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页
在灵帝重新在各州任命州牧之时,豫州是最初四个有州牧的州之一,第一任豫州牧是黄琬,在此之前,豫州刺史正是当今司徒王允。
王刺史因为不肯贿赂宦官而被罢免,直到何进掌权才又起复,黄琬在豫州的时候讨贼平乱威名大震,政绩乃是天下人的表率,然后就因为太出彩,只当了一年多的豫州牧就被调回京城当司徒去了。
黄琬被董卓调回京城,又派孔伷来豫州做刺史,这孔伷吧,他只善于清谈,对政事军务全都两眼一摸瞎,至于为什么能当刺史,只是因为名声传到了董卓耳中,董卓觉得这人名声好就一定能当好官,也不看他以前有没有理政经验,直接把人放出去当了豫州一把手。
这年头当官最看重的不是本事,是名声,举孝廉可以很快进入仕途,但是比举孝廉更快的法子就是找个名士对自己品评一番,只要名声打出去,当官儿的事儿就稳了。
当今天下,最有名的品评便是名士许劭的月旦评。
不过这个法子仅限于有门路又有点真本事的人,毕竟名士也要爱惜羽毛,万一他们品评的人将来被人扒出来哪儿哪儿有问题,他们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孔伷就是一个被名士品评过的幸运儿,品评他的名士符融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八俊”之一的李膺的学生,被李膺连着夸了好些次很快名声鹊起,不过这人自己不当官,他只推荐别人当官,被他点评过的士人,无一例外仕途都很顺利。
如果天下太平,孔伷在豫州当刺史也就算了,架不住那时候正好天下大乱,豫州的黄巾贼盘踞在汝南、颍川一带,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黄巾军渠帅每个人手底下都有好几万的乱军,打家劫舍啥都干,折腾的豫州民不聊生。
哦,忘了说,那些黄巾贼和其他几州的黄巾贼联系不多,他们只听从袁术的号令,袁公路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最爱当游侠,他出身高,又不拿贼当贼,黄巾贼自然乐意跟着他混。
如此一来,孔伷这个刺史更像是个摆设,别说收拢豫州各郡的兵马,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都不容易,他最后也没保住自己的性命,关东联盟的大旗拉起来没多久,他就在忧惧之中撒手人寰了。
再之后的豫州刺史,就成了乌程侯孙坚。
说起孙坚,裴潜有满肚子的牢骚要发,不是他瞧不起粗人武将,实在是乌程侯太过分,竟然私底下和别人说他名字取的不好。
他的名字哪儿不好了,他叫裴潜不是赔钱,就问这个名字哪儿不好了?
河东裴氏怎么着也是传承了几百年的家族,他的名字是族中长辈精心挑出来的,怎么到他嘴里就变味了,他长那么大从来没人觉得他的名字不好,就他孙文台有文化,所有人都不觉得有问题就他觉得有问题,他不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
裴文行气的不行,但是他还不能发火,因为孙坚是豫州刺史,他自己只是个治中,那家伙正好是他的上官,上赶着得罪上官这种蠢事儿他才不会干。
州牧和刺史上任,精心挑选的亲信都是别驾,有时候甚至会自带别驾,和别驾相比,治中的位置就有点尴尬。
裴潜和黄琬一同上任,只看时间其实也没几年,但是这几年的时间里豫州的长官换了一波又一波,直到现在没有州牧也没有刺史,他一直在治中的位子上没动过。
黄琬自带别驾,他这个治中只能给别驾打下手,孔伷自带别驾,他这个治中能接触到的机密同样不多,到了孙坚,这家伙身边大多数都是武将,当时又跟袁术关系好,生生把刺史当成了大将军,他这个治中终于能派上用场,却一来就是压到他喘不过气的活儿。
打仗考验的不光是武将的能力,还有后方的内政治理,他以前打下手的时候只接触过打山贼那种小事,好不容易能自己管事儿了,上来就是天下大乱,要不是他真的有点本事,早就和孔伷一样驾鹤西去了。
他也不是不想走,问题是不是他想走就能走,如果皇帝在洛阳,他能直接跑去洛阳皇宫求皇帝给他换个官儿,偏偏现在朝廷迁去了长安,从谯县到长安那么远,路上又不知道有多少危险,等他派去的人到长安走流程,不等诏书下来他的任期就到了。
直接弃官就跑也不是不可以,就是有点危险,他胆子小,身边也没有几个护卫,让他不管不顾弃官就跑他还真不敢。
袁术不讲理,四面八方都是他派来的太守郡丞,只怕他没跑出谯县人就得被抓回来,还不如继续老老实实当他的治中。
虽然憋屈,至少命还在,而且自从南阳那边换了新长史,他这边不再三天两头受到各种奇怪的命令,日子过的比以前舒服多了。
袁太守啊,咱维持现状不好吗,为什么非得让他听到那么机密的事情?
明明再过半年就是他离开的时候,让他太太平平辞官回家不好吗,他听说河东那边现在不乱了,卫氏族长卫觊现在出息的很,他们同为河东人,不至于让他回老家之后活不下去。
只有半年,为什么啊?
