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犹记 作者:七和香
齐王殿下跟着补一刀:“父皇怎么就挑中了他?也不知道谁出的馊主意!这是四妹妹的大事儿,挑个武将做什么?公主无旨不能出京,回头边关来犯,一去七八年,四妹妹难道能跟去吗?那还不委屈么?倒是正正经经的在几位姑母或者姑祖母府上挑个柔和些的,知道规矩的,才配得过呢。”
萧景瑜这话其实是正理,且还是想着妹妹的说法,不过话说的不大好听,皇帝就听了皱了眉:“胡说!这事儿有你什么说到!”
萧景瑜也有点不明其意的笑了两声,果然就不说话了。皇帝也叫人把程安澜拖出去砍了,倒是吩咐他起来。
萧正恒拉拉皇帝的衣服,皇帝低头问他:“嗯?”
“皇爷爷让我表姐嫁给他吧?”萧正恒还记着呢。
“这个皇爷爷管不着呀。”皇帝对小家伙就态度好了许多。
“您、您不是谁都能管吗?”萧正恒到底天真无邪,这会儿皱起眉来:“连皇爷爷都管不着,那怎么办啊。”
萧景瑜简直笑了个半死。
萧景瑜这才发现,自己这个儿子,那真叫一个护短!跟他说表姐有点傻,除了这个人,大概嫁不出去了,他就拉扯着皇上急着要表姐嫁出去了。
皇帝又瞪了儿子一眼,也不知道他怎么教唆的恒儿,不然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能懂什么?于是皇帝不大痛快的决定让儿子来给自己分忧,便对萧正恒道:“这事儿皇爷爷管不着,你爹爹才能管,回头叫你爹爹办去。”
“真的吗?”萧正恒迟疑着,就算他才三岁,也很知道,爹爹肯定没有爷爷大的!为什么爷爷管不着的事,爹爹能管呢?
这样的小事,萧景瑜倒是痛快的对萧正恒道:“真的!儿子,你皇爷爷怎么说,就怎么办。”
“哦。”萧正恒半懂不懂的点点头,那么爹爹先前教的话都说完了,自己很乖呀,于是萧正恒拉着皇帝的手说:“皇爷爷,恒儿饿了。”
皇帝不以为意,很自然的吩咐內监:“拿些好克化的点心来。”
萧正恒补充一句:“还要吃糖。”
“不行!”萧景瑜说:“你娘说你不能吃糖了,看你那牙。”
“皇爷爷~~”萧正恒拉着皇帝的手不放,不理睬他爹,只说:“要吃糖。”爷爷总是比爹爹大的,萧正恒想。
“好,吃糖,但不能吃多了。”皇帝这时候,也就跟溺爱孙子的普通爷爷没多大区别了。
萧景瑜觉得自己也管不了,还是回家让韩又荷管吧,便对皇上说:“父皇刚给我那个差使,儿子借父皇口谕一用。”
皇上瞥他一眼,只简单的嗯了一声。
第69章
随即,萧正恒坐在一边吃糖和点心,皇帝与萧景瑜和程安澜说起西北军粮的事来。
这才是重头戏,萧景瑜和程安澜心中都很明白,先前关于公主的说法,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引子罢了,一则堵一堵有些人的想头,二则也看看程安澜的心性。
很显然,程安澜这种耿直的人设,颇对了皇帝的口味,说起西北军粮的事来也就容易多了。
萧景瑜一点儿也不藏着掖着的道:“儿子预备下江南,让程安澜领近卫首领,随儿子一起去,只是出京城后,让他转到四川,在那边查一查,儿子在江南这边,自然人人都瞧着儿子,四川那边自然就放松一点了。”
“你的意思是,或许问题出在四川?”皇帝略为皱眉。
“微臣听到一点风声。”程安澜道,萧景瑜就过去从儿子的碟子里拣了一个小馅儿饼吃,听程安澜说:“四川道也是有问题的。”
皇帝停了一下才问:“哪里来的风声?”
