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页
陈敏佳和吴若兰面面相觑,好像还真是。
起码就她们知道的,很多进驻妙妙商城的农业以及手工业合作社梦开始的地方都大同小异。进城务工人员奋斗多年,积攒了笔不小的财富。村里老人找上门,要求他回去主持大局,带领大家伙儿共同建设家乡。因为他在大城市待过,见识过更先进的东西,他知道往哪个方向走能挣钱。
不仅仅是现在的农村,往前数十年的乡镇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像那部电视剧《外来妹》里的场景一样,去南方打工的人看过了人家怎样管理企业,回到乡里就管理起当地的工厂。
城市在飞快地往前跑,日渐凋零的乡村感受到了危机。后者并非如同眼下主流思维想当然地那样瘫在原地随波逐流,农村人也在想办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脉络,绞尽脑汁自救。
找本村出去的能耐人,就是他们努力的第一步。
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农村集体所有制分崩离析起就一直苦苦支撑到现在的村干部并非青面獠牙的形象。他们不该是反面角色,被批判的对象,他们也是薪火传承中的一份子。他们纵然能力有限,可同样在为乡村发展竭尽所能。
舅舅的表演很有趣,但她为村里的老书记难过。好像上一代必须要被打倒,下一代才能起来一样。但实际上,大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
陈敏佳叹气:“要是你来写这个剧本就好了。”
可惜表妹写完《走出大山的女孩》后就去军训了。此后他们少年班的课程倒也没比重点高中更紧张,但架不住她的海绵体质掉进知识海洋里瞬间疯狂啊。有太多的东西她想学了,有太多神奇的领域吸引她的注意力了;以至于她顾不上再写陈家庄蓝本的剧本。
现在,陈敏佳就觉出了差距。这戏的编剧并不了解农村,也许他查过不少资料,但他创作出的依然不是千禧年之后的陈家庄,反而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戏的感觉。
郑明明摇摇头:“真是我写的话,也未必好。你看,不是这次回来,我都不知道村里也有收费补习班了。”
姑娘们唏嘘感慨一通,以为这遗憾难以避免了。毕竟网剧拍摄赶进度,播放平台又是网站影音频道和本县电视台,条件限制,要求不能太高。
结果她们手上的锅巴刚吃完,还没来得及回家写寒假作业呢,刚排完戏的陈文斌就过来分配任务:“明明,那你就改几场戏吧。把这个前任书记的人设,是叫这个词吧,改一改,就刘备三顾茅庐那种。”
郑明明惊讶地抬起眼睛,瞧见妈妈朝她点头。她抿了下嘴巴,有些犹豫:“可是这会打乱拍摄计划啊,不是赶进度吗?”
“没事。”陈文斌无所谓,“主线是在村里创业,这个就几场戏而已。”
刚才陈凤霞跟他一讲,他也觉得剧本这样处理前任大队书记不妥。人家不仅从来没给他使过绊子,不管是他当大队书记前还是坐上这个位置后,人家都是支持的态度。
再说,把旧领导班子贬得一文不值,这不是在打镇里的脸吗?他牵头拍个戏,是要发泄对镇上的不满?他疯了他干这种傻事。
得亏姐姐送小孩回老家来了,这区长夫人的政治敏感度果然不一样。
郑明明听舅舅庆幸不已的口吻,再看看自己母亲,严重怀疑舅舅是脑补过度。
不过不管什么原因,既然剧组的金主开了口,少年大学生还是认真地点头应下:“行,我马上就写。”
改动的部分不多,因为老支书本身就是个配角。她只要重新安排主角回乡的场景以及后面和主角互动的场景就好。只不过,由于她实在太了解自己舅舅了,又知道老支书是舅舅扮演的,写的时候,难免会加戏。虽然她一再克制,但是最终还是给舅舅加了好几场戏。
嗯,其实大基调没变,搞笑的喜剧部分基本上还是集中在老支书这个角色上。就是这种搞笑带了温度,让人哭笑不得时却难以讨厌老支书。况且他跟主角的互动很有趣哩,连本来高大上光伟正的主角被他一带,都感觉可爱起来了。
陈敏佳写完了两份数学试卷,跑过来看表妹的成品,啧啧赞叹:“这不错啊,我觉得我爸完全可以本色出演了。”
她爸的特点不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嚒,比谁都会做人。剧本里的老支书也是圆滑的很,做事不行,但处理上下关系厉害得很。主角每次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人际关系时,都是老支书出手四两拨千斤。
郑明明倒是替舅舅说了句公道话:“舅舅会做事的。其实我倒觉得主角和老支书是一个人的两面,就好像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硬币的正反面一样。”
这又是什么奇怪的说法?
