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黑也没办法,家里没人有空接他,接他也是走去接,陈安忻三年同样是自己走回家的。
家里四个兄弟姐妹,只有小妹陈安萍性格活泛爱说话,别的几个都不大爱说话,弟弟在不爱说话这事上发挥到极致了。
不爱说话,但不会不搭理人,你问他话,他是会回你的,你不主动问话搭话,他就不会说话。
陈安忻原来觉得方嵘是能和弟弟比的,不爱说话这点,和方嵘有了交流后,才发现方嵘也是选择性不爱说话。
真要说起话来,话多得很。
她现在不觉得他话少了,没办法比过自家弟弟。
上辈子孙婶子闹到学校去,学校都要劝退弟弟的时候,弟弟没哭没闹,只是简单和她说,姐,我想读书。
爸妈六神无主,家里能有法子的,就剩她这个姐姐了。
弟弟不说,她也是要解决这件事的,弟弟不读书她还会生气。
他们家弟弟成绩好,如果轻易放弃读书机会,她都替爸妈难过。
妈妈自己不太重视读书,嫁给爸爸之前,顶多就上过扫盲班,爸爸却偶尔会语气惆怅地提到祖宗,他们家能被提到的祖宗,当然是读书人,当官的。
爸爸总教育孩子不能忘本,不是忘农民的本,是忘读书人的本。
他自己已经忘本了,希望孩子别忘。
好歹要上完小学,他们老一辈的没条件,小一辈的条件好点了,总要把书读完。
“姐,你多装点。”晚饭结束,爸妈回屋子里,姐弟妹三个人仍留在书房。
陈安萍叫姐姐给三哥的罐子里多放点盐菜。
“你想都装给安志,自己之后就不用吃了是吧,吃盐菜吃厌了。”
“没啊,这不是姐姐做的盐菜好吃,让哥多带点呗。”陈安萍想法很简单,她觉得好吃,就想更多人也认同好吃。
那么好吃的盐菜,当然得给三哥多装些去学校,没准三哥分给学校的朋友,朋友们会夸好吃,吃不够。
吃完饭,借着厨房煤油灯看书的陈安志并没有插话。
陈安忻问:“安志,明天要不要带米去学校?”
陈安萍:“姐,带干粮吧,现在天气不热,干粮能放好几天,包子馒头都挺好的。”
陈安忻:“是你自己想吃了吧。”
“姐,你不能这么想我。”
“安志,你要不要姐明天给你做干粮,做干粮的话,米可以少带点。”
陈安志:“姐,我寝室还有米,不用带米。”
陈安忻知道,现在他们县城高中还是可以自己带粮食,家里条件好的,会给孩子多带点米,装进一个铝饭盒,放学校食堂里蒸,放学可以自己去拿,条件不好蒸不起米饭的,大多是用米和学校换粥。
学校里也可以花钱买三餐票,三餐票是固定的,比如早饭票是一个鸡蛋配一个馒头,送一碗粥汤,午饭票土豆丝大白菜和米饭,暂时没有单独的粥票。
用米换粥的会把你名字记下来,只要给学校食堂一碗米,就能吃一星期粥,包三餐的粥,盛米的碗是学校的碗,一碗如果让陈安忻蒸饭,大概就是一家四口两顿饭的米量。
她读书的时候就是用米换粥,她和弟弟会准备一个月的米带去学校。
“哥,你跟姐说要带点干粮去学校吧,整天喝粥吃盐菜多难受。”
“学校的粥比家里要稠。”
家里的粥是见不到粥油的,在学校里去得早,还有机会吃到粥油。
三哥的意思陈安萍懂了,大意是学校比家里吃得好很多,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了。
懂了她就很犹豫,要不要告诉三哥,最近家里都有好吃的,晚上吃到的时时送过来的盐菜饼,也不是她最近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和哥哥说了,又像是她们在背着哥哥吃好东西。
陈安萍在某些事上总是会很纠结,陈安忻就没纠结:“那明天我蒸几个馒头花卷。”
陈安萍没听说过花卷:“姐,花卷是什么?”
“花卷?花卷也是馒头的一种,卷起来的馒头,你明天就知道是什么了。”
如果家里有现成的豆沙,她明天就做豆沙花卷了。
她家早饭铺子豆沙花卷很多人买,比葱油花卷更受欢迎,豆沙要想做得好,比包子肉馅更难做,更麻烦。
姐姐要做馒头花卷,陈安萍小声欢呼,怕被爸妈听到才没敢大声 ,爸妈提前知道,姐姐就做不成了。
陈安忻也是冒着挨骂风险在做吃的,虽然被骂,但她从不会过意不去,爸妈说的她左耳进右耳出,不听。
她也心疼爸妈的,辛苦大半辈子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她在县城开早饭铺子,他们就来过一次,她之后叫再多次,爸妈都不来,说是不吃她店里的东西,店里东西都是要卖钱的。
这种观念她一直在纠正,就是纠不过来,只好每次回家都带自己做的包子馒头回去。
如果她还是只有不到十块钱,当然不会那么奢侈,有方嵘这个摇钱树就不一样了。
姐姐已经决定,陈安志也没意见。
...
