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石韬倒是解了疑惑,心满意足,可云涯儿想要回答却还未问得半分,怎愿轻易放其归去?旋即又再转念一想,自己与其结识不过两日,还不甚相熟,如今求其相助,只怕还为时尚早。此时心急亦难成事,与其纠缠追问,令其反感,倒不如放其归去,待到日后再伺机相问。便也将手托起,与之告别。
两人明已各自行礼步入,这才不过行了三步,那石韬却又转身来讲云涯儿喊住,令作云涯儿颇感意外。此本自己常做之事,未想这石韬倒与自己处事极像,继而转头询问所为何事。
只见那石韬高托双手,面上带笑,“方才心中急切,未作细想,这般走出几步,才是想起蔡小兄既然也是元直之友,应当能够相助一二,不知可有闲暇,再听我一言?”
未想自己未好意思向其求助,其却先来找己,且是方才还言不应管之过多,这般倒又自己提起此事来。料想此人倒也不是何言出必行之人,若是能多卖些顺水人情,日后办事倒也方便。何况徐福几次相助于己,自己也帮回权当还礼,并不吃亏。但又想来,倘若答应得太过干脆,其必不知恩,收效甚微,还是必须假意推辞一番,以吊其心。
于是双眉紧挤,佯装关切问道:“蔡某居此村,本来就无甚要紧事办,这闲暇自然不少,只是不知石兄口中所言何事,须我相助?”其实本意只是套之言,并非真问。
而那石韬却入了心去,仍未将手放回,又再躬身,“蔡小兄所言极是,石韬方才又多无礼,这求人办事,又岂有不告知何事之理?”随后才将上身挺直,再而说道:“此事其实本与我等无关,实也非元直之过。我且长话短说,你可还记得昨日之时,元直逃走?因其身手矫健,飞奔极远,我二人追之许久,也未追上。本已欲放弃,却见其突然立于道中,举壶而哭。我二人不知其是为何,便上前相问,但其并不搭理,而不时重复一些只言片语。以我理解,大概是在感叹行侠仗义不过是害人害己,不如就此荒废一生来的自在。此本酒后之言,不应当真,然那行侠仗义乃是其最为看重之事,被其这般否定,又不得不令人生疑。”
说至此处,石韬又将手托至下颌之上,沉思而问:“我与元直自**好,也从未见其如此。本来其所遇何事,我等自不宜过问,但我乃其友,实不忍看其如此。奈何我等与其一年未见,并不知其在外所遇何事,思来想去,也不知其为何有此之忧。蔡小兄曾与其多次在外相遇,不知是否曾见其忧伤,还敬请告知。”说罢,这般倒是比之先前拘礼许多,又是躬身一礼。
观这石韬对徐福之事如此上心,云涯儿不禁有些感动,自己似乎还并未有此替己排忧之友。出于此心,也是非帮不可,继而又于脑中努力回想几次见那徐福之景。初次见时,其的确是意气风发,脸上始终挂着得意,想要其忧倒也并非易事;而再见其时,则是有人假借黄巾之名劫掠村镇,被其阻拦,此时其已稍显忧思……往后每次再见,其忧皆会增添一分,直至最后与楚阙分别,已是难展笑颜。
想至如此,心中不由大惊,其三番几次前来相助试探于己,大概是因行侠仗义,绝非是其口中所说那般。如此说来,其忧之事,实际与己有关,且绝不仅是黄巾为祸那般简单。思来此事关重大,还不知这石韬是何底细,这般已不能再如实相告于其,否则恐怕自己又难再有安宁。于是故意掐去与己有关部分,而向石韬说道,徐福是因忧国忧民,才如此感伤。
即便明知石韬并非能够轻易蒙骗之人,也只能出此下策,尽量表现愚钝一些,以麻痹其心。那石韬听了,脸上虽仍疑惑,却并未多言,只自说一句“原是如此?”而又与多加感谢,再行告辞。云涯儿担心再作多言自己也会露出马甲,便也欣然同意其辞,并且加紧脚步,为免此人又再将己拦住,径直冲回租住之处。
回了屋中,歇于榻上,想来还是有些后怕,若非楚阙常伴自己左右,而掣肘徐福,只怕在令徐福改变主意以前,自己早已人头落地。而己一路能够平安无事,也绝非徐福所说那般是己扮猪吃虎,而真是有贵人相助罢了。
如今贵人不在,徐福也已因此忧郁,不再过问此事。但实际之上,此事并未解决,那士口虽消停了半年,终归还会再来,自己这清闲日子又能再过几日?如此看来,治好楚阙已不单单是为令己心安,而根本就是在为谋取生机,绝非他人之事!当务之急,也只得先向徐福问得头绪,而再劝说楚阙一同寻医问诊或找寻太平要术。尽管此二事皆不容易,自也比在此空耗时日要墙上百倍,至于那神医之事,也只能放在劝回楚阙之后了。
理好思路,云涯儿便将树枝剑摘下,重新配上长刀,想来虽不趁手,但起码也比那树枝剑更具威慑。而后检查随身物件,无意发现胸前镖套又再隆起,于是伸手去摸,果然是一硬物,随即将之拿出。只见手中竹片之上安然绑着一红色香囊,尤为惊讶,而慌忙解开细绳。摊开之后,两面翻看,不仅真是自己那只,并且**已被黄线缝好,原破口之处还又添了一雀,以作遮盖。
望见这黄线所绣之雀,云涯儿已是目瞪口呆,不想自己在此村中住了一月,竟至如今才发现护符早已归还。思来想去,又觉不对,此甲自己每日穿戴,虽并未检查,但如此明显之处,又怎不能察觉?分明是近日趁己不觉之时才偷偷放回,莫非……而再联想徐福突然反常,想得若是因此,以徐福性格,倒也能做出此事,更是坚信此想。
(本章完)
两人明已各自行礼步入,这才不过行了三步,那石韬却又转身来讲云涯儿喊住,令作云涯儿颇感意外。此本自己常做之事,未想这石韬倒与自己处事极像,继而转头询问所为何事。
只见那石韬高托双手,面上带笑,“方才心中急切,未作细想,这般走出几步,才是想起蔡小兄既然也是元直之友,应当能够相助一二,不知可有闲暇,再听我一言?”
