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页
第255章 . 公社(修) 齐国人带来的安宁……
东荆城外修桥的事, 像东荆所有地方的建设一样,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
襄王喜欢搞建设人尽皆知,水泥路走到哪里铺到哪里, 水车和水渠建的也不少, 连身边匠人都送去荆州履行承诺帮黎国人修河堤了,虽然大多数人嘴上不说, 但心里还是念着这份善意的。
她让人建起的事物,全都是大家都能受益的, 这一点在水泥官道在公田和各个庄园接力铺到东荆与旁边郡交界处后,就十分了然了。赶车运货和夜里赶路,只要不走出官道范围,都能受益。
说起来,东荆城的桥梁也的确到了该维修和增添的时候, 倒不只是来的人多,人口的迁徙随着荆州外流人口这个源头被止住, 已经逐渐趋向平缓, 占据大头的都是商队, 而更多的是东边过来的运输队伍。
有时候队伍走得慢了,眼看桥对岸检疫排查点空着,偏偏桥上堵得水泄不通,实在是让人着急。
对外来客商的解释也更多在强调交通的重要性,为此已经说明了新桥经过会有部分关税的提高, 当然与此对应的是桥修好后, 优先提供一部分多交关税的人的检疫通关服务。
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服务,对于行商来说,速度自然重要,对东荆城的检疫要求有怨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能多一个选项,也不错。
对着自家的士绅,薛瑜倒没有刻意瞒着,只是有和临近郡县打交道、自家庄园和生意、选官考试等等接二连三的事情缠着他们,操心东荆上下的变局都来不及,真分神去想一个明显对自家有好处的东西背后到底是什么,谁也没那个闲暇。
跟着襄王走,总不会害他们,就算有心以此害他们,一座桥而已,算什么事?
但看过东荆新桥的设计和位置规划的人,都不会怀疑一点,薛瑜不仅要做大、更是要做强东荆。眼前能看到的是来往商路和人口调动,再往远了看,荆州近在咫尺。
河面上此刻尚只有一座桥,但更宽敞的大桥只会让两边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再深地想想,竟是让觉察了几分这明晃晃摆出的态度的士族与聪明人不敢想下去了。
外人眼中只知道荆北有了一股大势力完成统一,荆南又有协助修堤的襄王亲卫护着,荆州的稳定程度甚至比龙江决堤前,荆州还剩些部分黎国官吏时还好些。除了信州关不开的问题外,取道荆州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老实说,在知道这样的环境一部分建立在齐国相助修堤的前提下后,起码取道此处的商贾们是希望这样的维护能更长久些的。他们的想法,与荆南停留在河堤的民夫们一致,更希望能长久安稳下去,但实际上,谁都没有对此报太大的希望,心里清楚荆州被三面围堵无人愿意接手的时候,荆州这样的平稳只能昙花一现。
东荆郡接应第一批从荆州返回的工匠等人只是个开始,之前紧着修堤用的材料,开始大批倾斜给东荆,修整过一部分的荆州大路上,除了行商和闻风而来的游侠,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运输队伍。
崔齐光签下的是一年的时间,用取材交换齐国无偿提供经验人手帮助修堤。薛瑜没打算坑人,没碰信州关旁的铁矿,要的也都是放到黎国手上也没什么用的矿藏,除了新清理出来不久的煤矿和一点伴生的萤石矿外,价值都不高,总的来说材料是能够覆盖成本的,甚至算市价还是齐国吃亏。
因此,黎国给报酬更好,不给也没什么。
但对东荆来说,能从临近的荆州获得足量材料,路上的运输成本就减少了,护送这部分属于齐国的材料,也能派兵出去跟着做新的练兵训练,好处多多。
至于一年后到底会不会打起来,还有没有黎国来给东荆持续运转的工坊提供原材料,就是另一回事了。
矿区稳定,因着筑堤停留在龙江堤两旁的人也并没有因筑堤结束重新四散开来,甚至回头去做山匪抢劫,留下的人品性大多经过生死大变中的历练,之前为了自保只是上山不会抢劫,如今就更不会了。
龙江堤经过最后一段时间看守,基本能确定不会再出事,原本就属于荆州的民夫们看着两岸已经从四处泥泞中大变样的荆州一角,知道这都得归功于齐国、或者说齐国的襄王。
即便到了别离之际,也给他们留下了居所、少部分牲畜和田地,虽然过得可能艰难些,但靠着这些口粮,到底是不会出人命的。至于开春春耕到秋收之间缺衣少食,大不了每家出一两个人去现在还属于齐国的矿区挖矿卖苦力就是了。
但这都是还想再在荆州继续过下去的想法。没了官府没了官兵,他们这些人无依无靠留在这里,也只能是被来回抢夺的命运,看上去只要种地就有口粮不至于饿死,最后能留在手里多少,可就不好说了。
都说故土难离,要是在故土活不下来,之前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流民愿意向西去。
向西去,当真是个好地方啊。
心里的忧愁在河堤即将筑成前就蔓延开了,随着使臣队伍在雨过天晴、河堤运转良好后离开,从信州关出来的兵卒们同样跟着离开,之前的惊心动魄与激动人心的一切逐渐远离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所有人都能察觉到这一点,人们更是像即将失了主心骨似的。
民夫民妇们看着还是像往常一样继续种地、打水、分组巡逻维护河堤,但前些时候出现在这里的热闹却是慢慢淡去了,好像只是在机械式地重复,混日子罢了。