袁术心情愉悦的走在前面,太阳即将落山,外面的热度也降了下来,马车里闷得慌,不如直接骑马去官署。
阎象脸上带着宽厚的笑容,“文行啊,陈王战死,陈国却不能乱,接下来的事情还要辛苦你多上点心。”
王刺史因为不肯贿赂宦官而被罢免,直到何进掌权才又起复,黄琬在豫州的时候讨贼平乱威名大震,政绩乃是天下人的表率,然后就因为太出彩,只当了一年多的豫州牧就被调回京城当司徒去了。
黄琬被董卓调回京城,又派孔伷来豫州做刺史,这孔伷吧,他只善于清谈,对政事军务全都两眼一摸瞎,至于为什么能当刺史,只是因为名声传到了董卓耳中,董卓觉得这人名声好就一定能当好官,也不看他以前有没有理政经验,直接把人放出去当了豫州一把手。
这年头当官最看重的不是本事,是名声,举孝廉可以很快进入仕途,但是比举孝廉更快的法子就是找个名士对自己品评一番,只要名声打出去,当官儿的事儿就稳了。
当今天下,最有名的品评便是名士许劭的月旦评。
不过这个法子仅限于有门路又有点真本事的人,毕竟名士也要爱惜羽毛,万一他们品评的人将来被人扒出来哪儿哪儿有问题,他们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孔伷就是一个被名士品评过的幸运儿,品评他的名士符融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八俊”之一的李膺的学生,被李膺连着夸了好些次很快名声鹊起,不过这人自己不当官,他只推荐别人当官,被他点评过的士人,无一例外仕途都很顺利。
如果天下太平,孔伷在豫州当刺史也就算了,架不住那时候正好天下大乱,豫州的黄巾贼盘踞在汝南、颍川一带,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黄巾军渠帅每个人手底下都有好几万的乱军,打家劫舍啥都干,折腾的豫州民不聊生。
哦,忘了说,那些黄巾贼和其他几州的黄巾贼联系不多,他们只听从袁术的号令,袁公路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最爱当游侠,他出身高,又不拿贼当贼,黄巾贼自然乐意跟着他混。
如此一来,孔伷这个刺史更像是个摆设,别说收拢豫州各郡的兵马,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都不容易,他最后也没保住自己的性命,关东联盟的大旗拉起来没多久,他就在忧惧之中撒手人寰了。
再之后的豫州刺史,就成了乌程侯孙坚。
说起孙坚,裴潜有满肚子的牢骚要发,不是他瞧不起粗人武将,实在是乌程侯太过分,竟然私底下和别人说他名字取的不好。
他的名字哪儿不好了,他叫裴潜不是赔钱,就问这个名字哪儿不好了?
河东裴氏怎么着也是传承了几百年的家族,他的名字是族中长辈精心挑出来的,怎么到他嘴里就变味了,他长那么大从来没人觉得他的名字不好,就他孙文台有文化,所有人都不觉得有问题就他觉得有问题,他不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
裴文行气的不行,但是他还不能发火,因为孙坚是豫州刺史,他自己只是个治中,那家伙正好是他的上官,上赶着得罪上官这种蠢事儿他才不会干。
州牧和刺史上任,精心挑选的亲信都是别驾,有时候甚至会自带别驾,和别驾相比,治中的位置就有点尴尬。
裴潜和黄琬一同上任,只看时间其实也没几年,但是这几年的时间里豫州的长官换了一波又一波,直到现在没有州牧也没有刺史,他一直在治中的位子上没动过。
黄琬自带别驾,他这个治中只能给别驾打下手,孔伷自带别驾,他这个治中能接触到的机密同样不多,到了孙坚,这家伙身边大多数都是武将,当时又跟袁术关系好,生生把刺史当成了大将军,他这个治中终于能派上用场,却一来就是压到他喘不过气的活儿。
打仗考验的不光是武将的能力,还有后方的内政治理,他以前打下手的时候只接触过打山贼那种小事,好不容易能自己管事儿了,上来就是天下大乱,要不是他真的有点本事,早就和孔伷一样驾鹤西去了。
他也不是不想走,问题是不是他想走就能走,如果皇帝在洛阳,他能直接跑去洛阳皇宫求皇帝给他换个官儿,偏偏现在朝廷迁去了长安,从谯县到长安那么远,路上又不知道有多少危险,等他派去的人到长安走流程,不等诏书下来他的任期就到了。
直接弃官就跑也不是不可以,就是有点危险,他胆子小,身边也没有几个护卫,让他不管不顾弃官就跑他还真不敢。
袁术不讲理,四面八方都是他派来的太守郡丞,只怕他没跑出谯县人就得被抓回来,还不如继续老老实实当他的治中。
虽然憋屈,至少命还在,而且自从南阳那边换了新长史,他这边不再三天两头受到各种奇怪的命令,日子过的比以前舒服多了。
袁太守啊,咱维持现状不好吗,为什么非得让他听到那么机密的事情?
明明再过半年就是他离开的时候,让他太太平平辞官回家不好吗,他听说河东那边现在不乱了,卫氏族长卫觊现在出息的很,他们同为河东人,不至于让他回老家之后活不下去。
只有半年,为什么啊?
袁术心情愉悦的走在前面,太阳即将落山,外面的热度也降了下来,马车里闷得慌,不如直接骑马去官署。
阎象脸上带着宽厚的笑容,“文行啊,陈王战死,陈国却不能乱,接下来的事情还要辛苦你多上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