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庭璋进门后走到合适位置,虽然不知堂前是哪位官长,一丝不苟行礼如仪:“学生柳庭璋,拜见上官。”声音虽然暗沉,但是奇妙的抚平了听者烦闷的情绪。
县令看着眼前少年,心底浮现芝兰玉树四个字眼。他展眉舒心,沉吟了一下,问出个简单的问题:“这位学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解?”
柳庭璋拱手一礼,侃侃而谈:“回禀大人,此言出自《大学》一书,乃开篇第一句。全句是……”
“其意为。此句在全书起开宗明义之用,指代。《大学》一书相传为曾子所著,提出求学宗旨、修为箴言,在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中,地位是……”
县令听得入神,忘记打断,没想到眼前这个瘦高少年理解得如此透彻全面。
他起了兴趣,待柳庭璋说完垂手静立后,不同于前面的人只问了一个问题。
县令又加一问:“这位学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对于《大学》很是熟络。这才是做学问的道理,而非死记硬背。我再问你,学子们公认《春秋》是最难懂的。知之甚少,你可了解此书?”
第22章
柳庭璋想起纸上夫子教他经史并重,将春秋笔法给他细细讲过,扬眉露出些少年豪气:“学生略懂一二,请上官发问。”暗沉声音却又显得沉稳。
县令离座,走到他近前,端详他眉眼,问道:“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何解?”
柳庭璋不动如松,任由打量,心平气和,丝毫不见紧张。目视县令脸颊而非双目以示敬意,又如同方才一般,将此字句的来龙去脉、蕴含的治国道理一一说来,如数家珍。
县令听罢,抚掌称赞不已。本想再问,忽见下一位考生已经在门边探头探脑,方才想起今日正在面试。
县令对柳庭璋说道:“以后可以在领米粮时,来寻本官,与我切磋学问。”此言大有深意。
柳庭璋心下狂喜,知道县令对他的应答十分满意。但是面上仍然八风不动的样子,这也是纸上夫子教过他的养气功夫。他不卑不亢告退,又回到侧房等候结果。
申时三刻,衙役们过来告知他们,放榜了,就贴在县衙旁的墙上公告处。
考生们一拥而出,纷纷去看自己名字有没有上榜。柳庭璋倒是不急不慢坠在队伍后方。
柳庭璋到了榜前,已经听到学子们交头接耳:“榜首是谁?”
“好像是柳庭璋。”
“是开私塾秦家的柳庭璋么?”
“应该没错,籍贯、父亲姓名缀在榜上各人姓名之后,就是他了。”
有眼尖的看到柳庭璋,已经出声恭喜。众人为他让出一条道来,柳庭璋团团拱手致谢,抬步走到榜前。
他先是闭目,深深呼吸,再抬眼看去。一张三尺长、两尺宽的大红硬纸粘在白墙之上,隐约透出后面新刷的浆糊印子。
顶头一行篆体大字是:“务丰二十年春,息县新取秀才名录……”
紧跟着下面,独自成行的标正楷书居中,字体略小一号,写着:“榜首,柳庭璋。”后面换成蝇头小楷,写了他息县本地出身,父亲秦秀才姓名。
再往下,第二、第三名并列一行。
之后六人一行,三行写完,最后一行还未满。
柳庭璋粗粗数去,今年本县录取秀才人数只有十九名,远少于前年了。
考中的相互庆贺,落第的扼腕哀叹,榜下众生成相。
柳庭璋年仅十三,高中秀才榜首,也算一个佳话。众人不论心下怎么想,都要挤过来和他寒暄几句,结个善缘。
秦秀才和孟氏赶到,便知道了儿子不仅考中秀才,还一骑绝尘得了第一,自然欣慰。
孟氏准备了散喜红封,每份红纸包裹着三两个铜板,取个喜气之意。
秦秀才接过来十数个纸包,挤到柳庭璋身边,拍拍他的手臂,一路散红封,才将他从人群中领了出来,自然听了不少「教子有方」「父子皆有才」的称赞。
秦秀才和柳庭璋都面带笑意,谦辞着「哪里哪里」,才算脱身,之后回家。
当夜,一家三口欢聚一堂,街坊邻居也都探头探脑恭喜。秦秀才做主定下,第三日家中摆宴,招待柳庭璋同榜和邻里。
能沾沾少年秀才榜首的喜气,谁不愿意?邻里纷纷表示,这等大喜事,届时一定来捧场。
以柳家小院为核心点,人来人往,嬉笑寒暄,闹哄哄地一直持续到深夜亥时,比平日晚了许多。
好容易,夜深人静,鸡眠犬歇,圆月清辉,水银泄地,正是沉浸梦乡的好时候。
正屋里,孟氏却久久不能成眠,一时想想儿子的刻苦勤奋,一时想到十多年来的酸甜苦辣,一时不知怎地回想起柳庭璋的亲爹,在她脑海中已经面目模糊的柳县令。
她只记得那是个手不释卷、极有学问的人,可惜早就不知去向,说不定早已经在哪里做了大官,娇妻美妾,子女成群了吧。
璋儿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来也不问亲爹的事情,后来家里多了秦秀才,这一两年,父子间感情越发好了,孟氏默默想着,就这样一家三口过日子,很圆满,她知足。
秦秀才半夜梦醒,起身如厕,看到娘子还醒着,悄声问道:“孩子他娘,睡不着?想什么心事啊?”
孟氏总不能与现在的夫君述说璋儿的亲爹,待秦秀才躺回她身边,孟氏转头看着枕边人,说起心底另一个想法:“相公,我为璋儿高兴,三年苦读终于有了个好结果。我是不是曾经和你说起过,生产璋儿前做过的胎梦?