东荆城外修桥的事, 像东荆所有地方的建设一样,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
襄王喜欢搞建设人尽皆知,水泥路走到哪里铺到哪里, 水车和水渠建的也不少, 连身边匠人都送去荆州履行承诺帮黎国人修河堤了,虽然大多数人嘴上不说, 但心里还是念着这份善意的。
她让人建起的事物,全都是大家都能受益的, 这一点在水泥官道在公田和各个庄园接力铺到东荆与旁边郡交界处后,就十分了然了。赶车运货和夜里赶路,只要不走出官道范围,都能受益。
说起来,东荆城的桥梁也的确到了该维修和增添的时候, 倒不只是来的人多,人口的迁徙随着荆州外流人口这个源头被止住, 已经逐渐趋向平缓, 占据大头的都是商队, 而更多的是东边过来的运输队伍。
有时候队伍走得慢了,眼看桥对岸检疫排查点空着,偏偏桥上堵得水泄不通,实在是让人着急。
对外来客商的解释也更多在强调交通的重要性,为此已经说明了新桥经过会有部分关税的提高, 当然与此对应的是桥修好后, 优先提供一部分多交关税的人的检疫通关服务。
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服务,对于行商来说,速度自然重要,对东荆城的检疫要求有怨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能多一个选项,也不错。
对着自家的士绅,薛瑜倒没有刻意瞒着,只是有和临近郡县打交道、自家庄园和生意、选官考试等等接二连三的事情缠着他们,操心东荆上下的变局都来不及,真分神去想一个明显对自家有好处的东西背后到底是什么,谁也没那个闲暇。
跟着襄王走,总不会害他们,就算有心以此害他们,一座桥而已,算什么事?
但看过东荆新桥的设计和位置规划的人,都不会怀疑一点,薛瑜不仅要做大、更是要做强东荆。眼前能看到的是来往商路和人口调动,再往远了看,荆州近在咫尺。
河面上此刻尚只有一座桥,但更宽敞的大桥只会让两边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再深地想想,竟是让觉察了几分这明晃晃摆出的态度的士族与聪明人不敢想下去了。
外人眼中只知道荆北有了一股大势力完成统一,荆南又有协助修堤的襄王亲卫护着,荆州的稳定程度甚至比龙江决堤前,荆州还剩些部分黎国官吏时还好些。除了信州关不开的问题外,取道荆州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老实说,在知道这样的环境一部分建立在齐国相助修堤的前提下后,起码取道此处的商贾们是希望这样的维护能更长久些的。他们的想法,与荆南停留在河堤的民夫们一致,更希望能长久安稳下去,但实际上,谁都没有对此报太大的希望,心里清楚荆州被三面围堵无人愿意接手的时候,荆州这样的平稳只能昙花一现。
东荆郡接应第一批从荆州返回的工匠等人只是个开始,之前紧着修堤用的材料,开始大批倾斜给东荆,修整过一部分的荆州大路上,除了行商和闻风而来的游侠,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运输队伍。
崔齐光签下的是一年的时间,用取材交换齐国无偿提供经验人手帮助修堤。薛瑜没打算坑人,没碰信州关旁的铁矿,要的也都是放到黎国手上也没什么用的矿藏,除了新清理出来不久的煤矿和一点伴生的萤石矿外,价值都不高,总的来说材料是能够覆盖成本的,甚至算市价还是齐国吃亏。
因此,黎国给报酬更好,不给也没什么。
但对东荆来说,能从临近的荆州获得足量材料,路上的运输成本就减少了,护送这部分属于齐国的材料,也能派兵出去跟着做新的练兵训练,好处多多。
至于一年后到底会不会打起来,还有没有黎国来给东荆持续运转的工坊提供原材料,就是另一回事了。
矿区稳定,因着筑堤停留在龙江堤两旁的人也并没有因筑堤结束重新四散开来,甚至回头去做山匪抢劫,留下的人品性大多经过生死大变中的历练,之前为了自保只是上山不会抢劫,如今就更不会了。
龙江堤经过最后一段时间看守,基本能确定不会再出事,原本就属于荆州的民夫们看着两岸已经从四处泥泞中大变样的荆州一角,知道这都得归功于齐国、或者说齐国的襄王。
即便到了别离之际,也给他们留下了居所、少部分牲畜和田地,虽然过得可能艰难些,但靠着这些口粮,到底是不会出人命的。至于开春春耕到秋收之间缺衣少食,大不了每家出一两个人去现在还属于齐国的矿区挖矿卖苦力就是了。
但这都是还想再在荆州继续过下去的想法。没了官府没了官兵,他们这些人无依无靠留在这里,也只能是被来回抢夺的命运,看上去只要种地就有口粮不至于饿死,最后能留在手里多少,可就不好说了。
都说故土难离,要是在故土活不下来,之前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流民愿意向西去。
向西去,当真是个好地方啊。
心里的忧愁在河堤即将筑成前就蔓延开了,随着使臣队伍在雨过天晴、河堤运转良好后离开,从信州关出来的兵卒们同样跟着离开,之前的惊心动魄与激动人心的一切逐渐远离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所有人都能察觉到这一点,人们更是像即将失了主心骨似的。
民夫民妇们看着还是像往常一样继续种地、打水、分组巡逻维护河堤,但前些时候出现在这里的热闹却是慢慢淡去了,好像只是在机械式地重复,混日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