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页
杜若当初也与孙秉德说,他承认党争不可消灭,只是要看时机,大虞正处风雨飘摇之际,文官再分派系,忙于争斗,无异于在继续耗尽大虞的生气。
党争可有,但不可到不可控的地步,朝堂上的党争应当是在无形中达到制衡,而不是让朝堂上四处都充斥着党争,如一团阴云笼罩了整个国家。
杜若缓缓点了头:“臣明白,会与新入六部的官员多多接触。”
“之前先生也提过重开国子监的事,朕觉得差不多可以考虑一二了。”谢如琢清楚杜若不是空有高风亮节而过于固执的文官,他的理想其实和孙秉德一样,治国平天下不得不牺牲许多本应坚守的道义,让自己偶尔也随波逐流一下,因而他只要答应了,谢如琢就无需担忧,转而道,“虽然孙秉德大概不会同意,开了国子监又会有新的士子入朝,他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追随于他,毕竟先生也名声在外,年轻士子许多都会以先生为目标。”
见杜若有些沉默,谢如琢忍不住催他道:“所以先生快说说,重开国子监之事怎么样?”
陛下有时候真像个小孩子,不过确实也还没成年,杜若回过神,低头笑了一下,道:“确实差不多可以考虑了。先前我们在乐州还没站稳脚跟,现在绥坊稳固,衡川又收回了一半,今年再次南下,若不出意外,整个衡川都可以收回。不过,此事还是不要速度过快,现在可以做些前期的准备,等大军明年年初还朝,衡川全部收回了,再正式去办,到时阻力应该会小一些。”
谢如琢颔首,又道:“对了,孙秉德还提了换人提督三大营的事,看样子是又坐不住了。除了韩臻,先生还有其他人选吗?”
“臣明白陛下的想法,也支持陛下那么做,大虞后来再难出能独当一面的武将,也是因为朝廷对武将不信任,事事都让文官压武将一头,长此以往,谁还愿意为国征战。”杜若收敛笑意,正色道,“但臣也不得不说一句,此时还不是时候,陛下必须要暂时让步。”
谢如琢刚轻松了一些的心情又低落了下去,烦躁得连自称都忘了:“我是真不想让韩臻去,孙秉德亲自去我都可以选择退让。”
没想到谢如琢对韩臻嫌弃成这样,杜若有些啼笑皆非,略一思量,道:“不如这样,陛下答应元翁推行新政,怎么推都由元翁做主,陛下不插手,以此为条件换一个人提督三大营。”
办法是可行,但难就难在他们也没人选,谢如琢皱眉道:“先生肯定知道朕属意谁,孙秉德肯定不会同意的,到时说不定闹得更厉害。”
谢如琢属意谁确实不需要猜,费尽心力培植的那个武将不是沈辞还有谁,但先不说沈辞现在阶品不够,抛开这些虚的东西,孙秉德也断然不会同意。沈辞在谢如琢和文官们之间本来就有点敏感,为大虞打打仗大家不会说什么,谢如琢要培养他要拉拢他也可以理解和忍受,但真的触及到了文官的利益就不是这么好说话了。
三大营其他人谢如琢不满意,文官们也不会满意,除此之外,就只有考虑宦官,但让何小满去,文官们还是要炸毛。
杜若沉吟道:“臣还是建议陛下考虑选大珰提督三大营为好,这比武将还更容易接受。不选督主,换个人或许可行。”
宫门快要落钥,谢如琢没有再留杜若,去骑射场陪谢明庭练了会骑射,又吃过晚饭,消失了一天的何小满终于出现了。
何小满非常识趣地对昨夜之事闭口不提,好像沈辞从没进过宫似的,谢如琢万分感动,下定决心以后也不提他和宋青来难以启齿的事,大家心照不宣,甚好甚好。
“伴伴,我前面和先生谈了一下关于提督三大营人选的事。”谢如琢为了感激何小满的心照不宣,把今晚精致的芸豆卷推给何小满,忍痛割爱,少吃两块,“先生觉得不能让武将去,但伴伴你去,孙秉德他们肯定不同意,伴伴觉得还有其他人选吗?”
不能让武将去,那就是提议宦官,只不过谢如琢不会在他面前说出宦官这两个字,何小满认真思索了一番,道:“太后的人怎么样?比起陛下,孙秉德应该更能接受太后的插手。比如林汾?”
“林汾啊……”谢如琢撇撇嘴,神情显然是不太满意,“母后虽然无心真正掌权,但她和吴显荣还是盟友关系,让母后的人去提督三大营,不就等于是吴显荣的人?吴显英已经在三千营了,再来一个就过分了。”
话是这么说,但何小满知道,谢如琢归根到底是不想让任何属于其他势力的人掺和进来,想尽可能地让三大营攥在自己手上,因而无论是孙秉德,还是太后,抑或是吴显荣,都没什么分别,说来说去都是同一类人——不是自己人。
而杜若之所以还是建议谢如琢让宦官去,也是因为相比外臣,皇帝更愿意信任宦官,何小满摇摇头道:“奴婢想不出其他人还有谁合适的。”
谢如琢也有点发愁,内廷二十四衙门里得势些的无非是司礼监与御马监,御马监本就掌兵符,与兵部有很多联系,再提督三大营不太合适。
“司礼监……我倒是想起了一个人。”谢如琢脑中灵光一闪,忙道,“王谌怎么样?”
