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门骄 作者:一手消息
高作蔚闻言一滞,须臾苦笑道:“廷逸,你不是不晓得我家的情景。”
李廷逸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脸上少见的流露出讪讪的模样。
高作蔚是高家的庶出子,生母出身微贱,乃是高家负责养马的马奴和冒沁草原上的稗贞人所出,身上有一部分西蛮血统,身形高壮,面容俊挺。因身世之故,他在高家连一般的下仆都不如。当年高家二老爷只是下去巡视马场,因打了两头鹿喝了几大碗生鹿血,这才随手抓了一个女子来下火。三个月后高作蔚的生母有了身孕,下头马场的管事不敢隐瞒,将此事报了上来,高二老爷的正室廖氏有子有女,不将这点事放在心上,却也不愿让儿女有个卑贱的庶弟,令人下去赏了一碗汤药。谁知高作蔚生母打小干惯苦活,身子强健,胎儿没打下来。廖氏是吃斋念佛的人,觉得这是上天有意放一条生路给孩子,便令人将高作蔚的生母带回来找个地方安置下,不缺吃不缺喝,至于能不能平安生下孩子,她就不管了。此后高作蔚降生,长大,廖氏一应按着份例来,不曾刻薄不曾多给。就是这样,高作蔚十五岁之前都没见过亲爹。
高家豪富,日常开销除开份礼花银子的地方不少。高作蔚为了养活生母和胞妹,跟养马的外祖父学了一肚子马经,又花银子买通下人,时常悄悄出门去马市上晃荡,靠做中人和为冤大头相马来赚银子。
半年前李廷逸才到没多久,跑去马市相马,看到欢喜的就一掷千金。高作蔚动了心思,毛遂自荐一番为李廷逸相到了几匹好马,李廷逸才动了心思,想把高作蔚弄到身边,叫人去查了高作蔚的底,得知是高家的人后,两人慢慢熟识,竟成了知己好友,只是那时高作蔚也不知道李廷逸的身份。直到高作蔚的胞妹高葛儿生了一场重病,高作蔚连续一个多月都没去马市,李廷逸亲自上高家来找,高家上下才得知毫不起眼的二房庶子高作蔚竟然与大将军李廷恩的胞弟李廷逸成了好友,高作蔚也才明白自己无意间结实了一个大人物。李廷逸给高葛儿安排了好大夫,送了好药材,高葛儿病情渐渐康复,高作蔚在高家亦开始冒头,母子三人日子好过了许多。
只是自从李廷恩开始重用高家,又将高素敏定给李廷逸后,高家上下有许多人不愿意高作蔚这个卑贱的庶子再与李廷逸交好,事事都让其余的高家子弟露脸。
高作蔚从小看人眼色长大的人,自发少了与李廷逸的来往,此时两人一说话,彼此都有些怅怅。
李廷逸先缓过神,一抬手将高作蔚推到边上,愤愤道:“闪边去,小爷待会儿再找你计较,先等我打烂高作英的猪脑子再说。”
高作蔚大吃一惊,“你说我大哥惹了你?”若说是高家有不知事的得罪了李廷逸他还相信,高作英那样的人怎会去惹李廷逸。
一说这件事李廷逸就火冒三丈,“你高家将我当傻子!”他愤怒的将事情来龙去脉倒个干净,末了道:“今日让我收拾一顿高作英,把你们占的田地和人都还回去,我看在你的面上就将这件事罢了,否则……”
他没有说否则如何,可高作蔚是听得明白的。
如今在西北这片地上,还有李廷逸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么?
