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页
还有社员提出:“咱不办食堂了,把口粮分了吧!”
田秋山也想分来着,可他没那个胆子。政策松了,并不代表可以任意行事。公社干部挨批,是因为瞎指挥、搞浮夸,跟办食堂没有关系。
这个冬天,不是开会就是学习。
打去年开始推广拼音标注,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学习生字就无师自通,既能解决“扫盲”回升问题,又能增加识字数量。(注1)
小学校里很热闹,男女老少都在学文化。
田老汉也参加了,跟人家一起张着大嘴学拼音。袁氏不想动弹,裹着被子闭目养神。可看到田老汉学了拼音,就能认字,也激发了斗志。不为别的,就为了读大旺的来信。
冬天本来很难熬,可这一忙乎过得特别快。
到了“春节”前,田大旺汇来了一笔钱,说买点吃的,准备过年。
田老汉和袁氏搭乘驴车,去镇子上逛了逛。
卖东西的、换东西的不少,有穿的,有用的,就是价钱高。他们转了一大圈,也没舍得出手。看到有换粉条的,才咬咬牙拿出钱来,买了一大捆。这是红薯粉条,可以熬菜粥,可扛事了。
田老汉和袁氏没吃食堂,自个儿做饭,相对宽裕一些。
赶着过年,让许凤莲和吕秀蓉过来,一家拿了一把粉条,说包素饺子,让娃娃们解解馋。
村办食堂也弄了一点粮食,搀着干菜,蒸了几大笼杂面馒头。除夕那天,按照人头,大人三个,娃娃两个,每家派个代表打回去,算是过年的福利。
农村日子紧巴巴的,城里也不宽裕。
副食品是见不着的,孙梅英把存货清了清,好歹包了一顿素饺子。柳进军送过来半只鸭子,说是部队上发的,总算见了一点荤腥。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天稍稍暖和了,好消息也随之传来。
县里传达了指示,公共食堂办还是不办,社员们讨论决定。田秋山在会上一说,社员们激动起来,纷纷嚷着:“田支书,赶紧把口粮分了,咱回家吃!”
田秋山大手一挥,食堂解散了。
社会员领了口粮,欢天喜地,干劲更足了。
这时候,野菜冒出来了。家家户户都下地挖野菜,跟粗粮搭配着,上锅蒸着吃,或者贴菜饼子。
田老汉写了信,让大旺不要挂念。
田大旺看着信,稍感心安。
小苗说:“熬过春荒,就再也不会缺粮了……”
这个预测,让人心里踏实。
这是因为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缩小基建规模,精简职工,保证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工作也改进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揪出了一些典型,有官僚主义,有瞎指挥,还有贪污的。报纸登载,说公共食堂揪出了几个蛀虫,严重的还判了刑。
这么一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
这是个经验教训,无论何时粮食生产都是重中之重。从此以后,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灾害天气,再也未发生过粮食危机。
这跟农业上的投入分不开。
田小苗记得一组数据,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依靠集体力量,农田水利设施大发展,一共建成了八万多座水库,池塘、水坝、排水渠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红利造福子孙后代,从七十年代吃到了二十一世纪,吃了整整四十年。
而包产到户后,大集体消失了,没人再去维护修理了。有一些水渠废弃了,长满了茅草,有些还在继续使用。直到因为地震、防洪出现问题,才意识到这笔宝贵财富。
当然,这都是后话。
现在是建设年代,无数人正为之奋斗。
*
寒假期间,田小苗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
她上大学后,房间一直保留着。学校有纪律,除了放寒暑假,不能随便离校。像她这样的本地学生不多,晚上要查寝室,除非请假。
小苗的房间朝阳,很暖和,就让五一和三子搬过去。孙梅英一开始不肯,可在小苗的坚持下,还是点了头。赶着放假,又把五一和三子挪出来,说给姐姐腾地方。
田小苗心说,娘真是偏向她,始终不肯接受她离家的现实。
这天,盛爱龄找到了田小苗家。
她穿着毛呢大衣,系着红围脖,很时尚的装扮。
“小苗,我后天就要走了……”
“爱龄……”
虽然在意料之中,可田小苗还是觉得突然。
盛爱龄说,她父亲一开始不同意,是姑妈说服了父亲,就跟上面打了申请。去年,外贸收入下滑了,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也需要可靠的人手,就安排了父亲过去。
临别之际,田小苗跟盛爱龄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道着珍重。
赶在开学前,盛爱龄一家去了港岛。
她说给小苗写信,留下了一个通信地址。
田小苗看着地址,不晓得能联系多久?
