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寇 作者:寒风拂剑
当然也有人暗地里散布一些传言,说当今于监国这么做,可以说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为了老百姓得罪了大量有权有势以及有钱之人,这些人时时刻刻的都想要反扑,将当今的于监国置于死地,重新把这些新政收回,重新把各种沉重的负担再次加在这些老百姓的头上。
所以很多老百姓对此也深感忧虑,认为这天下虽然目前是于监国当权,但是毕竟还是朱家的天下,有朝一日万一监国大人失势的话,那么会不会也导致他们刚刚才享受了不久的这些新政,重新被朝廷官府收回,让他们回到以前那种民不聊生,被官府欺压,被权贵勋戚们压榨的时代。
现如今当他们听闻说当今圣上崇祯皇帝,下了罪己诏,并且要禅位给当今的于监国,不少百姓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说实在的普通的老百姓对于大明王朝并无多少留恋抑或是忠诚可言。
朱家的皇帝当权的时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么多年来大明的朝廷,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只是一些无尽的灾难,腐败的官场,各种加派加饷,无穷无尽的勒逼,多少普通百姓被官府朝廷逼迫的家破人亡,多少人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于遭灾之后,为了活命,易子而食,辗转沟壑之间,却无人问津。
所以这才会在前十几年间,流民军纵横中原数省,一呼百应从者无数,流民军大有星火燎原,要翻天的架势,岂不是正因为大明王朝不足持,所以才官逼民反的吗?
现在好不容易才有个好官于孝天于监国执掌了朝政,推出了一项又一项的新政,把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一件件的拿去,强力整治官场吏治,抓杀了大批为祸地方的官吏,还惩治了不少在地方为祸的士绅大户,还天下百姓了个朗朗乾坤。
现在当朝的崇祯皇帝,终于也算是个明白人,肯把皇位禅位给当今的监国大人,这对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了,监国大人继位登临天下,那么以后就不存在失势之说了,那么以后也就不必担心,他们刚刚享受了没两年的这种太平日子,随时朝不保夕,各种惠及他们的新政,会被重新收回了。
所以许多对此事支持的百姓,闻讯之后立即奔走相告,额手相庆,并且凑钱去买一挂鞭炮,点放起来,高兴的如同过年一般。
这就造成了民间的两极分化,民间处于社会高层的人士,对于此事大多数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当今圣上禅位给于孝天,肯定是受其所迫,不得不禅位给他,于孝天这是在公开谋权篡位,谋取大明天下,乃是大大的奸臣,奸佞中的奸佞,应该天下人共讨之,人人得而诛之才对。
而另一部分人则属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却持着对此支持的态度,觉得这是对他们来说好的不能再好的好事,这天下有德者居之,现如今的监国大人正是这种有德者,他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无数福祉,当有登临天下的德行,自然万心归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于朝中官员们对于这件事的反应,就比较为妙了,虽然现如今朝廷官员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算是以前留下任事的官吏,对于于孝天如此玩弄朝权于股上暗地里大为不满,但是却不敢当着外人的面说出来,充其量躲在被窝里面发一发牢骚。
现如今久未露面的崇祯帝突然间下诏,昭告天下要禅位给于孝天,这就代表着大明时代的终结,对于他们来说算不上利好的事情,于孝天的脾性他们现在都领教过了,做事刚愎自用,从来不讲情面,一意孤行,靠着武力强行推行他提出的各种新政,完全不顾及官员们以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感受,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力手腕,让他登基称皇,那么以后在他手下办事,恐怕日子就更难过了。
但是这丝毫不妨碍这些官员们闻讯之后,立即文武百官一起跑去找于孝天劝进,一个个表现的都无比的热忱,力劝于孝天接受当今崇祯帝的禅位,并且有人还洋洋洒洒的写了文章,引经据典的称这件事乃是顺应天下的好事,阿谀奉承的嘴脸昭然若揭。
于孝天回京之后,很委婉的婉拒了一番,然后装作在百官劝进之前,不得不顺应民心,最终答应了下来,如此惺惺作态,连他自己都觉得想要干呕一下。
于孝天暗自腹诽,这事儿明摆着就是他一手操纵,现如今还要装成一副无辜的样子,惺惺作态的表示不能接受,这样做人也太有点失败了,其实老子早就想要当这个皇帝了。
之所以老子要当皇帝,倒不是老子很在乎这个皇帝,而是只有当了皇帝之后,才能办事更理所当然一些,完全不必像现在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把持着朝政,做事总是别别扭扭的。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很清楚那些被他得罪到死的以前的既得伊利集团,虽然目前在他的强力压制之下,一个个偃旗息鼓暂时没有再蹦出来与它正面为敌,但是他很清楚这些家伙所拥有的能量之大。
现在他把持着朝政,掌握着天下最精锐的兵马,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后盾,但是以后呢?特别是他百年之后怎么办?他这一带可以掌控朝政,但是可以保证下一代还掌控着朝政吗?
