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除了南方一些小作坊会印刷些小话本,大部分的书坊都不会使用活字印刷。
毕竟书的质量就是书坊的招牌,深浅不一可是大忌,大书坊印刷的书籍大部分又是传统的书籍,做完一份雕版之后可以长期使用,其成本反而不高。
现场注意到这点的木白当即提出改变一下印刷姿势,以前是字躺着纸盖上去,现在改为和盖印章一样,纸躺着,字往下压。
如此改动一方面可降低工匠的劳作难度,另一方面也方便印章的固定。
下压的印章自身就有重力在,不管小字背后的木料长短有何异常,在带着压力印到纸面上时都能保证其正常显形。
这么操作唯一的困扰便是给印章上墨,但这难不倒东宫匠坊已经很有改装经验的匠人们。
几个匠人过来转了一圈,敲敲打打一番后,立刻给这个简易的印书器做了升级——他们给盛放小字的盘子加了一个翻转器,让它在从纸张上离开后会自动翻转。
然后翻转的小字们在上升到顶端的时候,就会变成正面朝上,随即和墨盒相遇,完成上墨的工作。
简单的说,这么一改动之后,这个印刷机对于人工的需求就只有两步:1、下压,2、换纸。
其余的理字和上墨都可以在作业板块外完成,其印刷的速度提高了不是一点两点,最重要的是,如此操作之后基本不存在差异,只要墨水足够,第一张纸和最后一张纸的发挥是一样的。
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后几册全都是采用了改装后的印书机,印刷速度是前半部分的两倍不止。
到后来,工房还琢磨出了适合金属使用的油性墨水,印到最后,几乎所有的活字都换成了金属字。
此举让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原材料耗费却急速上升。好在金属字的造价虽贵,但使用时长和磨损都比较小,只要书坊能够保持一定的印刷量,还是能够挽救的。
咳咳,其实这点开销对于掌握了太子和太子妃小金库的木白来说,压力还真不算太大,不过木白至今都没忘了年少时候那给弟弟挣钱的愿望,而且他也觉得太子妃的遗产给他不太合适,所以木白尽可能得不想要去动用那部分财产。
于是他走上了印刷业的邪道——用阳春白雪的东宫藏书来哺育他真正想要印的众多小说书。
是的,众多。
终元一朝,多少学子含恨潜入民间,不得不以文学创造为生,不说别人,罗贯中老先生的老师施耐庵先生当年是和刘伯温同榜中的元朝进士,后期不也被腐败的元政府逼得潜入乡间,写下了借宋骂元的一册著作《江湖豪客传》。
木白看完此书之后很想认识一下这位施先生,不过很可惜,老先生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就已经仙逝了,他将没有完成的稿件留给了最疼爱的学生。
罗贯中将其收尾并校正之后,把《江湖豪客传》改名为《水浒传》,现正是春和书社第二热门的书籍。
《水浒》和《三国》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小说,一个讲的是山河豪气,另一为家国天下,正好颇为互补,也不怕彼此抢占市场。
事实上要抢也抢不到,因为字数庞大,印书的时候是连载的来着,一册发完热度刚刚歇息,另一册立刻追上,无论是水浒粉还是三国粉,都有充足的爬墙空间。
是以,几乎每个走进春和书社的文人都是一脸的痛心疾首,在他们的眼中这家书社一定是由一个学富五车又心怀天下的老文人所开,然而让人惋惜的是,这个老文人有个不学好,喜欢看话本的败家儿子。
介于谁都查不出春和书社背后的老板底细,加上部分知情人士的缄默,这个人设在众人心中留了许多年。
但是现在,红遍大明应天府,并且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三国作者罗老先生接到了一封令他颇感意外的书信。
小皇孙派快马前来传信,请他将三国演义挑选出一部分比较精华的部分,稍作删减简化,出一册适宜于文化水平不那么高的读者观看的删减版。
对了,可以偏重一些拱卫皇权的蜀汉阵营,于是一册删减版的《三国演义》光荣问世。
比起略显冗长的全文,简化版逻辑性虽然下降了不少,但阅读性却加强了许多,全篇的白话文非常适合常人观看,这一版本反倒比原版卖的更火一点。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原版实在是太长了,那一套书的售价可能吃上好几顿宴席,舍得买的到底是少数。
在大明的有心推动下,简化版的三国演义很快就随着入京后没多久便沉迷于听故事中的土岐满贞传去了大海的彼端。
日本国受到唐国的影响极大,无论是文字、官职、称呼、乃至于城市的建设都是借鉴了唐文化。
虽然历经宋元,双方都有较大的制度改革,其中由于种种原因,日本开始使用了标音文字,但汉字如今仍然是日本的主流文化,几乎所有的高层人士都能够使用汉字完成阅读。
被土岐满贞带回的二十多本《三国演义(简)》立刻就在朝臣之间传开,甚至于就连日本北朝的实际掌权者足利义满也拿了一本反复研读。
纵然是简化版,但这册《三国》中却收入了不少经典场景和重大战役,汉末英雄四起,硝烟漫天,每一场战争都是一场英雄的挽歌。