“王谌?”何小满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自己确实忽略了这个人,“奴婢倒是一时没想到。”
司礼监秉笔已是个令人无比歆羡的职位,何况素来秉笔中还能有一位可以提督东厂,然而司礼监真正的老大并不是秉笔,十二监的掌事者叫做掌印太监,故而司礼监中也是有这位掌印太监。
党争可有,但不可到不可控的地步,朝堂上的党争应当是在无形中达到制衡,而不是让朝堂上四处都充斥着党争,如一团阴云笼罩了整个国家。
杜若缓缓点了头:“臣明白,会与新入六部的官员多多接触。”
“之前先生也提过重开国子监的事,朕觉得差不多可以考虑一二了。”谢如琢清楚杜若不是空有高风亮节而过于固执的文官,他的理想其实和孙秉德一样,治国平天下不得不牺牲许多本应坚守的道义,让自己偶尔也随波逐流一下,因而他只要答应了,谢如琢就无需担忧,转而道,“虽然孙秉德大概不会同意,开了国子监又会有新的士子入朝,他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追随于他,毕竟先生也名声在外,年轻士子许多都会以先生为目标。”
见杜若有些沉默,谢如琢忍不住催他道:“所以先生快说说,重开国子监之事怎么样?”
陛下有时候真像个小孩子,不过确实也还没成年,杜若回过神,低头笑了一下,道:“确实差不多可以考虑了。先前我们在乐州还没站稳脚跟,现在绥坊稳固,衡川又收回了一半,今年再次南下,若不出意外,整个衡川都可以收回。不过,此事还是不要速度过快,现在可以做些前期的准备,等大军明年年初还朝,衡川全部收回了,再正式去办,到时阻力应该会小一些。”
谢如琢颔首,又道:“对了,孙秉德还提了换人提督三大营的事,看样子是又坐不住了。除了韩臻,先生还有其他人选吗?”
“臣明白陛下的想法,也支持陛下那么做,大虞后来再难出能独当一面的武将,也是因为朝廷对武将不信任,事事都让文官压武将一头,长此以往,谁还愿意为国征战。”杜若收敛笑意,正色道,“但臣也不得不说一句,此时还不是时候,陛下必须要暂时让步。”
谢如琢刚轻松了一些的心情又低落了下去,烦躁得连自称都忘了:“我是真不想让韩臻去,孙秉德亲自去我都可以选择退让。”
没想到谢如琢对韩臻嫌弃成这样,杜若有些啼笑皆非,略一思量,道:“不如这样,陛下答应元翁推行新政,怎么推都由元翁做主,陛下不插手,以此为条件换一个人提督三大营。”
办法是可行,但难就难在他们也没人选,谢如琢皱眉道:“先生肯定知道朕属意谁,孙秉德肯定不会同意的,到时说不定闹得更厉害。”
谢如琢属意谁确实不需要猜,费尽心力培植的那个武将不是沈辞还有谁,但先不说沈辞现在阶品不够,抛开这些虚的东西,孙秉德也断然不会同意。沈辞在谢如琢和文官们之间本来就有点敏感,为大虞打打仗大家不会说什么,谢如琢要培养他要拉拢他也可以理解和忍受,但真的触及到了文官的利益就不是这么好说话了。
三大营其他人谢如琢不满意,文官们也不会满意,除此之外,就只有考虑宦官,但让何小满去,文官们还是要炸毛。
杜若沉吟道:“臣还是建议陛下考虑选大珰提督三大营为好,这比武将还更容易接受。不选督主,换个人或许可行。”
宫门快要落钥,谢如琢没有再留杜若,去骑射场陪谢明庭练了会骑射,又吃过晚饭,消失了一天的何小满终于出现了。
何小满非常识趣地对昨夜之事闭口不提,好像沈辞从没进过宫似的,谢如琢万分感动,下定决心以后也不提他和宋青来难以启齿的事,大家心照不宣,甚好甚好。
“伴伴,我前面和先生谈了一下关于提督三大营人选的事。”谢如琢为了感激何小满的心照不宣,把今晚精致的芸豆卷推给何小满,忍痛割爱,少吃两块,“先生觉得不能让武将去,但伴伴你去,孙秉德他们肯定不同意,伴伴觉得还有其他人选吗?”
不能让武将去,那就是提议宦官,只不过谢如琢不会在他面前说出宦官这两个字,何小满认真思索了一番,道:“太后的人怎么样?比起陛下,孙秉德应该更能接受太后的插手。比如林汾?”
“林汾啊……”谢如琢撇撇嘴,神情显然是不太满意,“母后虽然无心真正掌权,但她和吴显荣还是盟友关系,让母后的人去提督三大营,不就等于是吴显荣的人?吴显英已经在三千营了,再来一个就过分了。”
话是这么说,但何小满知道,谢如琢归根到底是不想让任何属于其他势力的人掺和进来,想尽可能地让三大营攥在自己手上,因而无论是孙秉德,还是太后,抑或是吴显荣,都没什么分别,说来说去都是同一类人——不是自己人。
而杜若之所以还是建议谢如琢让宦官去,也是因为相比外臣,皇帝更愿意信任宦官,何小满摇摇头道:“奴婢想不出其他人还有谁合适的。”
谢如琢也有点发愁,内廷二十四衙门里得势些的无非是司礼监与御马监,御马监本就掌兵符,与兵部有很多联系,再提督三大营不太合适。
“司礼监……我倒是想起了一个人。”谢如琢脑中灵光一闪,忙道,“王谌怎么样?”
“王谌?”何小满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自己确实忽略了这个人,“奴婢倒是一时没想到。”
司礼监秉笔已是个令人无比歆羡的职位,何况素来秉笔中还能有一位可以提督东厂,然而司礼监真正的老大并不是秉笔,十二监的掌事者叫做掌印太监,故而司礼监中也是有这位掌印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