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些小小的智慧火种,最终没能逃过历史的浪涛,无声无息地湮灭了。
木白现在想要保护的就是这些小火种,好在,他生活的这个时代,同样也是个格外现实的时代。
上有好,下必效。
只要官方表达出几分对那些学科感兴趣的意思,那么民间那些苦于无出头之地的人就会去琢磨它,而只要学习的人多了,必然会为那些学科找到真正的传承者。
只要传承者在,只要给这些学科足够的时间,木白相信它们从技变成术的那天并不会太遥远,而首先,他得先说服这个王朝的主宰者。
木白轻声道:“民间学子千千万,藏书更是数不胜数,但现在所有人学的都是孔孟之道,孔孟虽好,但利出孔千人面,孙儿以为长此以往,并无益处。”
洪武帝露出了几分了悟,他揣着手肯定道:“你爹肯定不同意。”
朱元璋的长子,木白的父亲,也就是当今的建文帝自幼修习儒家经典,虽然朱标为人并不迂腐,但让他承认学习孔孟并没有那么有必要,甚至是另外扶持门与儒家学说对立的学问,朱标肯定是不答应的。
这直接就挑战了老父亲的人生观。
木白露出了抹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用自己的表情对自家爷爷的猜测表示赞同。
是的,木白想要推行改革的最大阻碍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父亲。
朱标倒不是对各家学说有什么意见,他其实还挺喜欢看这些东西的,但站在帝王的角度,他觉得儿子的这些说法过于空泛。
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选择人才,那不就等于选择“匠”们去做官?
不说被管理的人如何,匠人们自己都过不去这道关,而且匠人如果都能做官了,农人又要怎么想?
最苦最累的活就是农活,赚得最少的也是农人,而之前农人们之所以肯老老实实留在自己的土地上正是因为他们虽然收益少,但地位高。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如果被他们发现自己的收益少不说,地位也没那么高,岂不是会有大量的人口从田地离开?那到时候大明的税收又要从哪里来?
或许有人会说那可以将税收来源从田税转为商税呀,但要知道,田税有多少收入都是有较为直观的计算公式,毕竟土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商税就不样了。
除却进出口的船只次可以让人直接看到货物,大部分的商务活动都很难去做查实,全靠纳税人自觉。
直观的田税都有好多种偷税的方法,更别提弯弯绕绕众多的商税啦。
至于简单的人头税?
木白摇了摇头,人头税其实是种极大程度上压制人口数额的存在。
现代人常常以为古代人热衷于生娃,但这是有前提的,首要点就是生娃的成本低于收益。
在人头税高昂、种田收入低廉的时代,孩子刚出生便被淹死或是抛弃是最寻常不过的,即便是在相对富裕的宋朝,弃婴率也是居高不下。
真正让古人放开手生娃的时代,还要从取消了人头税的清朝开始。
木白非但不会将税务压在人头税上,相反,他还想要取消人头税。
如今的大明海贸路线已经日趋成熟,在官方的引导下,江浙的商人们如今流行大量从海外购买廉价的棉花进口到内陆,然后将其织成漂亮的布料后再反手卖到国外的贸易模式。
乍看是多了采买棉花的开销,但事实上棉花算是压舱货物,又是逆差航行,运输的成本其实非常低,且班次稳定,只要算好了节奏甚至可以免去租借仓库堆存的费用。
而且别看江浙商人以前就在周边原产地采购的棉花,其实这里的棉花价格非常非常昂贵。
想来也是,若不是价格高昂,凭什么让这儿的农户放弃可种双季的稻田改种棉花?棉花这种作物简直就是个土地的营养抽水机,收割后还得休地段时间养养肥力,这些可都是算在物价里的成本。
但这些棉花如今的采购地印度就不样了,那儿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棉花可以大量种植,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口众多,棉花这种必须朵朵摘取的农作物就喜欢这样的种植环境。
当然,还有个隐性的优点就是那个王朝的管理者非常欢迎大明的船只以及他们带来的货物,这就让大明商人的利润更高了。
江浙商人的成功很快就将这种加工模式带去了内陆地区,原本些不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随着商人的走动也响起了纺车的声音。纺布这项传统的活动因为跨国海运的存在,从自产自销走向了来料加工的路线。
商人们将沉重的生棉带到这里,然后带走匹匹织好的棉布,接下来他们或是拿去染色,或是直接以白叠布的形式出售,这就和笑嘻嘻点着铜板的纺织娘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不得不说这些商人们的头脑是真的灵活,他们甚至还会追逐灾区,当听到哪哪的田地又受灾时便会千里迢迢地将棉花运过去让灾民以工抵粮,既得了廉价劳动力,又得了名声。
不过看在他们的举动的确帮助到了当地灾民的份上,朝廷对这些人的投机行为暂时采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也因为这些棉布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不菲的收入的同时促进了生产积极性,于是没过多久,棉布的价格便大大降低。
