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安宁 作者:善徊
何大爷传授于他的知识是老一辈们一代一代钻研、探索、创新而来的,这些瑰宝往往看似理所应当,并不出彩,但只要看到其本源,就可以以此为基点,进行千变万化的创造。
但时间一长,何宁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后,就总觉得思维受到了限制。老一套固定的模子需要被打破,新的知识需要被吸收,以产生更多的创造力。
这天,正好父亲何大柱要到镇上交一批做好的摇篮,顺便买一头壮实的黄牛。毕竟以后若是经常来镇上交货,老借别人家的牛也不是个事。虽然该掏的租金一文没少过,别人也愿意出借家里的牛,但要是真到了农忙时候,没准会借不来牛耽误了事。
而买牛这事得靠何大爷的眼力,老人家年纪大见识多,对牛也有几分了解,是此行不可或缺的人。
何宁也打算一起去镇上。一来呢,到这里这么久了也没出去逛过,老在家里憋着思维都固化了;二来呢,能到镇上别的木匠铺里见识见识;这三嘛,还可以去镇上的书局看看,能找到有关木工的书就最好不过了,即便没有,那能找到关于这个世界风土人情的奇闻异志也是不错的。
而何安也被何老娘交与了生活物资采购的重任,需要一同往镇上去。
何大柱选的这天正好是镇上赶集会的时候,热热闹闹的的集市里有不少卖小吃的,卖菜的,卖胭脂水粉的,还有吹糖人,捏泥人儿的,运气好时还能在码头附近碰到杂耍的。这个镇子不大却能如此热闹,得得益于镇子依偎的河流——定中河,镇子依定中河而建,又因定中河而繁盛,顾名曰“定中镇”。
定中镇上的所见所闻让第一次见识到古代镇子的何宁吃了一惊,看来这里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民安物丰。
四人一路走马观花,倒也不耽误正事,先跟着何父到一家杂货铺交了货。
这件杂货铺名“稚淑坊”,名字起得秀气也让人一目了然,店内专卖各种女士及幼童用品,小到银针彩线、首饰布匹,大到织布机、屏风、美人榻等应有尽有。虽然种类繁多,物品琳琅满目,却因合理的摆放布局而不显得杂乱。不得不说其老板绝对是个精明玲珑之人,懂得女人与孩子的钱最好赚的道理。
何氏摇篮在镇上的第一笔生意就是和稚淑坊做的,何父还应店主的建议给品质上好的摇篮上雕刻了寓意吉祥的图案。
虽然这些除了好看就没什么别的功能的图案在和宁看来甚是鸡肋,但也不能就这么忽视市场回馈的信息。为此,何宁还花费了不少功夫在学习雕刻上,奈何确实对此兴趣寥寥,水平也只能达到个入门级。
何父在稚淑坊交了货,何安也正好购置了一批母亲李清交代买的针线。
看见摆放在台面上的几匹棉布质量不错,何宁想起了何安身上的衣服,正想着买些回去给他做身新衣服,却想起自己囊中羞涩,钱财都交给何安保管了。
不花钱的时候也没觉得自己窘迫,等到有了花钱的地方才发现存款竟如此微薄,看来这次回去花点心思赚钱才行,否则别说买布了,就是给家里的妹妹们一人买朵绢花都够勉强的。
等四人出了稚淑坊就兵分两路,何大爷与何大柱直奔牛场选牛,何宁就和何安一起采购生活物资。
虽然要买的东西总结起来就四个字——生活物资,但林林总总的算起来可真是不少了。除了油、盐、醋等调味料,还有米、豆、面、糕点等粮食,等所有东西都买齐全了,两人的背篓也装满了。
虽然两人都是负重前行,但一点没影响何宁的兴致,两人一路走走停停,找到一家木工店。
说是店面,倒不如说是一个院子。宽敞的院子只用齐腰的篱笆围了一周,可以一目了然的看见几个刨木料的,雕刻的,安装的正在各司其职地忙活着。这样规模的木工店在这个镇上已经是最大的了,店主加上几个学徒已经可以满足整个镇子对木制品的需求了,甚至还常常能接到周边几个村子的活儿。
院子后面是一栋一进的房子,却有一间不小的厅堂,两边各有两间屋子。房屋的墙边摆放了几把新制的农具,从外面隐约可以看见厅堂内有几张家具的影子。如此看来这家木工店主要经营的大概是农具和家具的制作了,但也不排除做一些需要特殊定制的木制品。
令何宁惊喜的是,他竟然在院子里见到一架还未完工的筒车(俗称:水车),这个大件儿在何宁的眼中可比那些雕了花儿的美人榻有吸引力多了。
“咦?你是做出‘何氏摇篮’的何家人吗?”