程安澜看了萧景瑜一眼,萧景瑜笑了笑道:“西北大捷之后,各地换防,兵士们调动颇烦,锦山大营和禁卫军里都有各处当过差的人。”
皇帝之所以不很拿脸色给萧景瑜看,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萧景瑜不当鹌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命到江南查军需,这是个烫手山芋,皇帝多少察觉到军需里头有猫腻,但暗中查了两回都无功而返。
关键就在于这事牵连过大,分量差点儿的人就是豁出性命去不要,也查不清楚,够分量的人如阁老尚书等人,一则都不大肯趟这混水,二则事情还没查出到底是不是有问题和那里有问题,就出动一部尚书,那也未免太招眼,只怕引起物议。
审慎之下,皇帝暂时按兵不动,只没想到萧景瑜要来出这个头儿,他虽没办过什么差使,但怎么说分量也足够了……就是这个混账儿子,估计有点儿什么消息来源,却在皇帝跟前死捂着不说到底怎么回事,只说没查出来,作不得准,不敢启奏。
皇帝差点没一脚给他踹过去,可是权衡再三,又还是不情不愿的答应打发他去江南,又要打发户部侍郎随侍齐王殿下,叫齐王殿下推辞了,要自己选人。
皇帝觉得,这个儿子原来比安王难打发多了!
这会儿说话也这样不尽不实的,皇帝知道,再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索性不问了,至少他还老老实实的说了要兵分两路,不是非要把皇上给埋在鼓里,皇帝便道:“你既是钦差,在外的事自然你做主了。”
萧景瑜笑,又点名要了七八个人,俱是品级不怎么高的,又京官又有地方上的人,他每说一个人,皇帝沉吟一下,竟然只有一两个京官算是有点印象,那几个地方上的人,皇帝就一头雾水了。
这个儿子,花样怎么这样多?不过既然萧景瑜要去办这样的大事,皇帝还是毫不犹豫的要的人都答应给他。
然后,要完了人,又要银子,而且要的刁钻:“不能走户部,要一点儿银子一回给一丁点儿,没得打官司。”
“那走哪里?”皇帝问。
“您老人家不是要修葺避暑行宫吗?”萧景瑜显然盘算过了:“把银子先挪给我,就说我下江南是去采买行宫的一应东西去。”
至此,皇帝已经明白萧景瑜的意思了,萧景瑜这些日子虽然强势了一点,但多年的纨绔享乐的姿态终究是占了上风的,借皇上要修葺行宫这事儿,一则表孝心,二则下江南玩一阵子,掩盖的也就比较自然了。
安王殿下听说了皇上从修葺行宫的银子里拨了十万两给齐王殿下这件事后,终于放了一点心。
萧景和与王妃姚氏都在方贤妃跟前伺候说话,方贤妃于内务上自然知道的比较多些,也就说到这事儿了,萧景和应道:“原来是为了这件事,那我也该预备一张单子,趁便儿请三弟给我带些东西回来,母亲这里要什么,一并与我说。”
方贤妃道:“我这里有什么可缺的,只是虽说是为着这事儿,那边儿还是要看好了,只防着万一瞧见了什么只怕不好交代。”
“这个我也想到了。”萧景和道:“自然是要嘱咐的。且内务府也有些人要随着三弟去江南,倒是不妨了。”
方贤妃点点头又道:“你们外头的事我也不懂,提到江南那边我倒只惦记着你舅舅在那边也是许多年没见了,说起还有一件事要与你们说,和儿成婚也有六年了,这子嗣上头一直没有缘分,前儿问了问张天师,说是选个年轻好生养的,进门带一带也好。我想着,若是能自己生养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行,今后养出来,抱在你媳妇那里去也是好的,我暗地里选了这几月,倒是看中了黄家那姑娘。”
安王妃姚氏仿佛没听见般,脸上的表情一丝儿没变,方贤妃倒是看了安王妃一眼,又道:“今年十六了,最是个柔和性子,她娘就生了六个,是好生养的样子,她是第二,父亲又是成都知府,我想着,抬举个侧妃还是合适的。今后孩子身份也强些。”
这话说了,姚氏才抬了抬眼,似乎想了想,才道:“母妃既看过了,自然是好的。”
这些年来,安王年年都在纳妾,姚氏也无力计较什么,且方贤妃这话说的奇怪,既然是要把子嗣给她养,那为什么又要抬举成侧妃,要抱孩子,那自然是生母身份越低越好。
可见安王母子已经厌弃她了。
姚氏呆木木的坐在那里,方贤妃与安王说了些什么都似乎在耳边听不进去似的。
想当年,她贵为敬国公嫡长女,也是一家女百家求的盛况,父亲明明知道方贤妃十分喜欢她,依然为她选了武宁侯郑家的嫡长子,她却不情愿,虽然武宁侯也是百年勋贵,可比起安王妃虚位以待,如何相比?
