是所有适龄的孩子?”
真这般的话,难怪大人会不想将银子抽出来了,因为这投入太大了,而且没有利润收回来的,跟办作坊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但这显然是造福尧昌府所有百姓的大善举。
“是有这个打算,但还要再考察考察是否适合,而且也不必衙门掏出所有的银子,可以发动富户乡绅,这可是做善事。建设尧昌府不是本官一人的事,而是所有尧昌府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应该没问题的吧。
范师爷一想也是,大人让那些商户有生意可做,那他们回馈这地界也在情理之中。
两人商议过后也没立即向那些富户乡绅提出要钱的事,而是顾昭在带人去各地走动考察的时候,范师爷让人放出了些风声,探一探众人的想法。
消息散播得很快,百姓异常关注。
“听说没有,咱们的知府大人想要多建些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
“这事是真的?我也想送自家孩子去识几个字,到时进作坊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可咱这尧昌城内的学堂就那么几所,而且门槛可不低,束脩也不少,想要识字都没去处。”
“现在大人办的几个作坊里,闲暇时间都有识字班的,识字越多的工人,晋升加工钱的机会也越大,可惜我们没能进去,也没办法参加这识字班了。”
“如果真是大人建的话,我头一个支持,大人收的束脩肯定不会太高,大人做的哪一件事不是造福我们百姓的。”
“对,对,我也支持,我儿子送去念两年书,出来正好可以看有没有机会进作坊了,如果能进橡胶作坊那是最好了。”
老百姓如今对顾昭这位知府大人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们不笨,分得清哪个官员是真心对他们穷苦老百姓好,又有哪些官员只是做表面文章,听着说了不少中听的话,可说得多做得少,实际上心里对他们百姓很是瞧不上眼。哪里像他们知府大人,跑下来看他们生活情况时兜里还揣了些糖,看到孩子时会掏出糖来哄孩子,一点架子都没有。
老百姓在讨论,那些商人富户也在议论纷纷。
“消息是从府衙里传出来的,只怕此事不会有假,而且听那意思,是要让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免束脩入学的。”
“这是想要建多少学堂?不收束脩,府衙能有这以多银钱支撑?”
“如今府衙账面上可不穷,我听说进账可不少呢,不过此事得打听清楚些,看顾大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打听不如去问阎家主,在我们这些商人中,他是跟顾大人走得最近的一个,也最为了解顾大人,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有一人带头,不少人跑到阎家,找阎家主打听关于建学堂一事。
阎家主看到这么多人找上门来,心中苦笑不已,他们的确没跑错地方,因为范师爷可特地找人给他透了口风,他不得不承认,顾大人可真会折腾,但让人又没办法不上钩。
当然面对这些人阎家主可不会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而是说:“你们也知道我们尧昌府出不了几个秀才举人,能够读书的人也太少了,顾大人想要抓政绩,这一块就不能撒开手不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这建学堂的事情依我看是不会有错的,而且学堂建起来,那是利在千秋的大善举。”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好事,可要建多少学堂?到时学堂怎么入学法?”
“阎某曾听顾大人提过一嘴,他是想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
“这能读得起?”
“你们见过几个作坊里的识字班吗?”
“你是说免费识字?真要这么做?”
“也许别的官员没有这个魄力,可顾大人不见得没有,你们以前见过和顾大人这样的官员吗?”
一个个囫囵摇头,别说他们地界上了,就是其他地界,也极少听说过有顾昭这样的官员的,不得不承认,只要守规矩,在顾昭手底下做生意比别的地方来得痛快多了,虽然税一点不能少交,但相比以前,他们这一年的收入可增加不少,所以这税也交得心甘情愿,他们还指望顾昭能在这里多待几年,带着他们越做越大呢。
有了帮手后,顾昭将精力放在尧昌府的教育、农业还有经济上,这也包括了作坊在内。
让人将府衙这段时间的账册送过来,顾昭查了账面上的余额,可喜可贺,除了原先抄家得来的银钱外,如今地方上靠作坊与税收收入,府衙账面上还剩下少银两。
“大人,”范师爷提醒顾昭,“大人最初投的那笔钱还没收回呢。”
顾昭看看账面上银子虽然不少,但他要做的事情和要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想想说:“算了,我也不缺这点钱,就不用抽回来了,这些银子还是用在该用的地方吧。”
范师爷心说也只有大人说得出不缺这钱的话,旁的官员,贪得再多,可依旧控制不住往自己兜里揽银子的贪念,也只有大人反而往外倒贴银子的。
“那大人下一步想要做什么?”范师爷心说,他好早作准备,就知道大人是闲不住了,这不稍微清闲些,大人又给自己找事情做了。
顾昭曲指敲击桌面,说:“我打算拿这些银子多建些学堂,让适龄的孩子都能够进入学堂识字,有天分的可以继续念下去。”
范师爷惊讶:“是所有适龄的孩子?”
