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页
“郑大儒,莫不是你能对的出来?”曹玄石话语里满含讥讽。
郑荣道:“巧了,老夫还真能对得上来。要不听听?”
“我这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周习楼船;庆标铁柱;闵挥玉斧;庆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好!”台下不知是谁带头纷纷鼓起了掌声,这下联对的实在是好。
免不得让天下读书人将台上的二人互相比较,同为大儒,一个满腹经纶文采斐然,另一个却是不明事理答不上来,很难不令人质疑曹玄石的大儒水平。
曹玄石身为一个大儒,今日却在天下读书人面前丢尽了脸面。他急火攻心,可眼下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双眼一闭,装作昏迷倒了下去。
好好的一场对子比试,如今仿佛却像是一场闹剧。坐在人群中的黄烨内心不由得一阵发冷,他大魏江山的读书人竟然是如此品行。还当世大儒,说出去岂不令别国的人耻笑?
侍从们手忙脚乱的将曹玄石扶下了台,李志远想要围过去看一看,却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瞅见了曹玄石递给他的手势。
如今第二场算是罢了,这一场姜子延并不是第一,但名次也还不错,屈居第二。
黄烨越看姜子延越觉得他顺眼,再一次为他不入朝堂感到惋惜。
下一场便是论政了。趁着中场休息的时间,黄烨摆了摆手,身后的侍从上前弯腰低头凑近,不是他在侍从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忽然走了。赶在第三场快要开始的时候才回来。
很快便到了第三场,论政。
这一场李志远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不管是什么题目,他都十分有信心能辩得头筹。
然而等到台上的幕布垂下后他傻了眼,没不上的题目,只有两个字,新政。
这是要让大家谈论当今皇帝在二月刚刚发布的新政啊!
然而外祖父并没有告诉他这个也是备选的题目,所以他丝毫没有准备。
坐在台下的曹玄石还想看看第三场的情况,也不好再装晕,只能装作刚从昏迷中醒来。
此时听到第三场论政的题是这个月初才颁布的新政,他脑子一抽差点又要晕厥过去。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坐车了,有点困,其实这个大剧情后面还有一段,但是今天写不完了,明天补上,大家晚安
第133章
新政的大概内容总结出来, 主要是在税收方面。
因为这两年国库空虚,大魏皇帝一边鼓励开垦荒地,一边提高商人税收。这次的新政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改变, 那就是读书人的税。
大魏的官员都是不需要纳税的,读书人只要考上了秀才,就可以免去全家的赋税。
这两年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 秀才的比例一直在上涨, 所以新政的其中一项规定就是此后, 读书人考上秀才, 全家依然继续交税,只是比平常百姓家交的少。
在场的都是读书人,家境好的自然不在乎这点钱, 和那些寒门子弟就不一样了。
有人站出来说道:“我们辛辛苦苦考上秀才, 不就是想能为家里减轻些负担吗?如今,新政一出, 这书不就白读了吗?”
底下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李志远原先准备的论据和事例都没用上, 而这个时候需要的正是辩论口才, 不开口说话根本无法从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
按理说李志远贵为尚书之子,家中有钱有势,外祖父还是大儒, 他应该会反对刚才那个人的言论才是。
然而他却道:“说的十分在理, 天下读书人众多,尤其是底价的寒门学子,如果此政施行下去, 难保不会令他们放弃科考。如此一来, 对于我大魏江山的文坛, 将会是一大创伤,如此得不偿失啊!”
这新政令是皇帝颁发的,然而皇帝上面还有个皇太后。这一任的大魏皇帝还在孩提时期就登基了,一直都是由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在皇帝十八岁那年,不得不还政于他。
然而即便如此,皇帝也不是那么自由的,依然被处处掣肘。李志远的娘是太后的远房侄女,有了太后的帮衬,他们家并不是很把这个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而是对太后的命令马首是瞻。
今日论政的题被改为新政,也是皇帝想听听读书人对这个新政的看法。
天下寒门举子众多,在场的也有寒门出身的,他们对李志远的话很是认同。
旁边的李志远越说越起劲,在场的多数寒门学子还纷纷为他捧场,这让他的自信心一度膨胀到两个罐子都装不下了。
不过姜子延并不这么认为,虽说这个新政有好有坏,但他依然认为是利大于弊的。当政者一定是充分考虑过这一点,才会决定正式颁发这个新政。
他道:“在下不这么认为。虽然新政并没有完全免除中了秀才的读书人的赋税,可从新政的内容来看,是免除了百分之八十的,意思是只需要交剩余的百分之二十的赋税就可以了。再者,天下读书人难道寒窗苦读十年只是为了这点银两吗?那你们天天口口声声所说的文人风骨呢?”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为官,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须知有国才有家。虽然赋税不能完全免除,但也给大部分的家里都减轻了负担。前些年,边境一直在打仗,致使如今国库空虚,多交百分之二十的赋税,也算是为国家贡献了一点小小的力量。怎么如今被你们说起来竟是如此的恶劣不堪呢!”
