婢子去得快,不出片刻,便捧两碗汤饼入内,盘中亦有两样腌菜与豆酱。
郗翰之忙了一日,早觉腹中饥饿,见状当即捧了来吃。
因是炎夏,汤饼未烧烫,只温热着,入口香浓弹软,配以腌菜豆酱,滋味可口,与幼时所食如出一辙。
郗翰之举箸的手顿了顿,抬眸问:“这是母亲做的?”
刘夫人笑得面上布满纹路,连连点头,道:“我儿竟一下便吃出了。不错,是母亲做的,记得你少时最爱母亲伏日做的汤饼,自与你离散后,便再未给你做过,今日定要亲手去做才好。”
郗翰之似也想起少年事,目光微动,不由望向母亲一双粗粝的手,道:“儿子令母亲受苦多年,如今好容易能侍奉身边,如何还能教母亲劳累,亲自做汤饼?”
刘夫人年轻时,体力尚可,做碗汤饼自不在话下,然如今年岁渐长,腿脚也不灵便,做那汤饼须得立在案板边长久的揉面,哪里受得了?
刘夫人摇头笑道:“不累不累,我过惯了从前的穷苦日子,若当真每日里歇着,什么也不做,才觉闷得慌。不过做一锅汤饼,你吃得觉可口,我便高兴。”
说着,她又转头吩咐婢子:“不知建康是否有伏日吃汤饼的风俗,你且将余下的送去给儿媳,也教她尝一尝。”
那婢子应声出去。
郗翰之边食边望刘夫人神色,问:“这几月里,阿绮待母亲可好?”
母亲才来时,他曾留意过婆媳二人,那时觉尚可,今日却仍忍不住问一句。
刘夫人点头道:“自然是好。她一个世家贵女,遂不常到我这处来早晚见礼的,可从来都是恭敬的,你不在时,每日里我的饮食穿戴,她皆派人来关照着。”
说罢,她抚了抚身上衣物,道:“如今你做了使君,我便是使君的母亲,不能再如从前一般寒酸,可这些衣物配饰我哪里懂得?皆是儿媳身边的翠微过来,一点点教我辨认其中的料子与绣纹。”
郗翰之眸光复杂,道:“如此便好。儿子只恐她脾性大,依着高门的做派,与母亲不和。”
刘夫人闻言,似乎想起了什么,放下碗箸,道:“我瞧她性子未必高傲,只我是个乡野妇人,本也的确与她说不到一处。不过,前日我却接到了一封信,是陈家送来的,你表妹红夫的夫君殁了,如今新寡,家中仿佛有些艰难,正要往寿春来投奔咱们。我想着若他们来了,我恰也多了能说话的人,只不知你以为如何?”
陈家表妹名红夫,乃郗翰之姨母梁氏之女。
这位梁姨母乃郗翰之生母的亲妹妹,当年将被父亲抛弃在水畔的郗翰之带回家中,亲自哺育,才令他免于夭折。
后来刘夫人与他失散,也是因靠着陈氏一门,方能安身多年。
如此亲属,饶是郗翰之先前已命人送了许多钱粮去,仍不能报其恩情,自不能拒绝。
“儿子以为甚好。往后母亲在府中,亦能多个伴。”
不过是多些人罢了,于他而言,并无顾虑。
他遂将即将出征一事与刘夫人说了,又道:“因不久便要走,大约不会再来与母亲作别,这数月儿子不在家中,母亲定要保重。”
刘夫人依依不舍,却不敢多留,拉着他又说了一阵话,便催着他回屋去同妻子辞行。
……
寝房中,阿绮才得了刘夫人处送来的汤饼,略尝了两口,教那婢子回去道谢后,便将余下的分给屋中仆婢们。
她靠在榻边,手里握了柄团扇,一下一下扇着微风,闲望案边正食汤饼的翠微等人。
众人边食边与她说着话,知她见了建康来的内侍后,便始终不愉,正想着法子逗她笑。
然才见她露了几分笑意,却听屋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便是一道低沉嗓音:“这是在做什么?”
众人转身望去,便见郗翰之已踏入屋中,正凝眉望着翠微等人,冷声道:“这是母亲教人送来的汤饼?”
婆母好心送来的吃食,儿媳却统统分给了婢子们,看来十分不尊重。
然阿绮懒得解释,只短促地道了声“是”。
眼见郗翰之容色渐凛,翠微忙道:“使君息怒,女郎方才已用过晡食,若再多食汤饼,恐要肠胃不适。因体谅是老夫人特意送来的,不愿浪费,略尝过几口后,才分给婢等。”
郗翰之没再多言,只侧目望着仍倚在榻边,却倔强地扭过脸不愿看他的阿绮,蹙眉挥手道“罢了,都下去吧。”
翠微忙领着几人收拾杯盘,退出屋去,只留了一个来服侍他更衣。
阿绮执扇起身,指了指墙边箱笥,道:“郎君衣物都已命人收拾好了,离去时带上便好。”
方才他归来时,她便知晓他将要出征,早命人将衣物收拾妥当。
郗翰之换下满是尘土的袍服,来不及仔细沐浴,只略以水拭面,便换上甲衣。
虽是明日出征,他却得连夜赶至军中。
待见她早就备好了衣物,仿佛正盼着他早些离去,最好一去不回一般,心中一阵窒闷。
他挥手唤了仆从来,将那箱笥送往军中。
感情淡漠,隔阂颇深的夫妻间,本也没太多临别之言。
临去前,他似赌咒一般,沉声道:“此去伐燕,我必将尽先人未能成之事,一雪前耻。你且看着,我定教那些瞧不起我的人,从此刮目相看。”
郗翰之忙了一日,早觉腹中饥饿,见状当即捧了来吃。
因是炎夏,汤饼未烧烫,只温热着,入口香浓弹软,配以腌菜豆酱,滋味可口,与幼时所食如出一辙。
郗翰之举箸的手顿了顿,抬眸问:“这是母亲做的?”
