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人!”人群放声痛哭,“苍天无眼呐!”
“两封没有万户侯……”
沈育在囚徒中看见他熟悉的面孔,父母,兄友,同窗。父亲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目光却清明犀利一如往常,他一眼就从人群里找出儿子,胡子拉碴的脸一动,好像露出个笑,又好像是一个噤声的口型。
行刑官升起铡刀,沈育目眦欲裂,身边接二连三有人“扑通”跪地,他站得笔直,越过这些人的头顶将情形看得清楚。
小童拍着手,唱完最后一句:“十里挑一鬼来凑!”
铡刀落下,血溅五步。
“六一里,常有赏。四脚畜,站高堂。两封没有万户侯,十里挑一鬼来凑。”
小孩儿还唱着,被大人死死捂住嘴,身穿甲胄的汝阳守备军佩刀结队路过,头盔下射出淬毒的目光。
沈育低着头,斗笠檐下露出无数双脚,他像一尾灵活的游鱼钻进人群间藏起来。眼前布鞋的脚忽然变成高靴,士兵的声音在他头顶响起:“斗笠摘了。”
沈育僵硬不动,他知道守备军已经开始盘查了。
“斗笠摘了。”说到第二遍,情况变得微妙,行人自发向旁躲让。沈育放在怀里的手一动,旁边忽然有人撞上来,将一线锋利的银光重新摁回他怀里,抓着他的臂弯冲官兵说:“这是我儿子,人多走散了,军爷见谅……”
那人还不及沈育肩头高,又矮又壮,沈育却高大精瘦,两肩宽阔,脊背笔直,与四周市井小民格格不入。
士兵不再多说,用佩刀的柄要挑开沈育斗笠。那人慌忙扯开沈育,试图阻拦:“军爷,军爷!我儿子脸烂了,才戴斗笠遮掩,怕污了您的眼!”
他哪里扯得动沈育,也拦不下士兵,眼见草编的斗笠被钢刀劈开一条缝,飘飘扬扬从沈育头顶落下,打着旋儿跌进尘埃里。
沈育的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士兵变了脸色,拉扯他的人倒吸一口凉气,四周人群静默数息,接着窃窃私语。
那是一张骷髅似的脸,眼眶深陷,脸颊发青,布满乌紫的血网。
那人立刻反应过来:“是真的脸上生、生、生了疮,没法见人,军爷您行行好!”
士兵手中有一副画像,画中人剑眉星目,眉眼朗阔,不用细看也知与眼前此人没有半分相似。他一摆手,带队走了。斗笠被数双高靴踩扁,沈育躬身捡起,抖抖灰尘,依旧戴在头上。
那人拍拍沈育的手:“儿啊……跟爹回家吧。”
沈育认得这个人。
沈氏学塾对面有一户西市卖鱼的人家,夫妻二人带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儿。丈夫又矮又壮,皮黑粗犷,妻子却高挑白皙,生下个女儿貌美如花,邻里不知有多少上门提亲的。做母亲的眼高于顶,一个也没看上,怎么也不愿女儿如自己一般将就嫁个渔贩子。
沈育和他家没什么来往,他的一个同窗却和这家女儿偷摸相好了一年半载。后来被母亲得知女儿与一个穷秀才私下许定,气得将女儿禁足家中,断了二人往来。
为了帮同窗打动未来丈母娘,学塾里一群平时写治国策论的纷纷执笔写起了情诗,拼拼凑凑十页纸,沈育还贡献了两首。同窗清晨在鱼贩家门前深情诵读,被未来丈母一盆隔夜洗脚水浇得受凉卧榻三日。
大家都嘲笑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没走完,一盏茶的功夫前,这位同窗魂断东市刑场。
里坊的巷道是沈育十数年走惯的,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路。鱼贩的家还在,沈氏学塾已被抄没。
走到门前,已有一股熟悉的咸腥味。
鱼贩紧张得不行,住在安井坊的邻里,哪个不认识沈氏学塾的沈育,被人看见举报,沈家的今天就是他家的明日。
沈育被鱼贩按头塞进院门,仿佛一个猥琐的贼。
“你的脸怎么这样?”鱼贩看着他摘下斗笠。
沈育张开嘴,观刑时咬烂的血肉使他口中看起来一片狼藉,血流出嘴角,他用手接着,以防落在渔贩家中。
他身上不再是干净的绸缎衣衫,粗麻布衣糙得活像刚在东西市做完帮工,若不是背影身形里还有着从前的影子,鱼贩也认不出他来。
鱼贩是个厚道的人,几乎掉下泪:“沈大人对我家有大恩大德,沈公子,你且放心在陋舍住下,躲过这段非常时期。先前查封学塾,官兵已里里外外将安井坊搜过一遍,想必不会再来了,这里还是安全的。”
沈育不置可否,他血肉模糊的嘴甚至一动就流血。
家里静悄悄的,三开间的堂屋,正堂供着灵位,是比沈育那位同窗先一步归西的鱼贩家的女儿。
小字盈盈。
“沈大人为小女主持公道,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鱼贩流着泪说。
然而他还是料错了。官兵很快搜到安井坊。
来得这样快,好像得了消息一般。院门砸得砰砰作响,鱼贩猝不及防,脸色青白,拉着沈育进屋,炕底藏不了,柜里不敢躲,找来找去,还有角落里两坛大陶缸。
一口缸里腌了咸菜,打开盖子气味刺鼻,熏得人眼睛疼。另一口缸是空的。
“沈公子,你委屈一下!”鱼贩催促,院门快被砸塌了,他急忙前去迎接官兵。整条街上官兵砸门的声音此起彼伏,进入鱼贩家的足有四人,面容阴鸷,下手粗鲁,将院里堆的柴木、草灰翻得七零八落。
“两封没有万户侯……”
沈育在囚徒中看见他熟悉的面孔,父母,兄友,同窗。父亲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目光却清明犀利一如往常,他一眼就从人群里找出儿子,胡子拉碴的脸一动,好像露出个笑,又好像是一个噤声的口型。
行刑官升起铡刀,沈育目眦欲裂,身边接二连三有人“扑通”跪地,他站得笔直,越过这些人的头顶将情形看得清楚。
小童拍着手,唱完最后一句:“十里挑一鬼来凑!”
