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齐鹏送上门来,看着也还不错,心性上,短时间内也看不出什么不妥当的,但那胆小怕事的性子倒是不错,这样的人,可能无法担事儿,同样,也几乎不会惹事儿,更容易服从管理。
纪清志倒是厚道,不是专门为找下人的,所以也不禁止纪墨教齐鹏一些药理知识之类的,他能看出来,纪墨在说这些的时候,自己也是在思考的,显然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教学相长什么的,可能书院的先生会更懂一些,纪清志只是隐约觉到了这个意思,并未深入思考。
“有些药材,不经炮制,是不好用的,这就好像是你做肉时候必要放调料,可为何有些调料要研磨成粉切分成片,不正是因为这样做方能利于味道(效用)散发吗?”
说是不讲目的,不讲作用,可为了便于齐鹏理解,纪墨还是想办法做出了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理。
有些东西,就是如此,若是不明白一句话的道理,可能这句话说上两三遍都记不住,可若是懂了,一句话而已,一遍就能记得了。
心里头知道这样做是对的,那么,手上的动作就不会迟疑,能够快而好地完成炮制工作。
“再有些,比如这白附片,若是不炮制妥当,是不可能放到外头以供用药的,它的毒性太大,唯有蒸煮才能去除些许,安全入药,否则,是决不能用的……”
“咳咳。”
纪清志轻咳两声,打断了纪墨的讲述,在他和齐鹏看过来后,出声道:“这些且不必说,先把那简单的学了,再说这些。”
纪墨微愣,很快反应过来,这是因为没经处理的白附片是有毒的,对于这些带毒性的东西,纪清志一向是讳莫如深,如果一定要收,收上来的当天就会全部炮制妥当了,若是那些需要晾晒再炮制的,他一般都不太愿意收,便是收了,也叮嘱纪墨,不可离了他的视线,那些帮佣厨娘,都是不准靠近的,这方面,纪清志很有些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凭着这种“安全第一”的思想,纪墨觉得,自家这医馆,开成百年医馆那是不成问题的。
说来,自家这医馆好似也并非祖上传下来的,听邻居口中所言,似乎是纪清志的父亲,即纪墨的祖父辈才在这里安顿下来,所以,他们祖上是哪里的?
这两日天气晴好,正好前段时间收来的便宜药草都处理完了,纪清志有意带着纪墨到山里走走,也不深入,就是在外围转转,若有农人不识的草药就顺便采摘了,若是没有也罢了。
以前他出门,都是把纪墨反锁家中,不敢带他进山,这一次,也是有着齐鹏在,齐鹏这段时间虽还瘦,却到底长了一把力气,半大小子,也能当个劳力使唤,起码抱着纪墨背个重物是没问题的,这就能给纪清志帮把手,让他轻省一些。
齐鹏在纪清志面前不敢怎么说话,对方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背上背篓跟在两人身后,没出城的时候,纪清志还让纪墨自己走,等到出城,就让齐鹏把纪墨抱起来,跟着他走。
纪墨也没抗议,他的小短腿儿,能够跟出来走一走就不错了,想要跟全程,实在是太轻视大人的体力了。
这小城靠山,在城中看着那山仿佛近在眼前,可实际走出来才知道,要走好远才能到山脚下。
纪清志隔三差五就会走这一趟,在山脚下的小村子之中早就有了相熟的人家,碰见了还能打个招呼,问一声:“又来采药啊!”
“是啊,来转转。”
纪清志也很是平和地跟农人应答,他倒不怕对方学了认药草对他有什么不好,若是他们都认得,能够顺利采下来卖给他,他也是收的,还免了走这一趟,毕竟他的主要职业是给人看病的药师,不是采药人。
为这样的事情浪费时间,多少有些不值当。像是那些大医馆之中的大夫,从来清高得目下无尘,有些大夫甚至都不知道哪种药是长在哪里的,只按照长辈所教,按部就班,照着用而已,若是哪日药材染了颜色,他都是不认的。
这方面,纪清志显然就要苛刻多了,一定要让纪墨知道这些药材都是怎样的,保证药材被雕出花来也可以辨认,才算是完成了第一步的功课。
因自家铺子药材不全,纪清志偶尔也会带着纪墨去别家的铺子看一看,大同小异的药柜上都带着文字,来来往往的人多,开启之间也会让人看到大致的样子,遇到那等不太贵的,也会一样买个一片两根的,带回来给纪墨慢慢辨认,有的还会让他品尝一二,看看味道如何。
现在纪墨长大了些,也可以带到山里,看看具体的环境如何,不同的环境生长出来的药材,也是会有着些许不同的,橘生淮北为枳,草木如此,用药亦当随之而变。
第474章
关于因地制宜类的诊断病症的方式,纪清志可能有大把的经验可以讲,他曾言自己走过很多地方,跟纪墨说起某地风景的时候头头是道,而且他的博闻强识显然也是师父级别的特色了。
在这一点上,齐鹏第一次说自己是哪里的人,纪墨还不知道那是哪儿,纪清志就已经想明白此地的“特色”了,即干冷多尘,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经常会得的病是哪一种,又有怎样的诊治手段,该开什么样的药方。
他的心中已然把这些都过了一遍,就好像是脑内自带百科全书,碰见什么一百度,词条之后跟着若干分类,而每一个与“医”有关的分类,他都有所记忆,并且能够快速想起,结合实际(面前的齐鹏)来做出推论,不仅是判断对方的正确与否,同样也是在判断对方的身体是否有着类似的病症。
纪清志倒是厚道,不是专门为找下人的,所以也不禁止纪墨教齐鹏一些药理知识之类的,他能看出来,纪墨在说这些的时候,自己也是在思考的,显然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教学相长什么的,可能书院的先生会更懂一些,纪清志只是隐约觉到了这个意思,并未深入思考。
“有些药材,不经炮制,是不好用的,这就好像是你做肉时候必要放调料,可为何有些调料要研磨成粉切分成片,不正是因为这样做方能利于味道(效用)散发吗?”