“妈,有话说话,别这样……是有人问我们家借钱?你想问我要钱?妈,你知道的,我兜比脸还干净。”方威见自己妈欲言又止,心里特忐忑。
李真凤白眼:“谁管你要钱,你不问家里要钱就谢天谢地,妈是想说,陈安忻家做的包子。”
家里四个兄弟姐妹,只有小妹陈安萍性格活泛爱说话,别的几个都不大爱说话,弟弟在不爱说话这事上发挥到极致了。
不爱说话,但不会不搭理人,你问他话,他是会回你的,你不主动问话搭话,他就不会说话。
陈安忻原来觉得方嵘是能和弟弟比的,不爱说话这点,和方嵘有了交流后,才发现方嵘也是选择性不爱说话。
真要说起话来,话多得很。
她现在不觉得他话少了,没办法比过自家弟弟。
上辈子孙婶子闹到学校去,学校都要劝退弟弟的时候,弟弟没哭没闹,只是简单和她说,姐,我想读书。
爸妈六神无主,家里能有法子的,就剩她这个姐姐了。
弟弟不说,她也是要解决这件事的,弟弟不读书她还会生气。
他们家弟弟成绩好,如果轻易放弃读书机会,她都替爸妈难过。
妈妈自己不太重视读书,嫁给爸爸之前,顶多就上过扫盲班,爸爸却偶尔会语气惆怅地提到祖宗,他们家能被提到的祖宗,当然是读书人,当官的。
爸爸总教育孩子不能忘本,不是忘农民的本,是忘读书人的本。
他自己已经忘本了,希望孩子别忘。
好歹要上完小学,他们老一辈的没条件,小一辈的条件好点了,总要把书读完。
“姐,你多装点。”晚饭结束,爸妈回屋子里,姐弟妹三个人仍留在书房。
陈安萍叫姐姐给三哥的罐子里多放点盐菜。
“你想都装给安志,自己之后就不用吃了是吧,吃盐菜吃厌了。”
“没啊,这不是姐姐做的盐菜好吃,让哥多带点呗。”陈安萍想法很简单,她觉得好吃,就想更多人也认同好吃。
那么好吃的盐菜,当然得给三哥多装些去学校,没准三哥分给学校的朋友,朋友们会夸好吃,吃不够。
吃完饭,借着厨房煤油灯看书的陈安志并没有插话。
陈安忻问:“安志,明天要不要带米去学校?”
陈安萍:“姐,带干粮吧,现在天气不热,干粮能放好几天,包子馒头都挺好的。”
陈安忻:“是你自己想吃了吧。”
“姐,你不能这么想我。”
“安志,你要不要姐明天给你做干粮,做干粮的话,米可以少带点。”
陈安志:“姐,我寝室还有米,不用带米。”
陈安忻知道,现在他们县城高中还是可以自己带粮食,家里条件好的,会给孩子多带点米,装进一个铝饭盒,放学校食堂里蒸,放学可以自己去拿,条件不好蒸不起米饭的,大多是用米和学校换粥。
学校里也可以花钱买三餐票,三餐票是固定的,比如早饭票是一个鸡蛋配一个馒头,送一碗粥汤,午饭票土豆丝大白菜和米饭,暂时没有单独的粥票。
用米换粥的会把你名字记下来,只要给学校食堂一碗米,就能吃一星期粥,包三餐的粥,盛米的碗是学校的碗,一碗如果让陈安忻蒸饭,大概就是一家四口两顿饭的米量。
她读书的时候就是用米换粥,她和弟弟会准备一个月的米带去学校。
“哥,你跟姐说要带点干粮去学校吧,整天喝粥吃盐菜多难受。”
“学校的粥比家里要稠。”
家里的粥是见不到粥油的,在学校里去得早,还有机会吃到粥油。
三哥的意思陈安萍懂了,大意是学校比家里吃得好很多,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了。
懂了她就很犹豫,要不要告诉三哥,最近家里都有好吃的,晚上吃到的时时送过来的盐菜饼,也不是她最近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和哥哥说了,又像是她们在背着哥哥吃好东西。
陈安萍在某些事上总是会很纠结,陈安忻就没纠结:“那明天我蒸几个馒头花卷。”
陈安萍没听说过花卷:“姐,花卷是什么?”
“花卷?花卷也是馒头的一种,卷起来的馒头,你明天就知道是什么了。”
如果家里有现成的豆沙,她明天就做豆沙花卷了。
她家早饭铺子豆沙花卷很多人买,比葱油花卷更受欢迎,豆沙要想做得好,比包子肉馅更难做,更麻烦。
姐姐要做馒头花卷,陈安萍小声欢呼,怕被爸妈听到才没敢大声 ,爸妈提前知道,姐姐就做不成了。
陈安忻也是冒着挨骂风险在做吃的,虽然被骂,但她从不会过意不去,爸妈说的她左耳进右耳出,不听。
她也心疼爸妈的,辛苦大半辈子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她在县城开早饭铺子,他们就来过一次,她之后叫再多次,爸妈都不来,说是不吃她店里的东西,店里东西都是要卖钱的。
这种观念她一直在纠正,就是纠不过来,只好每次回家都带自己做的包子馒头回去。
如果她还是只有不到十块钱,当然不会那么奢侈,有方嵘这个摇钱树就不一样了。
姐姐已经决定,陈安志也没意见。
...
“妈,有话说话,别这样……是有人问我们家借钱?你想问我要钱?妈,你知道的,我兜比脸还干净。”方威见自己妈欲言又止,心里特忐忑。
李真凤白眼:“谁管你要钱,你不问家里要钱就谢天谢地,妈是想说,陈安忻家做的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