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下去。”天和帝脸色变得阴沉起来,他咳嗽了两声,示意下面继续。
“是以,臣认为,不仅不该奖赏,反而应该对其施以惩罚才是。”季御史说完,一脸期待地看着天和帝,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被采纳。
“那依照你的说法,朕该如何惩罚他呢?”天和帝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他。
季御史刚先把想好的话说出口,转眼便想到自己刚刚弹劾楚辞的说法,立刻住了嘴。
“圣上,御史台的责任只是监察百官,肃整朝仪,至于如何判处,还应听听刑部尚书所言才是。”说完,季御史转头看了看刑部尚书,眼中暗藏些许不甘,觉得自己给了他一个在皇上面前进言的好机会。
殊不知刑部尚书突然被点到,心里正疯狂问候他的老母。这姓季的真是疯了,人家元帅祝威都毫不计较大力推举楚辞,他反而向皇上进言要求惩处有功之臣,还让他来定罪?
“启禀圣上,臣认为,楚大人虽然插手了地方军务,这其中必有隐情,若他有不当之处,也应由他的长官上折奏报,再行处置。既然他的长官都无意见,那也说明他的此次插手乃是无奈之举。况且祝元帅都对其赞叹不已,不然也不会特意在捷报上多次提到。所以臣认为,楚辞不应收到惩处。相反,他使计俘获了那么多倭人,使倭国东渡计划夭折,替我大魏免去一场战事,圣上应该奖赏才是。”
刑部尚书一席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这些人都与楚辞有些关系,当下就开始附议。
天和帝的表情也重新转晴,笑着说道:“刑部尚书所言甚是,朕也是这般想的,我朝向来重视人才,无论何人,都是有过则罚,有功当赏的,绝无在立功之后便惩处功臣的行为。礼部尚书。”
“臣在。”
“这两天便拟出单子来,朕要论功行赏。”
“是,臣遵旨。”
季御史站在原地目瞪口呆,不明白为何会这样发展,他看了看示意他出头的那人,却发现那人目视前方,一脸坦荡,半分眼神都没给他,他这才慌了。
他自外地调入京城御史台也有一个多月了,然而这一多月的时间内,他几乎一事无成,无论是消息还是上头的政令,他都是最晚知道的一个。有时候,甚至御史台的其他人在朝堂之上弹劾官员不法行径,他都毫不知情。
这种被排挤打压的日子他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幸而此时,他攀上了一根大腿,那人答应若是有机会必助他一臂之力,届时就让他能够在御史台扬眉吐气。今日在朝堂之上,他就接到了眼神示意,所以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可谁知道,他第一次出头竟就说错了话!
天和帝说完后,这才将视线转到了季御史的身上:“方才季卿说了什么来着?”
“臣……臣臣……”汗珠从他的额头往下流,他却不敢抬手擦拭,只能呆滞地站在原处语无伦次地说着什么。
“南闽战事刚刚平定下来,你便要朕惩处有功之臣,此举若传了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寒心?朕看在你是个言官的份上便饶你一次,回去闭门思过吧。只下次谨记,有些不应当说的东西,就别让它出口。”
季御史两股战战,惨白着脸退回了原位。
天和帝看着大家,问道:“倭国已经退兵,诸位认为,我大魏在此事上应如何对待?”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对天和帝说道:“圣上,这倭国简直欺人太甚,小小弹丸之国竟包藏狼子野心,他们这次退兵便罢了,若是不退兵,相信圣上的元帅们必然可以为我大魏开疆拓土了。眼下,他们虽然已经退兵,可这一千多名的俘虏还在我大魏之中。未免倭国翻脸不认账,臣认为,我们应该先发制人,派遣使者前往倭国宣读国书,与倭国交涉。”
“臣附议,必要让倭国知道我大魏不是好惹的才行!”说话的是个武将。
“臣等附议。”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在这种问题上,他们几乎没有起过什么争执,就如一家人一样,关起门来打架,打开门团结对外。
“那么,应该派谁做使者前往呢?”天和帝又问,这使者需远渡重洋,还要亲身入虎穴,万一碰到不讲究的,不斩来使什么的就是一句空谈,危险性这么高的差使,各方人马显然都是不愿意牺牲己方势力的。
久久不见有人作答,天和帝刚想发作,便见刑部尚书又站了出来。
“圣上,臣认为,宣读国书之人必要口舌伶俐,胆大心细之人不能胜任,臣刚刚观察到季御史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如就派他带人前往吧,正好也让他有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只有自己亲自前往,才能体会其中难处,这不是比闭门思过要更有用的多吗?”
