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
“你们怎么能请她?她是个女人啊!”
来宣布结果的谢副编也惊讶:“是女人又怎样?”
女人该在家相夫教子侍候公婆啊!怎么能正儿八经的请女人来工作?!
张姓青年涨红了脸要说话,目光触及二楼走下来的一人,忽然哑口无言。
只见那二楼下来的,是一名金发碧眼的番鬼婆,她手里还拿着一沓文件,显然是四海书局的工作人员之一。
张姓青年颇不甘心的离开了,林姝戈却轻轻扬起了嘴角。
这就是她选择四海书局的原因。作为文化交流的枢纽,耳濡目染多年,这里的编辑及其他人员观念开放,更看重能力而非性别,四海书局更是早有女性员工的先例。
签下工契,林姝戈提前领取到了半个月的薪金。
如今她每月的薪资为一百块,是做绣娘时的三倍有余。
她暗自计算了一下,每月一百财富值,那么最迟八年,她就可以攒够一次启用聚宝盆的机会了。
当然,她并不认为实际所用时间需要这么久,这份工作,是她立足在这个时代的起点,却不是终点。
————————————————
黄铜罩面的灯盏释放出昏黄的光芒,照亮了书桌的小小一角。冷却的残茶不再留香,抿一口就是满嘴的苦涩。
而林姝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未注意其他。
面前铺开的纸面上,娟秀字迹一个个跃然纸上,房间里偶尔传出笔磕在墨水盒边沿的轻响声。
《锦上华章》。
林姝戈写下这个标题。
她准备写一篇关于传统刺绣的文章,大约是受了做绣娘时的影响,当她准备提笔写点什么的时候,首先想起的就是这个。
此时离她入职四海书局已有两个月了,她每日都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或做翻译,这使她迅速的沉淀下来,同时像海绵一般汲取着周围的养分。
到现在,她终于有信心去独立完成一部作品,而这距离她首次产生投稿的念头,跨了四月之久。
此时也该说说关岭城内较有影响力的报刊了,林姝戈曾经从报童处买过热销的几份,分别是《新明日报》、《小说周刊》、《关岭期刊》。
她总结了一下,其中《新明日报》是统管政府所辖,具有权威性,非平常作者所能想;《小说周刊》刊录各类故事,受众群广泛,因销量而闻名;《关岭期刊》则是四海书局的分刊之一,版面较多,内容广泛,属于综合类报刊。
值得一提的还有《关岭夜话》,以八卦艳闻为主,深受普济公寓妇女的喜爱。
林姝戈作为四海的人员,投稿首选当然是自家书局,为此她特意咨询了其他编辑,又潜心研究了一下《关岭期刊》的几个版面。
她把目标放在《窗口》这一版上。
这个版面就如同其名,是中外两方了解彼此的窗口,该版面还设有单独的外文版,是四海书局的特色之一。
她是以翻译的特长加入四海书局的,平时也更多接触这一版面,她发觉在外文版的《窗口》上,最受欢迎的是一些介绍国内传统文化或技艺的文章,这也是促使她写《锦上华章》的原因之一。
而且由于本身职业的优势,她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锦上华章》的外文翻译。
林姝戈将这篇文章定位为半科普性质的说明文,因此并不需要太刻意体现文采,只需尽量写得通俗与生动。
她决定以时间为脉络下笔。
“当罗马人的后王朝统治走到中期时,夏国已快速的结尾了一个纷乱时代。而这个名为战国的时代除了在史书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还留下了另一篇华章”
“辫子绣至汉朝已有了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等代表,可它并未停下脚步。”
“”
“于是这篇华章带着战国的印记,汉朝的刻章,终于跌跌撞撞的走到了唐——这是个富饶强盛的年代,它便有幸与另一片大陆短暂会晤了——咿,好黑。”
“”
“它至今仍未划上句点,是以继续书写传奇。”
第6章 1.6四海书局的编辑工作室内。主
四海书局的编辑工作室内。
主编胡毅一进门,就看见副编老丁和老谢在交头接耳。
“聊什么呢?”
“诺,你看。”
胡毅接过老丁递过来的纸稿,先粗略的看了一遍。
“不错啊,读起来很通顺切入点也好,虽然是写我国的刺绣,但开头和中间都几次点了相应的西方时间和大事件,将两边拉到同一条线观察。译成外文版应该能引起那些洋人的共情。”
“已经有译文版了。”老丁在桌上拿起另外一份纸稿来,神色有点莫名。
胡毅搞不懂他们卖什么关子,狐疑的接过去。
“你们这次的效率倒真高,这么快译好了。唔我先看看,译得挺好啊,信、雅、达三个标准都到了,老丁你译的?”
老丁忙摆手:“是林翻译译的。”
胡毅便点点头:“林翻译虽然年纪小,但水平确实是拔尖的。这篇稿子也不错,可以录用,译本就用林翻译的”
“这稿子就是林翻译自己写的。”
胡毅微微有些吃惊,但很快又释然了。
对于顶尖的翻译员而言,文笔本就是不可缺的,林姝戈的翻译水平很高,那她能写稿件这事儿,似乎也就并不那么出奇。
来宣布结果的谢副编也惊讶:“是女人又怎样?”