铡刀落下,血溅五步。
“六一里,常有赏。四脚畜,站高堂。两封没有万户侯,十里挑一鬼来凑。”
小孩儿还唱着,被大人死死捂住嘴,身穿甲胄的汝阳守备军佩刀结队路过,头盔下射出淬毒的目光。
沈育低着头,斗笠檐下露出无数双脚,他像一尾灵活的游鱼钻进人群间藏起来。眼前布鞋的脚忽然变成高靴,士兵的声音在他头顶响起:“斗笠摘了。”
沈育僵硬不动,他知道守备军已经开始盘查了。
“斗笠摘了。”说到第二遍,情况变得微妙,行人自发向旁躲让。沈育放在怀里的手一动,旁边忽然有人撞上来,将一线锋利的银光重新摁回他怀里,抓着他的臂弯冲官兵说:“这是我儿子,人多走散了,军爷见谅……”
那人还不及沈育肩头高,又矮又壮,沈育却高大精瘦,两肩宽阔,脊背笔直,与四周市井小民格格不入。
士兵不再多说,用佩刀的柄要挑开沈育斗笠。那人慌忙扯开沈育,试图阻拦:“军爷,军爷!我儿子脸烂了,才戴斗笠遮掩,怕污了您的眼!”
他哪里扯得动沈育,也拦不下士兵,眼见草编的斗笠被钢刀劈开一条缝,飘飘扬扬从沈育头顶落下,打着旋儿跌进尘埃里。
沈育的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士兵变了脸色,拉扯他的人倒吸一口凉气,四周人群静默数息,接着窃窃私语。
那是一张骷髅似的脸,眼眶深陷,脸颊发青,布满乌紫的血网。
那人立刻反应过来:“是真的脸上生、生、生了疮,没法见人,军爷您行行好!”
士兵手中有一副画像,画中人剑眉星目,眉眼朗阔,不用细看也知与眼前此人没有半分相似。他一摆手,带队走了。斗笠被数双高靴踩扁,沈育躬身捡起,抖抖灰尘,依旧戴在头上。
那人拍拍沈育的手:“儿啊……跟爹回家吧。”
沈育认得这个人。
沈氏学塾对面有一户西市卖鱼的人家,夫妻二人带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儿。丈夫又矮又壮,皮黑粗犷,妻子却高挑白皙,生下个女儿貌美如花,邻里不知有多少上门提亲的。做母亲的眼高于顶,一个也没看上,怎么也不愿女儿如自己一般将就嫁个渔贩子。
沈育和他家没什么来往,他的一个同窗却和这家女儿偷摸相好了一年半载。后来被母亲得知女儿与一个穷秀才私下许定,气得将女儿禁足家中,断了二人往来。
为了帮同窗打动未来丈母娘,学塾里一群平时写治国策论的纷纷执笔写起了情诗,拼拼凑凑十页纸,沈育还贡献了两首。同窗清晨在鱼贩家门前深情诵读,被未来丈母一盆隔夜洗脚水浇得受凉卧榻三日。
大家都嘲笑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没走完,一盏茶的功夫前,这位同窗魂断东市刑场。
里坊的巷道是沈育十数年走惯的,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路。鱼贩的家还在,沈氏学塾已被抄没。
走到门前,已有一股熟悉的咸腥味。
鱼贩紧张得不行,住在安井坊的邻里,哪个不认识沈氏学塾的沈育,被人看见举报,沈家的今天就是他家的明日。
沈育被鱼贩按头塞进院门,仿佛一个猥琐的贼。
“你的脸怎么这样?”鱼贩看着他摘下斗笠。
沈育张开嘴,观刑时咬烂的血肉使他口中看起来一片狼藉,血流出嘴角,他用手接着,以防落在渔贩家中。
他身上不再是干净的绸缎衣衫,粗麻布衣糙得活像刚在东西市做完帮工,若不是背影身形里还有着从前的影子,鱼贩也认不出他来。
鱼贩是个厚道的人,几乎掉下泪:“沈大人对我家有大恩大德,沈公子,你且放心在陋舍住下,躲过这段非常时期。先前查封学塾,官兵已里里外外将安井坊搜过一遍,想必不会再来了,这里还是安全的。”
沈育不置可否,他血肉模糊的嘴甚至一动就流血。
家里静悄悄的,三开间的堂屋,正堂供着灵位,是比沈育那位同窗先一步归西的鱼贩家的女儿。
小字盈盈。
“沈大人为小女主持公道,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鱼贩流着泪说。
然而他还是料错了。官兵很快搜到安井坊。
来得这样快,好像得了消息一般。院门砸得砰砰作响,鱼贩猝不及防,脸色青白,拉着沈育进屋,炕底藏不了,柜里不敢躲,找来找去,还有角落里两坛大陶缸。
一口缸里腌了咸菜,打开盖子气味刺鼻,熏得人眼睛疼。另一口缸是空的。
“沈公子,你委屈一下!”鱼贩催促,院门快被砸塌了,他急忙前去迎接官兵。整条街上官兵砸门的声音此起彼伏,进入鱼贩家的足有四人,面容阴鸷,下手粗鲁,将院里堆的柴木、草灰翻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