到时候一旦他有朝一日驾鹤西去,找阎王爷报到下棋去了,那么会不会在他死后,他现在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那些以前的既得利益集团,肯定要做出反扑,一旦要是让这帮家伙重掌大权的话,那么他于孝天的子孙后代,恐怕就要受到最恐怖的清洗。
所以就算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这天下他也要拿在自己手里面,哪怕是他以后实行民主虚君制度,这要给后世子孙们留下一笔遗产,他倒不想让后世子孙都永远像以前朱家的后裔们那样,躺在祖上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奴役天下百姓,去充当社会蛀虫。
他的子孙除了继承皇位之外,每个人必须要作为一个平民,去自己给自己讨生活,而不能躺在他这个老子的功劳簿上,以后永远享受下去,那样的话他们可以享受一时,但是却迟早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有朝一日遭到新来者的清洗,到那时候他的后世子孙后代,恐怕就没机会像现在的朱家子孙们,受到他如此温和的对待了。
虽然他强行从这些皇亲国戚手中,夺走了他们很多既得利益,但是起码他没有祭出屠刀,将他们斩尽杀绝,而是留给了他们可以体面活下去的权力。
但是一旦要是让这帮原来的既得利益者们复辟的话,那么他于孝天的子孙后代恐怕就当真要遭了秧了,到时候他留下的这些根苗,能不能存于世间,恐怕都是未知数。
这也是于孝天之所以要逼迫崇祯退位,禅位给他的一个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这大明天下,他是要定了。
虽然他很清楚这么做,未来数年之中,肯定还会招致天下各处起一些乱子,很多大明旧臣或者是受到了他当政影响到了利益的家伙们肯定不肯甘心坐以待毙,会搞出很多幺蛾子,想方设法的打着光复大明的伪旗号,来造他的反。
但是只要他能继续掌控这个天下,那么就不怕这些人跳将出来,总而言之为了推行他的政策,实现他的理想,这些人什么时候跳出来,他就什么时候拍死他们,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他带着中华民族走向称霸世界的脚步,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所能带给华夏子孙的最大的福祉,绝不容心慈手软或者面子的问题,就阻碍了他的理想的实现。
于是就这么在京师之中,随后君臣之间上演了一场禅位于婉拒,接着继续禅位,继续婉拒的闹剧之后,于孝天终于最终答应了下来,把继位登基的时间,改在了正月二十,这样做也不算太仓促。
既然于孝天接受了崇祯的禅位,那么就要另立国号,还有改元的问题,于孝天力排众议,最终确定改国号为中。
于孝天认为,中字有和四方之意,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历朝历代,特指了中华民族,所以改国号为中,也就正了中国的国名,以后华夏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称之为大中,开创一个以中国为天地之间最强的历史。
所以于孝天最终确定改国号为中,而改元嘛,就采纳了现在已经位列朝班之中,在吏部当礼部侍郎的林易阳的意见,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句话之中的承天二字,改元承天,从崇祯十六年起,于孝天继位,便改元为承天元年。
至于对于退位让贤的崇祯帝,于孝天和众臣商议之后,决定册封崇祯为王,继续以他登基称帝之前的信王为他的封号,退位之后,信王将移出京师,迁往福建的泉州,在那里为崇祯另建一座王府,由大中朝廷为其奉养终身,其膝下之子,也可以世袭罔替,承接他的王位。
当然也有人暗地里散布一些传言,说当今于监国这么做,可以说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为了老百姓得罪了大量有权有势以及有钱之人,这些人时时刻刻的都想要反扑,将当今的于监国置于死地,重新把这些新政收回,重新把各种沉重的负担再次加在这些老百姓的头上。
所以很多老百姓对此也深感忧虑,认为这天下虽然目前是于监国当权,但是毕竟还是朱家的天下,有朝一日万一监国大人失势的话,那么会不会也导致他们刚刚才享受了不久的这些新政,重新被朝廷官府收回,让他们回到以前那种民不聊生,被官府欺压,被权贵勋戚们压榨的时代。
现如今当他们听闻说当今圣上崇祯皇帝,下了罪己诏,并且要禅位给当今的于监国,不少百姓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说实在的普通的老百姓对于大明王朝并无多少留恋抑或是忠诚可言。
