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就是说,从今以后这丁银,我们都不用交了?”一扛着锄头,须发皆白的老者问道。
    那官差道:“不是,朝廷这项规定是说,从此以后丁银与田赋都合并上缴,你家的地主老爷,不能再以此名目让你交税了。”
    “那感情是好事啊!”那老者这才听明白,顿时眉开眼笑:“那现在丁银还是五年一审吗?”
    官差说道:“不是了,现在是每次收取丁银,都要由地方官府和户部层层核算。”
    听见这些话,周围的百姓们还是感觉不敢相信。
    这是真的吗?
    自己不会在做梦吧!
    这么好的事,以前做梦都不敢梦啊!
    在朝廷出台这项改革以前,丁银可谓是农户们最咬牙切齿,痛恨至极的灰色田税。
    何为灰色田税?
    便是地方的地主和官员可以随意征收,朝廷既不核算也不多管的一项灰色收入,收多少全由地主和地方官员做主。
    说白了,在此之前,官员豪绅,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力和资源,瞒报、隐报人头,少缴甚至不缴丁银。
    但普通的农民或者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却需要如实上报,承担更多的税收。
    但是丁银,朝廷也有规矩,过往是五年一审,但是这个审查机制有相当于没有,漏洞特别大,也很少有官员认真去审办。
    地方官员和地主,可以钻漏洞。
    他们生小孩了会等五年再报,这样就少交了五年的丁银,而他们家里一死人,往往会立即上报,这样就又少交了一人的丁银。
    普通百姓生小孩,官府会立即报,增加一个人头的丁银税。
    而他们家中有人去世,官府会等五年再上报,这意味着那户百姓必须多交五年的丁银税。
    种种漏洞,已经到了不得不去治理的地步。
    朱由校的这项举措,虽说是学习后世雍正,但放在现在看来,却也是最为适合当今时代的土地改革了。
    很快,在官差的口干舌燥的解释下,丁银和田赋合并征收意味着什么,周围的百姓们很快就都弄明白了。
    一时间,欢呼声四起。
    这才是老百姓心中的朝廷啊!
    第九百六十章:收回乌斯藏
    “朕已经说过了,正因为他是朕的皇叔,所以更要在这件事上起带头作用!”朱由校一屁股坐在西暖阁的九龙御座上,怒道:
    “仅汉中一个藩王,名下的庄田就有近四万顷!那他的佃户要有多少,丁银每年要收多少?”
    “汉中一共才多少在册田亩?”
    说到这,朱由校望向户部尚书,后者感受到目光,立刻垂眸下去,心虚之情溢于言表。
    朱由校转回头去,狠狠捏着手中的一方小印。
    “倘若天下的藩王个个效仿,岂还了得?”
    “这件事你们都不必再劝了,朕意已决!要是朕的这位皇叔不识朕的这份抬举,那朕也没必要给他留面子了!”
    闻言,西暖阁内的众臣们面面相觑。
    实际上,自从丁银和田赋合并征解的政令下去,他们就没消停过一天,府中上门拜访的各色人等终日不绝,搞的他们只有从小门偷着出来进宫。
    就算这样,还是有许多官员私下来找他们,送礼的送礼,站队的站队,防不胜防,简直不要太烦!
    但是有这种情况,也是他们预先想到的。
    毕竟田税改革不是小事,牵扯的是全天下所有人的利益,没有人会不上心,朝廷官员站队也是情势所逼。
    温体仁说道:“如今这个局面,是老百姓欢腾,地方官员和豪绅,对我们这些朝廷大员则痛恨得咬牙切齿。”
    “对陛下,当然也是……”
    杨嗣昌看了一眼,心道这厮怎么连这话也敢当着皇帝的面讲。
    朱由校倒是没什么恼怒之情,没好气的看了一眼温体仁,这位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浙党魁首。
    白了一眼,道:“你可以直接说,他们是希望朕死,死的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最好直接暴毙身亡!”
    “陛下…”听这话,众臣都吓了一跳,连忙起身,伏跪成一片。
    “没什么,都起来吧,朕只不过说了句实话。”朱由校看着他们起身,叹息道:
    “你们放心,朕还不会死,至少现在不会。”
    “就是为了推行田税改革,朕也得活着,好好儿活着,让他们看着朕一点一点把他们的财路给断了。”
    温体仁顿时被皇帝的大仁大义所折服,他自然明白,这项改革任重而道远,有多危险。
    这个问题,以前不是没有皇帝意识到,可他们要么是怕得罪人多,要么是优柔寡断,没人去做。
    这位皇帝做了,而且是从一继位就开始准备。
    他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辅佐当今这位圣明天子,完成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田税改革。
    “对了,洪承畴那边据说是有捷报回来了?”朱由校忽然问。
    兵部尚书王洽连忙起身,说道:“啊,臣忘记了,今晨从乌斯藏传回一道塘报,是领兵出征的洪承畴传回来的。”
    “拿给朕看!”