毕竟书的质量就是书坊的招牌,深浅不一可是大忌,大书坊印刷的书籍大部分又是传统的书籍,做完一份雕版之后可以长期使用,其成本反而不高。
现场注意到这点的木白当即提出改变一下印刷姿势,以前是字躺着纸盖上去,现在改为和盖印章一样,纸躺着,字往下压。
如此改动一方面可降低工匠的劳作难度,另一方面也方便印章的固定。
下压的印章自身就有重力在,不管小字背后的木料长短有何异常,在带着压力印到纸面上时都能保证其正常显形。
这么操作唯一的困扰便是给印章上墨,但这难不倒东宫匠坊已经很有改装经验的匠人们。
几个匠人过来转了一圈,敲敲打打一番后,立刻给这个简易的印书器做了升级——他们给盛放小字的盘子加了一个翻转器,让它在从纸张上离开后会自动翻转。
然后翻转的小字们在上升到顶端的时候,就会变成正面朝上,随即和墨盒相遇,完成上墨的工作。
简单的说,这么一改动之后,这个印刷机对于人工的需求就只有两步:1、下压,2、换纸。
其余的理字和上墨都可以在作业板块外完成,其印刷的速度提高了不是一点两点,最重要的是,如此操作之后基本不存在差异,只要墨水足够,第一张纸和最后一张纸的发挥是一样的。
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后几册全都是采用了改装后的印书机,印刷速度是前半部分的两倍不止。
到后来,工房还琢磨出了适合金属使用的油性墨水,印到最后,几乎所有的活字都换成了金属字。
此举让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原材料耗费却急速上升。好在金属字的造价虽贵,但使用时长和磨损都比较小,只要书坊能够保持一定的印刷量,还是能够挽救的。
咳咳,其实这点开销对于掌握了太子和太子妃小金库的木白来说,压力还真不算太大,不过木白至今都没忘了年少时候那给弟弟挣钱的愿望,而且他也觉得太子妃的遗产给他不太合适,所以木白尽可能得不想要去动用那部分财产。
于是他走上了印刷业的邪道——用阳春白雪的东宫藏书来哺育他真正想要印的众多小说书。
是的,众多。
终元一朝,多少学子含恨潜入民间,不得不以文学创造为生,不说别人,罗贯中老先生的老师施耐庵先生当年是和刘伯温同榜中的元朝进士,后期不也被腐败的元政府逼得潜入乡间,写下了借宋骂元的一册著作《江湖豪客传》。
木白看完此书之后很想认识一下这位施先生,不过很可惜,老先生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就已经仙逝了,他将没有完成的稿件留给了最疼爱的学生。
罗贯中将其收尾并校正之后,把《江湖豪客传》改名为《水浒传》,现正是春和书社第二热门的书籍。
《水浒》和《三国》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小说,一个讲的是山河豪气,另一为家国天下,正好颇为互补,也不怕彼此抢占市场。
事实上要抢也抢不到,因为字数庞大,印书的时候是连载的来着,一册发完热度刚刚歇息,另一册立刻追上,无论是水浒粉还是三国粉,都有充足的爬墙空间。
是以,几乎每个走进春和书社的文人都是一脸的痛心疾首,在他们的眼中这家书社一定是由一个学富五车又心怀天下的老文人所开,然而让人惋惜的是,这个老文人有个不学好,喜欢看话本的败家儿子。
介于谁都查不出春和书社背后的老板底细,加上部分知情人士的缄默,这个人设在众人心中留了许多年。
但是现在,红遍大明应天府,并且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三国作者罗老先生接到了一封令他颇感意外的书信。
小皇孙派快马前来传信,请他将三国演义挑选出一部分比较精华的部分,稍作删减简化,出一册适宜于文化水平不那么高的读者观看的删减版。
对了,可以偏重一些拱卫皇权的蜀汉阵营,于是一册删减版的《三国演义》光荣问世。
比起略显冗长的全文,简化版逻辑性虽然下降了不少,但阅读性却加强了许多,全篇的白话文非常适合常人观看,这一版本反倒比原版卖的更火一点。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原版实在是太长了,那一套书的售价可能吃上好几顿宴席,舍得买的到底是少数。
在大明的有心推动下,简化版的三国演义很快就随着入京后没多久便沉迷于听故事中的土岐满贞传去了大海的彼端。
日本国受到唐国的影响极大,无论是文字、官职、称呼、乃至于城市的建设都是借鉴了唐文化。
虽然历经宋元,双方都有较大的制度改革,其中由于种种原因,日本开始使用了标音文字,但汉字如今仍然是日本的主流文化,几乎所有的高层人士都能够使用汉字完成阅读。
被土岐满贞带回的二十多本《三国演义(简)》立刻就在朝臣之间传开,甚至于就连日本北朝的实际掌权者足利义满也拿了一本反复研读。
纵然是简化版,但这册《三国》中却收入了不少经典场景和重大战役,汉末英雄四起,硝烟漫天,每一场战争都是一场英雄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