吴若兰放下手中的笔,转过头认真地看着郑明明:“非要归类的话,我感觉这戏的主角跟你爸更像。”
陈敏佳哈哈大笑:“那我爸得高兴死。”
因为姑爹是区长,而她爸现在还只是个村干部啊。
她兴致勃勃道:“要真这样的话,明明,那我爸也可以当主角啊。”
郑明明点头:“是啊,我感觉你爸当主角的话,应该会比现在的主角更受欢迎。”
陈敏佳狐疑:“不会吧,我爸这种是标准的配角路线。”
“那可未必。”郑明明一本正经道,“这要看电视剧的受众群体。假如这戏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电视台,那可能光伟正的主角更受主流收视群体的欢迎。但它是网剧啊,县电视台的辐射影响力有限,想要出圈,还得靠网络传播。现在的网络用户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四十岁以下,大家可能会更欢迎比较另类的主角。像韦小宝那样的。”
起码就她们知道的,很多进驻妙妙商城的农业以及手工业合作社梦开始的地方都大同小异。进城务工人员奋斗多年,积攒了笔不小的财富。村里老人找上门,要求他回去主持大局,带领大家伙儿共同建设家乡。因为他在大城市待过,见识过更先进的东西,他知道往哪个方向走能挣钱。
不仅仅是现在的农村,往前数十年的乡镇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像那部电视剧《外来妹》里的场景一样,去南方打工的人看过了人家怎样管理企业,回到乡里就管理起当地的工厂。
城市在飞快地往前跑,日渐凋零的乡村感受到了危机。后者并非如同眼下主流思维想当然地那样瘫在原地随波逐流,农村人也在想办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脉络,绞尽脑汁自救。
找本村出去的能耐人,就是他们努力的第一步。
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农村集体所有制分崩离析起就一直苦苦支撑到现在的村干部并非青面獠牙的形象。他们不该是反面角色,被批判的对象,他们也是薪火传承中的一份子。他们纵然能力有限,可同样在为乡村发展竭尽所能。
舅舅的表演很有趣,但她为村里的老书记难过。好像上一代必须要被打倒,下一代才能起来一样。但实际上,大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
陈敏佳叹气:“要是你来写这个剧本就好了。”
可惜表妹写完《走出大山的女孩》后就去军训了。此后他们少年班的课程倒也没比重点高中更紧张,但架不住她的海绵体质掉进知识海洋里瞬间疯狂啊。有太多的东西她想学了,有太多神奇的领域吸引她的注意力了;以至于她顾不上再写陈家庄蓝本的剧本。
现在,陈敏佳就觉出了差距。这戏的编剧并不了解农村,也许他查过不少资料,但他创作出的依然不是千禧年之后的陈家庄,反而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戏的感觉。
郑明明摇摇头:“真是我写的话,也未必好。你看,不是这次回来,我都不知道村里也有收费补习班了。”
姑娘们唏嘘感慨一通,以为这遗憾难以避免了。毕竟网剧拍摄赶进度,播放平台又是网站影音频道和本县电视台,条件限制,要求不能太高。
结果她们手上的锅巴刚吃完,还没来得及回家写寒假作业呢,刚排完戏的陈文斌就过来分配任务:“明明,那你就改几场戏吧。把这个前任书记的人设,是叫这个词吧,改一改,就刘备三顾茅庐那种。”
郑明明惊讶地抬起眼睛,瞧见妈妈朝她点头。她抿了下嘴巴,有些犹豫:“可是这会打乱拍摄计划啊,不是赶进度吗?”
“没事。”陈文斌无所谓,“主线是在村里创业,这个就几场戏而已。”
刚才陈凤霞跟他一讲,他也觉得剧本这样处理前任大队书记不妥。人家不仅从来没给他使过绊子,不管是他当大队书记前还是坐上这个位置后,人家都是支持的态度。
再说,把旧领导班子贬得一文不值,这不是在打镇里的脸吗?他牵头拍个戏,是要发泄对镇上的不满?他疯了他干这种傻事。
得亏姐姐送小孩回老家来了,这区长夫人的政治敏感度果然不一样。
郑明明听舅舅庆幸不已的口吻,再看看自己母亲,严重怀疑舅舅是脑补过度。
不过不管什么原因,既然剧组的金主开了口,少年大学生还是认真地点头应下:“行,我马上就写。”
改动的部分不多,因为老支书本身就是个配角。她只要重新安排主角回乡的场景以及后面和主角互动的场景就好。只不过,由于她实在太了解自己舅舅了,又知道老支书是舅舅扮演的,写的时候,难免会加戏。虽然她一再克制,但是最终还是给舅舅加了好几场戏。
嗯,其实大基调没变,搞笑的喜剧部分基本上还是集中在老支书这个角色上。就是这种搞笑带了温度,让人哭笑不得时却难以讨厌老支书。况且他跟主角的互动很有趣哩,连本来高大上光伟正的主角被他一带,都感觉可爱起来了。
陈敏佳写完了两份数学试卷,跑过来看表妹的成品,啧啧赞叹:“这不错啊,我觉得我爸完全可以本色出演了。”
她爸的特点不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嚒,比谁都会做人。剧本里的老支书也是圆滑的很,做事不行,但处理上下关系厉害得很。主角每次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人际关系时,都是老支书出手四两拨千斤。
郑明明倒是替舅舅说了句公道话:“舅舅会做事的。其实我倒觉得主角和老支书是一个人的两面,就好像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硬币的正反面一样。”
这又是什么奇怪的说法?
吴若兰放下手中的笔,转过头认真地看着郑明明:“非要归类的话,我感觉这戏的主角跟你爸更像。”
陈敏佳哈哈大笑:“那我爸得高兴死。”
因为姑爹是区长,而她爸现在还只是个村干部啊。
她兴致勃勃道:“要真这样的话,明明,那我爸也可以当主角啊。”
郑明明点头:“是啊,我感觉你爸当主角的话,应该会比现在的主角更受欢迎。”
陈敏佳狐疑:“不会吧,我爸这种是标准的配角路线。”
“那可未必。”郑明明一本正经道,“这要看电视剧的受众群体。假如这戏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电视台,那可能光伟正的主角更受主流收视群体的欢迎。但它是网剧啊,县电视台的辐射影响力有限,想要出圈,还得靠网络传播。现在的网络用户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四十岁以下,大家可能会更欢迎比较另类的主角。像韦小宝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