且安王为皇上所喜,又占了长字,母亲位分高,今后说不得便是皇后了,武宁侯夫人这样的位子如何比的?连继母也十分看不上敬国公的选择,后来父亲奉诏到了西北军中,她与继母心知肚明之下联手,终于由方贤妃去求了赐婚。
只是这安王妃的荣耀,随着自己多年未生育,随着父亲的铁石心肠,慢慢的变了味道,姚氏拼命的讨好方贤妃和安王,她也有自己的娘家兄弟,甚至和嫂子联手为安王这一派极力争取,可是,最终却落得个那样的下场,甚至自己无事,方贤妃却被训斥。
那几日,姚氏天天睁着眼睛到天亮,安王却从来没有进过她的屋子。
如今……又要抬举侧妃了吗……
这一头安王与方贤妃商议抬举侧妃,各人心中滋味难明,那一边齐王殿下谈起一桩亲事来,却是眉飞色舞,不过大概也有人心中不忿。
却如姚氏一般,一个不字也说不出来。
齐王殿下大驾光临程府,程安澜随侍其后。
程家启中门,家里男丁有一个算一个,都来给齐王殿下请安。
程家的人口不算复杂,老太爷尚在,没有分家,长子早逝,次子为庶子,第三子为嫡子。
长房有两个男丁,已经成年的程安澜和还未成年的程安起,次子房中没有儿子,养大的只有一个女儿,三房有三个儿子,长子次子均为嫡子,最大的才十二,最小的是姨娘养的,今年才六岁。
此时连六岁的小家伙都跟着父亲有模有样的给齐王殿下磕头,齐王殿下平易近人,扫了一眼众人,吩咐统统平身。
女眷当然也是要给齐王殿下请安的,齐王殿下特地看了两眼程大太太,笑道:“这几日,倒是听了好几回大太太呢。”
齐王殿下跟着补一刀:“父皇怎么就挑中了他?也不知道谁出的馊主意!这是四妹妹的大事儿,挑个武将做什么?公主无旨不能出京,回头边关来犯,一去七八年,四妹妹难道能跟去吗?那还不委屈么?倒是正正经经的在几位姑母或者姑祖母府上挑个柔和些的,知道规矩的,才配得过呢。”
萧景瑜这话其实是正理,且还是想着妹妹的说法,不过话说的不大好听,皇帝就听了皱了眉:“胡说!这事儿有你什么说到!”
萧景瑜也有点不明其意的笑了两声,果然就不说话了。皇帝也叫人把程安澜拖出去砍了,倒是吩咐他起来。
萧正恒拉拉皇帝的衣服,皇帝低头问他:“嗯?”
“皇爷爷让我表姐嫁给他吧?”萧正恒还记着呢。
“这个皇爷爷管不着呀。”皇帝对小家伙就态度好了许多。
“您、您不是谁都能管吗?”萧正恒到底天真无邪,这会儿皱起眉来:“连皇爷爷都管不着,那怎么办啊。”
萧景瑜简直笑了个半死。
萧景瑜这才发现,自己这个儿子,那真叫一个护短!跟他说表姐有点傻,除了这个人,大概嫁不出去了,他就拉扯着皇上急着要表姐嫁出去了。
皇帝又瞪了儿子一眼,也不知道他怎么教唆的恒儿,不然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能懂什么?于是皇帝不大痛快的决定让儿子来给自己分忧,便对萧正恒道:“这事儿皇爷爷管不着,你爹爹才能管,回头叫你爹爹办去。”
“真的吗?”萧正恒迟疑着,就算他才三岁,也很知道,爹爹肯定没有爷爷大的!为什么爷爷管不着的事,爹爹能管呢?