虽说他恨恨于近日自己所得到的待遇,可一损俱损的道理还是让他忍下心中那丝不平,告诉了李廷逸一个让他十分惊诧的真相。
等到晚上李廷逸回去的时候,就向李廷恩提出要换一个人成亲。
“高葛儿?”李廷恩念了一遍这个名字,看向边上的从安。
从安对高家的少爷老爷乃至管事的太太们都了如指掌,可一个毫不起眼的庶女,他是真的不清楚,只得告罪一声,出去找了盯着高家的人来问,这才恍然大悟。
“大将军,高葛儿是高作蔚同母所出的胞妹。”
高作蔚与李廷逸交好,李廷恩一听就知道是谁了。他笑了笑,“她身上亦有一半西蛮血脉罢。”
“是。”从安心里直打鼓。早就知道四少爷胡闹,可胡闹到这个地步。论起来高素敏的身份都已经极不般配,还要换成有蛮子血统的高葛儿。这简直就是胡闹!
孰料李廷恩闭目想了一会儿,忽道:“照着廷逸的意思,让人去告诉高家。”
“大将军……”从安惊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四少爷胡闹,大将军怎能糊涂,“这,这可是蛮人所出。”
“要的就是蛮人所出。”李廷恩唇角轻轻一拉,“高家上一辈不值一提,后辈倒是出了不少聪明人。”
从安觑着李廷恩的脸色,不好多言,脑门发痛的出去办事。
他才出去,又有人来回报,“大将军,明慧郡主来了。”
李廷恩总是风平浪静的心头倏然划过一丝波痕,旋即轻声道了一个字,“请。”
☆、第133章 局势(上)
站在李廷恩面前的杜玉华和在京城时明慧郡主已经截然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微黑的肌肤上不满倦意,唇色泛白,简简单单用金冠竖起的发尾上还沾染着些许风沙,配上一身银甲和腰间的长剑,全然失去了早前的贵女风范。或许唯一不变的,唯有她眼底的倔强和骄傲了。
两人静静对视了一会儿,李廷恩先开口,“郡主请坐。”
杜玉华目光在李廷恩脸上轻轻一转,见到那种久已熟悉的淡然神色,心底蓦然窜过一丝酸涩,镇定的坐了下去,只是道:“你还是叫我的官职罢。”
李廷恩笑了笑,没有坚持,“好。”他停了一会儿,发现杜玉华唇上飞起的白色皮屑,让人送了酸梅汤。
杜玉华望着散发出阵阵凉意的酸梅汤,喉咙下意识的咽了口唾沫,没有多加推辞的端起来就灌了几碗。
等到酸梅汤见了底,发现李廷恩一口没用,她神色有些赧然,很快却恢复过来,自嘲道:“让大将军见笑。”
“旱情严重,凤威将军与治下军民同甘共苦,乃是典范。”李廷恩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直接问,“凤威将军当不是为我府上几碗酸梅汤而来。”
杜玉华咬了咬唇,忽的抬头对上李廷恩,“大将军,祝县十万军民已缺粮端水半月,祝县亦在西北都护府疆域之中,还请大将军为百姓计……”
她话未说完,便见到李廷恩抬手。
“凤威将军,本将记得,昔日朝廷将您与五千红妆军遣到西北是因朝廷征战,大燕壮丁缺乏,以练女兵补兵员匮乏之忧。为此,本将曾允诺皇上,在治下划出祝县,一应事务尽付将军之手。如今祝县之事,只怕本将不便插手。”
杜玉华似乎早就猜到李廷恩会这么说,她苦笑一声,目光直视李廷恩问道:“若我是以杜玉华的身份求你,你肯不肯?”
李廷恩没有说话,他眼神定定落在那张曾经娇艳如三月桃花的脸上,良久方才叹了一句,“你定要如此。”他呼吸一停,转而扬声,语气中带着几许逼问和怒气,“你该知道,为何只有你来了西北!”