刘夫人笑得面上布满纹路,连连点头,道:“我儿竟一下便吃出了。不错,是母亲做的,记得你少时最爱母亲伏日做的汤饼,自与你离散后,便再未给你做过,今日定要亲手去做才好。”
郗翰之似也想起少年事,目光微动,不由望向母亲一双粗粝的手,道:“儿子令母亲受苦多年,如今好容易能侍奉身边,如何还能教母亲劳累,亲自做汤饼?”
刘夫人年轻时,体力尚可,做碗汤饼自不在话下,然如今年岁渐长,腿脚也不灵便,做那汤饼须得立在案板边长久的揉面,哪里受得了?
刘夫人摇头笑道:“不累不累,我过惯了从前的穷苦日子,若当真每日里歇着,什么也不做,才觉闷得慌。不过做一锅汤饼,你吃得觉可口,我便高兴。”
说着,她又转头吩咐婢子:“不知建康是否有伏日吃汤饼的风俗,你且将余下的送去给儿媳,也教她尝一尝。”
那婢子应声出去。
郗翰之边食边望刘夫人神色,问:“这几月里,阿绮待母亲可好?”
母亲才来时,他曾留意过婆媳二人,那时觉尚可,今日却仍忍不住问一句。
刘夫人点头道:“自然是好。她一个世家贵女,遂不常到我这处来早晚见礼的,可从来都是恭敬的,你不在时,每日里我的饮食穿戴,她皆派人来关照着。”
说罢,她抚了抚身上衣物,道:“如今你做了使君,我便是使君的母亲,不能再如从前一般寒酸,可这些衣物配饰我哪里懂得?皆是儿媳身边的翠微过来,一点点教我辨认其中的料子与绣纹。”
郗翰之眸光复杂,道:“如此便好。儿子只恐她脾性大,依着高门的做派,与母亲不和。”
刘夫人闻言,似乎想起了什么,放下碗箸,道:“我瞧她性子未必高傲,只我是个乡野妇人,本也的确与她说不到一处。不过,前日我却接到了一封信,是陈家送来的,你表妹红夫的夫君殁了,如今新寡,家中仿佛有些艰难,正要往寿春来投奔咱们。我想着若他们来了,我恰也多了能说话的人,只不知你以为如何?”
陈家表妹名红夫,乃郗翰之姨母梁氏之女。
这位梁姨母乃郗翰之生母的亲妹妹,当年将被父亲抛弃在水畔的郗翰之带回家中,亲自哺育,才令他免于夭折。
后来刘夫人与他失散,也是因靠着陈氏一门,方能安身多年。
如此亲属,饶是郗翰之先前已命人送了许多钱粮去,仍不能报其恩情,自不能拒绝。
“儿子以为甚好。往后母亲在府中,亦能多个伴。”
不过是多些人罢了,于他而言,并无顾虑。
他遂将即将出征一事与刘夫人说了,又道:“因不久便要走,大约不会再来与母亲作别,这数月儿子不在家中,母亲定要保重。”
刘夫人依依不舍,却不敢多留,拉着他又说了一阵话,便催着他回屋去同妻子辞行。
……
寝房中,阿绮才得了刘夫人处送来的汤饼,略尝了两口,教那婢子回去道谢后,便将余下的分给屋中仆婢们。
她靠在榻边,手里握了柄团扇,一下一下扇着微风,闲望案边正食汤饼的翠微等人。
众人边食边与她说着话,知她见了建康来的内侍后,便始终不愉,正想着法子逗她笑。
然才见她露了几分笑意,却听屋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便是一道低沉嗓音:“这是在做什么?”
众人转身望去,便见郗翰之已踏入屋中,正凝眉望着翠微等人,冷声道:“这是母亲教人送来的汤饼?”
婆母好心送来的吃食,儿媳却统统分给了婢子们,看来十分不尊重。
然阿绮懒得解释,只短促地道了声“是”。
眼见郗翰之容色渐凛,翠微忙道:“使君息怒,女郎方才已用过晡食,若再多食汤饼,恐要肠胃不适。因体谅是老夫人特意送来的,不愿浪费,略尝过几口后,才分给婢等。”
郗翰之没再多言,只侧目望着仍倚在榻边,却倔强地扭过脸不愿看他的阿绮,蹙眉挥手道“罢了,都下去吧。”
翠微忙领着几人收拾杯盘,退出屋去,只留了一个来服侍他更衣。
阿绮执扇起身,指了指墙边箱笥,道:“郎君衣物都已命人收拾好了,离去时带上便好。”
方才他归来时,她便知晓他将要出征,早命人将衣物收拾妥当。
郗翰之换下满是尘土的袍服,来不及仔细沐浴,只略以水拭面,便换上甲衣。
虽是明日出征,他却得连夜赶至军中。
待见她早就备好了衣物,仿佛正盼着他早些离去,最好一去不回一般,心中一阵窒闷。
他挥手唤了仆从来,将那箱笥送往军中。
感情淡漠,隔阂颇深的夫妻间,本也没太多临别之言。
临去前,他似赌咒一般,沉声道:“此去伐燕,我必将尽先人未能成之事,一雪前耻。你且看着,我定教那些瞧不起我的人,从此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