真这般的话,难怪大人会不想将银子抽出来了,因为这投入太大了,而且没有利润收回来的,跟办作坊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但这显然是造福尧昌府所有百姓的大善举。
“是有这个打算,但还要再考察考察是否适合,而且也不必衙门掏出所有的银子,可以发动富户乡绅,这可是做善事。建设尧昌府不是本官一人的事,而是所有尧昌府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应该没问题的吧。
范师爷一想也是,大人让那些商户有生意可做,那他们回馈这地界也在情理之中。
两人商议过后也没立即向那些富户乡绅提出要钱的事,而是顾昭在带人去各地走动考察的时候,范师爷让人放出了些风声,探一探众人的想法。
消息散播得很快,百姓异常关注。
“听说没有,咱们的知府大人想要多建些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
“这事是真的?我也想送自家孩子去识几个字,到时进作坊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可咱这尧昌城内的学堂就那么几所,而且门槛可不低,束脩也不少,想要识字都没去处。”
“现在大人办的几个作坊里,闲暇时间都有识字班的,识字越多的工人,晋升加工钱的机会也越大,可惜我们没能进去,也没办法参加这识字班了。”
“如果真是大人建的话,我头一个支持,大人收的束脩肯定不会太高,大人做的哪一件事不是造福我们百姓的。”
“对,对,我也支持,我儿子送去念两年书,出来正好可以看有没有机会进作坊了,如果能进橡胶作坊那是最好了。”
老百姓如今对顾昭这位知府大人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们不笨,分得清哪个官员是真心对他们穷苦老百姓好,又有哪些官员只是做表面文章,听着说了不少中听的话,可说得多做得少,实际上心里对他们百姓很是瞧不上眼。哪里像他们知府大人,跑下来看他们生活情况时兜里还揣了些糖,看到孩子时会掏出糖来哄孩子,一点架子都没有。
老百姓在讨论,那些商人富户也在议论纷纷。
“消息是从府衙里传出来的,只怕此事不会有假,而且听那意思,是要让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免束脩入学的。”
“这是想要建多少学堂?不收束脩,府衙能有这以多银钱支撑?”
“如今府衙账面上可不穷,我听说进账可不少呢,不过此事得打听清楚些,看顾大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打听不如去问阎家主,在我们这些商人中,他是跟顾大人走得最近的一个,也最为了解顾大人,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有一人带头,不少人跑到阎家,找阎家主打听关于建学堂一事。
阎家主看到这么多人找上门来,心中苦笑不已,他们的确没跑错地方,因为范师爷可特地找人给他透了口风,他不得不承认,顾大人可真会折腾,但让人又没办法不上钩。
当然面对这些人阎家主可不会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而是说:“你们也知道我们尧昌府出不了几个秀才举人,能够读书的人也太少了,顾大人想要抓政绩,这一块就不能撒开手不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这建学堂的事情依我看是不会有错的,而且学堂建起来,那是利在千秋的大善举。”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好事,可要建多少学堂?到时学堂怎么入学法?”
“阎某曾听顾大人提过一嘴,他是想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
“这能读得起?”
“你们见过几个作坊里的识字班吗?”
“你是说免费识字?真要这么做?”
“也许别的官员没有这个魄力,可顾大人不见得没有,你们以前见过和顾大人这样的官员吗?”
一个个囫囵摇头,别说他们地界上了,就是其他地界,也极少听说过有顾昭这样的官员的,不得不承认,只要守规矩,在顾昭手底下做生意比别的地方来得痛快多了,虽然税一点不能少交,但相比以前,他们这一年的收入可增加不少,所以这税也交得心甘情愿,他们还指望顾昭能在这里多待几年,带着他们越做越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