一年半前,朝廷眼看李廷恩在西北发展顺利,连战大捷,还在祝县附近发掘出两个金矿。以前在朝廷眼中,连年战争,粮税匮乏,只是倚为大燕屏障堵截西蛮的西北一带重新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可那时候西蛮蠢蠢欲动,西北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诸人都没有底气,眼睁睁看着这块肥肉不吃,任凭李廷恩坐大,谁又都不能答应。
为此,朝廷争执良久都决议不下,最后瑞安大长公主进宫见了昭帝,面谈许久后,昭帝下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封寿章长公主之女明慧郡主为凤威将军,挑选诸公主府,郡主府上强健女兵组建红妆军派往西北协助李廷恩对付西蛮部落。
明面上,朝廷对外的说法是因大燕这些年连年征战,天下不太平,因而折损了许多兵力,眼下兵源不足。若一味在民间征调壮丁入军营,最后难免会使民间百姓家破人亡,子息艰难。长此以往,这就是危及国本的大事。开国之时,大燕王朝也曾在最初兵力不足时用过女兵,瑞安大长公主当初更凭借女兵立下赫赫军功。因而这个时候调用女兵做一次尝试,缓解兵力不足的矛盾,是合情合理的。而杜玉华出身宗室,受封郡主,这几年不复之前,一直安分守己在瑞安大长公主身边学习兵法韬略,让她来执掌红妆军,更能安抚各方,是为上佳。
可私底下,昭帝与瑞安大长公主乃至杜玉华和李廷恩都很明白,为何不是别人,偏偏是杜玉华这位明慧郡主。
只因当初李廷恩一路来西北时,遭遇多方截杀,数次危急关头,是杜玉华带领麾下女兵将李廷恩救出来,一路护送到了西北。
对于已在西北立住脚跟的李廷恩来说,派遣别人来割西北的肉,朝廷或许不用多久就能受到一封奏报丧的奏报。可是杜玉华,许多人都是能安心的。
果然杜玉华来了之后,李廷恩没有多方掣肘,甚至杜玉华点中祝县,李廷恩也如约让麾下的人马退了出去,把祝县全权交付给了杜玉华,没有再过问过只言片语。
可杜玉华明白,情分如绳,面对李廷恩那一颗如石之心,哪怕结绳时再用心,终究会将之磨断。只是此时的她已经别无选择了。
她压住心底翻滚的情绪,微微侧过身,不敢去看李廷恩的眼睛,“我是在外祖母膝下养大的,我从小就受封明慧郡主,长大后不知俗事,是瑞安大长公主教养与我。我如今,是统领五千红妆军的凤威将军。”
李廷恩默然听完这段话,身后往后一靠,闭上了眼睛,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几年前那个手握那曾被自己亲手截断的金鞭与刺杀之人拼斗的女子。
时移世易,事易时移啊。
须臾,他双眼猛然睁开,瞳孔中散发出亮的惊人的光芒,屋中回荡起一声大喊,“来人。”
办完事回来后就一直守在外面的从安进来,看了一眼边上的杜玉华后很恭敬的行礼,“大将军。”
“开库房,送三千石粮食去祝县。”
送去祝县?
从安心头一跳,眼尾余光飞速的杜玉华脸上一转,不敢多言的应了声是,他方要退下,忽闻李廷恩又一声嘱咐。
“凤威将军忙于军务,备车送凤威将军。”
从安头皮发麻,却见杜玉华神色清冷的站起身,对李廷恩行礼后转身大步离开。
扭头看了看李廷恩的脸色,从安深吸了口气,跟在杜玉华后头娶办事。
两人走后,李廷逸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望了望杜玉华的离开的背影,再看看李廷恩端肃的神情,难得有几许犹豫,“大哥,你要是真看重郡主,就想想法子罢。”
李廷恩一直没有说话,过了很久才怅然一笑,“廷逸,大哥没有办法。”
在李廷逸眼中,自己的大哥一直是无所不能。
可以在十岁的时候就中秀才,可以从乡间的农家人一跃而成县城中有名望的富绅之家,可以拜大儒为师,可以平步青云,哪怕是从文官转为武将,大哥也能赤手空拳在西北打下一番赫赫基业,连最凶残的蛮人都要闻风而逃,退避三舍,朝廷亦只能多加安抚。
然而这样的大哥,生平头一次这样无奈的说他没有办法。
