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
“皇阿玛容禀。”四爷在九阿哥说完以上那段话之后,便出列也夸起了太子,不是四爷和九阿哥接触得多了,就逐渐“九”化了,而是在这件事情上面只夸直郡王而不夸太子的话,那么难保太子不会对九阿哥有什么意见。
虽然按照尊卑之分,即便要夸也应该先夸太子才对的,但是九阿哥已经率先夸了直郡王了,那四爷能怎么办?
他只能够改了对太子的称呼,直呼其为二哥了,论尊卑,太子先而直郡王后,但是论长幼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不得不说,四爷这个人虽然因为太较真和太强硬而给人一种不太好接近,不太好相处的印象,但是事实上四爷刻薄虽刻薄,护短也是真护短。
于是在九阿哥和四爷两人的一唱一和中,就给直郡王和太子拍了不少的彩虹屁,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
直郡王和太子这样的儿子和臣子真可谓是他们的楷模。
坐在龙椅上的康熙见他的两个儿子如此夸他另外的两个儿子,虽然明知道他们在打什么主意,但是康熙还是配合着也夸了太子和直郡王两人。
康熙这么一夸,代表什么?
代表他认同四爷和九阿哥的话,所以那些还没有还钱,还在观望,还存在着侥幸心理的人就得小心了。
除非他们头铁到不在意康熙的看法,否则的话这笔欠款他们是乐意还也得还,不乐意还也得还了,否则等到大部分的人都还了,那么没有特殊情况却不还的人可不就分分钟成了康熙的眼中钉了吗?
然而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其他人知道归知道,不代表能够坦然接受的,八爷属于特殊情况就不说了,但是像诚郡王这样,哪怕他事先没有还了一大笔钱,但是现在要他把欠下国库的钱都还了,那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小菜一碟的事情。
虽然说朝中没有什么三皇子党,但是不代表诚郡王没有拉拢过人脉,再加上他向来喜欢举办什么诗会的,不说花钱如流水,那也差不多了。
一来因为诚郡王是真的喜欢诗书,二来因为诚郡王的身份摆在那儿,举办诗会用到的东西总不好滥竽充数,于是这样一来,钱自然是不经花了。
那不够钱花了能怎么办?
只好找国库借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九阿哥那样有经商天赋的,哪怕现在的人觉得把黄白之物挂在嘴边是一件很俗的事情,但是讲真的,皇帝老子没了钱都不行呢,更何况是其他人?
所以别看诚郡王表面上有多清高,有多嫌弃九阿哥居然自甘堕落地去经商,但是私底下说不定有多眼红他赚得盆满钵满呢。
为什么有的人私底下都喊九阿哥做财神九?只因为他是一众皇子当中唯一一个下海经常的吗?
当然不是了,之所以这么喊九阿哥那是因为他经商了得,说一句点石成金也不夸张。
但是现在眼不眼红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钱给还上,如果可以的话,诚郡王是真的不想还,那么大一笔钱还回去了,他怎么可能不肉疼?
但是现在不是不可以嘛,太子已经还了,直郡王也已经还了,不管是论尊卑还是论长幼,往下就轮到他了。
四爷、五爷和九阿哥作为这次清缴国库欠款的执行人,他们的钱肯定会还的,七爷和十二阿哥就更加不用说了。
八爷和十阿哥有九阿哥的帮衬(诚郡王只知道九阿哥和八爷感情不比以前了,却不知道差到哪里去),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也有四爷帮衬,至于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以及二十阿哥,他们要么是还在上书房念书,要么是还在喝奶,还钱这种事情就跟他们无关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借过钱。
所以诚郡王算来算去,觉得这么多的兄弟当中,就属他一个人最可怜了,虽然不止他一个人没有兄弟帮衬,但是太子和直郡王有康熙的偏爱,而七爷和十二阿哥一个因为生有残疾,一个因为从小被苏麻喇姑抚养长大而得了康熙的特殊照顾,看他们两人娶的福晋是谁就知道了。
而诚郡王呢?
虽然序齿靠前,但是却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只因为他的生母荣妃给康熙生了那么多孩子,却几乎是生一个死一个,要说康熙对她没有意见的话,那就是假话了。
否则的话在四妃的排序中,给康熙一共生下五子一女,甚至给他生下真正的第一个孩子的荣妃不可能排在最末,惠妃可以说是因为年长,但是宜妃和德妃呢?
要知道她们两人可比荣妃的年龄要小,结果却排在她前面,除了康熙对荣妃有意见之外,怕是找不到别的理由来解释了。
这么想着,诚郡王又忍不住地想,要是他那几个哥哥都平安活下来的话那就好了,这样他不至于没有兄弟扶持,他们额娘也不至于因此而被皇阿玛厌弃了。
越想越觉得自己可怜的诚郡王也顾不上什么还钱不还钱的事情了,情绪到了,他想先回书房做首诗再说。
这一边的诚郡王诗兴大发,而另一边被诚郡王认为有九阿哥帮衬的八爷此时却满头包,因为他现在要面临的不仅是还钱的问题,还有替人还钱!