县令看着眼前少年,心底浮现芝兰玉树四个字眼。他展眉舒心,沉吟了一下,问出个简单的问题:“这位学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解?”
柳庭璋拱手一礼,侃侃而谈:“回禀大人,此言出自《大学》一书,乃开篇第一句。全句是……”
“其意为。此句在全书起开宗明义之用,指代。《大学》一书相传为曾子所著,提出求学宗旨、修为箴言,在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中,地位是……”
县令听得入神,忘记打断,没想到眼前这个瘦高少年理解得如此透彻全面。
他起了兴趣,待柳庭璋说完垂手静立后,不同于前面的人只问了一个问题。
县令又加一问:“这位学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对于《大学》很是熟络。这才是做学问的道理,而非死记硬背。我再问你,学子们公认《春秋》是最难懂的。知之甚少,你可了解此书?”
第22章
柳庭璋想起纸上夫子教他经史并重,将春秋笔法给他细细讲过,扬眉露出些少年豪气:“学生略懂一二,请上官发问。”暗沉声音却又显得沉稳。
县令离座,走到他近前,端详他眉眼,问道:“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何解?”
柳庭璋不动如松,任由打量,心平气和,丝毫不见紧张。目视县令脸颊而非双目以示敬意,又如同方才一般,将此字句的来龙去脉、蕴含的治国道理一一说来,如数家珍。
县令听罢,抚掌称赞不已。本想再问,忽见下一位考生已经在门边探头探脑,方才想起今日正在面试。
县令对柳庭璋说道:“以后可以在领米粮时,来寻本官,与我切磋学问。”此言大有深意。
柳庭璋心下狂喜,知道县令对他的应答十分满意。但是面上仍然八风不动的样子,这也是纸上夫子教过他的养气功夫。他不卑不亢告退,又回到侧房等候结果。
申时三刻,衙役们过来告知他们,放榜了,就贴在县衙旁的墙上公告处。
考生们一拥而出,纷纷去看自己名字有没有上榜。柳庭璋倒是不急不慢坠在队伍后方。
柳庭璋到了榜前,已经听到学子们交头接耳:“榜首是谁?”
“好像是柳庭璋。”
“是开私塾秦家的柳庭璋么?”
“应该没错,籍贯、父亲姓名缀在榜上各人姓名之后,就是他了。”
有眼尖的看到柳庭璋,已经出声恭喜。众人为他让出一条道来,柳庭璋团团拱手致谢,抬步走到榜前。
他先是闭目,深深呼吸,再抬眼看去。一张三尺长、两尺宽的大红硬纸粘在白墙之上,隐约透出后面新刷的浆糊印子。
顶头一行篆体大字是:“务丰二十年春,息县新取秀才名录……”
紧跟着下面,独自成行的标正楷书居中,字体略小一号,写着:“榜首,柳庭璋。”后面换成蝇头小楷,写了他息县本地出身,父亲秦秀才姓名。
再往下,第二、第三名并列一行。
之后六人一行,三行写完,最后一行还未满。
柳庭璋粗粗数去,今年本县录取秀才人数只有十九名,远少于前年了。
考中的相互庆贺,落第的扼腕哀叹,榜下众生成相。
柳庭璋年仅十三,高中秀才榜首,也算一个佳话。众人不论心下怎么想,都要挤过来和他寒暄几句,结个善缘。
秦秀才和孟氏赶到,便知道了儿子不仅考中秀才,还一骑绝尘得了第一,自然欣慰。
孟氏准备了散喜红封,每份红纸包裹着三两个铜板,取个喜气之意。
秦秀才接过来十数个纸包,挤到柳庭璋身边,拍拍他的手臂,一路散红封,才将他从人群中领了出来,自然听了不少「教子有方」「父子皆有才」的称赞。
秦秀才和柳庭璋都面带笑意,谦辞着「哪里哪里」,才算脱身,之后回家。
当夜,一家三口欢聚一堂,街坊邻居也都探头探脑恭喜。秦秀才做主定下,第三日家中摆宴,招待柳庭璋同榜和邻里。
能沾沾少年秀才榜首的喜气,谁不愿意?邻里纷纷表示,这等大喜事,届时一定来捧场。
以柳家小院为核心点,人来人往,嬉笑寒暄,闹哄哄地一直持续到深夜亥时,比平日晚了许多。
好容易,夜深人静,鸡眠犬歇,圆月清辉,水银泄地,正是沉浸梦乡的好时候。
正屋里,孟氏却久久不能成眠,一时想想儿子的刻苦勤奋,一时想到十多年来的酸甜苦辣,一时不知怎地回想起柳庭璋的亲爹,在她脑海中已经面目模糊的柳县令。
她只记得那是个手不释卷、极有学问的人,可惜早就不知去向,说不定早已经在哪里做了大官,娇妻美妾,子女成群了吧。
璋儿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来也不问亲爹的事情,后来家里多了秦秀才,这一两年,父子间感情越发好了,孟氏默默想着,就这样一家三口过日子,很圆满,她知足。
秦秀才半夜梦醒,起身如厕,看到娘子还醒着,悄声问道:“孩子他娘,睡不着?想什么心事啊?”
孟氏总不能与现在的夫君述说璋儿的亲爹,待秦秀才躺回她身边,孟氏转头看着枕边人,说起心底另一个想法:“相公,我为璋儿高兴,三年苦读终于有了个好结果。我是不是曾经和你说起过,生产璋儿前做过的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