说是不讲目的,不讲作用,可为了便于齐鹏理解,纪墨还是想办法做出了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理。
有些东西,就是如此,若是不明白一句话的道理,可能这句话说上两三遍都记不住,可若是懂了,一句话而已,一遍就能记得了。
心里头知道这样做是对的,那么,手上的动作就不会迟疑,能够快而好地完成炮制工作。
“再有些,比如这白附片,若是不炮制妥当,是不可能放到外头以供用药的,它的毒性太大,唯有蒸煮才能去除些许,安全入药,否则,是决不能用的……”
“咳咳。”
纪清志轻咳两声,打断了纪墨的讲述,在他和齐鹏看过来后,出声道:“这些且不必说,先把那简单的学了,再说这些。”
纪墨微愣,很快反应过来,这是因为没经处理的白附片是有毒的,对于这些带毒性的东西,纪清志一向是讳莫如深,如果一定要收,收上来的当天就会全部炮制妥当了,若是那些需要晾晒再炮制的,他一般都不太愿意收,便是收了,也叮嘱纪墨,不可离了他的视线,那些帮佣厨娘,都是不准靠近的,这方面,纪清志很有些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凭着这种“安全第一”的思想,纪墨觉得,自家这医馆,开成百年医馆那是不成问题的。
说来,自家这医馆好似也并非祖上传下来的,听邻居口中所言,似乎是纪清志的父亲,即纪墨的祖父辈才在这里安顿下来,所以,他们祖上是哪里的?
这两日天气晴好,正好前段时间收来的便宜药草都处理完了,纪清志有意带着纪墨到山里走走,也不深入,就是在外围转转,若有农人不识的草药就顺便采摘了,若是没有也罢了。
以前他出门,都是把纪墨反锁家中,不敢带他进山,这一次,也是有着齐鹏在,齐鹏这段时间虽还瘦,却到底长了一把力气,半大小子,也能当个劳力使唤,起码抱着纪墨背个重物是没问题的,这就能给纪清志帮把手,让他轻省一些。
齐鹏在纪清志面前不敢怎么说话,对方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背上背篓跟在两人身后,没出城的时候,纪清志还让纪墨自己走,等到出城,就让齐鹏把纪墨抱起来,跟着他走。
纪墨也没抗议,他的小短腿儿,能够跟出来走一走就不错了,想要跟全程,实在是太轻视大人的体力了。
这小城靠山,在城中看着那山仿佛近在眼前,可实际走出来才知道,要走好远才能到山脚下。
纪清志隔三差五就会走这一趟,在山脚下的小村子之中早就有了相熟的人家,碰见了还能打个招呼,问一声:“又来采药啊!”
“是啊,来转转。”
纪清志也很是平和地跟农人应答,他倒不怕对方学了认药草对他有什么不好,若是他们都认得,能够顺利采下来卖给他,他也是收的,还免了走这一趟,毕竟他的主要职业是给人看病的药师,不是采药人。
为这样的事情浪费时间,多少有些不值当。像是那些大医馆之中的大夫,从来清高得目下无尘,有些大夫甚至都不知道哪种药是长在哪里的,只按照长辈所教,按部就班,照着用而已,若是哪日药材染了颜色,他都是不认的。
这方面,纪清志显然就要苛刻多了,一定要让纪墨知道这些药材都是怎样的,保证药材被雕出花来也可以辨认,才算是完成了第一步的功课。
因自家铺子药材不全,纪清志偶尔也会带着纪墨去别家的铺子看一看,大同小异的药柜上都带着文字,来来往往的人多,开启之间也会让人看到大致的样子,遇到那等不太贵的,也会一样买个一片两根的,带回来给纪墨慢慢辨认,有的还会让他品尝一二,看看味道如何。
现在纪墨长大了些,也可以带到山里,看看具体的环境如何,不同的环境生长出来的药材,也是会有着些许不同的,橘生淮北为枳,草木如此,用药亦当随之而变。
第474章
关于因地制宜类的诊断病症的方式,纪清志可能有大把的经验可以讲,他曾言自己走过很多地方,跟纪墨说起某地风景的时候头头是道,而且他的博闻强识显然也是师父级别的特色了。
在这一点上,齐鹏第一次说自己是哪里的人,纪墨还不知道那是哪儿,纪清志就已经想明白此地的“特色”了,即干冷多尘,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经常会得的病是哪一种,又有怎样的诊治手段,该开什么样的药方。
他的心中已然把这些都过了一遍,就好像是脑内自带百科全书,碰见什么一百度,词条之后跟着若干分类,而每一个与“医”有关的分类,他都有所记忆,并且能够快速想起,结合实际(面前的齐鹏)来做出推论,不仅是判断对方的正确与否,同样也是在判断对方的身体是否有着类似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