这样的小事,萧景瑜倒是痛快的对萧正恒道:“真的!儿子,你皇爷爷怎么说,就怎么办。”
“哦。”萧正恒半懂不懂的点点头,那么爹爹先前教的话都说完了,自己很乖呀,于是萧正恒拉着皇帝的手说:“皇爷爷,恒儿饿了。”
皇帝不以为意,很自然的吩咐內监:“拿些好克化的点心来。”
萧正恒补充一句:“还要吃糖。”
“不行!”萧景瑜说:“你娘说你不能吃糖了,看你那牙。”
“皇爷爷~~”萧正恒拉着皇帝的手不放,不理睬他爹,只说:“要吃糖。”爷爷总是比爹爹大的,萧正恒想。
“好,吃糖,但不能吃多了。”皇帝这时候,也就跟溺爱孙子的普通爷爷没多大区别了。
萧景瑜觉得自己也管不了,还是回家让韩又荷管吧,便对皇上说:“父皇刚给我那个差使,儿子借父皇口谕一用。”
皇上瞥他一眼,只简单的嗯了一声。
第69章
随即,萧正恒坐在一边吃糖和点心,皇帝与萧景瑜和程安澜说起西北军粮的事来。
这才是重头戏,萧景瑜和程安澜心中都很明白,先前关于公主的说法,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引子罢了,一则堵一堵有些人的想头,二则也看看程安澜的心性。
很显然,程安澜这种耿直的人设,颇对了皇帝的口味,说起西北军粮的事来也就容易多了。
萧景瑜一点儿也不藏着掖着的道:“儿子预备下江南,让程安澜领近卫首领,随儿子一起去,只是出京城后,让他转到四川,在那边查一查,儿子在江南这边,自然人人都瞧着儿子,四川那边自然就放松一点了。”
“你的意思是,或许问题出在四川?”皇帝略为皱眉。
“微臣听到一点风声。”程安澜道,萧景瑜就过去从儿子的碟子里拣了一个小馅儿饼吃,听程安澜说:“四川道也是有问题的。”
皇帝停了一下才问:“哪里来的风声?”
程安澜看了萧景瑜一眼,萧景瑜笑了笑道:“西北大捷之后,各地换防,兵士们调动颇烦,锦山大营和禁卫军里都有各处当过差的人。”
皇帝之所以不很拿脸色给萧景瑜看,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萧景瑜不当鹌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命到江南查军需,这是个烫手山芋,皇帝多少察觉到军需里头有猫腻,但暗中查了两回都无功而返。
关键就在于这事牵连过大,分量差点儿的人就是豁出性命去不要,也查不清楚,够分量的人如阁老尚书等人,一则都不大肯趟这混水,二则事情还没查出到底是不是有问题和那里有问题,就出动一部尚书,那也未免太招眼,只怕引起物议。
审慎之下,皇帝暂时按兵不动,只没想到萧景瑜要来出这个头儿,他虽没办过什么差使,但怎么说分量也足够了……就是这个混账儿子,估计有点儿什么消息来源,却在皇帝跟前死捂着不说到底怎么回事,只说没查出来,作不得准,不敢启奏。
皇帝差点没一脚给他踹过去,可是权衡再三,又还是不情不愿的答应打发他去江南,又要打发户部侍郎随侍齐王殿下,叫齐王殿下推辞了,要自己选人。
皇帝觉得,这个儿子原来比安王难打发多了!
