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生于乱世,长于战争,师从大明文武顶级梯队的太子朱标肯定是做不出来这种明显僭越的事儿滴,所以,洪武帝的不靠谱也没机会向大家展示。
咳咳,扯远了,大明的皇帝陛下这段时间除了军政要务还要经手外,几乎不再插手其他朝廷事务,因此,有些过于无聊的皇帝陛下就开启了溜达模式。
等他去孙子的书社转了两圈后,洪武帝大手一挥,表示朕想要修书。
在洪武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朝中臣子有一半面如菜色。为什么呢……因为洪武帝他……有着非常、非常、非常糟糕的不良记录啊!
虽然现在朱元璋也能算是出口成章,典故信手拈来,甚至可以给科举文人的考卷评个优劣,但在当年他可是个实打实的文盲。
朱元璋是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才得以开蒙正式接受教育,而他这种先立业后念书的人就会有个天然的毛病。
——那就是刻薄。
成人的世界观已经形成,留给学术著作的空间不多,而且朱元璋还是个有成就的成年人,这就导致他一看书就会下意识去挑刺。
看到此处觉得荒谬,那儿觉得不妥,这儿那儿幼稚,一入眼,字字句句均有鄙陋之处。
所以,当年刚刚登上帝位的洪武帝就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他看书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后非常愤怒,尤其是那句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戳了老朱的脊梁骨。
这句在现代人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话语在封建时代却是对王权十足十的挑衅,孟老夫子那简直是指着皇帝说:“你的重要性不如老百姓,是有了百姓才有你,你得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这谁受得了?
他辛辛苦苦从刀山火海、尸山血海里闯出来,赶走蛮夷,重复华夏荣光,可不是为了做人民公仆二等公民的。
于是,朱元璋立刻大张旗鼓地将孟子从孔庙的祭祀台撤了下来,废除其“亚圣”的封号,并且亲自着墨修改孟子的学说,将那些民本思想全数删除,此外,他还命令天下学子背诵由他修改过的《孟子》学说。
这件事发生在洪武三年,曾经也闹得相当轰轰烈烈。而等到洪武帝的大孙子拿起第一册 课本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孟子》还有这样的故事。
因为就在那十年间,有无数的读书人、书商和官员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明着暗着将被洪武帝校对过的《孟子(改)》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因此,《孟子(改)》到底还是没有流传出去。
当然,这也是因为洪武帝做了几年皇帝后思想更成熟,他渐渐想明白了自己当年做的事多傻,然后就默许了这样的状况。
皇帝嘛,面子大过天,就算知道自己之前做得不对,也不会认错的。后来,朝中一个臣子闹着要为孟子翻案,洪武帝也就顺势借着这股东风将孟子像重新放回了孔庙,此事也就算了了,但让他出言废除自己编纂的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多,最多也就是当不知情的大孙子校对完儒家十三经并且将之刊印分发的时候不发言而已。
洪武帝装傻,当然没有愣头青跑出来对小皇孙说:哎,你爷爷之前改过孟子啊!殿下你发出去的是原版的嘿!
那不是愣头青,那是傻子,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人物介绍的那种。所以,这个历史典故木白完全不知道,也因此他还真不能理解为什么当爷爷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满朝文武的表情都是一片空白。
不过,大臣们的表情再空白也没用,洪武帝天生一身反骨,你不让我做的我要做,你说我做不到的我也要做。于是,这位大明皇帝钦点了一干文臣、翰林,热热闹闹地开启了洪武朝第一次书籍整理。
洪武帝大手一挥,表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最好的,他打算收集民间散佚的孤本重新抄录整理,编一套史无前例的文献大成。
事实上,当他在大朝会上说出自己的决定时,有九成九的官员都请他“三思”。
皇室有三大耗钱项目:打仗、造宫殿,还有一个就是修书了。
别看修书动静很小,看起来也颇为简单,就是将书册抄录一遍,最多也就是改个错别字再思考一下选这篇还是那篇。事实上,这项活动耗时耗力得很,一些隐形成本叠加上去,那可不是一点两点耗钱。
旁的不说,就拿如今放在文渊阁里头的《元史》来说吧,当年它的编纂名单可谓是星光熠熠——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名满天下的江东二儒宋濂、王袆为总裁,靠着两位儒生的人脉,明朝廷请来隐于山林之中的十六名隐士,并学子无数,在元本就有汗青记载的情况下都用了一百八十余天才仓促整理完毕。
因为编纂得仓促,加上缺乏彼时北逃的顺帝资料,洪武帝又派人去民间收集资讯,一年后重新开局,这次只顺帝纪加之礼仪、食货志,便用了一百四十余天。
也就是说,在洪武三年,大明朝廷办公效率最高、历史资料最全、国家最支持的情况下,编纂一册史书就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两位总裁几乎是被耽误在了这件事情里面,他们以及辅助帮忙的翰林所要承担的工作全都被移交给了旁人。要知道大明的朝廷编制人数本就是社畜级别,那一年,那些被抽调了工作人员的部门简直都忙疯了,所有人都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转到人都要晕过去啦!