郑荣道:“巧了,老夫还真能对得上来。要不听听?”
“我这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周习楼船;庆标铁柱;闵挥玉斧;庆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好!”台下不知是谁带头纷纷鼓起了掌声,这下联对的实在是好。
免不得让天下读书人将台上的二人互相比较,同为大儒,一个满腹经纶文采斐然,另一个却是不明事理答不上来,很难不令人质疑曹玄石的大儒水平。
曹玄石身为一个大儒,今日却在天下读书人面前丢尽了脸面。他急火攻心,可眼下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双眼一闭,装作昏迷倒了下去。
好好的一场对子比试,如今仿佛却像是一场闹剧。坐在人群中的黄烨内心不由得一阵发冷,他大魏江山的读书人竟然是如此品行。还当世大儒,说出去岂不令别国的人耻笑?
侍从们手忙脚乱的将曹玄石扶下了台,李志远想要围过去看一看,却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瞅见了曹玄石递给他的手势。
如今第二场算是罢了,这一场姜子延并不是第一,但名次也还不错,屈居第二。
黄烨越看姜子延越觉得他顺眼,再一次为他不入朝堂感到惋惜。
下一场便是论政了。趁着中场休息的时间,黄烨摆了摆手,身后的侍从上前弯腰低头凑近,不是他在侍从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忽然走了。赶在第三场快要开始的时候才回来。
很快便到了第三场,论政。
这一场李志远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不管是什么题目,他都十分有信心能辩得头筹。
然而等到台上的幕布垂下后他傻了眼,没不上的题目,只有两个字,新政。
这是要让大家谈论当今皇帝在二月刚刚发布的新政啊!
然而外祖父并没有告诉他这个也是备选的题目,所以他丝毫没有准备。
坐在台下的曹玄石还想看看第三场的情况,也不好再装晕,只能装作刚从昏迷中醒来。
此时听到第三场论政的题是这个月初才颁布的新政,他脑子一抽差点又要晕厥过去。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坐车了,有点困,其实这个大剧情后面还有一段,但是今天写不完了,明天补上,大家晚安
第133章
新政的大概内容总结出来, 主要是在税收方面。
因为这两年国库空虚,大魏皇帝一边鼓励开垦荒地,一边提高商人税收。这次的新政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改变, 那就是读书人的税。
大魏的官员都是不需要纳税的,读书人只要考上了秀才,就可以免去全家的赋税。
这两年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 秀才的比例一直在上涨, 所以新政的其中一项规定就是此后, 读书人考上秀才, 全家依然继续交税,只是比平常百姓家交的少。
在场的都是读书人,家境好的自然不在乎这点钱, 和那些寒门子弟就不一样了。
有人站出来说道:“我们辛辛苦苦考上秀才, 不就是想能为家里减轻些负担吗?如今,新政一出, 这书不就白读了吗?”
底下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李志远原先准备的论据和事例都没用上, 而这个时候需要的正是辩论口才, 不开口说话根本无法从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
按理说李志远贵为尚书之子,家中有钱有势,外祖父还是大儒, 他应该会反对刚才那个人的言论才是。
然而他却道:“说的十分在理, 天下读书人众多,尤其是底价的寒门学子,如果此政施行下去, 难保不会令他们放弃科考。如此一来, 对于我大魏江山的文坛, 将会是一大创伤,如此得不偿失啊!”
这新政令是皇帝颁发的,然而皇帝上面还有个皇太后。这一任的大魏皇帝还在孩提时期就登基了,一直都是由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在皇帝十八岁那年,不得不还政于他。
然而即便如此,皇帝也不是那么自由的,依然被处处掣肘。李志远的娘是太后的远房侄女,有了太后的帮衬,他们家并不是很把这个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而是对太后的命令马首是瞻。
今日论政的题被改为新政,也是皇帝想听听读书人对这个新政的看法。
天下寒门举子众多,在场的也有寒门出身的,他们对李志远的话很是认同。
旁边的李志远越说越起劲,在场的多数寒门学子还纷纷为他捧场,这让他的自信心一度膨胀到两个罐子都装不下了。
不过姜子延并不这么认为,虽说这个新政有好有坏,但他依然认为是利大于弊的。当政者一定是充分考虑过这一点,才会决定正式颁发这个新政。
他道:“在下不这么认为。虽然新政并没有完全免除中了秀才的读书人的赋税,可从新政的内容来看,是免除了百分之八十的,意思是只需要交剩余的百分之二十的赋税就可以了。再者,天下读书人难道寒窗苦读十年只是为了这点银两吗?那你们天天口口声声所说的文人风骨呢?”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为官,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须知有国才有家。虽然赋税不能完全免除,但也给大部分的家里都减轻了负担。前些年,边境一直在打仗,致使如今国库空虚,多交百分之二十的赋税,也算是为国家贡献了一点小小的力量。怎么如今被你们说起来竟是如此的恶劣不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