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页
周瑜面上带笑跟在后面,趁吴景不注意朝孙策比划了个手势让他消停一会儿,然后很快又恢复成温润如玉的模样。
两个人离开邺城后在徐州待了足足两个月,徐州牧陶谦看他们不顺眼也没办法,他们只是对那些在徐州隐居的儒学大家还有辞官归隐的能臣心向往之,有礼有节的带着心意去拜访,就是州牧也管不着他们私底下拜访人。
他们又没什么坏心思,只是不经意之间提到邺城有多少好东西,冀州的百姓安居乐业,冀州的商路四通八达,冀州的老少妇孺都能背几句论语云云,多说了几句话而已,陶州牧管吃管喝还管他们一天说几句话吗?
——小孩子不懂事儿,你和他计较什么?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什么时候都很大,孙策和周瑜背靠大山,陶谦不敢真的对他们怎么样,只能任俩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事儿,徐州隐居的能士不少,他以州牧的身份征召都没请出来几个,两个毛都没长齐的奶娃娃能干什么?
陶州牧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不然能怎么办,两个人全然一副来徐州游玩的架势,身边还带了不少护卫,乌程侯孙坚带兵在兖州虎视眈眈看着,他要真敢对这俩小子做什么,不用冀州原焕给他使绊子,孙坚立刻就会带着大军打过来。
他手下的丹阳兵能征善战,可是徐州还没有从黄巾贼的打击中缓过来,百姓刚刚安稳没几天,他这个时候主动挑起战乱,州牧的位子估计也干不了多久了。
孙伯符就喜欢看陶谦这种看不惯他又拿他没办法的憋屈模样,要不是不能在徐州耽搁太久,他和周公瑾能把徐州境内有名有姓的能士拜访过来一个遍儿。
以他们俩的口才,十个人里有八个都会搬家去冀州,也不是他们逮着老人家欺负,有句老话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公平竞争公平竞争,人家都在徐州住那么长时间了都没出仕,可见也不是陶州牧拿捏得住的人,不如换个地方看看。
腿长在人家自己身上,宽宏大量仁慈爱民的陶州牧总不能拦着人家不让人家走吧?
陶谦被两个少年郎气的几乎要吐血,在他快要忍不住,宁肯拼着和孙坚打上一仗也要让这两个人得到教训的时候,消息灵通的小霸王一溜烟儿就带着小伙伴离开了徐州。
扬州刺史陈温去世,扬州群龙无首,他舅吴景被任命为丹阳太守,他要带着小伙伴回老家投奔舅舅啦。
两个人滑不溜秋的跟泥鳅似的,想抓的时候已经跑了老远,陶谦在府上气的摔了好几套茶器,下令治下郡县但凡有人再看到孙家小儿和周家小儿立刻抓起来,谁的面子都不好使,不把人抓到牢里教训一番实在难消他心头之恨。
孙策和周瑜知道陶谦肯定不会白白吃亏,离开徐州后就没打算再去第二次,至少在陶谦是徐州牧的时候不准备再去那地方。
吴氏在吴郡不大不小算个世家,吴夫人父母早亡,和弟弟吴景相依为命,家族里却还有不少亲戚在,吴家人没有欺负姐弟俩父母早亡,吴夫人嫁了孙坚之后也没忘帮衬母家。
吴景成年后跟在孙坚身边几年,不久之后就回老家当官,以他的身份当太守其实有些不合适,架不住他有个好姐夫,有乌程侯在背后撑腰,身份再低也没人敢在他面前说三道四。
吴郡吴氏的门第不算太低,和乌程侯相比可以算得上高门,吴景虽然年轻,但是本事却不小,都说外甥似舅,小霸王那不管不顾闭着眼睛就是干的脾气也不知道是随了他爹还是随了他舅,总之这一大家子的脾气都不像江东这水土养出来的人。
丹阳之前有太守,吴景被任命为太守时前任太守还没死,也没被调任到其他地方,知道有个新太守要来立刻联合了周边的山匪想自立,然后就被看上去脾气好实际上一点也不好惹的吴太守连人带兵全部轰了出去。
江东这地方别的不多,就山贼多,和北方那些动辄上万的贼匪不太一样,这边都是小股小股的山民,说他们是百姓吧,他们时不时下山劫掠,说他们是山贼吧,他们在山里又像模像样的耕种,总之对当官的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
小霸王在冀州的时候心心念念想剿匪,到黑山贼中当了回细作后对讨贼剿匪更加热衷,可惜冀州没有机会给他施展拳脚,兖州在他爹的看管之下也轮不到他来操心,难得有机会讨贼,立刻就主动请缨清理丹阳附近的贼寇。
那些半匪半民的山民他不动,他知道附近泾县有一群山贼为非作歹已经很久了,舅舅不用操心,给他兵马他立刻就能打的那些山贼抱头鼠窜。
吴景好几年没见过大外甥,不知道他这大外甥成长到了什么地步,再加上跟在大外甥身边的少年郎看上去很是稳重,庐江周瑜周公瑾的名声他听说过,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孩子,有这样一个稳重的孩子在旁边看着,大外甥再离谱也离谱不到哪里去。
吴太守想的好,他自己要忙着镇压丹阳郡的乱子,抽不出经历来对付山贼,大外甥在冀州的时候打过黑山贼,怎么说也是有讨贼经验的人,就算不能把泾县那边的山贼一网打尽,重创他们应该没问题。
山贼只有五六百人,他直接给大外甥两千的兵,靠人数也能保他们安危。
孙策接活儿的时候乖巧极了,拿到兵马之后立刻拉着周瑜嘀嘀咕咕研究战术,山贼对他们来说只是小问题,重点不是山贼,是怎么给舅舅解忧。
两个人离开邺城后在徐州待了足足两个月,徐州牧陶谦看他们不顺眼也没办法,他们只是对那些在徐州隐居的儒学大家还有辞官归隐的能臣心向往之,有礼有节的带着心意去拜访,就是州牧也管不着他们私底下拜访人。
他们又没什么坏心思,只是不经意之间提到邺城有多少好东西,冀州的百姓安居乐业,冀州的商路四通八达,冀州的老少妇孺都能背几句论语云云,多说了几句话而已,陶州牧管吃管喝还管他们一天说几句话吗?
