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白心知能够分到这个单独房间的确是亏得小吏们照顾了,否则以两小孩的体格要是遇到成年人,多少是要吃点亏的,遂带着木文向小吏行礼道谢,此举反倒引得小吏们有些赧然了。
或许有人要问了,这间寻常的牢间怎么就能做TOP10了,不都是标配吗?
其实,关键就在于这透过不过一臂长的天窗投入的那一抹亮光,这在监狱中可是十分有讲究的。
作者有话要说:
王老先生:知识就是力量,徒儿啊,感觉到知识的厚重了吗?
木小白:……我竟无言以对,不是我脑洞不够开放,是元兵这操作过于离谱啊!!
元朝没有明言人分三六九等,不过在悄悄话里面还是分了等级的,第一位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除了蒙古、汉人以外的民族,比如中西亚欧洲人等等),汉人(这里是北宋地区,早于南宋地区被蒙古人统治的汉人)、南人(南宋人)
这个划分其实是十分微妙的,首先他将汉人分为了南北,某种程度上有些让你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意思。蒙古人+色目人的人数太少肯定搞不过汉人,于是就来个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其实也是挺天才的举动,奈何这个招数元人没能玩转。
方法是好方法,但操作起来全是BUG,一方面是元朝当时的蒙古和汉人之间的划分可以说是油水之隔,绝对不允许汉人的血脉侵入蒙古血脉,所以两族间是没有灰色地带的,非黑即白。
其次是元朝的商业过于发达,南人更擅长经商,粮食布匹也更加充裕,有小票票的自然话语权就上去了。
最重要的是,说是说北人的地位高于南人,其实也没差多少,在蒙古人眼中都是可以随意剥削欺压的存在,南北人感觉没什么差异,自然也就不吃你这套。
元朝倒台后清朝上位,同样是少数统治多数,清朝就要更聪明点(当然,是因为前头有前车之鉴),他们就把用汉人对付汉人这个把戏玩的更转了点。
清朝搞出了个抬旗的说法,将一些有功的汉人纳入满族的贵族行列,这个手段最早是放在了从明朝收编的火器营上,当时为了让这些火器营跟着清军走,那是一批一批地抬旗,不过等到王朝中期清政府忽视火器之后,加上为了削减开支,又开始鼓励汉人出旗(当然,满人也能出)。
清政府当时还区别了加入满籍的汉人的称呼和待遇,划分了群体差异,把各种身份都玩出了花。
满族以及被抬入满族的臣子在私底下可以对着皇帝称为“奴才”,而汉族的臣子无论公私都只能称为“臣”。
所以当年看《还珠》的时候很多人吐槽说尔康说“臣福尔康”是僭越,其实没有,他们家是汉包衣(按照令妃的身份来算),比汉人高一点,但不如满族,的确是只能称“臣”不能说“奴才”
是的,在清朝,“奴才”>“臣”。
奴才等于是皇帝的家人,是家仆(受法律保护,有工资,有铁饭碗,还能科考,和奴隶是不同的),而臣永远是外人,如此手段就让一些人产生了优越感,并且乐于去管理和压榨底层汉人。
时间久了,清政府就做到了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当然,也付出了血脉、文化各方面被汉化的代价。
不过说真的,军臣之间玩这种心机挺没意思的,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你怎么做事人家看得懂的,你不拿真诚对人,人家就把这当工作,怀揣着一种不犯错就是对的心态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咧?
不过也没法子,中华文化的吞噬融化和消化性太强了,基本没多少文化和华夏文化碰撞后不被侵吞并且转为我们一部分的,死撑着不肯融入的最后都被搞掉了。
比较鲜明的例子就是乐器。
基本所有两个字的乐器都是外来者,结果人家自己国家失传了,在我们这儿被玩成了民族乐器。
火器其实也是,明朝后来很多火器都是从国外进口后改造升级,结果东西改造升级后在我们这儿变成了大杀器,在原产国却被弃之若履,最后还想再来采购。
只不过这一切改进到了清朝时全部被停止了。
作者君之前去看火器展览,布展的是东西方并行,时间线一到清朝咱们就没东西了,眼睁睁看着国外的追上咱们技术再超越,当时虽然心里有准备,却难免有种要被气哭的感觉。
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停下往前的脚步啊,落后就要挨打,铁一样的道理。
第13章
在如今这年头,牢狱多半建在地下。
如此设计一方面是预防有胆大包天者来劫狱或者干脆杀死证人,另一方面也是避免私相授受串通供词。当然,避免扰民肯定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这种地下建筑可不像现代还有个防水层隔热层,因此,监牢多半都阴暗潮湿,住久了容易落个风湿。这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长期处于黑暗的环境会引发心理疾病造成自毁倾向。
人的本能便是向往光明。“伤春”和“悲秋”并不完全是因为个人脆弱敏感,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天气变化导致的。
春季多降雨,秋季日渐短夜渐长,其实都和日照时间有关系。所以,现代医生给予抑郁症患者的建议中都会带上一条——多出门晒太阳。
当然,这些都是长期影响,对木小白来说比较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兄弟两人都需要晒太阳补充钙质好长高,另一个则是日照可以让他俩有点时间概念。
或许有人要问了,这间寻常的牢间怎么就能做TOP10了,不都是标配吗?