可以说八爷是众多皇子当中人缘最好的那一个了,这是别的皇子拍马都赶不上的,但是人缘好那是需要代价的,比如说现在有人上门来找他借钱了,八爷是借还是不借?
虽然按照尊卑之分,即便要夸也应该先夸太子才对的,但是九阿哥已经率先夸了直郡王了,那四爷能怎么办?
他只能够改了对太子的称呼,直呼其为二哥了,论尊卑,太子先而直郡王后,但是论长幼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不得不说,四爷这个人虽然因为太较真和太强硬而给人一种不太好接近,不太好相处的印象,但是事实上四爷刻薄虽刻薄,护短也是真护短。
于是在九阿哥和四爷两人的一唱一和中,就给直郡王和太子拍了不少的彩虹屁,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
直郡王和太子这样的儿子和臣子真可谓是他们的楷模。
坐在龙椅上的康熙见他的两个儿子如此夸他另外的两个儿子,虽然明知道他们在打什么主意,但是康熙还是配合着也夸了太子和直郡王两人。
康熙这么一夸,代表什么?
代表他认同四爷和九阿哥的话,所以那些还没有还钱,还在观望,还存在着侥幸心理的人就得小心了。
除非他们头铁到不在意康熙的看法,否则的话这笔欠款他们是乐意还也得还,不乐意还也得还了,否则等到大部分的人都还了,那么没有特殊情况却不还的人可不就分分钟成了康熙的眼中钉了吗?
然而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其他人知道归知道,不代表能够坦然接受的,八爷属于特殊情况就不说了,但是像诚郡王这样,哪怕他事先没有还了一大笔钱,但是现在要他把欠下国库的钱都还了,那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小菜一碟的事情。
虽然说朝中没有什么三皇子党,但是不代表诚郡王没有拉拢过人脉,再加上他向来喜欢举办什么诗会的,不说花钱如流水,那也差不多了。
一来因为诚郡王是真的喜欢诗书,二来因为诚郡王的身份摆在那儿,举办诗会用到的东西总不好滥竽充数,于是这样一来,钱自然是不经花了。
那不够钱花了能怎么办?
只好找国库借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九阿哥那样有经商天赋的,哪怕现在的人觉得把黄白之物挂在嘴边是一件很俗的事情,但是讲真的,皇帝老子没了钱都不行呢,更何况是其他人?
所以别看诚郡王表面上有多清高,有多嫌弃九阿哥居然自甘堕落地去经商,但是私底下说不定有多眼红他赚得盆满钵满呢。
为什么有的人私底下都喊九阿哥做财神九?只因为他是一众皇子当中唯一一个下海经常的吗?
当然不是了,之所以这么喊九阿哥那是因为他经商了得,说一句点石成金也不夸张。
但是现在眼不眼红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钱给还上,如果可以的话,诚郡王是真的不想还,那么大一笔钱还回去了,他怎么可能不肉疼?
但是现在不是不可以嘛,太子已经还了,直郡王也已经还了,不管是论尊卑还是论长幼,往下就轮到他了。
四爷、五爷和九阿哥作为这次清缴国库欠款的执行人,他们的钱肯定会还的,七爷和十二阿哥就更加不用说了。
八爷和十阿哥有九阿哥的帮衬(诚郡王只知道九阿哥和八爷感情不比以前了,却不知道差到哪里去),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也有四爷帮衬,至于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以及二十阿哥,他们要么是还在上书房念书,要么是还在喝奶,还钱这种事情就跟他们无关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借过钱。
所以诚郡王算来算去,觉得这么多的兄弟当中,就属他一个人最可怜了,虽然不止他一个人没有兄弟帮衬,但是太子和直郡王有康熙的偏爱,而七爷和十二阿哥一个因为生有残疾,一个因为从小被苏麻喇姑抚养长大而得了康熙的特殊照顾,看他们两人娶的福晋是谁就知道了。
而诚郡王呢?
虽然序齿靠前,但是却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只因为他的生母荣妃给康熙生了那么多孩子,却几乎是生一个死一个,要说康熙对她没有意见的话,那就是假话了。
否则的话在四妃的排序中,给康熙一共生下五子一女,甚至给他生下真正的第一个孩子的荣妃不可能排在最末,惠妃可以说是因为年长,但是宜妃和德妃呢?
要知道她们两人可比荣妃的年龄要小,结果却排在她前面,除了康熙对荣妃有意见之外,怕是找不到别的理由来解释了。
这么想着,诚郡王又忍不住地想,要是他那几个哥哥都平安活下来的话那就好了,这样他不至于没有兄弟扶持,他们额娘也不至于因此而被皇阿玛厌弃了。
越想越觉得自己可怜的诚郡王也顾不上什么还钱不还钱的事情了,情绪到了,他想先回书房做首诗再说。
这一边的诚郡王诗兴大发,而另一边被诚郡王认为有九阿哥帮衬的八爷此时却满头包,因为他现在要面临的不仅是还钱的问题,还有替人还钱!
可以说八爷是众多皇子当中人缘最好的那一个了,这是别的皇子拍马都赶不上的,但是人缘好那是需要代价的,比如说现在有人上门来找他借钱了,八爷是借还是不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