李廷逸听得心酸,他并不全然是不懂世事的纨绔,闻言闷了一会儿道:“大哥,要不你先娶了郡主再给朝廷上书。”生米煮成了熟饭,出嫁就要从夫,到时候一切问题说不定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高作蔚闻言一滞,须臾苦笑道:“廷逸,你不是不晓得我家的情景。”
李廷逸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脸上少见的流露出讪讪的模样。
高作蔚是高家的庶出子,生母出身微贱,乃是高家负责养马的马奴和冒沁草原上的稗贞人所出,身上有一部分西蛮血统,身形高壮,面容俊挺。因身世之故,他在高家连一般的下仆都不如。当年高家二老爷只是下去巡视马场,因打了两头鹿喝了几大碗生鹿血,这才随手抓了一个女子来下火。三个月后高作蔚的生母有了身孕,下头马场的管事不敢隐瞒,将此事报了上来,高二老爷的正室廖氏有子有女,不将这点事放在心上,却也不愿让儿女有个卑贱的庶弟,令人下去赏了一碗汤药。谁知高作蔚生母打小干惯苦活,身子强健,胎儿没打下来。廖氏是吃斋念佛的人,觉得这是上天有意放一条生路给孩子,便令人将高作蔚的生母带回来找个地方安置下,不缺吃不缺喝,至于能不能平安生下孩子,她就不管了。此后高作蔚降生,长大,廖氏一应按着份例来,不曾刻薄不曾多给。就是这样,高作蔚十五岁之前都没见过亲爹。
高家豪富,日常开销除开份礼花银子的地方不少。高作蔚为了养活生母和胞妹,跟养马的外祖父学了一肚子马经,又花银子买通下人,时常悄悄出门去马市上晃荡,靠做中人和为冤大头相马来赚银子。
半年前李廷逸才到没多久,跑去马市相马,看到欢喜的就一掷千金。高作蔚动了心思,毛遂自荐一番为李廷逸相到了几匹好马,李廷逸才动了心思,想把高作蔚弄到身边,叫人去查了高作蔚的底,得知是高家的人后,两人慢慢熟识,竟成了知己好友,只是那时高作蔚也不知道李廷逸的身份。直到高作蔚的胞妹高葛儿生了一场重病,高作蔚连续一个多月都没去马市,李廷逸亲自上高家来找,高家上下才得知毫不起眼的二房庶子高作蔚竟然与大将军李廷恩的胞弟李廷逸成了好友,高作蔚也才明白自己无意间结实了一个大人物。李廷逸给高葛儿安排了好大夫,送了好药材,高葛儿病情渐渐康复,高作蔚在高家亦开始冒头,母子三人日子好过了许多。
只是自从李廷恩开始重用高家,又将高素敏定给李廷逸后,高家上下有许多人不愿意高作蔚这个卑贱的庶子再与李廷逸交好,事事都让其余的高家子弟露脸。
高作蔚从小看人眼色长大的人,自发少了与李廷逸的来往,此时两人一说话,彼此都有些怅怅。
李廷逸先缓过神,一抬手将高作蔚推到边上,愤愤道:“闪边去,小爷待会儿再找你计较,先等我打烂高作英的猪脑子再说。”
高作蔚大吃一惊,“你说我大哥惹了你?”若说是高家有不知事的得罪了李廷逸他还相信,高作英那样的人怎会去惹李廷逸。
一说这件事李廷逸就火冒三丈,“你高家将我当傻子!”他愤怒的将事情来龙去脉倒个干净,末了道:“今日让我收拾一顿高作英,把你们占的田地和人都还回去,我看在你的面上就将这件事罢了,否则……”
他没有说否则如何,可高作蔚是听得明白的。
如今在西北这片地上,还有李廷逸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么?
虽说他恨恨于近日自己所得到的待遇,可一损俱损的道理还是让他忍下心中那丝不平,告诉了李廷逸一个让他十分惊诧的真相。
等到晚上李廷逸回去的时候,就向李廷恩提出要换一个人成亲。
“高葛儿?”李廷恩念了一遍这个名字,看向边上的从安。
从安对高家的少爷老爷乃至管事的太太们都了如指掌,可一个毫不起眼的庶女,他是真的不清楚,只得告罪一声,出去找了盯着高家的人来问,这才恍然大悟。
“大将军,高葛儿是高作蔚同母所出的胞妹。”
高作蔚与李廷逸交好,李廷恩一听就知道是谁了。他笑了笑,“她身上亦有一半西蛮血脉罢。”
“是。”从安心里直打鼓。早就知道四少爷胡闹,可胡闹到这个地步。论起来高素敏的身份都已经极不般配,还要换成有蛮子血统的高葛儿。这简直就是胡闹!
