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采薇一心惦记父王喘疾,发现这病随着气候变换而轻重不一,冬季严寒,空气干冷,诚王自觉好受些,当时还归功于御医妙手仁心。
谁知道,翻过年来,一进入初春时节,天气和暖,诚王就觉得病势加重,出不上气,像是被谁卡着脖子一样,百般不耐烦。
这样下去毕竟不是个办法,御医们也束手无策,只是想到气温对病情有影响,试探着建议,诚王搬到附近山上去小住一阵,那里地势高,气温低,说不定能缓解些。
皇上听过汇报,为了幼弟身体,自然准奏,想到诚王家京郊庄子临水而不在山顶,特地将一个离京五十里有余的山上皇庄赐给诚王,供他养病。
这个皇庄离京城距离,超出了宗室们能自由活动的范畴。诚王和王妃斟酌一番,在谢过皇上隆恩后,启奏想要带上顾采蓟和顾采薇一双最幼子女,一同到庄上居住。
皇上年过半百有余,虽然自觉身子骨还硬朗,但是今年正月以来,已经因为风寒罢朝两次了。
为了空悬的太子之位,三个儿子明争暗斗,朝中大臣各有支持,天天要不然就是在朝议时唇枪舌剑。要不然就是一封接一封的上奏表,长篇大论,让皇上不胜其烦。
第41章
诚王作为京城仅有的近支宗室,自己倒是闭口不言、立身谨慎,奈何几个儿子掺和进去。
二子信郡王和三子平郡王跳得尤其高,一个给大皇子言语造势,一个给二皇子源源不断的钱财支持,皇上都是看在眼中的,记在心里的。
他尚未表态立谁为储,这些人就如此鲜明地聚在儿子们周围,简直像是向皇帝眼中扎刺。
在诚王喘疾发作前,皇上也几次言语暗藏机锋,敲打过幼弟,让他管好儿子。
不过诚王在宫中书房里,气喘吁吁、跪地不起,口称「臣弟有罪」、涕泪横流时,皇上难得动了恻隐之心,暂且将此事放下。
诚王得皇兄恩准要出京,带不带惹事的二子、三子,与王妃不是没有犹豫过。
不过,他们二人认为,将孩子们留在皇上眼皮底下,也许皇上会更放心些,世子夫妇要代管整个诚王府,他们自然是不能动的。因此上奏只带幼子幼女。
皇上自然明白幼弟隐含之意,深感诚王为人识趣,恰和他心意,因此痛快准奏,并且给留守京中的诚王家三个儿子赏赐了一番。
可能此时,谁都没有想到,事情会那么急转直下。
四月初,诚王携手王妃,带着顾采蓟和顾采薇,一路迤逦出行,花费一整日路程到了庄子上。
顾采蓟如同放飞的猴子一般,在山庄上蹿下跳,发泄少年无穷的精力。
诚王妃和顾采薇将诚王安顿好,细致观察,发现他果然喘气平和了些,深感这趟来对了。
因为牵挂着向柳祭酒求学以及教授柳庭璋一事,在离京前就说好,顾采薇每半月回京一趟,一是入宫向皇上禀报父王近况,感谢天恩,二是代表父王和母妃看看王府是否安泰,三是办她自己的事情。
因此,四月十五、四月三十、五月十五,顾采薇打着郡主仪仗下山回京,办了相关事务再转回山庄,如是运转,各项任务完成的都很顺利。
今年,诚王世子和大皇子都满二十岁,男子要在这个年岁加冠,意味着成人,长辈赐字,代表祝愿。
二月里,诚王世子顾传生辰当日,皇上不仅将他的冠礼定在宫中,还亲口赐字——承诚。诚王一系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四月间,大皇子得字——面南。这一下子,就像是滚油倒进了热锅里,众臣沸腾热议。
面南啊,君主面南垂拱而治,皇上赐给大皇子这么个字,是不是意味着,心属他来当太子?
