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诚想到了一些事情,然后开口对李思说道“请陛下再写一道圣旨,宣岳飞进京,并请皇爷爷当面替臣解释一二。”
    李思闻言却是一愣,他没想到李孝诚竟如此看重岳飞。
    李思开口问道“你竟如此看重于他?”
    李孝诚闻言笑着说道“岳鹏举之能不下于李靖。”
    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高到李思都有点不相信的程度,可是见李孝诚郑重其事的模样,他却又不得不信。
    反正事情已经这样了,李思也不介意送佛送到西,何况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李思让人将传位于李忠的圣旨抄了一份,然后又写了一份圣旨,也就几个字而已,着岳飞进京见驾,最后李孝诚竟然在圣旨上也署上了他自己的名字,没办法,没有他的名字,杨再兴和薛仁贵还真就不一定会放人。
    做好这一切之后,李思命人用八百里加急快速发往开原府,将圣旨当着杨再兴几人的面儿宣读。
    李孝诚心道“如果岳鹏举和李药师(李靖)双剑合璧的话,天下大可去得。”
    想到这里,李孝诚再次开口道“登基大典何时举行?最好尽早,明年开春我就要领兵出征了。”
    李思闻言则是将李孝诚的前半句话直接给忽略掉了,他问到“出征?这次又要打哪里?”
    李孝诚笑着说道“去金国会会我的岳丈老泰山,听闻他的大金国被蒙古打的有些喘不过气来了,恐怕是离国破家亡也不远了,金国与其被世仇蒙古灭掉,倒不如被我大夏收入囊中。”
    李孝诚这话说的很是轻松,好像金国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似的。
    李思闻言却是笑道“做你的老丈人看来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啊。”
    李孝诚闻言却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李思想了想说道“三日之后还算是个不错的日子,登基大典就在三日之后举行吧”,他也干脆,反正已经决定退位了,没必要再有所留恋,不如洒脱些。
    众人闻言自然躬身称是,他们没的选,他们只有听话的份儿。
    李孝诚冲着李忠说道“父亲,登基大典尽量不要搞得太过于繁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节省出来的开支可以用于明年开春的军费之上,如此才更有意义。”
    李忠倒是没什么意见,皇位都是白捡来的,他自然对登基大典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也就没所谓了。
    直到最后众人才说到了如何安置太子及其家人的问题之上。
    李孝诚的回答还算是让人能够接受的了,太子李文改封为恭王,可以在京城内城自由行动,而李雄则可以在京城内自由活动,只要不出京城就行,皇帝每个月会以赏赐的形式给梁王一定份额的生活费,总之不会委屈了他便是。
    当然了,李孝诚也将一些不好听的话给挑明了,如果李文一家做不到安分守己的话,李孝诚到时候也一定不会心慈手软,这也算是先理后不争了。
    众人对这个结果还算是比较能够接受,起码比身首异处要好得多。
    商议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和谐很多了,除去必要的剑拔弩张之外,其实大夏的皇室还算是比较和谐的,毕竟人家皇帝李思也早就想着要废太子了,大家现在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了。
    至于立长不立幼那种声音在大夏基本上是没有出现过的,李思一直以来灌输给大家的思想都是立贤不立长,这是属于大夏自己特有的政策。
    两日后,由赵王李金,丞相杨文宇,大将军铁傲组成的请愿团,一同来到秦王府中见李忠。
    见面之后众人一齐跪地磕头“劝进”,请求秦王李忠登基称帝。
    李忠也没矫情,推辞几句便答应了。
    这个时候得提一句,老皇帝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儿子,那儿子是不需要玩三请三辞那一套的。
    你得是王朝更迭,有乱臣贼子篡权,篡夺帝位,那才玩三请三辞那一套。
    李思传位给李忠这种不需要三辞,之前说了,虽然李孝诚是领兵造反的,但是人家李思早就已在两年前就拟好了圣旨,所以人家现在李思也算是心甘情愿的退位了。
    李思毕竟是年纪大了,人家早就不理国事了,现在被李孝诚这么一闹,李思想的是退位也就退了,李思本就不是那种贪恋权位的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夏好,只要大夏好,他就高兴,就是这么简单。
    李忠答应登基以后,接下来的活儿就是礼部的了。
    礼部主要就是做一些准备的工作,基本都是一些琐事,就不一一介绍了。
    然后就是钦天监夜观天象,选良辰吉日,当然,这一个环节基本也就是做做样子了,人家之前都已经定下明确的日期了,他还能改吗?想改?问问李孝诚手里的升龙戟再说。
    登基大典主要在奉天殿举行。
    登基当天,一大早。李忠先派礼部的官员祭告天地宗庙。
    到了吉时,钟鼓齐鸣,李忠穿上黄色衮服,登上奉天门开始祷告。
    李忠祷告时,官员们身着礼服,由鸿胪寺的官员引导,走过金水桥进入皇宫,站在奉天门外的广场上,然后,官员们分为文武两列,文官跪在御道东边,武官跪在御道西边,静静等待着皇帝李忠祷告完毕。
    李忠结束祷告,走进奉天殿就坐后,文武百官才按照官职的高低依次进入,内宫太监鸣鞭,鸿胪寺官员高喊行礼,官员们便开始行五拜三叩头大礼,行完礼后,官员们来到奉天门外,等翰林官员们在诏书上盖上大印,然后,鸿胪寺官员要奏请颁诏,得到允许后,翰林官员将诏书给鸿胪寺官员,鸿胪寺官员手捧着诏书一路经过金水桥,到达午门,宣读诏书,诏书读完以后,整个登基大典才算是宣告结束。
    李忠登基后颁布的第一道圣旨便是,尊自己的父亲李思为太上皇,追封母亲王英为孝献皇太后,妻杨氏(萍)为皇后,长子李孝诚受封为大将军王,次子李存孝则是被封为吴王,而李允儿则是被封了个安乐公主,取平安快乐之意。
    李孝诚和李存孝的王爵是改制之后的产物,李孝诚觉得大夏现有的爵位体系不够完整,所以他与皇帝李忠商量了一下,将现有的一些爵位进行了一些改变。
    这也是经过了众人的商议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大夏现在做出一些改变是对的,因为现在大夏的国土面积不大,国内的各种势力也不多,趁着这个功夫定下基调,可以为李孝诚以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做准备,别到时候等国家领土面积大了,各种派系势力林立,如果那个时候再想做出改变会遇到很多的阻碍。
    从今以后大夏的爵位分为,
    王爵分两等,分别为亲王和郡王,大夏的王爷由皇室恩养,但是他们也必须要按律向朝廷交税且大夏的王爷是没有封地的。
    公爵分三等,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
    侯爵分三等,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
    伯爵分三等,一等伯,二等伯,三等伯。
    子爵也是分一二三等。
    接下来是男爵分两等,为一等男爵,和二等男爵。
    最后则是勋爵,不分等级。
    以上爵位除王爵外,只要是有功于大夏,便均有机会获得。
    当然了,武将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爵位,太平盛世之时,文官很难获得高等爵位。
    至于李孝诚的那个大将军王则是另有深意了,因为皇帝李忠将大夏的军权悉数交到了自己的长子李孝诚的手上。
    现在的李孝诚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而随着李忠的登基,大夏也将开启一段新的篇章。

章节目录

大夏十三太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李奉先字孔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奉先字孔明并收藏大夏十三太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