不知不觉进到院子里的何宁被这声疑问唤回了神志,却不明白对方是怎么知道他的。眼前是一个十三岁左右的少年,古铜肤色,身材修长而有力,一看就是做惯了活的。何宁不确定对方是否是前身的旧识。
“抱歉,我们之前认识吗?”
“你不认识我,我却知道你。”
少年的话让他想起对方之前提到“何氏摇篮”,想必对方也是因此而关注过何家吧,但有一点却令何宁有些疑惑。
“那你是怎么知道我是制‘何氏摇篮’的何家人?”
听到何宁的发问,少年的眼神下意识的瞟了一眼站在何宁身后的何安,表情有些怪异。
一直关注着对方举动的何宁也发现了少年的眼神,顺势看到了身后的何安,瞬间秒懂了,原来带着何安的自己就像身后贴了一张巨型标签。
北猛国人的五官相比起夏国的人来说立体不少,眼睛瞳孔的颜色也大多是较浅的棕色,毛发浓密还普遍自然卷,种种特征都与传统的夏国人区别甚大。
何安身为两国混血,五官相比起北猛国人没有那么立体,但也是棱角分明,浓眉双眼皮再加一头自然卷,这样子在一群夏国人堆儿里也算是十分突出了。
也是何宁以往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见惯了混血,对何安的外貌没觉得有什么异常的地方,甚至有时候还会暗搓搓地羡慕这样很man的外貌。
可对于生活在中原的夏国人来说,没有自己国家文字、游牧为生的北猛国人代表的是粗鲁、蛮夷、未开化,北猛国人的外貌也被“恶屋及乌”,视作丑陋粗鄙。
何宁不喜欢少年甚至周围几人投在何安身上不礼貌的目光,也不想跟他们讨论审美的问题。这种时候,转移话题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架筒车是你做的吗?”
谈到筒车,少年的表情立马焕发出亮眼的光彩。
“你也知道筒车吗?这是我跟父亲到南方时见到的大家伙,用来灌溉农田很是实用的,我想把它做出来,可是中间有几个地方总是做不好。你知道它的名字,你会做吗?”
第31章 结果?过程
两个年龄相仿的大男孩有个相同的兴趣爱好,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再加上少年心性简单而真挚,即便两人交往中发生过一些小摩擦,转眼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样的性情让两人结为了好友。
相互了解后的何宁也意识到这位名王章沐的少年,也算是痴人一个了。
王章沐家里是世代做木活儿的,这家木工店就是他家开的。他的父亲和爷爷也是镇上有名的木匠,镇上大户人家嫁闺女都会提前跟他家打好招呼预定婚床。他的爷爷年轻时曾单独一人耗费三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张千工床。千工床是一种极为考究的婚床,需要做工的木匠一天一工耗费千工的工时来完成。
而王章沐的父亲也即将完成自己的第一张千工床,可以说婚床和家具是他王家祖传的手艺。
可到了孙子辈儿,作为长孙的王章沐却“不学无术”,不想着好好学习制作家具,反倒醉心于研制各种农具,让王氏爷俩操了不少心。
比如王章沐自己提到随着父亲到南方游历的那次,王父本想着带儿子到南方繁华的大城市见识见识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千工床,期望儿子能“改邪归正”,体会到千工床的真正魅力。可结果却恰恰相反,王章沐完全被南方稻田内的筒车吸引去了注意力,根本没领悟到千工床半分魅力。
无计可施的王父终于对大儿子放弃了治疗,任其肆意地朝着农具研究道路愈走愈远,只能寄希望于刚学会刨木料的次子了。
在王父眼中长歪了的王章沐与何宁却是兴趣相投,两人都对繁复的图形雕刻不太感冒,反而更喜欢机械类的研究方向。
对于筒车,何宁也很是感兴趣,以前还在南方的田地里或是旅游景区见过不少,也在网上查过运行原理,大概知道个章程。但亲自动手去做一个筒车是何宁从来没想过的,感觉就像眼前突然打开了一扇大门。
以前何宁想起机械,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汽车、轮船、机床,就是枪、弩、机器人等,都是一些现代产品,在古代几乎不可能接触,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
但何宁忘了一点,即便是我国古代也早就出现并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机械原理了,而这些技能最大的发挥之处除了武器就是农具。