未想自己未好意思向其求助,其却先来找己,且是方才还言不应管之过多,这般倒又自己提起此事来。料想此人倒也不是何言出必行之人,若是能多卖些顺水人情,日后办事倒也方便。何况徐福几次相助于己,自己也帮回权当还礼,并不吃亏。但又想来,倘若答应得太过干脆,其必不知恩,收效甚微,还是必须假意推辞一番,以吊其心。
于是双眉紧挤,佯装关切问道:“蔡某居此村,本来就无甚要紧事办,这闲暇自然不少,只是不知石兄口中所言何事,须我相助?”其实本意只是套之言,并非真问。
而那石韬却入了心去,仍未将手放回,又再躬身,“蔡小兄所言极是,石韬方才又多无礼,这求人办事,又岂有不告知何事之理?”随后才将上身挺直,再而说道:“此事其实本与我等无关,实也非元直之过。我且长话短说,你可还记得昨日之时,元直逃走?因其身手矫健,飞奔极远,我二人追之许久,也未追上。本已欲放弃,却见其突然立于道中,举壶而哭。我二人不知其是为何,便上前相问,但其并不搭理,而不时重复一些只言片语。以我理解,大概是在感叹行侠仗义不过是害人害己,不如就此荒废一生来的自在。此本酒后之言,不应当真,然那行侠仗义乃是其最为看重之事,被其这般否定,又不得不令人生疑。”
说至此处,石韬又将手托至下颌之上,沉思而问:“我与元直自**好,也从未见其如此。本来其所遇何事,我等自不宜过问,但我乃其友,实不忍看其如此。奈何我等与其一年未见,并不知其在外所遇何事,思来想去,也不知其为何有此之忧。蔡小兄曾与其多次在外相遇,不知是否曾见其忧伤,还敬请告知。”说罢,这般倒是比之先前拘礼许多,又是躬身一礼。
观这石韬对徐福之事如此上心,云涯儿不禁有些感动,自己似乎还并未有此替己排忧之友。出于此心,也是非帮不可,继而又于脑中努力回想几次见那徐福之景。初次见时,其的确是意气风发,脸上始终挂着得意,想要其忧倒也并非易事;而再见其时,则是有人假借黄巾之名劫掠村镇,被其阻拦,此时其已稍显忧思……往后每次再见,其忧皆会增添一分,直至最后与楚阙分别,已是难展笑颜。
想至如此,心中不由大惊,其三番几次前来相助试探于己,大概是因行侠仗义,绝非是其口中所说那般。如此说来,其忧之事,实际与己有关,且绝不仅是黄巾为祸那般简单。思来此事关重大,还不知这石韬是何底细,这般已不能再如实相告于其,否则恐怕自己又难再有安宁。于是故意掐去与己有关部分,而向石韬说道,徐福是因忧国忧民,才如此感伤。
即便明知石韬并非能够轻易蒙骗之人,也只能出此下策,尽量表现愚钝一些,以麻痹其心。那石韬听了,脸上虽仍疑惑,却并未多言,只自说一句“原是如此?”而又与多加感谢,再行告辞。云涯儿担心再作多言自己也会露出马甲,便也欣然同意其辞,并且加紧脚步,为免此人又再将己拦住,径直冲回租住之处。
回了屋中,歇于榻上,想来还是有些后怕,若非楚阙常伴自己左右,而掣肘徐福,只怕在令徐福改变主意以前,自己早已人头落地。而己一路能够平安无事,也绝非徐福所说那般是己扮猪吃虎,而真是有贵人相助罢了。
如今贵人不在,徐福也已因此忧郁,不再过问此事。但实际之上,此事并未解决,那士口虽消停了半年,终归还会再来,自己这清闲日子又能再过几日?如此看来,治好楚阙已不单单是为令己心安,而根本就是在为谋取生机,绝非他人之事!当务之急,也只得先向徐福问得头绪,而再劝说楚阙一同寻医问诊或找寻太平要术。尽管此二事皆不容易,自也比在此空耗时日要墙上百倍,至于那神医之事,也只能放在劝回楚阙之后了。
理好思路,云涯儿便将树枝剑摘下,重新配上长刀,想来虽不趁手,但起码也比那树枝剑更具威慑。而后检查随身物件,无意发现胸前镖套又再隆起,于是伸手去摸,果然是一硬物,随即将之拿出。只见手中竹片之上安然绑着一红色香囊,尤为惊讶,而慌忙解开细绳。摊开之后,两面翻看,不仅真是自己那只,并且**已被黄线缝好,原破口之处还又添了一雀,以作遮盖。
望见这黄线所绣之雀,云涯儿已是目瞪口呆,不想自己在此村中住了一月,竟至如今才发现护符早已归还。思来想去,又觉不对,此甲自己每日穿戴,虽并未检查,但如此明显之处,又怎不能察觉?分明是近日趁己不觉之时才偷偷放回,莫非……而再联想徐福突然反常,想得若是因此,以徐福性格,倒也能做出此事,更是坚信此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