    朱由校差点儿都忘了,洪承畴在五年前挂印出征,率领二十万明军远征乌斯藏这回事了。
    此刻他急切的表情,不亚于汉武帝突然听见出使西域的张骞回来一样。
    将捷报拿在手上,朱由校这才知道,洪承畴出去这杳无音讯的五年,究竟做了些什么。
    难,这五年他过的太难了。
    还得是洪承畴啊,朱由校此刻有些庆幸,还好自己派出去的是老谋深算的洪承畴,要是别人,还真不好说。
    这出去的二十万京军,根据塘报所说,五年间在乌斯藏土地上经历大小一百余战,战死了五六万人。
    起初,洪承畴是带着朱由校让僭越统治乌斯藏,自称藏巴汗的那个玩意儿自缚投降的意思去的。
    没成想大军到了那,藏巴汗非但不投降,还利用地势,直接给明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一场伏击下来,明军大溃,折损了一两千人。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洪承畴开始认真了。
    乌斯藏的藏巴汗军队虽说军队素质远不如带去的京军,装备军械更不值一提,但毕竟那是人家的地界。
    青藏高原那种气候,还有错综复杂的地势,都是洪承畴带领明军的敌人,而这些敌人远比当地的藏巴军队要更可怕。
    根据洪承畴的塘报,大部分伤亡,也都是源自于水土不服和气候。
    再加上当地百姓对明军抱有敌视,即便是洪承畴,在最开始也是被藏巴汗牵着鼻子走,完全不知道身处何地,这仗要怎么打。
    就在洪承畴在一个地方不敢轻举妄动,想着要不要回京请罪的时候,一个使者让他看到了希望。
    现任的藏巴汗彭措南嘉,崇信佛教噶玛噶举派,曾经两次因为宗教纠纷而出兵攻打信仰主巴噶举派的不丹,还给活佛噶玛巴封上卫藏之主的印信。
    后来,朱由校让工部尚书冯铨在察哈尔草原兴建归化城,作为全蒙古的宗教圣地,并迎接活佛进入居住。
    朱由校扶持的,便是格鲁派佛教。
    藏巴汗彭措南嘉僭越乌斯藏政权以后,建立了所谓的藏巴国,他仇视新兴的格鲁派,擅自取消了明朝所封达赖喇嘛的封号。
    朱由校就是以这件事为口实,在五年前出兵征讨藏巴国。
    来找洪承畴的,是当时和硕特蒙古首领图鲁拜,他在后世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固始汗。
    当时的蒙古还是四分五裂的状态,没有完全归属于大明。
    但是和硕特蒙古的盟主固始汗已经敏锐的意识到,向东就会和大明碰撞,所以他选择向南部的乌斯藏进发。
    固始汗来信的意思很简单,他要和洪承畴联军一起打藏巴汗。
    因为固始汗所在的和硕特蒙古实际上也信仰佛教格鲁派,而大明正在大力扶持格鲁派,共同的敌人正是信奉佛教噶玛噶举派的藏巴汗。
    固始汗也明白,大明当时已经将察哈尔打残,后金做大更不可能,所以根本不想与大明为敌。
    何况,固始汗还根本没有进取中原这么大的野心。
    所以他在信中向洪承畴表明,一旦洪承畴帮助他取得了乌斯藏的统治权,他将世代臣服与大明朝廷的统治。
    洪承畴当时毕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欣然同意。
    藏巴汗本来正面就刚不过洪承畴的明军,就只能靠当地的气候和地势周旋,后来和硕特入侵,东西夹击,很快败下阵来。
    去年藏巴汗丢失拉萨,现在更是被洪承畴和固始汗合力撵到国外去了。
    现在图鲁拜已经在拉萨正式建立信奉佛教格鲁派的和硕特汗国取代之前的藏巴国。
    很令人意外,这位骁勇善战的固始汗似乎十分友好。
    建立汗国的第二天,固始汗便召集了和硕特蒙古的二十二名信奉佛教格鲁派的领主随同洪承畴的凯旋大军来到京师。
    不为别的,他们这是遣使纳贡称臣来了。
    第九百六十一章:平西候洪承畴
    “臣洪承畴,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洪承畴老泪纵横啊,陛下你知道臣这几年在乌斯藏是怎么过的吗,为了大明,臣是抛头颅洒热血,差一点儿就回不来了!
    不给许多,好处这可说不过去!
    当然,这老小子也就是在心里头想想,要他真说出来,借他一百个胆子那也是不敢的。
    当今这位,可不是从前的泰昌爷啊!
    这可是永乐以来,行事最为雷厉风行的皇帝,要他说,也根本想不到他离开这些年,大明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女真平定了,西虏臣服了,就连荷兰、不列颠都变成小弟了,和西班牙帝国又是铁杆盟友。

章节目录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崛起的石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崛起的石头并收藏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