一时之间,上奏请封太子的奏折像是雪片一样飞到皇上御案,大家争先恐后,都想顺着皇上心思,而且在大皇子处卖个好。
不止如此,诚王家二子顾信,擅长组织说书先生、戏院戏班子疯狂造势,他又是大皇子的忠实跟随者,两人娶妻相差不到半年,而且妻子都怀了身孕,甚至指腹为婚,关系尤为亲密。
这一次,顾信一面笼络人来编写大皇子英明神武、天命所归的故事和戏折,一面编出朗朗上口的童谣,安排乞丐、叫花子带动街头巷尾的幼童们传唱。
什么「面南王,真龙子,长且贤,天命喜」、什么「长子撑家业,面南好儿郎」,等等。
一时之间,谁都能听到耳边传来这样的歌谣,仿佛京城中,人人都盼着大皇子当太子一般。
如是情形,不过一个月,越演越烈,渐成骑虎难下之局,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皇上流露出关于立太子的点滴信号所引起的波澜。
自从务丰十八年,皇上从立了三皇子之母曹妃为继后开始,一时间对大皇子委以重任,一时间又给二皇子定下显赫岳家,一时间又意味深长说嫡子贵重,来来回回,目的就是想要让儿子们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
几年下来,三个皇子渐渐形成了掎角之势,大皇子优势在于年长,且政务经验丰富。
二皇子贤名在外,即使柳祭酒一再说自己只是臣子,也抹杀不了他是二皇子外祖父的事实,文臣们心中自有考虑。
三皇子作为嫡子,最是名正言顺,然而母家曹家并没有什么人才,他自己又最为年幼,臣子们见得少、了解得少,所以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
顾采薇一心惦记父王喘疾,发现这病随着气候变换而轻重不一,冬季严寒,空气干冷,诚王自觉好受些,当时还归功于御医妙手仁心。
谁知道,翻过年来,一进入初春时节,天气和暖,诚王就觉得病势加重,出不上气,像是被谁卡着脖子一样,百般不耐烦。
这样下去毕竟不是个办法,御医们也束手无策,只是想到气温对病情有影响,试探着建议,诚王搬到附近山上去小住一阵,那里地势高,气温低,说不定能缓解些。
皇上听过汇报,为了幼弟身体,自然准奏,想到诚王家京郊庄子临水而不在山顶,特地将一个离京五十里有余的山上皇庄赐给诚王,供他养病。
这个皇庄离京城距离,超出了宗室们能自由活动的范畴。诚王和王妃斟酌一番,在谢过皇上隆恩后,启奏想要带上顾采蓟和顾采薇一双最幼子女,一同到庄上居住。
皇上年过半百有余,虽然自觉身子骨还硬朗,但是今年正月以来,已经因为风寒罢朝两次了。
为了空悬的太子之位,三个儿子明争暗斗,朝中大臣各有支持,天天要不然就是在朝议时唇枪舌剑。要不然就是一封接一封的上奏表,长篇大论,让皇上不胜其烦。
第41章
诚王作为京城仅有的近支宗室,自己倒是闭口不言、立身谨慎,奈何几个儿子掺和进去。
二子信郡王和三子平郡王跳得尤其高,一个给大皇子言语造势,一个给二皇子源源不断的钱财支持,皇上都是看在眼中的,记在心里的。
他尚未表态立谁为储,这些人就如此鲜明地聚在儿子们周围,简直像是向皇帝眼中扎刺。
在诚王喘疾发作前,皇上也几次言语暗藏机锋,敲打过幼弟,让他管好儿子。
不过诚王在宫中书房里,气喘吁吁、跪地不起,口称「臣弟有罪」、涕泪横流时,皇上难得动了恻隐之心,暂且将此事放下。
诚王得皇兄恩准要出京,带不带惹事的二子、三子,与王妃不是没有犹豫过。
不过,他们二人认为,将孩子们留在皇上眼皮底下,也许皇上会更放心些,世子夫妇要代管整个诚王府,他们自然是不能动的。因此上奏只带幼子幼女。
皇上自然明白幼弟隐含之意,深感诚王为人识趣,恰和他心意,因此痛快准奏,并且给留守京中的诚王家三个儿子赏赐了一番。
可能此时,谁都没有想到,事情会那么急转直下。
四月初,诚王携手王妃,带着顾采蓟和顾采薇,一路迤逦出行,花费一整日路程到了庄子上。
顾采蓟如同放飞的猴子一般,在山庄上蹿下跳,发泄少年无穷的精力。
诚王妃和顾采薇将诚王安顿好,细致观察,发现他果然喘气平和了些,深感这趟来对了。
因为牵挂着向柳祭酒求学以及教授柳庭璋一事,在离京前就说好,顾采薇每半月回京一趟,一是入宫向皇上禀报父王近况,感谢天恩,二是代表父王和母妃看看王府是否安泰,三是办她自己的事情。
因此,四月十五、四月三十、五月十五,顾采薇打着郡主仪仗下山回京,办了相关事务再转回山庄,如是运转,各项任务完成的都很顺利。
今年,诚王世子和大皇子都满二十岁,男子要在这个年岁加冠,意味着成人,长辈赐字,代表祝愿。
二月里,诚王世子顾传生辰当日,皇上不仅将他的冠礼定在宫中,还亲口赐字——承诚。诚王一系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四月间,大皇子得字——面南。这一下子,就像是滚油倒进了热锅里,众臣沸腾热议。
面南啊,君主面南垂拱而治,皇上赐给大皇子这么个字,是不是意味着,心属他来当太子?
一时之间,上奏请封太子的奏折像是雪片一样飞到皇上御案,大家争先恐后,都想顺着皇上心思,而且在大皇子处卖个好。
不止如此,诚王家二子顾信,擅长组织说书先生、戏院戏班子疯狂造势,他又是大皇子的忠实跟随者,两人娶妻相差不到半年,而且妻子都怀了身孕,甚至指腹为婚,关系尤为亲密。
这一次,顾信一面笼络人来编写大皇子英明神武、天命所归的故事和戏折,一面编出朗朗上口的童谣,安排乞丐、叫花子带动街头巷尾的幼童们传唱。
什么「面南王,真龙子,长且贤,天命喜」、什么「长子撑家业,面南好儿郎」,等等。
一时之间,谁都能听到耳边传来这样的歌谣,仿佛京城中,人人都盼着大皇子当太子一般。
如是情形,不过一个月,越演越烈,渐成骑虎难下之局,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皇上流露出关于立太子的点滴信号所引起的波澜。
自从务丰十八年,皇上从立了三皇子之母曹妃为继后开始,一时间对大皇子委以重任,一时间又给二皇子定下显赫岳家,一时间又意味深长说嫡子贵重,来来回回,目的就是想要让儿子们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
几年下来,三个皇子渐渐形成了掎角之势,大皇子优势在于年长,且政务经验丰富。
二皇子贤名在外,即使柳祭酒一再说自己只是臣子,也抹杀不了他是二皇子外祖父的事实,文臣们心中自有考虑。
三皇子作为嫡子,最是名正言顺,然而母家曹家并没有什么人才,他自己又最为年幼,臣子们见得少、了解得少,所以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