孰料李廷恩闭目想了一会儿,忽道:“照着廷逸的意思,让人去告诉高家。”
“大将军……”从安惊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四少爷胡闹,大将军怎能糊涂,“这,这可是蛮人所出。”
“要的就是蛮人所出。”李廷恩唇角轻轻一拉,“高家上一辈不值一提,后辈倒是出了不少聪明人。”
从安觑着李廷恩的脸色,不好多言,脑门发痛的出去办事。
他才出去,又有人来回报,“大将军,明慧郡主来了。”
李廷恩总是风平浪静的心头倏然划过一丝波痕,旋即轻声道了一个字,“请。”
☆、第133章 局势(上)
站在李廷恩面前的杜玉华和在京城时明慧郡主已经截然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微黑的肌肤上不满倦意,唇色泛白,简简单单用金冠竖起的发尾上还沾染着些许风沙,配上一身银甲和腰间的长剑,全然失去了早前的贵女风范。或许唯一不变的,唯有她眼底的倔强和骄傲了。
两人静静对视了一会儿,李廷恩先开口,“郡主请坐。”
杜玉华目光在李廷恩脸上轻轻一转,见到那种久已熟悉的淡然神色,心底蓦然窜过一丝酸涩,镇定的坐了下去,只是道:“你还是叫我的官职罢。”
李廷恩笑了笑,没有坚持,“好。”他停了一会儿,发现杜玉华唇上飞起的白色皮屑,让人送了酸梅汤。
杜玉华望着散发出阵阵凉意的酸梅汤,喉咙下意识的咽了口唾沫,没有多加推辞的端起来就灌了几碗。
等到酸梅汤见了底,发现李廷恩一口没用,她神色有些赧然,很快却恢复过来,自嘲道:“让大将军见笑。”
“旱情严重,凤威将军与治下军民同甘共苦,乃是典范。”李廷恩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直接问,“凤威将军当不是为我府上几碗酸梅汤而来。”
杜玉华咬了咬唇,忽的抬头对上李廷恩,“大将军,祝县十万军民已缺粮端水半月,祝县亦在西北都护府疆域之中,还请大将军为百姓计……”
她话未说完,便见到李廷恩抬手。
“凤威将军,本将记得,昔日朝廷将您与五千红妆军遣到西北是因朝廷征战,大燕壮丁缺乏,以练女兵补兵员匮乏之忧。为此,本将曾允诺皇上,在治下划出祝县,一应事务尽付将军之手。如今祝县之事,只怕本将不便插手。”
杜玉华似乎早就猜到李廷恩会这么说,她苦笑一声,目光直视李廷恩问道:“若我是以杜玉华的身份求你,你肯不肯?”
李廷恩没有说话,他眼神定定落在那张曾经娇艳如三月桃花的脸上,良久方才叹了一句,“你定要如此。”他呼吸一停,转而扬声,语气中带着几许逼问和怒气,“你该知道,为何只有你来了西北!”