其实,关键就在于这透过不过一臂长的天窗投入的那一抹亮光,这在监狱中可是十分有讲究的。
作者有话要说:
王老先生:知识就是力量,徒儿啊,感觉到知识的厚重了吗?
木小白:……我竟无言以对,不是我脑洞不够开放,是元兵这操作过于离谱啊!!
元朝没有明言人分三六九等,不过在悄悄话里面还是分了等级的,第一位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除了蒙古、汉人以外的民族,比如中西亚欧洲人等等),汉人(这里是北宋地区,早于南宋地区被蒙古人统治的汉人)、南人(南宋人)
这个划分其实是十分微妙的,首先他将汉人分为了南北,某种程度上有些让你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意思。蒙古人+色目人的人数太少肯定搞不过汉人,于是就来个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其实也是挺天才的举动,奈何这个招数元人没能玩转。
方法是好方法,但操作起来全是BUG,一方面是元朝当时的蒙古和汉人之间的划分可以说是油水之隔,绝对不允许汉人的血脉侵入蒙古血脉,所以两族间是没有灰色地带的,非黑即白。
其次是元朝的商业过于发达,南人更擅长经商,粮食布匹也更加充裕,有小票票的自然话语权就上去了。
最重要的是,说是说北人的地位高于南人,其实也没差多少,在蒙古人眼中都是可以随意剥削欺压的存在,南北人感觉没什么差异,自然也就不吃你这套。
元朝倒台后清朝上位,同样是少数统治多数,清朝就要更聪明点(当然,是因为前头有前车之鉴),他们就把用汉人对付汉人这个把戏玩的更转了点。
清朝搞出了个抬旗的说法,将一些有功的汉人纳入满族的贵族行列,这个手段最早是放在了从明朝收编的火器营上,当时为了让这些火器营跟着清军走,那是一批一批地抬旗,不过等到王朝中期清政府忽视火器之后,加上为了削减开支,又开始鼓励汉人出旗(当然,满人也能出)。
清政府当时还区别了加入满籍的汉人的称呼和待遇,划分了群体差异,把各种身份都玩出了花。
满族以及被抬入满族的臣子在私底下可以对着皇帝称为“奴才”,而汉族的臣子无论公私都只能称为“臣”。
所以当年看《还珠》的时候很多人吐槽说尔康说“臣福尔康”是僭越,其实没有,他们家是汉包衣(按照令妃的身份来算),比汉人高一点,但不如满族,的确是只能称“臣”不能说“奴才”
是的,在清朝,“奴才”>“臣”。
奴才等于是皇帝的家人,是家仆(受法律保护,有工资,有铁饭碗,还能科考,和奴隶是不同的),而臣永远是外人,如此手段就让一些人产生了优越感,并且乐于去管理和压榨底层汉人。
时间久了,清政府就做到了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当然,也付出了血脉、文化各方面被汉化的代价。
不过说真的,军臣之间玩这种心机挺没意思的,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你怎么做事人家看得懂的,你不拿真诚对人,人家就把这当工作,怀揣着一种不犯错就是对的心态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咧?
不过也没法子,中华文化的吞噬融化和消化性太强了,基本没多少文化和华夏文化碰撞后不被侵吞并且转为我们一部分的,死撑着不肯融入的最后都被搞掉了。
比较鲜明的例子就是乐器。
基本所有两个字的乐器都是外来者,结果人家自己国家失传了,在我们这儿被玩成了民族乐器。
火器其实也是,明朝后来很多火器都是从国外进口后改造升级,结果东西改造升级后在我们这儿变成了大杀器,在原产国却被弃之若履,最后还想再来采购。
只不过这一切改进到了清朝时全部被停止了。
作者君之前去看火器展览,布展的是东西方并行,时间线一到清朝咱们就没东西了,眼睁睁看着国外的追上咱们技术再超越,当时虽然心里有准备,却难免有种要被气哭的感觉。
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停下往前的脚步啊,落后就要挨打,铁一样的道理。
第13章
在如今这年头,牢狱多半建在地下。
如此设计一方面是预防有胆大包天者来劫狱或者干脆杀死证人,另一方面也是避免私相授受串通供词。当然,避免扰民肯定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这种地下建筑可不像现代还有个防水层隔热层,因此,监牢多半都阴暗潮湿,住久了容易落个风湿。这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长期处于黑暗的环境会引发心理疾病造成自毁倾向。
人的本能便是向往光明。“伤春”和“悲秋”并不完全是因为个人脆弱敏感,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天气变化导致的。
春季多降雨,秋季日渐短夜渐长,其实都和日照时间有关系。所以,现代医生给予抑郁症患者的建议中都会带上一条——多出门晒太阳。
当然,这些都是长期影响,对木小白来说比较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兄弟两人都需要晒太阳补充钙质好长高,另一个则是日照可以让他俩有点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