朱家的皇帝当权的时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么多年来大明的朝廷,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只是一些无尽的灾难,腐败的官场,各种加派加饷,无穷无尽的勒逼,多少普通百姓被官府朝廷逼迫的家破人亡,多少人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于遭灾之后,为了活命,易子而食,辗转沟壑之间,却无人问津。
所以这才会在前十几年间,流民军纵横中原数省,一呼百应从者无数,流民军大有星火燎原,要翻天的架势,岂不是正因为大明王朝不足持,所以才官逼民反的吗?
现在好不容易才有个好官于孝天于监国执掌了朝政,推出了一项又一项的新政,把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一件件的拿去,强力整治官场吏治,抓杀了大批为祸地方的官吏,还惩治了不少在地方为祸的士绅大户,还天下百姓了个朗朗乾坤。
现在当朝的崇祯皇帝,终于也算是个明白人,肯把皇位禅位给当今的监国大人,这对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了,监国大人继位登临天下,那么以后就不存在失势之说了,那么以后也就不必担心,他们刚刚享受了没两年的这种太平日子,随时朝不保夕,各种惠及他们的新政,会被重新收回了。
所以许多对此事支持的百姓,闻讯之后立即奔走相告,额手相庆,并且凑钱去买一挂鞭炮,点放起来,高兴的如同过年一般。
这就造成了民间的两极分化,民间处于社会高层的人士,对于此事大多数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当今圣上禅位给于孝天,肯定是受其所迫,不得不禅位给他,于孝天这是在公开谋权篡位,谋取大明天下,乃是大大的奸臣,奸佞中的奸佞,应该天下人共讨之,人人得而诛之才对。
而另一部分人则属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却持着对此支持的态度,觉得这是对他们来说好的不能再好的好事,这天下有德者居之,现如今的监国大人正是这种有德者,他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无数福祉,当有登临天下的德行,自然万心归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于朝中官员们对于这件事的反应,就比较为妙了,虽然现如今朝廷官员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算是以前留下任事的官吏,对于于孝天如此玩弄朝权于股上暗地里大为不满,但是却不敢当着外人的面说出来,充其量躲在被窝里面发一发牢骚。
现如今久未露面的崇祯帝突然间下诏,昭告天下要禅位给于孝天,这就代表着大明时代的终结,对于他们来说算不上利好的事情,于孝天的脾性他们现在都领教过了,做事刚愎自用,从来不讲情面,一意孤行,靠着武力强行推行他提出的各种新政,完全不顾及官员们以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感受,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力手腕,让他登基称皇,那么以后在他手下办事,恐怕日子就更难过了。
但是这丝毫不妨碍这些官员们闻讯之后,立即文武百官一起跑去找于孝天劝进,一个个表现的都无比的热忱,力劝于孝天接受当今崇祯帝的禅位,并且有人还洋洋洒洒的写了文章,引经据典的称这件事乃是顺应天下的好事,阿谀奉承的嘴脸昭然若揭。
于孝天回京之后,很委婉的婉拒了一番,然后装作在百官劝进之前,不得不顺应民心,最终答应了下来,如此惺惺作态,连他自己都觉得想要干呕一下。
于孝天暗自腹诽,这事儿明摆着就是他一手操纵,现如今还要装成一副无辜的样子,惺惺作态的表示不能接受,这样做人也太有点失败了,其实老子早就想要当这个皇帝了。
之所以老子要当皇帝,倒不是老子很在乎这个皇帝,而是只有当了皇帝之后,才能办事更理所当然一些,完全不必像现在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把持着朝政,做事总是别别扭扭的。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很清楚那些被他得罪到死的以前的既得伊利集团,虽然目前在他的强力压制之下,一个个偃旗息鼓暂时没有再蹦出来与它正面为敌,但是他很清楚这些家伙所拥有的能量之大。
现在他把持着朝政,掌握着天下最精锐的兵马,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后盾,但是以后呢?特别是他百年之后怎么办?他这一带可以掌控朝政,但是可以保证下一代还掌控着朝政吗?