木白现在想要保护的就是这些小火种,好在,他生活的这个时代,同样也是个格外现实的时代。
上有好,下必效。
只要官方表达出几分对那些学科感兴趣的意思,那么民间那些苦于无出头之地的人就会去琢磨它,而只要学习的人多了,必然会为那些学科找到真正的传承者。
只要传承者在,只要给这些学科足够的时间,木白相信它们从技变成术的那天并不会太遥远,而首先,他得先说服这个王朝的主宰者。
木白轻声道:“民间学子千千万,藏书更是数不胜数,但现在所有人学的都是孔孟之道,孔孟虽好,但利出孔千人面,孙儿以为长此以往,并无益处。”
洪武帝露出了几分了悟,他揣着手肯定道:“你爹肯定不同意。”
朱元璋的长子,木白的父亲,也就是当今的建文帝自幼修习儒家经典,虽然朱标为人并不迂腐,但让他承认学习孔孟并没有那么有必要,甚至是另外扶持门与儒家学说对立的学问,朱标肯定是不答应的。
这直接就挑战了老父亲的人生观。
木白露出了抹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用自己的表情对自家爷爷的猜测表示赞同。
是的,木白想要推行改革的最大阻碍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父亲。
朱标倒不是对各家学说有什么意见,他其实还挺喜欢看这些东西的,但站在帝王的角度,他觉得儿子的这些说法过于空泛。
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选择人才,那不就等于选择“匠”们去做官?
不说被管理的人如何,匠人们自己都过不去这道关,而且匠人如果都能做官了,农人又要怎么想?
最苦最累的活就是农活,赚得最少的也是农人,而之前农人们之所以肯老老实实留在自己的土地上正是因为他们虽然收益少,但地位高。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如果被他们发现自己的收益少不说,地位也没那么高,岂不是会有大量的人口从田地离开?那到时候大明的税收又要从哪里来?
或许有人会说那可以将税收来源从田税转为商税呀,但要知道,田税有多少收入都是有较为直观的计算公式,毕竟土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商税就不样了。
除却进出口的船只次可以让人直接看到货物,大部分的商务活动都很难去做查实,全靠纳税人自觉。
直观的田税都有好多种偷税的方法,更别提弯弯绕绕众多的商税啦。
至于简单的人头税?
木白摇了摇头,人头税其实是种极大程度上压制人口数额的存在。
现代人常常以为古代人热衷于生娃,但这是有前提的,首要点就是生娃的成本低于收益。
在人头税高昂、种田收入低廉的时代,孩子刚出生便被淹死或是抛弃是最寻常不过的,即便是在相对富裕的宋朝,弃婴率也是居高不下。
真正让古人放开手生娃的时代,还要从取消了人头税的清朝开始。
木白非但不会将税务压在人头税上,相反,他还想要取消人头税。
如今的大明海贸路线已经日趋成熟,在官方的引导下,江浙的商人们如今流行大量从海外购买廉价的棉花进口到内陆,然后将其织成漂亮的布料后再反手卖到国外的贸易模式。
乍看是多了采买棉花的开销,但事实上棉花算是压舱货物,又是逆差航行,运输的成本其实非常低,且班次稳定,只要算好了节奏甚至可以免去租借仓库堆存的费用。
而且别看江浙商人以前就在周边原产地采购的棉花,其实这里的棉花价格非常非常昂贵。
想来也是,若不是价格高昂,凭什么让这儿的农户放弃可种双季的稻田改种棉花?棉花这种作物简直就是个土地的营养抽水机,收割后还得休地段时间养养肥力,这些可都是算在物价里的成本。
但这些棉花如今的采购地印度就不样了,那儿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棉花可以大量种植,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口众多,棉花这种必须朵朵摘取的农作物就喜欢这样的种植环境。
当然,还有个隐性的优点就是那个王朝的管理者非常欢迎大明的船只以及他们带来的货物,这就让大明商人的利润更高了。
江浙商人的成功很快就将这种加工模式带去了内陆地区,原本些不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随着商人的走动也响起了纺车的声音。纺布这项传统的活动因为跨国海运的存在,从自产自销走向了来料加工的路线。
商人们将沉重的生棉带到这里,然后带走匹匹织好的棉布,接下来他们或是拿去染色,或是直接以白叠布的形式出售,这就和笑嘻嘻点着铜板的纺织娘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不得不说这些商人们的头脑是真的灵活,他们甚至还会追逐灾区,当听到哪哪的田地又受灾时便会千里迢迢地将棉花运过去让灾民以工抵粮,既得了廉价劳动力,又得了名声。
不过看在他们的举动的确帮助到了当地灾民的份上,朝廷对这些人的投机行为暂时采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也因为这些棉布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不菲的收入的同时促进了生产积极性,于是没过多久,棉布的价格便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