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温体仁继续推行新盐法
    “臣明白,这就回去与内阁诸位阁老商议…”
    魏广微说完这话,并没有急着走。
    他心里知道,山东盐政闹出来的乱子没有完全解决,也就是说,皇帝的话还没有说完。
    果然,过了一会儿,朱由校坐着说道:
    “对此回在登莱主理盐政的温体仁,阁老觉得如何?”
    说完,朱由校也在静静等着下文。
    魏广微其实早有猜测,当年他脱离魏党也是这个原因,随着东林式微,魏党权倾朝堂,早晚会被皇帝猜忌。
    倒不是说天启皇帝疑心病太重,这样的局面,换了其他的皇帝来,也会忍不住猜忌魏忠贤是不是权势过重。
    相比其他,这位皇帝的处置尚分轻重缓急,虽然上次收回了魏忠贤这个司礼监掌印的批红之权,却并没有进一步的紧逼。
    在推行新盐政的过程中,更是重新大力任用魏党官员,惩办地方,想是心中有自己的考量。
    魏广微是个极为敏感的人,不然也不会坐到如今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来。
    一听皇帝向自己打听温体仁的事,再一联想到温体仁为官入仕的经历,心思一下子便就明朗了。
    别的他还不知道,皇帝既然这么问,就绝对有提拔温体仁的意思。
    温体仁在这些年的经历,绝称不上官运亨通,乍一看上去像是没什么,可仔细想想,他的每一步都是皇帝亲自安排,就有些细思极恐了。
    皇帝日理万机,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关心一个官员的升迁调动?
    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虽然也是文官出身,也都是被一纸诏令,破格提拔调用,为什么没有激起朝臣反对?
    一是皇帝乾纲独断,不容许置喙。
    这第二,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官出身,投笔从戎。
    这样的人去做的,要么兵备小官,要么一地总督,就算是做到了督师,也不会引起朝臣们的太多注意。
    因为这些官职,都是文官督领武将,在外建军,虽然看上去权势颇重,可在京为官的却没有几人羡慕。
    这样的位置,摔下来是很疼的,而且基本都是要在外戎马一生,鲜少有什么能调回京师为朝堂重臣的。
    像是一地总督,一旦辖区内出了什么乱子,无论是大是小,朝廷基本都不会对带兵的武将进行惩戒,却会轻易处置你这个总督。
    还有督师,范围就更大了。
    就拿朱燮元来讲,辽东之战一旦打输,整个辽东都有瞬间倾覆的可能,到那时他插翅也难逃。
    还有,熊廷弼为什么被朝臣频频攻讦?
    就是因为辽东经略的这个位置,不仅权势极重,连对各方党派之争也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句话,所有党派都眼红盯着这个位置。
    那时的熊廷弼,虽然看着位高权重,掌管整个辽地的军需大权,可却有无数双眼睛盯着,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温体仁的情况就完全与上述不同,这位是个纯文官,虽然有的时候会外放出来打点地方政务,可最终还是要回来的。
    而且以温体仁的经历来看,每出去一次,回来时他的权势就会更重。
    天启一朝至今,纯文官能得到皇帝青睐的只有两个人,除了一同负责天启二年山东赈灾的杨嗣昌,就只有温体仁。
    所以魏广微心里明白,别看皇帝问的淡然,看上去就好像是闲话家常,自己接下来的回答,却是代表着两个方向。
    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皇帝类似这样的问题会很多,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有一个。
    每当这个时候,都有可能是人生路口上的一个抉择。
    究竟是笔直的向前走,还是选错出了偏差,一个不慎走入岔道,就全看你话中的意思了。
    当年叶向高的应对方法只有一个,装傻。
    每次皇帝问话,他要么是一脸懵逼,要么就是昏昏欲睡,搞得皇帝哭笑不得,问不出个所以然。
    在魏广微看来,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应对之法。
    可是叶向高最后一个选择选错了,明明皇帝给了他明哲保身的机会,他却非要投身于东林大义,落得九族被诛的下场。
    现在的这位皇帝,显然不是当年叶向高做首辅的那个小孩子了,要是自己也装傻充愣,不出半年,定然会落个极为凄惨的下场。
    硬着头皮选吧!
    就算选错了,起码也能净身出户,保全身家性命。
    魏广微想了半晌,没有回话,他心中远没有脸上看起来的这般云淡风轻,用波涛汹涌来形容也不为过。
    “阁老想什么呢?”朱由校似乎有些等得烦了,但也没有什么气恼的神情,笑着看过来。
    魏广微故意一惊,好似忽然反应过来,说道:
    “温体仁天启二年主力山东赈灾,已见其才能,而今前往登莱主推新盐法,也是马到功成,更见其才干。”
    朱由校看着他,问道:
    “阁老的意思,是觉得这个温体仁是个可用之材了?”