何宁脑海中能够回忆到的古时的农具小到独轮车,大到龙骨水车,都是先祖们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蕴藏的奥妙足以让何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了。
何大爷传授于他的知识是老一辈们一代一代钻研、探索、创新而来的,这些瑰宝往往看似理所应当,并不出彩,但只要看到其本源,就可以以此为基点,进行千变万化的创造。
但时间一长,何宁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后,就总觉得思维受到了限制。老一套固定的模子需要被打破,新的知识需要被吸收,以产生更多的创造力。
这天,正好父亲何大柱要到镇上交一批做好的摇篮,顺便买一头壮实的黄牛。毕竟以后若是经常来镇上交货,老借别人家的牛也不是个事。虽然该掏的租金一文没少过,别人也愿意出借家里的牛,但要是真到了农忙时候,没准会借不来牛耽误了事。
而买牛这事得靠何大爷的眼力,老人家年纪大见识多,对牛也有几分了解,是此行不可或缺的人。
何宁也打算一起去镇上。一来呢,到这里这么久了也没出去逛过,老在家里憋着思维都固化了;二来呢,能到镇上别的木匠铺里见识见识;这三嘛,还可以去镇上的书局看看,能找到有关木工的书就最好不过了,即便没有,那能找到关于这个世界风土人情的奇闻异志也是不错的。
而何安也被何老娘交与了生活物资采购的重任,需要一同往镇上去。
何大柱选的这天正好是镇上赶集会的时候,热热闹闹的的集市里有不少卖小吃的,卖菜的,卖胭脂水粉的,还有吹糖人,捏泥人儿的,运气好时还能在码头附近碰到杂耍的。这个镇子不大却能如此热闹,得得益于镇子依偎的河流——定中河,镇子依定中河而建,又因定中河而繁盛,顾名曰“定中镇”。
定中镇上的所见所闻让第一次见识到古代镇子的何宁吃了一惊,看来这里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民安物丰。
四人一路走马观花,倒也不耽误正事,先跟着何父到一家杂货铺交了货。
这件杂货铺名“稚淑坊”,名字起得秀气也让人一目了然,店内专卖各种女士及幼童用品,小到银针彩线、首饰布匹,大到织布机、屏风、美人榻等应有尽有。虽然种类繁多,物品琳琅满目,却因合理的摆放布局而不显得杂乱。不得不说其老板绝对是个精明玲珑之人,懂得女人与孩子的钱最好赚的道理。
何氏摇篮在镇上的第一笔生意就是和稚淑坊做的,何父还应店主的建议给品质上好的摇篮上雕刻了寓意吉祥的图案。
虽然这些除了好看就没什么别的功能的图案在和宁看来甚是鸡肋,但也不能就这么忽视市场回馈的信息。为此,何宁还花费了不少功夫在学习雕刻上,奈何确实对此兴趣寥寥,水平也只能达到个入门级。
何父在稚淑坊交了货,何安也正好购置了一批母亲李清交代买的针线。
看见摆放在台面上的几匹棉布质量不错,何宁想起了何安身上的衣服,正想着买些回去给他做身新衣服,却想起自己囊中羞涩,钱财都交给何安保管了。
不花钱的时候也没觉得自己窘迫,等到有了花钱的地方才发现存款竟如此微薄,看来这次回去花点心思赚钱才行,否则别说买布了,就是给家里的妹妹们一人买朵绢花都够勉强的。
等四人出了稚淑坊就兵分两路,何大爷与何大柱直奔牛场选牛,何宁就和何安一起采购生活物资。
虽然要买的东西总结起来就四个字——生活物资,但林林总总的算起来可真是不少了。除了油、盐、醋等调味料,还有米、豆、面、糕点等粮食,等所有东西都买齐全了,两人的背篓也装满了。
虽然两人都是负重前行,但一点没影响何宁的兴致,两人一路走走停停,找到一家木工店。
说是店面,倒不如说是一个院子。宽敞的院子只用齐腰的篱笆围了一周,可以一目了然的看见几个刨木料的,雕刻的,安装的正在各司其职地忙活着。这样规模的木工店在这个镇上已经是最大的了,店主加上几个学徒已经可以满足整个镇子对木制品的需求了,甚至还常常能接到周边几个村子的活儿。
院子后面是一栋一进的房子,却有一间不小的厅堂,两边各有两间屋子。房屋的墙边摆放了几把新制的农具,从外面隐约可以看见厅堂内有几张家具的影子。如此看来这家木工店主要经营的大概是农具和家具的制作了,但也不排除做一些需要特殊定制的木制品。
令何宁惊喜的是,他竟然在院子里见到一架还未完工的筒车(俗称:水车),这个大件儿在何宁的眼中可比那些雕了花儿的美人榻有吸引力多了。
“咦?你是做出‘何氏摇篮’的何家人吗?”