第116章 .考察
*
开学那天,正赶上“元宵节”。
这么困难,自然没有元宵供应。
粮店里有糯米粉,孙梅英早早买了几斤,自个儿动手包汤圆,把剩下的那点红糖全用上了。还给孙玉华送过去一袋,说尝尝味道,把凯凯和跃跃高兴得不得了。
这天上午,五一和三子去学校报到,领了课本,就赶回来吃汤圆。田小苗掌勺,下了一大锅汤圆,盛在小碗里,一家人热热乎乎地吃了一顿。
田秋山也想分来着,可他没那个胆子。政策松了,并不代表可以任意行事。公社干部挨批,是因为瞎指挥、搞浮夸,跟办食堂没有关系。
这个冬天,不是开会就是学习。
打去年开始推广拼音标注,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学习生字就无师自通,既能解决“扫盲”回升问题,又能增加识字数量。(注1)
小学校里很热闹,男女老少都在学文化。
田老汉也参加了,跟人家一起张着大嘴学拼音。袁氏不想动弹,裹着被子闭目养神。可看到田老汉学了拼音,就能认字,也激发了斗志。不为别的,就为了读大旺的来信。
冬天本来很难熬,可这一忙乎过得特别快。
到了“春节”前,田大旺汇来了一笔钱,说买点吃的,准备过年。
田老汉和袁氏搭乘驴车,去镇子上逛了逛。
卖东西的、换东西的不少,有穿的,有用的,就是价钱高。他们转了一大圈,也没舍得出手。看到有换粉条的,才咬咬牙拿出钱来,买了一大捆。这是红薯粉条,可以熬菜粥,可扛事了。
田老汉和袁氏没吃食堂,自个儿做饭,相对宽裕一些。
赶着过年,让许凤莲和吕秀蓉过来,一家拿了一把粉条,说包素饺子,让娃娃们解解馋。
村办食堂也弄了一点粮食,搀着干菜,蒸了几大笼杂面馒头。除夕那天,按照人头,大人三个,娃娃两个,每家派个代表打回去,算是过年的福利。
农村日子紧巴巴的,城里也不宽裕。
副食品是见不着的,孙梅英把存货清了清,好歹包了一顿素饺子。柳进军送过来半只鸭子,说是部队上发的,总算见了一点荤腥。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天稍稍暖和了,好消息也随之传来。
县里传达了指示,公共食堂办还是不办,社员们讨论决定。田秋山在会上一说,社员们激动起来,纷纷嚷着:“田支书,赶紧把口粮分了,咱回家吃!”
田秋山大手一挥,食堂解散了。
社会员领了口粮,欢天喜地,干劲更足了。
这时候,野菜冒出来了。家家户户都下地挖野菜,跟粗粮搭配着,上锅蒸着吃,或者贴菜饼子。
田老汉写了信,让大旺不要挂念。
田大旺看着信,稍感心安。
小苗说:“熬过春荒,就再也不会缺粮了……”
这个预测,让人心里踏实。
这是因为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缩小基建规模,精简职工,保证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工作也改进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揪出了一些典型,有官僚主义,有瞎指挥,还有贪污的。报纸登载,说公共食堂揪出了几个蛀虫,严重的还判了刑。
这么一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
这是个经验教训,无论何时粮食生产都是重中之重。从此以后,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灾害天气,再也未发生过粮食危机。
这跟农业上的投入分不开。
田小苗记得一组数据,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依靠集体力量,农田水利设施大发展,一共建成了八万多座水库,池塘、水坝、排水渠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红利造福子孙后代,从七十年代吃到了二十一世纪,吃了整整四十年。
而包产到户后,大集体消失了,没人再去维护修理了。有一些水渠废弃了,长满了茅草,有些还在继续使用。直到因为地震、防洪出现问题,才意识到这笔宝贵财富。
当然,这都是后话。
现在是建设年代,无数人正为之奋斗。
*
寒假期间,田小苗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
她上大学后,房间一直保留着。学校有纪律,除了放寒暑假,不能随便离校。像她这样的本地学生不多,晚上要查寝室,除非请假。
小苗的房间朝阳,很暖和,就让五一和三子搬过去。孙梅英一开始不肯,可在小苗的坚持下,还是点了头。赶着放假,又把五一和三子挪出来,说给姐姐腾地方。
田小苗心说,娘真是偏向她,始终不肯接受她离家的现实。
这天,盛爱龄找到了田小苗家。
她穿着毛呢大衣,系着红围脖,很时尚的装扮。
“小苗,我后天就要走了……”
“爱龄……”
虽然在意料之中,可田小苗还是觉得突然。
盛爱龄说,她父亲一开始不同意,是姑妈说服了父亲,就跟上面打了申请。去年,外贸收入下滑了,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也需要可靠的人手,就安排了父亲过去。
临别之际,田小苗跟盛爱龄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道着珍重。
赶在开学前,盛爱龄一家去了港岛。
她说给小苗写信,留下了一个通信地址。
田小苗看着地址,不晓得能联系多久?
第116章 .考察
*
开学那天,正赶上“元宵节”。
这么困难,自然没有元宵供应。
粮店里有糯米粉,孙梅英早早买了几斤,自个儿动手包汤圆,把剩下的那点红糖全用上了。还给孙玉华送过去一袋,说尝尝味道,把凯凯和跃跃高兴得不得了。
这天上午,五一和三子去学校报到,领了课本,就赶回来吃汤圆。田小苗掌勺,下了一大锅汤圆,盛在小碗里,一家人热热乎乎地吃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