咳咳,扯远了,大明的皇帝陛下这段时间除了军政要务还要经手外,几乎不再插手其他朝廷事务,因此,有些过于无聊的皇帝陛下就开启了溜达模式。
等他去孙子的书社转了两圈后,洪武帝大手一挥,表示朕想要修书。
在洪武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朝中臣子有一半面如菜色。为什么呢……因为洪武帝他……有着非常、非常、非常糟糕的不良记录啊!
虽然现在朱元璋也能算是出口成章,典故信手拈来,甚至可以给科举文人的考卷评个优劣,但在当年他可是个实打实的文盲。
朱元璋是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才得以开蒙正式接受教育,而他这种先立业后念书的人就会有个天然的毛病。
——那就是刻薄。
成人的世界观已经形成,留给学术著作的空间不多,而且朱元璋还是个有成就的成年人,这就导致他一看书就会下意识去挑刺。
看到此处觉得荒谬,那儿觉得不妥,这儿那儿幼稚,一入眼,字字句句均有鄙陋之处。
所以,当年刚刚登上帝位的洪武帝就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他看书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后非常愤怒,尤其是那句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戳了老朱的脊梁骨。
这句在现代人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话语在封建时代却是对王权十足十的挑衅,孟老夫子那简直是指着皇帝说:“你的重要性不如老百姓,是有了百姓才有你,你得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这谁受得了?
他辛辛苦苦从刀山火海、尸山血海里闯出来,赶走蛮夷,重复华夏荣光,可不是为了做人民公仆二等公民的。
于是,朱元璋立刻大张旗鼓地将孟子从孔庙的祭祀台撤了下来,废除其“亚圣”的封号,并且亲自着墨修改孟子的学说,将那些民本思想全数删除,此外,他还命令天下学子背诵由他修改过的《孟子》学说。
这件事发生在洪武三年,曾经也闹得相当轰轰烈烈。而等到洪武帝的大孙子拿起第一册 课本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孟子》还有这样的故事。
因为就在那十年间,有无数的读书人、书商和官员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明着暗着将被洪武帝校对过的《孟子(改)》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因此,《孟子(改)》到底还是没有流传出去。
当然,这也是因为洪武帝做了几年皇帝后思想更成熟,他渐渐想明白了自己当年做的事多傻,然后就默许了这样的状况。
皇帝嘛,面子大过天,就算知道自己之前做得不对,也不会认错的。后来,朝中一个臣子闹着要为孟子翻案,洪武帝也就顺势借着这股东风将孟子像重新放回了孔庙,此事也就算了了,但让他出言废除自己编纂的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多,最多也就是当不知情的大孙子校对完儒家十三经并且将之刊印分发的时候不发言而已。
洪武帝装傻,当然没有愣头青跑出来对小皇孙说:哎,你爷爷之前改过孟子啊!殿下你发出去的是原版的嘿!
那不是愣头青,那是傻子,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人物介绍的那种。所以,这个历史典故木白完全不知道,也因此他还真不能理解为什么当爷爷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满朝文武的表情都是一片空白。
不过,大臣们的表情再空白也没用,洪武帝天生一身反骨,你不让我做的我要做,你说我做不到的我也要做。于是,这位大明皇帝钦点了一干文臣、翰林,热热闹闹地开启了洪武朝第一次书籍整理。
洪武帝大手一挥,表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最好的,他打算收集民间散佚的孤本重新抄录整理,编一套史无前例的文献大成。
事实上,当他在大朝会上说出自己的决定时,有九成九的官员都请他“三思”。
皇室有三大耗钱项目:打仗、造宫殿,还有一个就是修书了。
别看修书动静很小,看起来也颇为简单,就是将书册抄录一遍,最多也就是改个错别字再思考一下选这篇还是那篇。事实上,这项活动耗时耗力得很,一些隐形成本叠加上去,那可不是一点两点耗钱。
旁的不说,就拿如今放在文渊阁里头的《元史》来说吧,当年它的编纂名单可谓是星光熠熠——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名满天下的江东二儒宋濂、王袆为总裁,靠着两位儒生的人脉,明朝廷请来隐于山林之中的十六名隐士,并学子无数,在元本就有汗青记载的情况下都用了一百八十余天才仓促整理完毕。
因为编纂得仓促,加上缺乏彼时北逃的顺帝资料,洪武帝又派人去民间收集资讯,一年后重新开局,这次只顺帝纪加之礼仪、食货志,便用了一百四十余天。
也就是说,在洪武三年,大明朝廷办公效率最高、历史资料最全、国家最支持的情况下,编纂一册史书就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两位总裁几乎是被耽误在了这件事情里面,他们以及辅助帮忙的翰林所要承担的工作全都被移交给了旁人。要知道大明的朝廷编制人数本就是社畜级别,那一年,那些被抽调了工作人员的部门简直都忙疯了,所有人都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转到人都要晕过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