——小孩子不懂事儿,你和他计较什么?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什么时候都很大,孙策和周瑜背靠大山,陶谦不敢真的对他们怎么样,只能任俩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事儿,徐州隐居的能士不少,他以州牧的身份征召都没请出来几个,两个毛都没长齐的奶娃娃能干什么?
陶州牧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不然能怎么办,两个人全然一副来徐州游玩的架势,身边还带了不少护卫,乌程侯孙坚带兵在兖州虎视眈眈看着,他要真敢对这俩小子做什么,不用冀州原焕给他使绊子,孙坚立刻就会带着大军打过来。
他手下的丹阳兵能征善战,可是徐州还没有从黄巾贼的打击中缓过来,百姓刚刚安稳没几天,他这个时候主动挑起战乱,州牧的位子估计也干不了多久了。
孙伯符就喜欢看陶谦这种看不惯他又拿他没办法的憋屈模样,要不是不能在徐州耽搁太久,他和周公瑾能把徐州境内有名有姓的能士拜访过来一个遍儿。
以他们俩的口才,十个人里有八个都会搬家去冀州,也不是他们逮着老人家欺负,有句老话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公平竞争公平竞争,人家都在徐州住那么长时间了都没出仕,可见也不是陶州牧拿捏得住的人,不如换个地方看看。
腿长在人家自己身上,宽宏大量仁慈爱民的陶州牧总不能拦着人家不让人家走吧?
陶谦被两个少年郎气的几乎要吐血,在他快要忍不住,宁肯拼着和孙坚打上一仗也要让这两个人得到教训的时候,消息灵通的小霸王一溜烟儿就带着小伙伴离开了徐州。
扬州刺史陈温去世,扬州群龙无首,他舅吴景被任命为丹阳太守,他要带着小伙伴回老家投奔舅舅啦。
两个人滑不溜秋的跟泥鳅似的,想抓的时候已经跑了老远,陶谦在府上气的摔了好几套茶器,下令治下郡县但凡有人再看到孙家小儿和周家小儿立刻抓起来,谁的面子都不好使,不把人抓到牢里教训一番实在难消他心头之恨。
孙策和周瑜知道陶谦肯定不会白白吃亏,离开徐州后就没打算再去第二次,至少在陶谦是徐州牧的时候不准备再去那地方。
吴氏在吴郡不大不小算个世家,吴夫人父母早亡,和弟弟吴景相依为命,家族里却还有不少亲戚在,吴家人没有欺负姐弟俩父母早亡,吴夫人嫁了孙坚之后也没忘帮衬母家。
吴景成年后跟在孙坚身边几年,不久之后就回老家当官,以他的身份当太守其实有些不合适,架不住他有个好姐夫,有乌程侯在背后撑腰,身份再低也没人敢在他面前说三道四。
吴郡吴氏的门第不算太低,和乌程侯相比可以算得上高门,吴景虽然年轻,但是本事却不小,都说外甥似舅,小霸王那不管不顾闭着眼睛就是干的脾气也不知道是随了他爹还是随了他舅,总之这一大家子的脾气都不像江东这水土养出来的人。
丹阳之前有太守,吴景被任命为太守时前任太守还没死,也没被调任到其他地方,知道有个新太守要来立刻联合了周边的山匪想自立,然后就被看上去脾气好实际上一点也不好惹的吴太守连人带兵全部轰了出去。
江东这地方别的不多,就山贼多,和北方那些动辄上万的贼匪不太一样,这边都是小股小股的山民,说他们是百姓吧,他们时不时下山劫掠,说他们是山贼吧,他们在山里又像模像样的耕种,总之对当官的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
小霸王在冀州的时候心心念念想剿匪,到黑山贼中当了回细作后对讨贼剿匪更加热衷,可惜冀州没有机会给他施展拳脚,兖州在他爹的看管之下也轮不到他来操心,难得有机会讨贼,立刻就主动请缨清理丹阳附近的贼寇。
那些半匪半民的山民他不动,他知道附近泾县有一群山贼为非作歹已经很久了,舅舅不用操心,给他兵马他立刻就能打的那些山贼抱头鼠窜。
吴景好几年没见过大外甥,不知道他这大外甥成长到了什么地步,再加上跟在大外甥身边的少年郎看上去很是稳重,庐江周瑜周公瑾的名声他听说过,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孩子,有这样一个稳重的孩子在旁边看着,大外甥再离谱也离谱不到哪里去。
吴太守想的好,他自己要忙着镇压丹阳郡的乱子,抽不出经历来对付山贼,大外甥在冀州的时候打过黑山贼,怎么说也是有讨贼经验的人,就算不能把泾县那边的山贼一网打尽,重创他们应该没问题。
山贼只有五六百人,他直接给大外甥两千的兵,靠人数也能保他们安危。
孙策接活儿的时候乖巧极了,拿到兵马之后立刻拉着周瑜嘀嘀咕咕研究战术,山贼对他们来说只是小问题,重点不是山贼,是怎么给舅舅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