不知不觉进到院子里的何宁被这声疑问唤回了神志,却不明白对方是怎么知道他的。眼前是一个十三岁左右的少年,古铜肤色,身材修长而有力,一看就是做惯了活的。何宁不确定对方是否是前身的旧识。
“抱歉,我们之前认识吗?”
“你不认识我,我却知道你。”
少年的话让他想起对方之前提到“何氏摇篮”,想必对方也是因此而关注过何家吧,但有一点却令何宁有些疑惑。
“那你是怎么知道我是制‘何氏摇篮’的何家人?”
听到何宁的发问,少年的眼神下意识的瞟了一眼站在何宁身后的何安,表情有些怪异。
一直关注着对方举动的何宁也发现了少年的眼神,顺势看到了身后的何安,瞬间秒懂了,原来带着何安的自己就像身后贴了一张巨型标签。
北猛国人的五官相比起夏国的人来说立体不少,眼睛瞳孔的颜色也大多是较浅的棕色,毛发浓密还普遍自然卷,种种特征都与传统的夏国人区别甚大。
何安身为两国混血,五官相比起北猛国人没有那么立体,但也是棱角分明,浓眉双眼皮再加一头自然卷,这样子在一群夏国人堆儿里也算是十分突出了。
也是何宁以往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见惯了混血,对何安的外貌没觉得有什么异常的地方,甚至有时候还会暗搓搓地羡慕这样很man的外貌。
可对于生活在中原的夏国人来说,没有自己国家文字、游牧为生的北猛国人代表的是粗鲁、蛮夷、未开化,北猛国人的外貌也被“恶屋及乌”,视作丑陋粗鄙。
何宁不喜欢少年甚至周围几人投在何安身上不礼貌的目光,也不想跟他们讨论审美的问题。这种时候,转移话题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架筒车是你做的吗?”
谈到筒车,少年的表情立马焕发出亮眼的光彩。
“你也知道筒车吗?这是我跟父亲到南方时见到的大家伙,用来灌溉农田很是实用的,我想把它做出来,可是中间有几个地方总是做不好。你知道它的名字,你会做吗?”
第31章 结果?过程
两个年龄相仿的大男孩有个相同的兴趣爱好,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再加上少年心性简单而真挚,即便两人交往中发生过一些小摩擦,转眼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样的性情让两人结为了好友。
相互了解后的何宁也意识到这位名王章沐的少年,也算是痴人一个了。
王章沐家里是世代做木活儿的,这家木工店就是他家开的。他的父亲和爷爷也是镇上有名的木匠,镇上大户人家嫁闺女都会提前跟他家打好招呼预定婚床。他的爷爷年轻时曾单独一人耗费三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张千工床。千工床是一种极为考究的婚床,需要做工的木匠一天一工耗费千工的工时来完成。
而王章沐的父亲也即将完成自己的第一张千工床,可以说婚床和家具是他王家祖传的手艺。
可到了孙子辈儿,作为长孙的王章沐却“不学无术”,不想着好好学习制作家具,反倒醉心于研制各种农具,让王氏爷俩操了不少心。
比如王章沐自己提到随着父亲到南方游历的那次,王父本想着带儿子到南方繁华的大城市见识见识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千工床,期望儿子能“改邪归正”,体会到千工床的真正魅力。可结果却恰恰相反,王章沐完全被南方稻田内的筒车吸引去了注意力,根本没领悟到千工床半分魅力。
无计可施的王父终于对大儿子放弃了治疗,任其肆意地朝着农具研究道路愈走愈远,只能寄希望于刚学会刨木料的次子了。
在王父眼中长歪了的王章沐与何宁却是兴趣相投,两人都对繁复的图形雕刻不太感冒,反而更喜欢机械类的研究方向。
对于筒车,何宁也很是感兴趣,以前还在南方的田地里或是旅游景区见过不少,也在网上查过运行原理,大概知道个章程。但亲自动手去做一个筒车是何宁从来没想过的,感觉就像眼前突然打开了一扇大门。
以前何宁想起机械,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汽车、轮船、机床,就是枪、弩、机器人等,都是一些现代产品,在古代几乎不可能接触,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
但何宁忘了一点,即便是我国古代也早就出现并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机械原理了,而这些技能最大的发挥之处除了武器就是农具。
何宁脑海中能够回忆到的古时的农具小到独轮车,大到龙骨水车,都是先祖们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蕴藏的奥妙足以让何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