女人该在家相夫教子侍候公婆啊!怎么能正儿八经的请女人来工作?!
张姓青年涨红了脸要说话,目光触及二楼走下来的一人,忽然哑口无言。
只见那二楼下来的,是一名金发碧眼的番鬼婆,她手里还拿着一沓文件,显然是四海书局的工作人员之一。
张姓青年颇不甘心的离开了,林姝戈却轻轻扬起了嘴角。
这就是她选择四海书局的原因。作为文化交流的枢纽,耳濡目染多年,这里的编辑及其他人员观念开放,更看重能力而非性别,四海书局更是早有女性员工的先例。
签下工契,林姝戈提前领取到了半个月的薪金。
如今她每月的薪资为一百块,是做绣娘时的三倍有余。
她暗自计算了一下,每月一百财富值,那么最迟八年,她就可以攒够一次启用聚宝盆的机会了。
当然,她并不认为实际所用时间需要这么久,这份工作,是她立足在这个时代的起点,却不是终点。
————————————————
黄铜罩面的灯盏释放出昏黄的光芒,照亮了书桌的小小一角。冷却的残茶不再留香,抿一口就是满嘴的苦涩。
而林姝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未注意其他。
面前铺开的纸面上,娟秀字迹一个个跃然纸上,房间里偶尔传出笔磕在墨水盒边沿的轻响声。
《锦上华章》。
林姝戈写下这个标题。
她准备写一篇关于传统刺绣的文章,大约是受了做绣娘时的影响,当她准备提笔写点什么的时候,首先想起的就是这个。
此时离她入职四海书局已有两个月了,她每日都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或做翻译,这使她迅速的沉淀下来,同时像海绵一般汲取着周围的养分。
到现在,她终于有信心去独立完成一部作品,而这距离她首次产生投稿的念头,跨了四月之久。
此时也该说说关岭城内较有影响力的报刊了,林姝戈曾经从报童处买过热销的几份,分别是《新明日报》、《小说周刊》、《关岭期刊》。
她总结了一下,其中《新明日报》是统管政府所辖,具有权威性,非平常作者所能想;《小说周刊》刊录各类故事,受众群广泛,因销量而闻名;《关岭期刊》则是四海书局的分刊之一,版面较多,内容广泛,属于综合类报刊。
值得一提的还有《关岭夜话》,以八卦艳闻为主,深受普济公寓妇女的喜爱。
林姝戈作为四海的人员,投稿首选当然是自家书局,为此她特意咨询了其他编辑,又潜心研究了一下《关岭期刊》的几个版面。
她把目标放在《窗口》这一版上。
这个版面就如同其名,是中外两方了解彼此的窗口,该版面还设有单独的外文版,是四海书局的特色之一。
她是以翻译的特长加入四海书局的,平时也更多接触这一版面,她发觉在外文版的《窗口》上,最受欢迎的是一些介绍国内传统文化或技艺的文章,这也是促使她写《锦上华章》的原因之一。
而且由于本身职业的优势,她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锦上华章》的外文翻译。
林姝戈将这篇文章定位为半科普性质的说明文,因此并不需要太刻意体现文采,只需尽量写得通俗与生动。
她决定以时间为脉络下笔。
“当罗马人的后王朝统治走到中期时,夏国已快速的结尾了一个纷乱时代。而这个名为战国的时代除了在史书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还留下了另一篇华章”
“辫子绣至汉朝已有了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等代表,可它并未停下脚步。”
“”
“于是这篇华章带着战国的印记,汉朝的刻章,终于跌跌撞撞的走到了唐——这是个富饶强盛的年代,它便有幸与另一片大陆短暂会晤了——咿,好黑。”
“”
“它至今仍未划上句点,是以继续书写传奇。”
第6章 1.6四海书局的编辑工作室内。主
四海书局的编辑工作室内。
主编胡毅一进门,就看见副编老丁和老谢在交头接耳。
“聊什么呢?”
“诺,你看。”
胡毅接过老丁递过来的纸稿,先粗略的看了一遍。
“不错啊,读起来很通顺切入点也好,虽然是写我国的刺绣,但开头和中间都几次点了相应的西方时间和大事件,将两边拉到同一条线观察。译成外文版应该能引起那些洋人的共情。”
“已经有译文版了。”老丁在桌上拿起另外一份纸稿来,神色有点莫名。
胡毅搞不懂他们卖什么关子,狐疑的接过去。
“你们这次的效率倒真高,这么快译好了。唔我先看看,译得挺好啊,信、雅、达三个标准都到了,老丁你译的?”
老丁忙摆手:“是林翻译译的。”
胡毅便点点头:“林翻译虽然年纪小,但水平确实是拔尖的。这篇稿子也不错,可以录用,译本就用林翻译的”
“这稿子就是林翻译自己写的。”
胡毅微微有些吃惊,但很快又释然了。
对于顶尖的翻译员而言,文笔本就是不可缺的,林姝戈的翻译水平很高,那她能写稿件这事儿,似乎也就并不那么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