刑部尚书与楚辞往日并无瓜葛,当他对此人印象挺不错的。大理寺少卿穆远修与他交情不浅,听说这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郎便是穆远修做的保,过年时那楚辞还往穆远修府上送了东西过去。
当然,这点还不至于让他站出来替楚辞说话。只是刚刚他站的好好的,那人非要推他出来说话,要不是他听说皇上对楚辞另眼相看,说不定真就顺水推舟说出不中听的话来了。既然梁子已经结下了,那么不乘胜追击就说不过了,顺便还能给那楚辞卖个好。
季御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他确确实实听见了皇上说的“准奏”二字。
“是以,臣认为,不仅不该奖赏,反而应该对其施以惩罚才是。”季御史说完,一脸期待地看着天和帝,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被采纳。
“那依照你的说法,朕该如何惩罚他呢?”天和帝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他。
季御史刚先把想好的话说出口,转眼便想到自己刚刚弹劾楚辞的说法,立刻住了嘴。
“圣上,御史台的责任只是监察百官,肃整朝仪,至于如何判处,还应听听刑部尚书所言才是。”说完,季御史转头看了看刑部尚书,眼中暗藏些许不甘,觉得自己给了他一个在皇上面前进言的好机会。
殊不知刑部尚书突然被点到,心里正疯狂问候他的老母。这姓季的真是疯了,人家元帅祝威都毫不计较大力推举楚辞,他反而向皇上进言要求惩处有功之臣,还让他来定罪?
“启禀圣上,臣认为,楚大人虽然插手了地方军务,这其中必有隐情,若他有不当之处,也应由他的长官上折奏报,再行处置。既然他的长官都无意见,那也说明他的此次插手乃是无奈之举。况且祝元帅都对其赞叹不已,不然也不会特意在捷报上多次提到。所以臣认为,楚辞不应收到惩处。相反,他使计俘获了那么多倭人,使倭国东渡计划夭折,替我大魏免去一场战事,圣上应该奖赏才是。”
刑部尚书一席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这些人都与楚辞有些关系,当下就开始附议。
天和帝的表情也重新转晴,笑着说道:“刑部尚书所言甚是,朕也是这般想的,我朝向来重视人才,无论何人,都是有过则罚,有功当赏的,绝无在立功之后便惩处功臣的行为。礼部尚书。”
“臣在。”
“这两天便拟出单子来,朕要论功行赏。”
“是,臣遵旨。”
季御史站在原地目瞪口呆,不明白为何会这样发展,他看了看示意他出头的那人,却发现那人目视前方,一脸坦荡,半分眼神都没给他,他这才慌了。
他自外地调入京城御史台也有一个多月了,然而这一多月的时间内,他几乎一事无成,无论是消息还是上头的政令,他都是最晚知道的一个。有时候,甚至御史台的其他人在朝堂之上弹劾官员不法行径,他都毫不知情。
这种被排挤打压的日子他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幸而此时,他攀上了一根大腿,那人答应若是有机会必助他一臂之力,届时就让他能够在御史台扬眉吐气。今日在朝堂之上,他就接到了眼神示意,所以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可谁知道,他第一次出头竟就说错了话!
天和帝说完后,这才将视线转到了季御史的身上:“方才季卿说了什么来着?”
“臣……臣臣……”汗珠从他的额头往下流,他却不敢抬手擦拭,只能呆滞地站在原处语无伦次地说着什么。
“南闽战事刚刚平定下来,你便要朕惩处有功之臣,此举若传了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寒心?朕看在你是个言官的份上便饶你一次,回去闭门思过吧。只下次谨记,有些不应当说的东西,就别让它出口。”
季御史两股战战,惨白着脸退回了原位。
天和帝看着大家,问道:“倭国已经退兵,诸位认为,我大魏在此事上应如何对待?”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对天和帝说道:“圣上,这倭国简直欺人太甚,小小弹丸之国竟包藏狼子野心,他们这次退兵便罢了,若是不退兵,相信圣上的元帅们必然可以为我大魏开疆拓土了。眼下,他们虽然已经退兵,可这一千多名的俘虏还在我大魏之中。未免倭国翻脸不认账,臣认为,我们应该先发制人,派遣使者前往倭国宣读国书,与倭国交涉。”
“臣附议,必要让倭国知道我大魏不是好惹的才行!”说话的是个武将。
“臣等附议。”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在这种问题上,他们几乎没有起过什么争执,就如一家人一样,关起门来打架,打开门团结对外。
“那么,应该派谁做使者前往呢?”天和帝又问,这使者需远渡重洋,还要亲身入虎穴,万一碰到不讲究的,不斩来使什么的就是一句空谈,危险性这么高的差使,各方人马显然都是不愿意牺牲己方势力的。
久久不见有人作答,天和帝刚想发作,便见刑部尚书又站了出来。
“圣上,臣认为,宣读国书之人必要口舌伶俐,胆大心细之人不能胜任,臣刚刚观察到季御史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如就派他带人前往吧,正好也让他有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只有自己亲自前往,才能体会其中难处,这不是比闭门思过要更有用的多吗?”
刑部尚书与楚辞往日并无瓜葛,当他对此人印象挺不错的。大理寺少卿穆远修与他交情不浅,听说这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郎便是穆远修做的保,过年时那楚辞还往穆远修府上送了东西过去。
当然,这点还不至于让他站出来替楚辞说话。只是刚刚他站的好好的,那人非要推他出来说话,要不是他听说皇上对楚辞另眼相看,说不定真就顺水推舟说出不中听的话来了。既然梁子已经结下了,那么不乘胜追击就说不过了,顺便还能给那楚辞卖个好。
季御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他确确实实听见了皇上说的“准奏”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