    魏广微心下一横,道:
    “内阁尚缺一阁臣…,然登莱青三府盐政才刚推行下去,还需要钦差大臣打点地方事务…”
    说完,魏广微窥视上颜,偷偷擦了擦汗。
    “温体仁入阁嘛…”朱由校嘀咕一句,起身负手在暖阁里转了一圈,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这个温体仁万历二十六年任庶吉士,后在南京为官多年,资历是够了,依阁老所见,此人山东赈灾、山东行盐法,才能倒也不错。”
    魏广微抬起头。
    “陛下…?”
    朱由校忽然笑了一声,道:
    “不过朕也觉得,新盐法才刚推行,需要一个有能力之人在地方打理,况且直接把他叫回来,多少显得有些着急了。”
    “这样吧,新盐法的事情悉数平息后,再叫温体仁回来举行廷推,这件事朕心中已有计较,不必再提。”
    至于这话中所说新盐法的其它事情,自然是缓缓筛一遍山东官场了。
    这既是温体仁入阁前的最后一个考验,也是朱由校对朝臣意见的试探,如果没有太多反对,今年年底或是天启五年,温体仁入阁,就会是定局了。
    不知为何,魏广微虽然与温体仁这个人不对付,闻言却还是松了口气,道:
    “陛下圣明,廷推之事臣会负责。”
    朱由校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阁老还有事情要和朕说吗,趁着朕今日心情尚好,一并处理了吧。”
    第四百九十六章:东林点将录
    “陛下也知道,臣初年曾是东林逆党的一员…”
    魏广微说这话的时候,面上全然是忐忑之色,直到朱由校示意他无事,才是继续说道:
    “臣本以为,东林党人尽是高洁之士,个个忧君体国,是大丈夫、真君子,如今却才知道,当年究竟错得有多离谱。”
    朱由校没有吭声,坐在那里静静道:
    “你继续说,朕听着呢。”
    魏广微显得有些踌躇,犹豫半晌还是说道:
    “陛下,臣请修《东林逆党案》一书。”
    “此书撰成后即可交予京报有司刊行天下,好让天下的百姓和读书人都知道,东林逆党是一群伪君子、真小人。”
    朱由校哑然失笑,道:
    “东林逆党已经尽都被清查出去,现如今还在京为官的东林人士,也有些真正的能臣干吏,阁老是出于什么考虑?”
    魏广微赶紧起身,跪在地上谏道:
    “陛下明断,眼下东林出身尚还在京为官的,的确不少都是能臣干吏,可却还是有些浑水摸鱼之辈,意图搅乱视听,使东林还朝。”
    “如此,可以避免今后各地士子为东林逆党所蛊惑,在地方上结社成团,壮大这群小人的声势。”
    “这倒也是…”朱由校闻言,脸上笑容凝滞,若有所思道:
    “厂臣年初也有禀报,说是那些科举大案中的东林人士们,虽然不在朝中为官,却仍在地方结社成群,著书立说。”
    “朕忙于朝政,一时没有在意,现在想来,只觉阁老提醒得甚是,决不能容许这些东林逆党在地方上蛊惑人心,胡作非为。”
    说到这里,朱由校在心里笑了。
    《东林逆党案》,这就是换了皮的《东林点将录》啊!
    历史上这种东西,是在天启五年,也就是明年的时候,由左副都御史王绍徽提出,现在经由各种变化,却是让魏广微提出来了。
    当然,他和历史上的王绍微想法相同,都是要历数东林大逆不道之举,列举东林诸贤与书,警醒世人。
    书的名字不是一个,内容和含义却大致相同。
    如今有了京报,想必这本书一经问世,造成的回响一定会比历史上没有京报要有意思得多。
    在朝堂上肃清东林党还是其一,要是想彻底消灭这群伪君子们,把他们的“后辈门生”截断,这才是根本之法。
    朱由校起先还没有想到这个事,经魏广微一提,倒是觉得可行。
    “眼下京报有司,是由王体乾一人在负责,阁老可以去找他,就说这也是朕的意思。”
    朱由校笑着说道:
    “《东林逆党案》一书,修成后朕要看原本,需得实事求是,真正的伪君子、小人,才可列举。”
    “如刑部尚书李养正,还有阁老此类曾经东林出身,如今的肱骨大臣,还需仔细查问才可决定。”
    “若朕看到有不实列举,京报有司还有爱卿,当一体责问。”
    “你可是明白?”

章节目录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崛起的石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崛起的石头并收藏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