一年半前,朝廷眼看李廷恩在西北发展顺利,连战大捷,还在祝县附近发掘出两个金矿。以前在朝廷眼中,连年战争,粮税匮乏,只是倚为大燕屏障堵截西蛮的西北一带重新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可那时候西蛮蠢蠢欲动,西北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诸人都没有底气,眼睁睁看着这块肥肉不吃,任凭李廷恩坐大,谁又都不能答应。
为此,朝廷争执良久都决议不下,最后瑞安大长公主进宫见了昭帝,面谈许久后,昭帝下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封寿章长公主之女明慧郡主为凤威将军,挑选诸公主府,郡主府上强健女兵组建红妆军派往西北协助李廷恩对付西蛮部落。
明面上,朝廷对外的说法是因大燕这些年连年征战,天下不太平,因而折损了许多兵力,眼下兵源不足。若一味在民间征调壮丁入军营,最后难免会使民间百姓家破人亡,子息艰难。长此以往,这就是危及国本的大事。开国之时,大燕王朝也曾在最初兵力不足时用过女兵,瑞安大长公主当初更凭借女兵立下赫赫军功。因而这个时候调用女兵做一次尝试,缓解兵力不足的矛盾,是合情合理的。而杜玉华出身宗室,受封郡主,这几年不复之前,一直安分守己在瑞安大长公主身边学习兵法韬略,让她来执掌红妆军,更能安抚各方,是为上佳。
可私底下,昭帝与瑞安大长公主乃至杜玉华和李廷恩都很明白,为何不是别人,偏偏是杜玉华这位明慧郡主。
只因当初李廷恩一路来西北时,遭遇多方截杀,数次危急关头,是杜玉华带领麾下女兵将李廷恩救出来,一路护送到了西北。
对于已在西北立住脚跟的李廷恩来说,派遣别人来割西北的肉,朝廷或许不用多久就能受到一封奏报丧的奏报。可是杜玉华,许多人都是能安心的。
果然杜玉华来了之后,李廷恩没有多方掣肘,甚至杜玉华点中祝县,李廷恩也如约让麾下的人马退了出去,把祝县全权交付给了杜玉华,没有再过问过只言片语。
可杜玉华明白,情分如绳,面对李廷恩那一颗如石之心,哪怕结绳时再用心,终究会将之磨断。只是此时的她已经别无选择了。
她压住心底翻滚的情绪,微微侧过身,不敢去看李廷恩的眼睛,“我是在外祖母膝下养大的,我从小就受封明慧郡主,长大后不知俗事,是瑞安大长公主教养与我。我如今,是统领五千红妆军的凤威将军。”
李廷恩默然听完这段话,身后往后一靠,闭上了眼睛,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几年前那个手握那曾被自己亲手截断的金鞭与刺杀之人拼斗的女子。
时移世易,事易时移啊。
须臾,他双眼猛然睁开,瞳孔中散发出亮的惊人的光芒,屋中回荡起一声大喊,“来人。”
办完事回来后就一直守在外面的从安进来,看了一眼边上的杜玉华后很恭敬的行礼,“大将军。”
“开库房,送三千石粮食去祝县。”
送去祝县?
从安心头一跳,眼尾余光飞速的杜玉华脸上一转,不敢多言的应了声是,他方要退下,忽闻李廷恩又一声嘱咐。
“凤威将军忙于军务,备车送凤威将军。”
从安头皮发麻,却见杜玉华神色清冷的站起身,对李廷恩行礼后转身大步离开。
扭头看了看李廷恩的脸色,从安深吸了口气,跟在杜玉华后头娶办事。
两人走后,李廷逸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望了望杜玉华的离开的背影,再看看李廷恩端肃的神情,难得有几许犹豫,“大哥,你要是真看重郡主,就想想法子罢。”
李廷恩一直没有说话,过了很久才怅然一笑,“廷逸,大哥没有办法。”
在李廷逸眼中,自己的大哥一直是无所不能。
可以在十岁的时候就中秀才,可以从乡间的农家人一跃而成县城中有名望的富绅之家,可以拜大儒为师,可以平步青云,哪怕是从文官转为武将,大哥也能赤手空拳在西北打下一番赫赫基业,连最凶残的蛮人都要闻风而逃,退避三舍,朝廷亦只能多加安抚。
然而这样的大哥,生平头一次这样无奈的说他没有办法。
李廷逸听得心酸,他并不全然是不懂世事的纨绔,闻言闷了一会儿道:“大哥,要不你先娶了郡主再给朝廷上书。”生米煮成了熟饭,出嫁就要从夫,到时候一切问题说不定就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