到时候一旦他有朝一日驾鹤西去,找阎王爷报到下棋去了,那么会不会在他死后,他现在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那些以前的既得利益集团,肯定要做出反扑,一旦要是让这帮家伙重掌大权的话,那么他于孝天的子孙后代,恐怕就要受到最恐怖的清洗。
所以就算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这天下他也要拿在自己手里面,哪怕是他以后实行民主虚君制度,这要给后世子孙们留下一笔遗产,他倒不想让后世子孙都永远像以前朱家的后裔们那样,躺在祖上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奴役天下百姓,去充当社会蛀虫。
他的子孙除了继承皇位之外,每个人必须要作为一个平民,去自己给自己讨生活,而不能躺在他这个老子的功劳簿上,以后永远享受下去,那样的话他们可以享受一时,但是却迟早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有朝一日遭到新来者的清洗,到那时候他的后世子孙后代,恐怕就没机会像现在的朱家子孙们,受到他如此温和的对待了。
虽然他强行从这些皇亲国戚手中,夺走了他们很多既得利益,但是起码他没有祭出屠刀,将他们斩尽杀绝,而是留给了他们可以体面活下去的权力。
但是一旦要是让这帮原来的既得利益者们复辟的话,那么他于孝天的子孙后代恐怕就当真要遭了秧了,到时候他留下的这些根苗,能不能存于世间,恐怕都是未知数。
这也是于孝天之所以要逼迫崇祯退位,禅位给他的一个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这大明天下,他是要定了。
虽然他很清楚这么做,未来数年之中,肯定还会招致天下各处起一些乱子,很多大明旧臣或者是受到了他当政影响到了利益的家伙们肯定不肯甘心坐以待毙,会搞出很多幺蛾子,想方设法的打着光复大明的伪旗号,来造他的反。
但是只要他能继续掌控这个天下,那么就不怕这些人跳将出来,总而言之为了推行他的政策,实现他的理想,这些人什么时候跳出来,他就什么时候拍死他们,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他带着中华民族走向称霸世界的脚步,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所能带给华夏子孙的最大的福祉,绝不容心慈手软或者面子的问题,就阻碍了他的理想的实现。
于是就这么在京师之中,随后君臣之间上演了一场禅位于婉拒,接着继续禅位,继续婉拒的闹剧之后,于孝天终于最终答应了下来,把继位登基的时间,改在了正月二十,这样做也不算太仓促。
既然于孝天接受了崇祯的禅位,那么就要另立国号,还有改元的问题,于孝天力排众议,最终确定改国号为中。
于孝天认为,中字有和四方之意,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历朝历代,特指了中华民族,所以改国号为中,也就正了中国的国名,以后华夏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称之为大中,开创一个以中国为天地之间最强的历史。
所以于孝天最终确定改国号为中,而改元嘛,就采纳了现在已经位列朝班之中,在吏部当礼部侍郎的林易阳的意见,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句话之中的承天二字,改元承天,从崇祯十六年起,于孝天继位,便改元为承天元年。
至于对于退位让贤的崇祯帝,于孝天和众臣商议之后,决定册封崇祯为王,继续以他登基称帝之前的信王为他的封号,退位之后,信王将移出京师,迁往福建的泉州,在那里为崇祯另建一座王府,由大中朝廷为其奉养终身,其膝下之子,也可以世袭罔替,承接他的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