这会儿说话也这样不尽不实的,皇帝知道,再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索性不问了,至少他还老老实实的说了要兵分两路,不是非要把皇上给埋在鼓里,皇帝便道:“你既是钦差,在外的事自然你做主了。”
萧景瑜笑,又点名要了七八个人,俱是品级不怎么高的,又京官又有地方上的人,他每说一个人,皇帝沉吟一下,竟然只有一两个京官算是有点印象,那几个地方上的人,皇帝就一头雾水了。
这个儿子,花样怎么这样多?不过既然萧景瑜要去办这样的大事,皇帝还是毫不犹豫的要的人都答应给他。
然后,要完了人,又要银子,而且要的刁钻:“不能走户部,要一点儿银子一回给一丁点儿,没得打官司。”
“那走哪里?”皇帝问。
“您老人家不是要修葺避暑行宫吗?”萧景瑜显然盘算过了:“把银子先挪给我,就说我下江南是去采买行宫的一应东西去。”
至此,皇帝已经明白萧景瑜的意思了,萧景瑜这些日子虽然强势了一点,但多年的纨绔享乐的姿态终究是占了上风的,借皇上要修葺行宫这事儿,一则表孝心,二则下江南玩一阵子,掩盖的也就比较自然了。
安王殿下听说了皇上从修葺行宫的银子里拨了十万两给齐王殿下这件事后,终于放了一点心。
萧景和与王妃姚氏都在方贤妃跟前伺候说话,方贤妃于内务上自然知道的比较多些,也就说到这事儿了,萧景和应道:“原来是为了这件事,那我也该预备一张单子,趁便儿请三弟给我带些东西回来,母亲这里要什么,一并与我说。”
方贤妃道:“我这里有什么可缺的,只是虽说是为着这事儿,那边儿还是要看好了,只防着万一瞧见了什么只怕不好交代。”
“这个我也想到了。”萧景和道:“自然是要嘱咐的。且内务府也有些人要随着三弟去江南,倒是不妨了。”
方贤妃点点头又道:“你们外头的事我也不懂,提到江南那边我倒只惦记着你舅舅在那边也是许多年没见了,说起还有一件事要与你们说,和儿成婚也有六年了,这子嗣上头一直没有缘分,前儿问了问张天师,说是选个年轻好生养的,进门带一带也好。我想着,若是能自己生养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行,今后养出来,抱在你媳妇那里去也是好的,我暗地里选了这几月,倒是看中了黄家那姑娘。”
安王妃姚氏仿佛没听见般,脸上的表情一丝儿没变,方贤妃倒是看了安王妃一眼,又道:“今年十六了,最是个柔和性子,她娘就生了六个,是好生养的样子,她是第二,父亲又是成都知府,我想着,抬举个侧妃还是合适的。今后孩子身份也强些。”
这话说了,姚氏才抬了抬眼,似乎想了想,才道:“母妃既看过了,自然是好的。”
这些年来,安王年年都在纳妾,姚氏也无力计较什么,且方贤妃这话说的奇怪,既然是要把子嗣给她养,那为什么又要抬举成侧妃,要抱孩子,那自然是生母身份越低越好。
可见安王母子已经厌弃她了。
姚氏呆木木的坐在那里,方贤妃与安王说了些什么都似乎在耳边听不进去似的。
想当年,她贵为敬国公嫡长女,也是一家女百家求的盛况,父亲明明知道方贤妃十分喜欢她,依然为她选了武宁侯郑家的嫡长子,她却不情愿,虽然武宁侯也是百年勋贵,可比起安王妃虚位以待,如何相比?
且安王为皇上所喜,又占了长字,母亲位分高,今后说不得便是皇后了,武宁侯夫人这样的位子如何比的?连继母也十分看不上敬国公的选择,后来父亲奉诏到了西北军中,她与继母心知肚明之下联手,终于由方贤妃去求了赐婚。
只是这安王妃的荣耀,随着自己多年未生育,随着父亲的铁石心肠,慢慢的变了味道,姚氏拼命的讨好方贤妃和安王,她也有自己的娘家兄弟,甚至和嫂子联手为安王这一派极力争取,可是,最终却落得个那样的下场,甚至自己无事,方贤妃却被训斥。
那几日,姚氏天天睁着眼睛到天亮,安王却从来没有进过她的屋子。
如今……又要抬举侧妃了吗……
这一头安王与方贤妃商议抬举侧妃,各人心中滋味难明,那一边齐王殿下谈起一桩亲事来,却是眉飞色舞,不过大概也有人心中不忿。
却如姚氏一般,一个不字也说不出来。
齐王殿下大驾光临程府,程安澜随侍其后。
程家启中门,家里男丁有一个算一个,都来给齐王殿下请安。
程家的人口不算复杂,老太爷尚在,没有分家,长子早逝,次子为庶子,第三子为嫡子。
长房有两个男丁,已经成年的程安澜和还未成年的程安起,次子房中没有儿子,养大的只有一个女儿,三房有三个儿子,长子次子均为嫡子,最大的才十二,最小的是姨娘养的,今年才六岁。
此时连六岁的小家伙都跟着父亲有模有样的给齐王殿下磕头,齐王殿下平易近人,扫了一眼众人,吩咐统统平身。
女眷当然也是要给齐王殿下请安的,齐王殿下特地看了两眼程大太太,笑道:“这几日,倒是听了好几回大太太呢。”